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谱诊断

光谱诊断

光谱诊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11386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文学进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1输变电年会、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第一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际会议(LIMIS 2010)等;光谱诊断的相关文献由582位作者贡献,包括董丽芳、宋永伦、夏源等。

光谱诊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1386 占比:99.86%

总计:111546篇

光谱诊断—发文趋势图

光谱诊断

-研究学者

  • 董丽芳
  • 宋永伦
  • 夏源
  • 杨晓红
  • 赵文华
  • 冉俊霞
  • 刘峰
  • 张彦召
  • 李立春
  • 杨立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泉芳; 李娟龙; 俞洁; 王波; 崔利娟
    • 摘要: 基于尖端放电的原理,在2 g/L Na_(2)SO_(4)溶液中,以铂棒为阳极、针状铂电极为阴极,建立了一种液下阴极放电等离子体诊断装置。利用直流电源的电流和电压示数绘制了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光纤光谱仪测量了200~1 070 nm的发射光谱,普通相机拍摄了不同放电电压下的放电图斑。根据发射光谱数据,估算了电子温度、转动温度和电子密度,验证了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结果表明,放电过程中有OH、H、O和Na谱线产生;阴极铂针周围产生OH^(-),阳极铂棒周围产生H^(+);当放电电压从340 V升高到400 V时,OH、H和O的谱线强度逐渐升高,电子温度从2 653 K升高到4 599 K,转动温度从2 520 K升高到2 850 K,电子密度从2.427×10^(22) m^(-3)升高到3.044×10^(22) m^(-3);液下阴极放电等离子体处于局部热力学平衡。
    • 杨金传; 安金龙; 李聪; 朱文超; 黄邦斗; 章程; 邵涛
    • 摘要: 化学气体毒剂杀伤快、易扩散、难处置,一旦使用或泄露将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可以现场实时检测化学毒害气体的方法。目前,传统气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吸收光谱、气相色谱/质谱、离子迁移谱和各种气体传感器等,但其便携性、灵敏度、广谱性难以兼得,无法完全满足现场检测需求。基于发射光谱(OES)响应快、灵敏度高、广谱性好、可重复性强的独特优势,提出了一种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技术。分别以纳秒高压脉冲、直流自脉冲和微波作为等离子体激励源,使用毒性较小的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作为沙林模拟剂进行发射光谱检测;以乙醇作为环境有机干扰物,对乙醇与DMMP光谱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探究了放电脉冲频率与特征光谱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种激励源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可辨别出DMMP特征光谱:P原子特征谱线波长为213.82和215.09 nm,PO基团谱带波长为253.67和255.6 nm。光谱识别度方面,使用微波激励源时DMMP特征光谱最为明显,而使用纳秒脉冲与直流自脉冲激励源时光谱连续本底强烈。方法适用性方面,微波等离子体无电极污染、但需要氩气维持,可作为建立毒害气体发射光谱数据库的手段;而纳秒脉冲与直流自脉冲激励源可在常压空气环境中直接检测。三种激励形式下等离子体区域都存在气体加热效应,微波等离子体气体温度最高(约1300 K),而纳秒脉冲和直流自脉冲放电气体温度相近(分别约为980和880 K)。研究发现,提升脉冲重复频率可以显著增加DMMP特征光谱强度,其与脉冲频率在1~40 kHz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8)。所提出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方法具有响应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可扩展性强、具有小型化潜力,为毒害气体快速检测装备研发提供了技术参考。
