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7年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
2007年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

2007年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11-16

主办单位:中国生理学会

会议文集:2007年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高原训练自20世纪50年发展至今先后出现五种模式:HiHi,HiLo,HiHiLo,LoHi,IHT。HiLo近几年来被广泛探讨,英文是Living High-traing low,原意是:让运动员居住在高原(高住),训练在平原或较低高度的地方(低训)。HiLo提高有氧能力的机制被认为是促进了EPO的生成。本文对HiLo训练中Epo的变化,网织红细胞的变化,以及EPO与网织红细胞变化间的关系做一综述,以更好的阐明Hilo训练对有氧能力的影响作用。
  • 摘要:研究目的:自1991年美国学者Levine提出高住低训后,高住低训的研究就成为运动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有许多涉及高住低训提高运动能力的机理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中极少有涉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以往的许多基础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机体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住低训提高运动能力是否与高住低训改善受试者的血液流变性的机制有关?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发现高住低训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开展高住低训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国家跆拳道运动员6名,年龄16.7±1.37岁,运动等级:一级。受试者每晚8点入住低氧仓,低氧暴露(居住)10h,第二天早上六点出低氧舱,白天处于常氧环境下正常训练生活,持续四周。在高住低训四周期间,每周二周四下午安排一次在的低氧件下的运动(运动的负荷为80﹪Vo2max强度连续蹬功率自行车40分钟)。在高住低训前、第三天,以及四周后,分别取血3ml,测试高、低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四周高住低训前后分别测试最大摄氧量,PWC170,4000m跑成绩等反映运动能力的指标。研究结果:四周高住低训后,在安静状态下,受试者血液粘度(高切和低切)都显著低于高住低训前。高住低训后红细胞压积(34.1±3.7)和红细胞数(3.86±0.28)显著高于高住低训前(32.4±3.6)和(3.74±O.29)。血红蛋白在高住低训前后没有显著性变化。高住低训后的红细胞变形能力(O.52±0.021)显著高于高住低训前(O.44±0.045)。四周的高住低训后PWC170和4000跑成绩较高住低训前有非常显著升高(p<0.01)。最大摄氧量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主要结论:(1)经过四周的高住低训,受试者安静状态下的血液流变性出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表现在高切变率及低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较高住低训前有显著的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显著升高。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数有显著的升高。但是血红蛋白的变化并不明显。安静状态下血液流变性的良好变化有利于增强抵抗运动中使血液流变性发生不利变化的能力。(2)四周的高住低训后,受试者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表现在PWCl70和4000m跑成绩有显著性提高。最大摄氧量没有显著性的改变。结合血液流变性指标的变化,提示,高住低训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可能是高住低训提高运动能力的机制之一。
  • 摘要:观察不同低氧训练方式对血脂、血清瘦素、下丘脑神经肽Y等指标的影响,探求低氧训练影响机体血脂变化的机理。实验对象: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高住高训组(HiHi)、高住低训组(HiLo)、高住对照组(HiCo)、低训对照组(LoCo)和低住低训组(LoLo),进行4周不同低氧状态下的游泳训练。低氧环境的氧浓度12.7﹪(相当于海拔4000m)。实验方法:血清leptin和下丘脑NPY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脂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1.低氧暴露4周血清TC、TG、HDL、LDL,升高;2.低氧训练4周,血清TC、HDL、TG、LDL降低,但HiLo组降低血清TG作用较HiHi组显著;3.低氧暴露和低氧训练4周,均观察到血清Leptin、下丘脑NPY有下降趋势结论。1.低氧暴露4周可能有升高血脂的作用;2.低氧训练4周血脂可能降低。
