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
大连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6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体育、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2918篇;相关期刊409种,包括大连干部学刊、东北之窗、垂钓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粮油学会储藏分会2013年粮库智能化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等;大连地区的相关文献由98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盛国、刘晓初、崔昱等。
大连地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918篇
占比:95.13%
总计:13580篇
大连地区
-研究学者
- 黄盛国
- 刘晓初
- 崔昱
- 郑莉莉
- 陈凤义
- 李潇潇
- 程相坤
- 黄振
- 关捷
- 潘凤荣
- 赵宝安
- 刘立丽
- 单文俊
- 吕晓亮
- 姚伟
- 尹文昱
- 尹远渊
- 张勇
- 曹伊
- 李尚华
- 杨慧
- 梁军
- 王万涛
- 王宗秀
- 王延安
- 王晶磊
- 王树雄
- 秦元华
- 程航
- 蔡冬梅
- 袁维恩
- 陶世君
- 高政南
- 龙忠伟
- 丛刚春
- 丛德峰
- 于文福
- 于锦丽
- 任一鑫
- 凌兴东
- 刘元举
- 刘彤
- 刘影
- 刘春华
- 刘晓东
- 刘栋锋
- 刘玉机
- 刘红霞
- 刘艳
- 包特力根白乙
-
-
赵宝安
-
-
摘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被誉为“足球城”之地的大连,武术运动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大连地区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中,五行通背拳是大连最大的一个武术门派,因此大连在中国通背拳界素有“通背窝”“通背城”之说。号称“燕北大侠”的修剑痴曾精研此拳。修剑痴的武术造诣极深,并留有许多著作,其中以《拳谱》《断门枪》在中国武坛最为著名。
-
-
孙大明
-
-
摘要:
本文基于Matlab软件对大连地区独流入海的季节性河流污染物扩散进行模拟,并以挥发酚为例进行水污染动态时空可视化展示,结果发现:污染团在降解过程中随着水流向下游漂移,污染范围有所增加,但浓度也在不断降低,并且汛期污染物浓度降低与扩散范围远大于非汛期。对污染源下游1000m处应急入连取水口处污染物变化情况进行模拟。研究发现:该处污染物浓度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并存在最大峰值,由此可得到此处污染物预警的开始与解除时间。该研究能够为山地丘陵地区季节性河流发生的水污染事故水质安全预警预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促进水生态友好和行业科技的进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张双翼
-
-
摘要:
文章充分运用“云物移大智”等信息技术赋能水库管理全过程,完成大连市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水库雨情、水情、工情以及视频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为小型水库的防汛指挥和日常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并推动大连市小型水库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大连市智慧水务建设水平。
-
-
孙大明
-
-
摘要:
本文利用舒卡列夫分类法、Piper三线图、Person相关性、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图等对大连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l-Ca^(2+)型和HCO_(3)^(-)·Cl-Na·Ca^(2+)型,占比为41.9%,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研究区Ca^(2+)和Cl^(-)为优势阴阳离子,HCO_(3)^(-)次之,碳酸岩盐是Ca^(2+)和HCO_(3)^(-)的主要来源,而Cl^(-)主要来源于海水入侵;地下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主要水岩作用为碳酸盐岩溶解,并受海水入侵影响发生显著阳离子交换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沿海山地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
-
-
-
李青;
刘阳徽;
王聪
-
-
摘要: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处于重要地位。本文则是选取大连地区农村合作社的农产品供应链数据建立公式与模型,运用SCOR模型从该模型的五个过程进行论证构建三层次模型,同时考虑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三层次与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商、核心企业和顾客进行对应,做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数做出评价。从而影响核心企业对最上游供应商的选择,得到对核心企业选取供应链的上下游的影响意见,有助于提高大连市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
-
梁中华
-
-
摘要:
文章基于逐月生态保障率评价指标体系,以河流水功能区划、水生态保护、生境条件以及河流时态作为评价指标,对大连地区季节性缺水河流进行逐月生态保障率的设定。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逐月生态保证率设定方式,这种方法更能准确地发映北方地区季节性河流生态需水特点,可为北方缺水型河流水生态调控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
-
车宏广
-
-
摘要:
为了解欧美杨(Populus xeuramericana)在大连地区的抗寒性,以20个欧美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其休眠枝含水量、电导率、MDA含量、Pro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N177、02-01-119、03-05-156抗寒性较强,02-34-347、03-04-170、02-01-219抗寒性较差。该试验结果可以为欧美杨在辽南地区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
