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尿流改道术

尿流改道术

尿流改道术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专利文献123563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中华护理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腹腔镜外科杂志等; 尿流改道术的相关文献由78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剑松、王海峰、张丽萍等。

尿流改道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23563 占比:99.82%

总计:123783篇

尿流改道术—发文趋势图

尿流改道术

-研究学者

  • 王剑松
  • 王海峰
  • 张丽萍
  • 杨明莹
  • 徐鸿毅
  • 文艳
  • 方莉萍
  • 李宏召
  • 石永福
  • 程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安施; 谢彩叶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尿流改道术对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质量、抑郁焦虑状态和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09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拟行膀胱癌根治术的132例患者,根据尿流改道术式分为A组(n=68)和B组(n=64),A组患者给予原位新膀胱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非原位尿流改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恢复质量、术后抑郁焦虑情况和血清5-HT、NE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延长,术后恢复质量更高(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24 h、术后3个月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评分明显升高,血清5-HT、NE水平明显降低(P<0.05)。A组患者出院前24 h、术后3个月的BDI评分、BAI评分明显低于B组,血清5-HT、NE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原位新膀胱术与非原位尿流改道术对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和血清5-HT、NE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术后恢复质量较高,可缓解术后抑郁焦虑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 陈玉焕; 戴璐; 王功成; 徐宗源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情景模拟联合微视频在膀胱癌尿流改道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膀胱癌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的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2020年1月至12月20例患者,采取早期情景模拟联合微视频的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为2019年1月至12月19例患者,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快速康复的依从性、尿路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15天内返院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快速康复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人数分别为:17/3/0、11/5/3,P<0.05);研究组患者尿路造口自我护理能力评分[(16.9±1.3)分]高于对照组[(11.5±2.4)分](P<0.05);研究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评分[(95.0±2.2)分]高于对照组[(81.0±4.0)分](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0)低于对照组(8/19)(P<0.05);研究组患者15天内返院率(2/20)低于对照组(8/19)(P<0.05)。结论早期情景模拟联合微视频的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膀胱癌尿流改道术患者快速康复的依从性、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和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15天内返院率。
    • 蔡桂芬; 陈雪莉; 隋永领
    • 摘要: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工智能辅助手术系统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已成为治疗膀胱癌的先进术式之一[1]。机器人手术具有三维立体高清影像、放大十倍的视野及超越人手极限的活动范围等优势,更适合在狭小骨盆内完成下尿路手术的解剖与重建[2]。机器人手术对体位要求较高,机械臂对接机后禁止调动手术体位与手术床,传统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全切术患者取头低臀高小截石位,机器人泊位前患者头低35°,双侧肩部用肩档约束,支腿架固定双下肢。因手术时间较长,如果体位摆放不当,容易造成肩部皮肤损伤、下肢麻木及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为减少体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笔者所在手术团队弃用肩挡及支腿架,采用自制颈肩约束褂、棉腿套及多功能约束带进行头低足高分腿仰卧位的改良体位摆放方法,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 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
    • 摘要: cqvip:膀胱癌是目前我国泌尿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快速升高的发展趋势[1],男性患者更为常见,男女发病率相差约3倍。根据肿瘤瘤体在膀胱壁的浸润深度差异,膀胱癌还有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以及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之分。当前普遍认为可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尿流改道术(urinary diversion,UD)作为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
    • 程伟文; 吴栩君; 陈光耀; 陈咏佳; 敖智宪; 林燕文
    • 摘要: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根据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不同分为原位回肠新膀胱组(原位组)10例、回肠导管组20例与输尿管腹壁造口组12例.比较三组尿流改道术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随访15个月评价生活质量,比较三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输尿管腹壁造口组手术时间短于原位组、回肠导管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原位组、回肠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导管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高于输尿管腹壁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尿流改道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更符合生理排尿特点,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并发症少.