  • 摘要:在短期和长期低氧应激的作用下,骨骼肌结构和机能会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产生对低氧环境适应。短期低氧应激往往导致人体骨骼肌有氧氧化酶活性及线粒体数量、密度下降,从而使人体有氧能力下降。间歇低氧训练在保证低氧刺激的同时,既可以保持适当的低氧刺激,又可以使运动员保持正常的训练负荷,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可作为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加以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体能项目运动员高住(相当于3000m),高练(相当于2500m),低训(HiHiLo)对红细胞等血象指标的影响。为今后不同海拔高度的高住高练低训(HiHiLo)科学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受试者为8名运动员为中长距离体能项目运动员,4周实验期间每晚在低氧房中暴露(居住)10h,受试者常规训练方案与实验前保持一致,增加每周两次,每次30分钟相当于72﹪VO2max强度的低氧功率自行车训练。在低氧暴露前、急性暴露10h末及暴露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和第4周末分别采静脉血8ml,共6次。研究红细胞等血象指标变化。用美国Bayer公司ADVLA12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数目(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o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结果红细胞计数影响不大、Hct略有上升,并无显著性增加、Hb、MCH、MCHC第1周末达到最高值,第2周末开始下降,第3、4周末下降至实验前水平,Hb、MCH无显著性的上升或下降,MCHC第1周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的上升,第3、4周末与急性暴露10h末和第1周末相比出现非常显著性的下降,Ret﹪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与以往的高住高练低训(相当海拔要低一些)相比,本研究中体能项目运动员四周的高住(相当于3000m)高练(相当于2500m),低训(平原)对红细胞等血象指标整体影响不大,仅MCHC第1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的上升,第3、4周末与急性暴露10h末和第1周末相比出现非常显著性的下降;研究表明每天低氧暴露中氧有效刺激浓度暴露时间不得少于10h,本研究低氧有效刺激时间不足和运动训练强度过大可能是血象指标没有显著性变化的原因;低氧急性暴露应先在海拔高度相对低一点的氧浓度环境中进行。
  • 摘要:目的:一次性低氧间歇运动后常氧、常压低氧(氧含量12.7﹪)恢复下大鼠腓肠肌NOS活性和NO含量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进行低氧环境下的一次性间歇运动。运动完成后把大鼠处于低氧、常氧两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恢复。运动后即刻、恢复1天、2天、7天取材。检测腓肠肌NOS活性及NO含量。结果:(1)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腓肠肌cNOS活性在一次性低氧运动后升高;cNOS活性低氧恢复继续升高而常氧恢复逐渐下降。(2)iNOS的活性在运动后即刻并没有显著变化,而是在恢复第一天和第二天非常显著升高(P<0.01),第二天达到峰值,第七天已下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低氧恢复和常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3)NO的含量在低氧运动后即刻下降,之后逐渐恢复,第二天达到峰值,低氧恢复NO含量显著高于运动后即刻,并且稍高于安静对照组。NO含量常氧恢复高于低氧恢复,且在恢复第七天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一次性低氧运动后即刻cNOS活性升高,iNOS的活性没有明显变化,二者对低氧运动应激的反应不同,NO含量显著下降。(2)在恢复过程中,cNOS活性低氧恢复高于常氧恢复,但没有显著型差异。运动应激可引起恢复期iNOS活性显著升高。NO含量常氧恢复高于低氧恢复。低氧运动后,常氧环境(高练低住)比低氧环境(高原训练)更有利于机体的恢复,NO可能参与高练低住引起的有氧运动能力提高。
  • 摘要:目的:观察一次低氧运动后快肌和慢肌Titin和Nebulin蛋白含量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低氧运动后即刻组(HE),1天组(N1)、2天组(N2)、7天组(N7),每组6只,运动组进行低氧环境下的一次性间歇训练运动。低氧环境的氧浓度为12.7﹪。对各组大鼠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分别进行荧光免疫组化分析,观察其Titin和Nebulin含量的变化。结果:一次低氧运动后l天,趾长伸肌Titin含量显著降低(P<0.05),一次低氧运动后即刻,比目鱼肌Titin含量显著降低(P<0.05),均在运动后2天恢复;一次低氧运动后即刻,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Nebuli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趾长伸肌于运动后2天恢复,比目鱼肌于运动后1天恢复。结论:一次低氧向心运动可引起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的Titin和Nebulin含量下降;比目鱼肌Titin和Nebulin含量的变化与趾长伸肌Titin和Nebulin含量的变化在时相上不完全一致。
  • 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疲劳时脑乳酸含量及一元羧酸转运子(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MCTl、MCT2及MCT4基因表达变化。体力疲劳的中枢机制,即运动性中枢疲劳(以下简称中枢疲劳)的发生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乳酸在外周疲劳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中枢疲劳中的作用尚不明了。研究报道,脑能量代谢有其自身的特点,中枢乳酸是神经元的主要能量底物,由星型胶质细胞酵解糖原产生,经细胞膜上MCTl或MCT4转运至胞外,通过神经元胞膜上MCT2运至神经元胞内,进入三羧酸循环。