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气动力学

大气动力学

大气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232342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大气科学、热带气象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八届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等;大气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丑纪范、刘式适、周秀骥等。

大气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2342 占比:99.95%

总计:232454篇

大气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大气动力学

-研究学者

  • 丑纪范
  • 刘式适
  • 周秀骥
  • 张铭
  • 徐祥德
  • 李崇银
  • 李建平
  • 谈哲敏
  • 钱永甫
  • 陆维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家亮; 崔璨; 李淑雅; 欧阳也能; 龙秋波; 李大勇
    • 摘要: 文章运用0-1测试方法,对湖南省97个雨量站自建站至2017年的逐候、逐旬、逐月尺度降水序列开展混沌识别,并基于统计学方法对混沌特性指标——渐进增长率K进行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各站多尺度降水序列均表现出较强的混沌特性,随时间尺度增长而减弱。不同尺度K值的空间分布均有明显的集聚和分区特征,旬、月尺度下湘东北、东南为高值区,湘中、湘西南为低值区;而候尺度下湘北、湘东的部分地区为相对低值区,湘东南的衡邵永盆地为相对高值区。受大气环流的动力学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要控制了旬、月尺度下湘东北、东南部的高值区,而候尺度下衡邵永干旱走廊高值区的形成则主要与其盆地地形有关。
    • 颜士州
    • 摘要: 他在国际大气科学领域是屈指可数的巨匠之一,曾获得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对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公认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 殷菲; 王磊; 李谢辉
    • 摘要: 针对四川省的暴雨灾害,为给此后同种类型的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结合大气动力学的Q矢量和湿位涡的诊断方法,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7月2日四川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700 hPa Q矢量散度辐合区与暴雨落区位置基本重合,辐合带移动和强度变化与强降水移动和强度变化一致.Q矢量散度高层的辐散气流向南北输送,下沉气流在低层堆积,形成了垂直方向的闭合环流有利于暴雨维持,垂直环流的位置与降水区对应.强降水主要位于在700 hPa湿位涡MPV1、MPV2项的正负值交界处,并且暴雨中心偏向MPV1负值区,对流层低层MPV1<0、MPV2>0的配置可作为降水落区的判断依据.
    • 殷―菲; 王磊; 李谢辉
    • 摘要: 针对四川省的暴雨灾害,为给此后同种类型的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结合大气动力学的Q矢量和湿位涡的诊断方法,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7月2日四川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00 hPa Q矢量散度辐合区与暴雨落区位置基本重合,辐合带移动和强度变化与强降水移动和强度变化一致。Q矢量散度高层的辐散气流向南北输送,下沉气流在低层堆积,形成了垂直方向的闭合环流有利于暴雨维持,垂直环流的位置与降水区对应。强降水主要位于在700 hPa湿位涡MPV1、MPV2项的正负值交界处,并且暴雨中心偏向MPV1负值区,对流层低层MPV10的配置可作为降水落区的判断依据。
    • 陈汶江; 王伟
    • 摘要: 为研究2016年14号台风“莫兰蒂”发生期间的降水及结构等特征,选用2016年9月5-20日的中国测站资料、台风资料及NCEP提供的1°×1°的再分析资料,对台风登陆前后的环流形势、降水时空分布及水汽通量散度特征、强降水相关的动力场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莫兰蒂”自生成以来路径较稳定、影响范围广、强度发展快、降水时段集中且区域性强.台风登陆前后的降水在大尺度环流和动力场上有很好的表现.源源不断的水汽从沿海一带的海峡及南海北部和台湾以东洋面向北输送,低层存在较大的水汽通量辐合.台风在急剧增强的过程当中,其中心周围低层维持辐合,高层则维持辐散,有利于对流发展.暴雨区的降水强度与垂直上升运动速度的大值区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台风登陆时其中心位置垂直螺旋度为负值,意味着在气旋区存在上升运动以及向上输送的正垂直涡度.
    • 摘要: 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男,1943年3月出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应聘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工作,为访问科学家;1989年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任高级访问研究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摘要: 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男,1943年3月出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应聘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工作,为访问科学家;1989年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任高级访问研究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黄荣辉; 陈文; 魏科; 王林; 皇甫静亮
    • 摘要: This paper synthesizes and reviews progress in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atmospheric dynamics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its dynamical interaction with the tropospheric processes, with focuses on the dynamics of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the wave-basic flow interaction in the tropical stratosphere, the impact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in the stratosphere on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and climate in the tropospher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ratospheric atmosphere and climate projec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Recent researches revealed the waveguide variability of planetary wav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northern annular mode, the importance of a wider spectrum of gravity waves in forcing a realistic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and global meridional circulation, the cooling trend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atospheric processes for weather and climate anomalies near the surface. More in-depth studies on the atmospheric dynamics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improvements of the model performance in the stratosphere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progress in the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climate change research.%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平流层大气动力学及其与对流层大气相互作用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平流层大气环流和行星波动力学、热带平流层大气波动及其与基本气流相互作用、平流层大气环流变异对对流层环流和气候变异的影响及其动力过程、平流层大气数值模拟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平流层大气的长期演变趋势预估等的研究进展.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大气准定常行星波传播波导的振荡现象、重力波在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和全球物质输送中的作用、平流层长期的变冷趋势变化、平流层在对流层天气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现象,表明了平流层大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平流层大气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数值模式中平流层模拟性能的提高,最终都会推动整个大气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倪伟波
    • 摘要: 2016年11月18日,刚刚蝉联全球超算冠军的“神威·太湖之光”又迎来好消息,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的“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2016年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这是我国超算应用团队近30年来首次获得这一有着计算机高性能应用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全球最高奖,标志着我国科研人员正将超级计算的速度优势转化为应用优势,表明中国超算在取得速度优势的同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