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耀斑

耀斑

耀斑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368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5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气象知识、紫金山天文台台刊、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宇宙线和天体物理会议、全国第二届天地生相互关系讨论会等;耀斑的相关文献由472位作者贡献,包括方成、甘为群、傅其骏等。

耀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9 占比:86.6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1.09%

专利文献>

论文:45 占比:12.23%

总计:368篇

耀斑—发文趋势图

耀斑

-研究学者

  • 方成
  • 甘为群
  • 傅其骏
  • 崔延美
  • 林隽
  • 张桂清
  • 林华安
  • 周树荣
  • 唐玉华
  • 李可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朝伟
    • 摘要: 剧烈的太阳爆发活动,如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是地球与行星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驱动源.因此理解太阳爆发机理、进而预测太阳爆发是实现空间天气准确定量预报的重要前提.太阳爆发的根源在于日冕磁场的复杂结构和演化.研究太阳爆发活动相关的日冕磁场,关键在于获得日冕三维磁场的数据,从而基于磁场进行深入分析.由于太阳日冕磁场难以直接测量,人们主要基于光球磁图,采用一定的物理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来求解,从而对三维日冕磁场进行静态重建和动态模拟.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爆发三维复杂磁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发展新的日冕磁场外推方法、开发由时序矢量磁图数据驱动的磁流体日冕演化模式,这些新方法在刻画日冕复杂磁场形成与演化、揭示爆发物理机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例如能够完整追溯日冕磁通量绳的产生历程、分析光球运动对其形成的具体作用、诊断其不稳定性,并真实再现其爆发的三维磁场演化.通过结合观测和模拟对磁拓扑和演化的深入分析,显著拓展了我们对日冕三维磁场复杂性的认识,并将不断刷新我们对太阳爆发机制的理解.
    • 丁宗华; 代连东; 杨嵩; 苗建苏; 吴健
    • 摘要: 电离层E-F谷区是电离层探测和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文中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日间120~200 km的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曲靖地区电离层E-F谷区的变化特征.发现E-F谷区结构依赖于地方时与季节,相对于正午存在对称性,同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在120~160 km存在明显谷区结构,谷底位于134~144 km;另一种的谷区很宽,谷底位于约130 m,在120~150 km电子密度随高度缓慢变化,160 km以上电子密度快速单调增加.一次耀斑爆发后129 km以下电子密度迅速增加,D层电子密度突然增强,而134 km以上变化不明显,可能与X射线增强有关.一次磁暴期间139~158 km电子密度变化不明显,177~196 km的电子密度出现了增强现象,可能与氧原子含量增加有关.
    • 王楠; 梁红飞; 杨丽平; 孙霞; 李子涵
    • 摘要: 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SDO)/日震磁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HMI)观测到的矢量磁图,运用安培(Ampere)定律的积分形式计算2014年11月7日活动区AR12205发生X1.6级耀斑期间的垂直电流密度。通过分析光球层上垂直电流密度的时间演化,发现它在耀斑爆发期间突然增加,增加的区域对应于耀斑双带的辐射增强位置。然后将强电流密度轮廓叠加在AIA160 nm波段的观测图像上,发现电流密度的形态和分布与耀斑带有强相互关系。这些观测结果与三维标准耀斑模型的理论预测一致,我们的研究为三维磁准分界层(Quasi-Separatrix Layer,QSL)重联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观测证据。
    • 张宇宗; 包星
    • 摘要: 日冕是最外层的太阳大气,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结构,会产生或持续或剧烈的太阳活动,如太阳风、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在CME过程中,日冕以每秒数百甚至上千千米的速度将数十亿吨的等离子体抛向行星际空间。
    • 海生