大强度的体力运动中,乳酸的释放和吸收均显著升高,但中枢疲劳发生时,乳酸如何变化,是否影响MCTl,MCT2及MCT4mRNA的表达,从而调节乳酸的转运与利用,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中枢疲劳时脑乳酸含量及MCTl、MCT2及MCT4基因表达的变化,初步分析脑乳酸转运蛋白的调节规律,提出抗中枢疲劳的新靶位,为深入认识中枢疲劳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Bedford最大摄氧量/体重渐增负荷运动方法建立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以体重、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乳酸的变化判断大鼠运动能力变化;以SEP潜伏期的变化判断大鼠神经传导功能;以皮质5-HT,DA含量以及DA与5-HT的比值变化判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根据以上指标综合判断中枢疲劳的发生。小样本肌乳酸检测法检测人脑皮层乳酸;Trizol法提取大脑皮质总RNA;SYBRA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测定MCTmRNA表达变化。结果:中枢疲劳组大脑皮层乳酸含量1.46±0.67mg/100g(湿重),明显高于对照组0.92±0.08 mg/100g(湿重)。中枢疲劳组MCTlmRNA表达呈降低趋势,而MCT4mRNA表达呈增高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而MCT2mRNA表达显著升高(3.19±1.24倍,p<0.05)。结论:中枢疲劳后乳酸含量显著增加,MCT2mRNA表达显著升高,提示中枢疲劳时存在乳酸蓄积,诱导MCT2基因表达增高,可能增加乳酸的利用,表明MCT2与中枢疲劳中发生关系较为密切,而MCTl,MCT4基因表达无显著变化,提示可能部分参与乳酸在中枢疲劳中的调节作用,在乳酸转运至胞外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体力运动和慢性应激对海马5-羟色胺(5-HT)水平及5-HTlA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减缓应激性海马损伤作用在海马5.HT系统水平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应激组和运动.应激组。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海马5-HT水平,实时一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5-HTlA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海马5-HT水平及5-HTlA受体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应激组海马5-HT水平及5-HTIA受体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单纯应激组相比,运动-应激组5-HT水平略高于应激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5-HTlA受体mRNA表达高于单纯应激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可能是通过提高海马5-HT水平和5-HTlA受体表达来改善海马5-HT系统功能,发挥减缓慢性应激性海马损伤的作用,而且5-HTlA受体表达的上调在此效应中作用更为明显。
  • 摘要:研究显示,体力运动可增强认知功能、提高中枢海马神经突触可塑性和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有关运动增强海马L,TP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研究发现,体力运动致脑区5-羟色胺(5-HT)释放增多,提高海马5-HTlA受体介导的神经传递,会增强海马抵御损伤的能力;5-HTlA受体可通过cAMP介导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CREB会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因此,本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海马.5-HTlA受体-BDNF通路元件表达的变化与体力运动增强LTP效应的关系,探讨体力运动增强LTP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4-week自愿跑轮运动为体力运动模型,脑立体定位.神经电生理法测量海马齿状回LTP,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海马5-HT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海马5-HTlA受体、CREB和BDNF蛋白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week体力运动增强海马LTP(P<0.05),提高海马5-HT含量(P<0.05),上调5-HTlA受体、CREB和BDNF蛋白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5-HT、5-HTlA受体、CREB和BDNF可能参与了体力运动增强海马LTP效应的过程,并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运动可能通过上调5-HT-5-HTlA受体-cAMP-CREB-BDNF-LTP通路元件表达的机制,发挥增强海马LTP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性疲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递增负荷游泳建立大鼠疲劳模型,分析了大鼠海马CAl区的5-羟色胺和谷氨酸的变化,并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了海马CAl区诱发的长时程增强(LTP)和观察了大鼠学习与记忆行为。结果:运动疲劳组大鼠海马5-羟色胺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运动疲劳组大鼠海马CAl区Glu含量显著升高(P<0.05),观察到单脉冲电刺激运动疲劳大鼠海马CA3锥体细胞发出的Schaffer侧枝在CAl区诱发的群体峰电位幅值增强不明显,高频刺激在海马诱发的LTP成功率下降,大鼠学习和记忆行为能力下降。结论:运动疲劳应激可以诱发海马谷氨酸分泌增强,LTP的发生率降低,从而影响学习和记忆。
