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尾
子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78720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文教资料等;
子尾的相关文献由101位作者贡献,包括郑翔、刘文正、史经纬等。
子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720篇
占比:99.88%
总计:78812篇
子尾
-研究学者
- 郑翔
- 刘文正
- 史经纬
- 周丽娜
- 周莉
- 张耀
- 李映忠
- 杨帆
- 梁建青
- 王占学
- 王文洁
- 秋谷裕幸
- 解直委
- 韩其飞
- Ge Pingping
- 乔全生
- 仝正涛
- 何毅娜
- 侯超
- 兰玉英
- 冯薇
- 卢小群
- 史秀菊
- 史素芬
- 向道华
- 吴健
- 吴建伟
- 周建红
- 孙小花
- 孙益民
- 孙立新
- 尚新丽
- 岳秀文
- 崔闪闪
- 常春
- 康成玉
- 张世方
- 张丽霞
- 张卫东
- 张崇
- 张志龙
- 张慧丽
- 张艳琴
- 张莉
- 张莹
- 戢祖义
- 方松熹
- 晏鸿鸣
- 曹瑞芳
- 曾为志
-
-
苏琴;
高再兰
-
-
摘要:
名词的句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定语,少数可做状语.双音节名词的名词功能基本齐全,而其对应的单音节形式通常做为通名语素或量词使用."子"尾双音节名词即后一构词语素为"子"的名词.将"子"尾双音节名词与其对应单音节形式的功能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子"尾双音节名词的句法功能基本齐全,其对应的单音节形式则出现去名词化的发展趋势.文章对单音节名词去名词化的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
-
-
罗艺;
罗江文
-
-
摘要:
澄江话属于西南官话滇中方言小片,其形成与元明清的江淮、北方官话和四川方言关系密切。一些普通话"子"尾词,澄江话不加后缀"子",而采用重叠、儿化、儿化重叠等几种不同形式,体现出名词形态发展的不同情况。澄江话"子"尾词采用名词重叠形式主要受四川方言影响,采用儿化形式主要受老南京方言影响,儿化重叠则是两种方言影响的叠加,反映了方言接触的历史层次和影响的多样性,在多方言的接触和影响中,不仅有某一方言特征的延续,也形成方言影响的叠加。
-
-
-
-
Ge Pingping
-
-
摘要:
江苏东海方言中的“子”尾词十分丰富,形成东海方言词汇的一大特色.东海方言“子”尾的语法功能包括成词、转类和衍音三类,主要构成名词或量词,或成为名词或量词的构形语素.“子”尾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有变义功能(改变词义)和增义功能(含指小、表轻蔑、表喜爱),并且“子”尾高度语法化,具有极强的能产性、类推性和较高的强制性,因而成为东海方言中名词、量词构词和构形的显赫形态手段.
-
-
-
-
葛平平1
-
-
摘要:
江苏东海方言中的“子”尾词十分丰富,形成东海方言词汇的一大特色。东海方言“子”尾的语法功能包括成词、转类和衍音三类,主要构成名词或量词,或成为名词或量词的构形语素。“子”尾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有变义功能(改变词义)和增义功能(含指小、表轻蔑、表喜爱),并且“子”尾高度语法化,具有极强的能产性、类推性和较高的强制性,因而成为东海方言中名词、量词构词和构形的显赫形态手段。
-
-
仝正涛
-
-
摘要:
“子”尾亲属称谓词是元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特殊称谓现象,主要采用类推法造词,有“X+子”和“大/小X+子”两种模式.据环北京地区方志方言文献,“子”尾亲属称谓词多用于指称平辈姻亲亲属.“大/小X+子”是“大/小X”附加“子”尾演变而来的,是专门作从儿称谓的形式.亲属称谓词中的“子”尾属于表达性词缀,是表示非正式化功能的词语标记,部分词中还具有成词、变义、衍音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