    • 摘要: 恒星的耀斑是指发生在恒星局部区域的一种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并且各种辐射会突然增强。耀斑对于生命,可谓“来者不善”,因为强烈的辐射可以摧毁DNA。
    • 熊森林; 李昕璐; 方少峰; 邹自明
    • 摘要: 在耀斑伴随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编目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太阳质子事件(SPE)匹配,构建研究数据集.利用Apriori算法挖掘SPE与耀斑级别、耀斑发生日面位置以及CME角宽度和速度的关联关系.结果 表明:X级耀斑、全晕CME、高速(>1000 km.s-1) CME和日面西半球耀斑是最可能伴随质子事件的4种特征,其诱发质子事件概率依次为0.366,0.355,0.30,0.155.角宽度低于120°或速度低于400 km.s-1的CME产生质子事件的概率为0.高速CME产生质子事件的概率是低速(400~1000 km.s-1) CME的8.6倍,X级耀斑产生质子事件的概率是M级耀斑的6.2倍,日面西部耀斑产生质子事件的概率是日面东部耀斑概率的3.9倍,全晕CME产生太阳质子事件的概率是非全晕(120°~360°)CME的3.8倍.对太阳质子事件样本进行过采样处理,利用随机森林等5种典型有监督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第23太阳活动周耀斑和CME特征的质子事件预测模型.结果 表明,该预报模型的质子事件预测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均控制在91%以上.
    • 刘琨; 盛冬生; 王飞飞; 张红波; 李建儒
    • 摘要: 利用IGS提供的双频GNSS观测数据,分析了Kalman方法解算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存在的问题,提出了Kriging-Kalman改进解算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解算的电离层VTEC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表明:在低纬地区,当观测卫星数量发生改变时,Kalman方法解算的VTEC存在跳变异常,Kriging-Kalman方法解算的VTEC变化较为平稳,不存在跳变现象.对比分析耀斑期间两种方法解算VTEC的变化,发现Kalman方法解算的VTEC变化明显小于耀斑引起VTEC的增量;Kriging-Kalman方法解算结果与实际变化相一致.表明Kriging-Kalman方法计算精度更高,能够更精确计算耀斑等剧烈异常空间天气活动期间的VTEC及其变化,有利于电离层VTEC日常精确监测、研究和工程应用.
    • 杨丽平; 梁红飞; 刘继宏; 王楠; 孙霞; 李子涵
    • 摘要: 太阳高能活动爆发与活动区内的电流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培(Ampere)定律jz=μ10(▽×B)z是测量活动区内视向电流密度的理论基础.由于实测的矢量磁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机噪声,因此,应用安培定律的不同形式计算的电流密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比较不同形式计算结果的差异并从中探索一种实用的电流计算方法,基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SDO)/日震学与磁场成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HMI)在2011年2月15日测量的活动区AR11158的矢量磁图,利用安培定律的微分算法和积分算法分别计算了活动区内视向电流密度的分布图.结果显示,微分算法获得的视向电流密度分布图受随机噪声的影响要远比积分算法获得的结果大,电流分布图中的电流结构没有积分算法获得的结果清晰.另外,在扩大积分环路半径的情况下,所计算的电流分布图中的噪声信号快速降低,视向电流分布图中的电流结构更清晰.但是当继续扩大积分环路半径时,在获得清晰电流分布图的同时,部分精细结构也随之失真.该研究结果论证了适当扩大积分环路计算视向电流分布图可以降低计算结果受随机噪声的影响,从而获得清晰真实的视向电流分布图,但是积分路径的半径过大在消除噪声影响的同时会丢失电流分布中的一些精细结构.因此在实际计算电流的过程中,应该利用高分辨率的矢量磁图,选定合适的积分路径,利用安培定律的积分算法来计算活动区的视向电流,从而帮助我们探索耀斑爆发与活动区内电流结构的关系.
    • 高冠男; 汪敏; 董亮; 郭少杰
    • 摘要: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Solar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源扰动.Ⅱ型射电暴是CME驱动的激波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以研究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为背景,对Ⅱ型射电暴特别是甚低频Ⅱ型射电暴的频谱特征以及物理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甚低频Ⅱ型射电暴不但可以用于估计CME激波的运动速度、诊断日冕磁场等物理参数,还可以为空间天气预警预报方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空间甚低频射电观测设备的科学研究及应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