  • 摘要:观察高渗盐溶液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使用RM6240B/C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别记录12根离体坐骨一胫腓神经标本在标准任氏液(0.65﹪)、高渗任氏液(0.9﹪NaCl、5.0﹪NaCl、10﹪NaCl)浸泡后,随时间变化的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时程和峰值。结果:随时间延长和盐浓度增加,神经干机能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时程展宽,峰峰值逐渐减小。其中10﹪NaCl任氏液作用最为明显,浸泡即刻动作电位即消失,说明浸泡时间和盐浓度两个因素均影响动作电位,其中盐浓度起关键作用。
  • 摘要:通过对男子散打运动员、普通男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散打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血液的流变性。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和血液的粘度,提高血液流变性对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减小内环境变化对血液流变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 摘要:目的:采用文献法总结有氧运动对血液指标、血管功能及心脏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有氧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8-01/2006-12有关有氧运动和心血管方面的文献,检索词"aerobic exercise,cardiovascular"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并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有氧运动,心血管”。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②有氧运动对血液的影响。③有氧运动对血管的影响。④有氧运动对心脏的影响。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81篇,排除47篇重复性研究。34篇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研究都表明:有氧运动能增加机体内热能消耗,提高脂蛋白活力,降低血脂含量;有氧运动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及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有氧运动能有效的增强心脏功能。结论:适当的有氧运动可引起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增强,并且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过度训练模型,探讨过度训练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安静组,运动组,运动模式为6周递增负荷游泳,最后一次运动后24小时取样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MDA、SOD、Caz+-Mgz+-ATP酶和游离钙等指标。结果:经过6周递增负荷训练,运动组大鼠运动能力下降,心肌线粒体。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游离钙、SOD、Ca2+-Mg2+-ATP酶的活性显著下降(P<0.01)。结论:经过6周递增负荷训练,运动组大鼠呈过度训练状态,心肌线粒体自由基生成增多,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导致线粒体膜发生脂质过氧化,Ca2+-Mg2+-ATP酶活性下降,线粒体内游离钙下降,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 摘要:通过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和普通男子大学生运动前、后心率变异性及其变化的实验研究,旨在探讨散打运动训练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结果发现:散打运动训练可提高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张力,使其具有较高的心交感神经张力和更高的心迷走神经张力和功能储备,从而改善自主性神经的调节能力,提高心率变异性;运动后HRV的变化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均衡性,以及机能恢复速度有关,提示:运动前后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及其变化可作为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小鼠灌服几丁聚糖四周力竭游泳后红细胞白由基代谢水平的变化,探讨几丁聚糖保护红细胞、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的作用。对象与方法:药物组每天灌服几丁聚糖,四周后力竭对照组和药物力竭组进行力竭游泳实验,记录游泳至力竭时间,并测定红细胞MDA含量、SOD、GPH—Px的活性。结果:(1)补充几丁聚糖可延长小鼠游泳至力竭时间(2)药物力竭组力竭运动后红细胞MDA含量显著低于力竭对照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力竭对照组,GSH-Px活性与力竭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几丁聚糖具有阻止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的作用。
  • 摘要:本研究运用表面肌电与摄像同步描记技术并结合运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知识,分析击剑弓箭步腿部肌群的用力特征,为运动训练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出弓箭步后腿积分肌电和力量整体大于前腿;前腿肌群发力需要协调性、控制力好,它为后腿的动作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方向也决定了弓步结束的时机;后腿的工作决定了弓步的强度,蹬地伸膝肌群需要强有力的爆发力,才能获得较强的后蹬力和加速度。后腿在弓步还原过程中,没有发挥其支撑、减轻前腿负担的作用,应该强调后腿的协调性用力和队员的用力意识。
