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周动脉

外周动脉

外周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0196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磁共振成像、护士进修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论坛暨第七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研讨会、2007年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等;外周动脉的相关文献由452位作者贡献,包括丹尼尔·A·古尔、佩雷茨·拉维、山下惠子等。

外周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0196 占比:99.86%

总计:90320篇

外周动脉—发文趋势图

外周动脉

-研究学者

  • 丹尼尔·A·古尔
  • 佩雷茨·拉维
  • 山下惠子
  • 森本克己
  • 罗伯特·P·施奈尔
  • 野泽滋典
  • 雅各布·谢菲
  • 任勇
  • 刘磊
  • 史清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培鑫; 万晓钰; 徐铭俊; 张瑜; 张运; 张梅
    • 摘要: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超声所测颈动脉和外周动脉内膜厚度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内膜厚度诊断冠心病(CHD)的价值。方法纳入95例CHD患者(CHD组)和50例非CHD患者(对照组),以24 MHz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内膜/中膜/内-中膜厚度(cIT/cMT/cIMT、rIT/rMT/rIMT、pIT/pMT/pIMT),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和超声指标差异;分析内膜厚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超声指标诊断CHD的价值及差异。结果CHD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和服用他汀类药物者占比,以及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IT、rIT及pIT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HDL-C水平。超声模型(cIT+rIT+pIT)诊断CHD的效能优于单独cIT、rIT及pIT,其AUC=0.950、0.919、0.879及0.833(P均<0.05);相比单一临床模型(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BMI≥28kg/m2,AUC=0.888),临床模型分别联合cIT、rIT、pIT及超声模型均可提高诊断效能(AUC=0.941、0.936、0.927及0.954,P均<0.05)。对于判断同一动脉的内膜厚度及IMT,cIT的效能优于cIMT(AUC=0.919、0.773,P<0.05),rIT优于rIMT(AUC=0.879、0.732,P<0.05),pIT优于pIMT(AUC=0.833、0.608,P<0.05)。结论cIT、rIT及pIT增厚的主要影响因素相似,均包括患者年龄、BMI及高血压史等;cIT、rIT及pIT对CHD的独立和联合诊断价值均较高并优于IMT;在传统临床危险因素基础上引入内膜厚度可提高诊断CHD效能。
    • 潘玲
    • 摘要: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形成的一种血管通道,是一种能长久且安全使用的永久性通路[1].中国9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作血管通路[2],目前,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的常见穿刺方法包括区域穿刺、绳梯穿刺和扣眼穿刺,其中绳梯穿刺法的应用更为广泛[3].
    • 赵明曦; 周翔; 李若祎; 孙建华; 苏龙翔; 李奇; 李尊柱; 马鸿鸣; 崔文博; 罗红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2月至4月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诊治的留置外周动脉导管的重症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引导外周动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传统触诊法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导管留置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重症COVID-19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外周动脉首次置管成功率(63.3%比26.7%)、总穿刺成功率[(79.43±25.79)%比(53.07±30.21)%]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穿刺次数[(1.43±0.56)次比(2.50±1.28)次]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外周动脉导管留置的24 h失用率(6.7%比30.0%)、局部血肿发生率(10.0%比36.7%)、阻塞曲折发生率(3.3%比40.0%)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三级防护下,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对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外周动脉置管,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孟庆义
    • 摘要: 肿瘤与血栓的关系最早是1865年Trousseau A报道了第一例以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为首发表现的隐性胃癌病例,后来把这种肿瘤所致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称为Trousseau综合征(特鲁索综合征)。随着对疾病的不断认识,特鲁索综合征的概念进一步扩展,目前是指所有恶性肿瘤相关的高凝状态,如缺血性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外周动脉、静脉血栓栓塞,特发性深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 胡安翠
    • 摘要: 目的: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外周动脉采血的价值.方法:分析对象选择在2019.10-2020.10时间段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98例,因护理方法差异性实施分组,49例新生儿实施股静脉采血,以上新生儿纳入对照组,49例新生儿实施外周动脉采血,以上新生儿纳入实验组,对比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效果.结果:因护理方法差异性,护理效果也有所区别,与对照组相对比,实验组新生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降低显著,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对比,实验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提升显著,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对比,实验组疼痛程度较轻,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对比,实验组采血满意度提升显著,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外周动脉采血可获得理想的采血效果,不但可减少不良反应,可改善疼痛程度,提升采血满意度,保证一次采血成功,建议在新生儿护理中推广.
    • 田敏; 李向民; 徐冬梅; 孙岚岚; 白迎雪; 凌玥; 武晓玲
    • 摘要: 目的 比较外周动脉穿刺和外周静脉穿刺对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31日-2020年10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或外周动脉穿刺采集的,对22名患者和84名健康捐献者进行的134次成人单采过程,以CD 34+计数和污染中性粒细胞的比例评估造血干细胞产品的质量,以低压报警次数、平均血液流速和穿刺次数评估通路有效性.结果 动脉穿刺组、静脉穿刺组单采血液成分质量无显著差异,外周静脉组收集的CD 34+计数为(936.02±826.69)×106,外周动脉组收集的CD 34+计数为(1 064.81±627.65)×106.外周静脉组中性粒细胞污染水平为(19.26%±17.16%),外周动脉组为(13.17%±27.00%).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动脉组低压报警次数低于外周静脉组,平均血液流速高于外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动脉穿刺是一条安全、可靠、经济、方便、快捷的血管通路,为造血干细胞采集血管通路的建立开辟了新的途径.
    • 任尚; 金勇君
    • 摘要: 2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但是其引起的并发症严重降低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甚至会造成截肢、死亡.因此,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不能只是降低其发病率,还应该从根源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影响2型糖尿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有多种因素,本文将对其一些实验室因素的最新进展情况从有利方面和有害方面进行综述.
    • 陈伟珍
    • 摘要: 目的:探讨关于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我院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接收的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患儿轻度疼痛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外周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可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弱患儿的疼痛程度,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何熙
    •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和效果.方法:选择从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220例新生儿为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110例)和对照组(n=110例).在新生儿的护理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股动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用外周动脉采血.对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一次成功率及疼痛情况迚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对照组采血一次成功率为81.82%,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6.3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惿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5,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4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惿义(P<0.05).对照组中重度疼痛占比为41.82%,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1.8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惿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外周动脉采血,可降低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提高采血一次成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