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女性主体性

女性主体性

女性主体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299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北方论丛、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女性主体性的相关文献由136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杰、吴瑜、赵丽红等。

女性主体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7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299 占比:99.20%

总计:16431篇

女性主体性—发文趋势图

女性主体性

-研究学者

  • 侯杰
  • 吴瑜
  • 赵丽红
  • 佘艳春
  • 李净昉
  • 林迎春
  • 潘颂汉
  • 熊天玉
  • 王苏雷
  • 葛悠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杨祎
    • 摘要: 由女性创作团队主导的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在故事内容和镜头表达上体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特色。剧中通过对不同女性的镜头凝视,揭示出她们所处的社会困境;而女性人物直视镜头诉说、与镜头外的观众直接交流的处理,则不仅是打破“第四堵墙”的戏剧尝试,更是一种女性对抗“男性凝视”和社会规训的“反凝视”。编导运用女性凝视的镜语着力建构出女性的主体性。
    • 刘婷婷
    • 摘要: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中发展成长,也受到各个学科不同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在理论框架和批评实践上取得不断突破。根据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发展的时期和主题,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解构经典电影叙事(1960s—1970s)、探索女性主体性(1980s—1990s),以及社会文化转向的多元分析(2000s—),各阶段皆有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 齐薇薇
    • 摘要: 珠三角农村地区经济发达,最近10年当地离婚现象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年轻夫妻是离婚主体,大部分离婚案例由女性主张。调查发现,当地农村离婚现象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当地农村是全国农村的婚姻高地,外地女性大量流入,当地女性在婚姻市场进而在家庭权力结构、家庭矛盾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当地农民家庭缺乏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得夫妻之间难以形成紧密的相互依赖、协商、支持的关系,夫妻关系完全维系于情感;三是当地农村夫妻之间在经济、亲戚关系、交往圈子上相互独立,使得夫妻之间在家庭责任、义务方面去公共性,夫妻关系纽带不牢固;四是当地宗族观念重,中老年人掌握财产权,维系着传统家庭秩序和权力格局,这与年轻女性主体性伸张形成较大张力,容易导致婆(翁)媳矛盾,进而可能引发夫妻矛盾。这样,年轻女性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难以实现主体意志,因而在发生家庭矛盾或失去夫妻感情之后容易提出离婚,而年轻男子则因为容易再婚亦不畏惧离婚,从而导致当地离婚、再婚、复婚现象频仍。
    • 高树娟
    • 摘要: 基于空间的社会性,运用爱德华·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和福柯的另类空间“异托邦”概念,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小说《小小小小的火》的表征性空间,作为女性重塑主体性的策略与抗争,阐述了感性指引的艺术创作为女性建构的精神家园,是超越家宅禁锢的第三空间,打破了边界与束缚,使女性解放了自我,而理性规划的城市则是权力运作的产物异托邦,制约了女性的言行及话语。小说中的表征性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建构与解构,表现了女性主体性的渴望和诉求。
    • 易伍林
    • 摘要: 近年来,“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家和政府的角色作用受到较多关注,而女性在生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从主体性视角探讨这一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显示,女性在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中的作用极为关键,唯有充分考虑女性的主体性角色,并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才有可能。
    • 张雯; 吴雅心; 解廷民
    • 摘要: 拒绝宫颈筛查威胁着适龄青年女性的健康,增加了罹患宫颈癌的概率。本文基于20位排斥宫颈筛查女性的访谈资料、对武汉三家医院妇产科的田野观察以及网络民族志,以医学社会学视角,围绕身体从四个维度展现了女性回避筛查的本质原因,再现了青年女性的身体观。本文认为女性面对兼备生物与文化社会属性的身体筛查,不仅考虑医学技术本身,同时受到文化社会的制约,在生物性与社会文化交融中,女性主体性被限制:女性对身体健康认知是模糊的,屈从于关于身体的经验知识;将身体作为医学凝视的客体而非享有健康权的主体;无法冲破生殖检查标签化的藩篱,害怕风险性筛查结果导致身体无法履行妻职和母职。重构女性主体性是提高青年女性健康行为的关键。
    • 魏国英
    • 摘要: cqvip: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是我国由独立的、完整的和比较纯粹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并最终形成的历史转型期,也是中国女性争取男女平等和自身解放的起始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女性为争取自身权利留下了哪些踪迹?推动她们走上漫长解放征程的动力是什么?方祖猷教授的《晚清女权史》(以下简称《女权史》)以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阐释,给出了深刻独到的解析。
    • 陈晓煜; 吕新雨
    • 摘要: 同一性别议题中不同主体建构的传播框架基于不同的性别逻辑.研究发现,在妇女视角下传统媒体构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传播框架,积极有为的女医护以政治情感抒发完成意义构建,然而框架的自觉性较弱.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自媒体构建了"女性受偏见和忽视"的传播框架,以较为浓厚的个人色彩构建话语权.从女性主体性出发,受众评论构建了女医护"彰显自我主体性"的传播框架,认同妇女视角却未被传统媒体广泛讨论.在多个主体参与的性别议题中,框架的竞争协作关系为框架理论的有效性发挥提供了传播机遇.
    • 阎聆萱
    • 摘要: 通过梳理母女关系对小说《神谕女士》中琼的女性主体性的影响,并参考性别操演理论,本文认为琼在反抗母亲和反思身边女性命运的过程中,反叛地操演女性性别角色,揭示了性别角色、男权意识形态的虚构性,伸张了女性主体性.
    • 陈诺
    • 摘要: 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尤金·奥尼尔生动刻画了发生在十九世纪新英格兰田庄上的一出家庭悲剧。女主人公爱碧作为剧中男性的欲望载体,在与凯勃特父子的博弈中不断寻求空间认知,力图构建完整的女性主体。本文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相关理论,通过对爱碧运用的空间和身体策略的研究,解读爱碧的女性主体性建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