  • 摘要: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pathway;UPP)是细胞内ATP依赖的蛋白降解系统,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本文从该途径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入手,综述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进展,以便为该途径与运动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摘要:Integrin是一种跨膜骨架蛋白,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通过其双向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Integrin保持肌肉的完整性,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间的黏附、同时参与跨膜信息传递,激活基因表达、调节胞内pH值和钙离子浓度,因此对细胞生长、代谢、调控、生存、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骨骼肌中,integrin主要以α7β1 intetrin的形式存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ntegnin在运动引起的细胞信号传导和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明显。
  • 摘要:骨骼肌疲劳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骨骼肌疲劳发生的关键机制不是源于神经传导,而在肌肉本身。其中E-C耦联阻滞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外广泛采用电刺激方案建立离体骨骼肌疲劳模型进行膜电位和肌力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浓度对膜电位和骨骼肌疲劳影响的研究进展。
  • 摘要:研究目的:目前,对身体形态方面如身高、体重和体脂百分比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相关性未见报道。该实验将进行HRV与身体形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研究方法: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产的MCA.3C心脏综合信息检测仪的HRV程序软件对女大学生运动前后进行512次心率的HRV采集分析,做出HRV检测报告。研究结果:运动使心率变异性下降,运动后LF和HF二者成分均减少,HF更为明显,身高、体重和体脂百分比等体质指标与HRV的频域参数有一定相关关系。总之。结果证实,身高、体重和体脂百分比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等植物神经系统的均衡状态密切相关。
  • 摘要:通过对28只wistar大鼠实施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观察了补充“复合制剂”对大鼠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剂有效改善了贫血组大鼠脾脏CD3+、CD针淋巴细胞数量,CD4+./CD8比值显著升高;并促进细胞由静止期(GO,G1)进入DNA合成期(S)及有丝分裂期(G2+M)。结果提示,该复合剂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脾脏免疫抑制具有一定作用。
  • 摘要:本文收集了相关文献,从中医对疲劳机理的认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与分型,舌苔脱落细胞检查以及它与运动性疲劳分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舌苔脱落细胞检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损伤也成了普遍现象。因此,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越来越受到重视。适度的运动性疲劳,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过度疲劳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不利,还可能会造成各种运动损伤,以致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营养补充对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恢复,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摘要:本文探讨了不同剂量心肌肽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分别以0.12mg/gBW.d(低剂量)、0.23mg/gBW.d(中剂量)、0.69mg/gBw.d(高剂量)的心肌肽给予小鼠连续灌胃20d,对照组灌蒸馏水0.2(ml/d),20天后测定小鼠力竭游泳时间、血红蛋白(Hb)、血乳酸(BLA)、血尿素(BUN)含量。结果显示: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能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降低血乳酸、血尿素的含量,提高体内血红蛋白的储备量。提示:心肌肽具有抗疲劳和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功效,其效果具有剂量反应关系。
