左心室辅助装置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013845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杂志、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循证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中外新材料企业家峰会生物医用材料专业论坛等;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靳立军、余洪龙、宋泽阳等。
左心室辅助装置—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13845篇
占比:100.00%
总计:10013930篇
左心室辅助装置
-研究学者
- 靳立军
- 余洪龙
- 宋泽阳
- 徐俊波
- 徐小菊
- 李剑
- 杨东
- 王昆
- 解启莲
- 解尧
- 贺照明
- 陈宏凯
- 颜世平
- 侯晓彤
- 冯海全
- 刘晓翰
- 张悦
- 成正辉
- 李治国
- 杨林杰
- 游月婷
- 王东
- 王志国
- 王慧华
- 陈琛
- 韩青松
- 黄刚
- 丁明星
- 付晓娟
- 何汉
- 刘修健
- 刘全
- 刘志刚
- 刘玉娥
- 吴华春
- 吴广辉
- 周欣
- 姜声波
- 康爱梅
- 张兆钧
- 张瑶
- 张静
- 徐创业
- 徐博翎
- 曲孝章
- 李华俊
- 李海洋
- 杨双强
- 杨朋
- 渠文波
-
-
-
胡文琳;
徐娟;
钱逸琼;
丁亚春;
韩林;
黄燕
-
-
摘要:
总结人工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术前培训医护人员左心室辅助装置相关技术,为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实施术后循环系统监测、呼吸功能管理、抗凝管理、泵缆线及体外控制器管理,指导患者运动康复。
-
-
黄刚;
游月婷;
刘晓翰;
张悦;
徐俊波
-
-
摘要:
此前笔者介绍了ESC-HFA共识中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的植入指征、主要参数、植入者的首诊处理和转诊[1]、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等内容,现着重介绍LVAD植入者常见内、外科合并疾病的处理及患者的自我管理[3-6]。1内科疾病1.1血压管理若LVAD植入者可触及脉搏,可用自动血压计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计算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MAP=(2×舒张压+收缩压)/3]。
-
-
刘永辉;
孟嘉天;
孟自力;
蔡会卿;
刘何利;
周香坦
-
-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减负荷模型的制作要点,为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左心室辅助装置恢复机制提供实用模型。方法同系29只Lewis成年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形成缺血性心肌病,用UCG筛选符合心力衰竭条件的大鼠。将24只心力衰竭大鼠随机分为2组:减负荷组(n=14)与心衰组(n=10)。心衰组不进行心脏移植。减负荷组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脏作为供体异位移植于受体腹部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形成左心室减负荷模型。另设空白对照组(n=8),这些大鼠仅仅接受开胸手术,而不实施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结扎,其它处理方式同以上2组。实施心脏移植2周后,分别对3组小鼠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测量左室舒张末压、最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_(max))及左室收缩压,并作心脏病理切片检测组织学改变。结果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成功率为82.76%(24/29),心力衰竭大鼠进行心脏减负荷后的存活率是71.43%(10/14)。与心衰组相比,减负荷组左心室发展压升高(47.85±0.94 vs.35.94±0.95,F=250.993,P<0.05),左心室+dp/dt_(max)升高(1177.85±61.03 vs.841.64±40.26,F=942.304,P<0.05)。结论利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先制作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模型,再对其进行异位心脏移植,可作为经济、可重复的心室减负荷模型。
-
-
刘宣蔚;
杨苏民;
国鹏飞;
李亚琦;
许焕晨
-
-
摘要:
目的:探讨左心室辅助装置在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以提高对左心室辅助装置的认识。方法:我们报道了1例由我院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并回顾性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等资料,并根据国内外关于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至今无手术及装置植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LVAD是终末期HF患者不可替代的治疗方式,我国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未来依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使用LVAD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辨别患者术前是否存在右心衰竭以及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
王雪皎;
朱懿珍;
谢霞;
张玉霞;
樊晓辉;
刘雨安;
李乐之
-
-
摘要:
左心室辅助现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外科治疗策略,在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存活率的同时,常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心室辅助装置特异性感染,特别是传动系统感染,是心室辅助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生物膜的形成和迁移促进感染向泵腔和血流等更深层次组织的扩散,为后续治疗增加难度,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文从心室辅助装置传动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
-
-
黄刚;
游月婷;
刘晓翰;
张悦;
徐俊波
-
-
摘要:
1共识的背景目前欧美最常用的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为Heart WareTM(HW)、Heart MateⅡTM(HMⅡ)和Heart Mate 3TM(HM 3)。此三种LVAD均为恒流式,HW和HM 3为离心泵,而HMⅡ为轴流泵,国内尚无上述产品应用于临床。目前估计全球LVAD植入例数>10万,其中INTERMACS在2008-2017年登记18 539例,欧美英日IMACS在2013-2017年注册了16 286例,其中HM 3植入者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6%和82.3%,与心脏移植术后生存率类似。虽然HW已于2021年6月下市,但约4 000例HW植入者仍是医务人员需面临的患者群体。
-
-
薛维娜;
郭娟
-
-
摘要:
总结1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的护理。换药时全面评估伤口情况,选用合适的敷料及换药方式促进伤口愈合;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心理变化、康复进程,指导患者居家护理;培养精通心血管疾病护理并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护士作为协调员,负责患者出院后的管理工作,定期进行随访,与相关医护人员沟通解决患者的问题,促进患者身体、心理的康复,回归社会。
-
-
魏凯静;
刘燕;
王诗朦;
蔡晶晶;
赵廷彪
-
-
摘要:
总结1例女性患者长期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通过对该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并发症预防及术后随访进行经验总结,就术中配合要点、泵植入前测试和组装、植入中预防感染的措施和人工血管的保护进行重点介绍,为医护同行提供借鉴或参考.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恢复良好.
-
-
马露;
程兆云;
侯剑峰;
胡俊龙;
张华坤;
郑道阔;
赵勇;
刘前进
-
-
摘要: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有效方法,但面临着供体短缺的问题.左心室辅助装置已成为目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出血、泵血栓形成、卒中、右心衰竭和溶血是限制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的关键因素,第三代全磁悬浮离心式连续流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研发,旨在克服这些并发症.近年来我国心室辅助装置发展迅速,多款设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结合国际前沿研究进展,介绍国内外以磁悬浮为技术特点的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与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