    • 刘国荣; 朱维君; 褚润通; 王伟; 袁萍; 安婷婷; 万瑞斌; 孙对兄; 马云云; 郭志艳
    • 摘要: 利用高速无狭缝光栅摄谱仪捕获到的一次闪电光谱资料,结合等离子体光谱理论,选用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估算了闪电回击通道温度.结果表明:用不同波段的谱线组—单电离氮原子(NII)、中性氧原子(OI)和中性氮原子(NI),基于玻尔兹曼图法估算的闪电回击通道平均温度分别为43270 K,17660 K和17730 K;同时用NII和NI两个谱线组,基于萨哈-玻尔兹曼图法估算得到的闪电回击通道平均温度为24770 K.依据闪电通道电晕鞘模型和光谱辐射理论推断,单独选用NII谱线组获得的温度应该是闪电回击通道核心的温度,单独选用NI或OI谱线组获得的温度应该是围绕在闪电回击通道核心周围电晕鞘的温度;同时选用NII和NI谱线组,获得的温度应该是在曝光时间内整个通道截面(包括通道核心和电晕鞘)的平均温度.
    • 黄仕程; 黄一鸣; 杨立军; 袁炯; 林智雄; 赵晓燕
    • 摘要: 在药芯焊丝脉冲TIG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发现了电弧“骑”在成形件两侧的现象,该电弧被称为倒Y形电弧。倒Y形电弧对成形件两侧均有加热作用,其偏移导致成形件两侧受热不均,影响熔覆过程稳定性。按照点阵法测得的光谱数据利用Stark展宽方法计算了倒Y形电弧拖曳部分的电子密度,本研究试验条件下有部分区域(侧壁以外2 mm左右,Z方向0位置以下1.5 mm左右)符合局部热力学平衡条件。利用光谱诊断的Boltzmann图法来计算电子温度,将各点的数据拟合得到完整电弧温度场,分别从平行和垂直于焊枪运动方向分析了熔敷过程中倒Y形电弧的温度场。结果表明,从两个方向光谱诊断得到的倒Y形电弧钨极轴线处的温度最高值均大约为14000~16000 K,分布在钨极端部下方0.5~1.5 mm范围内,电弧拖曳部分的温度大约为5000~8000 K。在垂直于焊枪运动方向上,当钨极轴线与熔敷层中心重合时,正常倒Y形电弧及其温度场关于钨极轴线对称分布。当钨极轴线偏移熔敷层中心左侧1 mm时,倒Y形电弧向左发生偏移且温度场也向左发生了偏移,熔敷层左侧温度明显高于右侧温度。在平行于焊枪运动方向,倒Y形电弧温度场扭曲较小,熔敷过程中焊丝从钨极前(左)侧送入,扰动电弧且吸收电弧热量,导致电弧前(左)侧的尺寸和温度均小于后(右)侧,电弧拖曳部分出现了收缩现象。通过分析钨极轴线与熔敷层中心重合以及钨极轴线向左偏移熔敷层中心1 mm的电信号,发现前者的均值电压、基值均值电压、峰值均值电压均小于后者。利用电信号结合高斯热源模型进行分析,在成形件左侧壁相同位置,正常倒Y形电弧的温度和热流密度小于偏移的倒Y形电弧,在成形件右侧壁相同位置则相反,这与光谱诊断得到的温度场分布关系吻合。研究结果对于建立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新的热源模型和过程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 王芝; 韩若愚; 李显东; 陈鹏宇; 李奕璋; 缪劲松
    • 摘要: 开展了J量级系统储能下电脉冲参数对水中火花放电特性影响研究。驱动源采用参数可调的固态重频纳秒脉冲电源,放电负载为水中针-板结构(间距1 mm),在低重频条件(约5 Hz)下进行实验。通过调节放电参数、拍摄高速阴影图像、光谱诊断以及声信号测量,研究水中脉冲放电的物理特性,得到不同放电参数下放电演化规律及其对声学、光谱特性影响。实验发现:在J量级储能下,放电通道连通两极后,回路电流在几百ns内快速上升至10 A左右,随后缓慢下降,持续50~60μs。发现预设脉宽对放电影响较大,短脉宽条件下放电会被电源固态开关强制截断出现反向放电,而长脉宽条件下放电通道在后期变得不稳定甚至熄弧中断,出现气泡中二次放电现象。辐射光谱揭示了更多等离子体信息,推断通道电子密度在1018 cm-3量级,随着脉宽增加,特征谱线强度增加,表明活性粒子数密度增加,但粒子种类不变。短脉冲(<150μs)作用下产生的脉冲声波的特征宽度在110~150μs,而当脉宽继续增大,声波脉宽并不继续增加而是保持不变,保持在150μs左右。研究结果对水中小能量火花放电的机理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为水声学、液相等离子体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思路。
    • 徐静; 毛杰; 梁兴华; 邓子谦; 邓春明; 邓畅光; 刘敏