范阿南;
吕晓亮;
于朝龙
-
-
摘要:
对2000年以来大连地区城乡园林绿化中应用的白桦苗木来源、栽植地的立地条件、栽植情况、保存率与生长表现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连地区兼具海洋性的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土壤立地条件、苗木来源、栽植养护管理水平等因素均能影响大连地区白桦栽植保存率。大连地区白桦景观造林宜采用低密度带状、小斑块混交等造林设计,并加强林冠层透光抚育管理;在园林绿化及景观林建设中栽植胸径超过9 cm白桦大树,整体生长不佳,栽植平均胸径小于7 cm的丛状白桦树苗,每丛株数较多时,栽植保存率也可以达到80%以上。
-
-
贾岩松;
王岩;
张羽
-
-
摘要:
202212号台风“梅花”于9月14日上午开始对大连市带来影响,并于16日12时40分前后在大连市金普新区登陆,中心最大风力9级,中心最低气压990 h Pa,当日19时台风云系脱离大连地区,对全市影响结束。为做好此次台风防范应对工作,大连市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的各项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台风防御工作,盯住重点环节,落实落细台风防御阶段和台风应对阶段各项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绝对安全。
-
-
LI Xiaoxiao;
李潇潇;
LIU Xiaochu;
刘晓初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逐月气温和地温资料,以大连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大连气温和0-80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结果显示:大连地区在1961-2010近50年中年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都是以增温为主.年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各层的平均地温,地气温差为正,地表向大气输送热量占主要地位.气温与各层地温有较好相关性.近50年来,四季的年代际平均气温和各层深度地温都是以升温为主.从增温速率上看,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增温速率春季和冬季明显大于夏季和秋季.总体上,四季平均气温比各层地温的响应更快、更强烈.大连0cm地温和气温温差比较平稳,其他各层地温和气温温差均呈减小趋势.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地气温差减小幅度越大.
-
-
原增;
王字;
乔妍;
杨丽娟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大连市医学文献资源现状,探讨了大连地区医学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加强地区医学信息部门合作,协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构,优化区域信息资源配置,建立经济合理的地区医学文献保障体系,实现了地区医学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技术人才资源互补。
-
-
程相坤;
任学慧
-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的20多个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经过插值降尺度计算,以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分析预估不同情景下(SRESA2、SRESA1B和、SRESB1)大连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大连气候总体有显著变暖、变湿趋势.年平均气温变暖趋势为每100年2.45~3.46°C,年降水增加趋势为每100年5.8%~16.3%.冬季变暖最明显,冬、春季降水增加较明显,21世纪前期秋季降水减少较明显.在A2、A1B和B1情景下,21世纪后期气温分别比常年偏高3.46°C、3.44°C和2.45°C,年降水分别比常年偏多16.3%、11.8%和5.79%.
-
-
-
-
-
蔡冬梅;
程相坤;
马雁军
-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利用大连酸雨观测站2006-2009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经过客观统计分析,得出大连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对酸雨的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市是我国北方酸雨较强地区之一,酸雨发生达66%,降水pH值最低达3.49,属强酸雨。全年除1月份外其余11个月降水平均pH值均达酸雨标准;秋季降水酸性最强,春季最弱;酸雨频率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冬季最低。大连酸雨出现频率与风速和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呈反相关关系,雾天由于稳定层结和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酸雨出现,较大的风速有利于空气污染的扩散;连续性降水并不意味着空气中酸性物质的减少,大连42%连续性降水的第二天,降水酸性增加,其中酸性增加的降水日多伴有偏南风,大连南部广阔的海面可能是夏季大连酸雨的来源。
-
-
程相坤;
蔡冬梅
-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09年
-
摘要:
选取2008年3月和6月出现在大连及其沿海地区的辐射雾和平流雾过程,采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能见度仪自动观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其边界层温度场及风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性质不同的大雾(辐射雾和平流雾)有其共同的特征,都产生于纬向环流下;中层的东南暖湿气流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热力条件。但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底层东北风平流降温是辐射雾生成的重要条件,却造成了平流雾的消亡。底层东南风是平流雾生成的条件,却对应于辐射雾的消亡;辐射雾逆温厚而强,平流雾则为弱的逆温或无逆温;辐射雾生消演变对应于大气层结由稳定发展为不稳定,平流雾则对应于由不稳定趋于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