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搜寻
工作搜寻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教育、劳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9130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经济研究导刊、生产力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首届(2011)学术年会等;工作搜寻的相关文献由9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冰、吴克明、孙百才等。
工作搜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9130篇
占比:99.95%
总计:149208篇
工作搜寻
-研究学者
- 罗冰
- 吴克明
- 孙百才
- 李玉梅
- 何亦名
- 周晓雪
- 巨文辉
- 杨维英
- 王勇
- 石美遐
- 董占奎
- 陈鹏
- 马晓婕
- 黄登仕
- 任蓓蕾1
- 刘佳音
- 刘兰
- 刘哲
- 刘彤
- 刘泉
- 叶惠娟
- 吴晶
- 周玉龙
- 周驰
- 唐鑛
- 姚裕群
- 孙长
- 孟益宏
- 孟红
- 廉永杰
- 弋敏
- 张壮
- 张彦通
- 张新岭
- 张晓亮
- 张炳申
- 张行
- 张雄
- 徐长杰
- 徐静
- 方丰
- 曹建华
- 曹雪妮
- 曾湘泉
- 朱卫平
- 朱宁洁
- 李爽
- 杨庆稳
- 杨河清
- 杨涛
-
-
王春艳;
黄文静
-
-
摘要:
在当前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借鉴菲尔普斯的工作搜寻理论,调研、剖析了传统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在与社会需求匹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设计了五层环包式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就如何降低市场摩擦、完善大学生的工作搜寻能力、提高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等问题提出建议。
-
-
葛蓉;
张晓亮
-
-
摘要:
劳动力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及工资离散性的特点,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其自身预设的保留工资对就业概率、工资起薪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通过构建工作搜寻理论模型,分析大学毕业生保留工资与劳动价值的相互关系,认为只有在保留工资与自身劳动价值相匹配的前提下,保留工资才能起到保障或提高就业起薪的作用,应从有效缩短工作搜寻时间、合理降低工作搜寻成本、广泛增加工作搜寻途径三方面入手,促使大学毕业生保留工资与劳动价值相匹配,提高就业概率,实现工作搜寻结果最优化.
-
-
陈有华;
张壮
-
-
摘要:
在构建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对就业预期影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粤、鄂两地的问卷调研数据,并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了疫情认知程度对就业预期的影响.研究发现,疫情认知程度、身体健康及经济形势对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身体健康及经济形势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进一步发现,积极的就业规划、工作搜寻次数对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所在地风险对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建议极力恢复经济,加强对劳动者的心理疏导与就业指导,消除地域就业歧视,多渠道扩宽招聘渠道,以促进疫情期间劳动者的正常就业.
-
-
-
-
刘彤
-
-
摘要:
基于工作搜寻理论视角分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五所部委属院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就业信息服务供给情况,比较五所学校就业网站在就业信息内容发布、传播方面的具体措施,从大学生求职信息搜集行为特点出发,提出优化高校就业信息服务供给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些建议.
-
-
罗明忠;
陶志
-
-
摘要:
基于299份来自广东、 江西、 安徽和上海等地高校部分2014-2016年毕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cox半参数模型回归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工作搜寻就如同"摘麦穗",一是工作搜寻时间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强的大学生,在资本充足的基础下,为追求下一份更好的工作,会选择延长搜寻时间.本省外市、 外倾性更强、 情绪更不稳定、 应聘能力更强的大学生,因其高水平的表现能力,或迫切期望实现就业的心态,而选择早早定下工作岗位.二是工作搜寻在风险容忍影响就业满意度中存在调节效应.具体地,不同群体中,工作搜寻所发挥的调节效应有所不同.在低风险容忍群组中,随着工作搜寻时间的延长,风险容忍较高的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就业满意度越低.而高风险容忍群组中,工作搜寻的调节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
-
徐静;
邹瑄;
叶惠娟
-
-
摘要:
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基于工作搜寻理论,建议从高职毕业生、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促进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合理性,即:强化自身素质,调整就业预期,积累社会资本,拓宽信息广度和深度;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完善专业建设平台;加大调控力度,深化市场改革,调整雇佣标准.
-
-
贾伟;
秦富
-
-
摘要:
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由农业部门进入非农业部门就业,必然经过工作搜寻阶段.本文利用2014年上海市松江区、苏州市和南京市等地的378份农民工调研数据,就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作搜寻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依赖亲戚或朋友等社会关系寻找工作仍是农民工首次工作搜寻的主要方式,通过人才市场的方式工作搜寻成为农民工目前工作搜寻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作搜寻方式的影响显著,受教育水平高、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倾向于自己寻找工作;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工不会轻易改变工作搜寻方式,专业技术培训使得农民工工作搜寻方式发生变化;此外,年龄是影响农民工工作搜寻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有效促进农民工流动是推动经济快速转型、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