    • 摘要: 首先介绍了目前现有的等离子射流检测方法,着重综述了PS-PVD等离子射流非接触式检测手段—光谱诊断(OES)技术及其计算方法,以及通过此手段检测H_(2)对射流特性的影响。其次,从H_(2)对涂层物相、组织结构相和热导率的影响出发,介绍了现阶段国内外H_(2)工艺参数对于涂层微观形貌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基于此,通过涂层抗粒子冲蚀能力和抗钙镁铝硅酸盐(CMAS)腐蚀能力对涂层的力学性能和热防护性能差异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最后展望了今后PS-PVD制备热障涂层技术兼顾力学性能与热防护性能的发展可能性。
    • 袁野; 张岩; 郭成; 刘玉献; 薄勇; 赵青
    • 摘要: 根据理论分析和磁场仿真结果设计并加工了一款用于黑障通信实验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生器,该装置能产生具有形状为半球形、厚度小于5 cm、等离子体密度为1×10^(18)m^(-3)量级等黑障典型等离子体鞘层特征的等离子体薄层。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的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等离子体的电子激发温度和电子数密度,并分析了线圈功率对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规律,对等离子体发生器乃至对电小天线辐射调控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有参考作用。
    • 洪海涛; 王璐; 韩永全; 昌乐
    • 摘要: 针对有序子集-联合重建算法(ordered subsets-simultaneous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OSSART)重建参数选取主观性强的不足,提出以重建区域误差最小为适应度的随机优化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来获取最佳重建参数,并对非轴对称电弧发射系数稀疏角度重建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最大似然函数-期望值最大化算法相比,基于粒子群的OSSART算法不仅能够在大投射角度间隔条件下使重建误差明显降低,而且具有更强的边缘保持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电弧中心区域的重建质量.采用OSSART算法,应在180°范围内至少等间距采集6次特征谱线投影,才能保证变极性等离子-熔化极气体保护复合焊(variable polarity plasma arc-metal inert gas, VPPA-MIG复合焊)电弧发射系数场的重建质量.试验结果为非轴对称电弧可靠光谱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沈永才; 何梁
    • 摘要: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及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采用高Z金属杂质钨作为偏滤器材料,但以钨为主的金属材料由于溅射作用会进入等离子体,从而极易在等离子体芯部聚集。芯部过高的金属杂质含量会对等离子体放电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对高温等离子体中的金属杂质进行测量及其行为研究,并探索金属杂质含量控制对于实现高温等离子体的稳态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以东方超环托卡马克为例,介绍了高温等离子体芯部金属杂质的测量方法,研究了金属杂质在不同放电条件下的行为。采用基于平场光栅的软X射线和极紫外光谱诊断观测不同条件下的杂质辐射光谱,对金属杂质行为进行研究,并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芯部金属杂质聚芯行为。
    • 洪海涛; 王璐; 王学龙; 邵岳锐
    • 摘要: 采用高速摄像机加装带通滤波片的方式获取了变极性等离子电弧的特征谱线,通过预处理算法滤除光谱数据中的噪声信号,获得了变极性等离子弧正反极性期间的温度分布.采用电弧边缘检测和中值滤波算法可以有效滤除电弧特征谱线中的背景噪声和椒盐噪声.光谱诊断结果表明,正反极性期间电弧中心最高温度相差不大.正极性期间由于钨极发射电子能力强,使得电弧同一温度等温线区域更为扩展.试验结果为变极性等离子弧产热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