    • 江伟; 陈小刚; 汪前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管状移植物在兔体内进行尿流改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雄性SPF级新西兰大白兔36只.(1)取新西兰大白兔6只,行耳缘静脉麻醉后,提取BMSC和并进行体外培养,选取第3代BMSC,进行爬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2)另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麻醉后,取膀胱组织块,对尿路上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3)采用Transwell法,对BMSC悬液进行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分化后BMSC是否向尿路上皮表型分化,同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UPIa、角蛋白(CK)-18的表达情况;(4)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并对制备好的支架的形态、孔隙率进行评估;(5)将诱导分化14 d后的BMSC浓度调至4 x 106/mL,逐滴加入盖满整个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材料,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样浓度的细胞悬液置于细胞培养瓶培养,取培养1、3、5、7、9 d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评估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上细胞生长情况,使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并进行活细胞/死细胞测试;(6)取剩下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麻醉后,分别将接种BMSC和未种BMSC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埋入实验组和对照组新西兰大白兔大网膜,网膜包裹促血管化2周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血管生成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表面生长情况;(7)对2组新西兰大白兔行尿流改道术,于术后1、2、4、8周进行取材,并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10周利用静脉尿路造影检测流出道通畅情况.结果 (1)分离出的BMSC呈圆形,培养3 d后以长梭状细胞形态为主;培养10 d,细胞融合度可达到90%,呈典型的纺锤样形态;获取第3代B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约99.9%的细胞表面表达CD44和CD90,约97.0%的细胞表面不表达CD34和CD45.(2)尿路上皮细胞培养3 d,贴壁生长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细胞形态由类圆形变为扁平梭状,可见少量细胞集落形成;培养12 d,细胞融合度达到90%,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样;CK(AE1/AE3)抗体鉴定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多边形阳性细胞.(3)将诱导分化后的BMSC爬片行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均提示:未诱导分化的BMSC不表达或低表达特异性UPIa蛋白,而诱导分化后细胞UPIa和CK-18蛋白表达上调.(4)制备好的冻干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大体观察呈白色,可切成2 mm厚的薄片,扫描电镜下呈鱼网状结构,孔径大小为100~120 μm,平均孔隙率为(91.2±4.3)%.(5)培养3 d,扫描电镜可见细胞黏附在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上生长,较多的细胞伪足伸出,可见细胞之间的桥接现象;噻唑蓝比色法测试结果显示:细胞与支架材料共培养1、3、5 d,对照组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比实验组快,培养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增殖速度达到平衡,培养9 d实验组的细胞增殖速度加快,超过对照组;进行活细胞/死细胞测试,可观察到支架材料上90%以上的细胞为活细胞.(6)网膜包裹管状移植物促血管化2周后取材,肉眼可见移植物表面有新生血管生成;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管状移植物腔面可见薄层、稀疏尿路上皮细胞覆盖;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7)实验组12只新西兰兔尿流改道后均成活,未见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现象,无尿外渗,流出道未见明显瘢痕形成挛缩.对照组12只新西兰兔在尿流改道术后4周内全部死亡,尸检可见流出道腔面塌陷,流出道内表面不平滑,有较多的结晶物附着.在尿流改道术后1、2、4、8周,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上皮细胞逐渐完全覆盖流出道腔面;尿流改道术后1、2、4、8周,流出道表面可见上皮CK(AE1/AE3)和尿路上皮特异性蛋白UPⅢa表达逐渐增强;进一步检测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情况与UPⅢa类似.术后10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1表达阳性;静脉尿路造影提示双肾分泌功能正常,肾盂、输尿管显影好,未见明显扩张现象,造影剂能够顺利通过流出道,流出道显影较好,未见明显狭窄、向外弥散现象.结论 诱导分化后BMSC与丝素/壳聚糖支架共同构建组织工程尿液流出道是可行的,具有防止尿外渗、引流尿液的作用,为术后尿流改道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许杰; 张少峰; 李云飞; 廖明朗; 甘伟; 季辉华; 陈胜; 张正龙; 王天宝; 高钇; 刘云
    • 摘要: 目的 对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小切口辅助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5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接受L RC+小切口辅助尿流改道术的2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介绍手术方法 和技巧,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 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其中回肠通道术21例,原位回肠膀胱术3例.近期(300 mL,日间尿控均正常,2例夜间轻度尿失禁(Clavien-DindoⅠ级).结论 LRC+小切口辅助尿流改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王英; 杨树林; 张秉鸿; 王鹏桥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术不同尿流改道术式对膀胱癌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87例,根据尿流改道术式的不同分为A组(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式,n=38)、B组(原位新膀胱尿流改道术式,n=26)和C组(输尿管皮层造口尿流改道术式,n=23),比较三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C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A、B组,术中出血量小于A、B组(P0.05).术后3个月,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躯体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共性量表(FACT-G)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躯体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及FACT-G总分高于A、C组(P0.05);三组亚利桑那性体验表(ASEX)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 三种尿流改道术是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其他两种尿流改道术式比较,原位新膀胱尿流改道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佳.
    • 易红美; 任洪艳; 肖明朝; 赵庆华
    • 摘要: 目的 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授权模式(FCEM)对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患者疾病认知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行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行泌尿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FCEM干预,应用疾病认知问卷、心理社会适应问卷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无助评分低于对照组,接纳、感知益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态度、自尊、归属感、自我控制与自我效能、心理社会适应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 F-36各维度(躯体功能、情绪角色功能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FCEM干预,能提升患者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李宏召; 程强; 艾青; 沈诞; 赵旭鹏; 张旭
    • 摘要: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加尿流改道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等的主要手术方式.近些年,随着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微创技术和康复理念的深入理解,全腔内尿流改道术的应用越来越广,主流的方式包括全腔内回肠通道术和全腔内Studer原位新膀胱术,该技术安全可行,并且后者经过康复锻炼控尿满意,疗效良好,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充分体现了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优势,但同时也对术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腔内尿流改道技术适应了微创时代的大潮流,值得推广和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