  • 摘要:建立以增强人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为学校进一步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就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分析与建议。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健康指导体系的实施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男性老年人血脂及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以60名男性老年人为对象,随机分为练功组、慢跑组及对照组(无锻炼组)三组,锻炼组按各自要求进行锻炼,通过实验前后比较分析。结果:练功组经过3个月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男性老年人血清TG、LDL-C均下降,HDL-C增高非常显著(P<0.01),肺活量、握力、下肢平衡能力提高也非常显著(P<0.01);慢跑组经过同期锻炼,血清TG、LDL-C均下降,HDL-C增高非常显著(P<0.01),舒张压下降显著(P<0.05),肺活量增加非常显著(P<0.01)。结论:两种健身方法都能改善男性老年人血脂水平,提高男性老年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生理机能。
  • 摘要:观察改良广播体操对30名60岁男性机体血脂代谢的影响。选择无遗传病史,无经常锻炼史60岁左右的男性30名为受试对象,每天进行两次30min多组数的改良广播体操锻炼,锻炼强度以心率来控制,要求锻炼后心率在125次/min左右。观察受试者实验前、锻炼后第15天、30天、45天晨安静空腹状态下,TG、TC、HDL-C、LDL-C和瘦素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45天每天两次30min、多组数的有氧广播体操锻炼可显著降低机体血浆TG和TC,预防TG堆积:HDL-C和HDL-C/LDL比值显著升高。说明有氧广播体操锻炼可使血浆脂蛋白的分布得到有效改善,从而预防和有效抵抗AS发生。
  • 摘要: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为目的,本文对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的985名在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日常饮食习惯、健康观、亚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淡薄,健康知识匮乏,生活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科学、健康、合理生活方式的建设性意见。
  • 摘要:观察32名大学生不同强度健身健美操锻炼前后免疫细胞数量及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6周中等强度的健身健美操锻炼,能改善、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对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一次性运动对肥胖大鼠摄食量、血清学指标、血浆和下丘脑NPY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影响摄食量和体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肥胖建模成功大鼠分为对照组、即刻组、1小时组、3小时组、12小时组和24小时组,分别在一次性跑台运动后不同时间段观察大鼠进食量并测试相关指标。结果一次性运动后肥胖大鼠摄食量明显下降,血糖和血脂等在运动后即刻没有明显变化,在运动后的恢复期开始明显下降,恢复后期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浆NPY水平显著下降,下丘脑NPY水平明显上升,而下丘脑NPY基因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肥胖人鼠运动后摄食量下降;下丘脑NPY分泌增加而合成没有明显增加;下丘脑NPY蛋白增加可以促进机体运动后摄食,防止能量的进一步消耗,有利于运动后的能量恢复。
  • 摘要: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性疲劳的一种。由于其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生理疲劳以及损伤等都有消极的影响而被研究者们所关注。本文对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监控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心理疲劳的监控要用多方法、多指标长期监控,并体现出个性化。
  • 摘要:本研究以比较最大累积氧亏(MAOD), 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WAT)和最大血乳酸浓度与不同短距离(100m, 200m, 400m)跑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为依据,探讨以上三种常用间接检测方法对评价无氧代谢能力的有效性和差异性,为无氧代谢能力指标的应用和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本文以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形成人体机能“统一体”大概念为教学目标,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将分属于不同机能系统的内容,按照人体机能“统一体”的概念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优化、重组为调节系统、运动系统、输氧系统、代谢系统、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机能监测与评价、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实践案例分析等模块化知识体系;并结合“创新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开展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 摘要:Gunnar Borg的RPE量表是针对成年人设计的,而不适用于儿童。介于目前我国儿童少年RPE等级评价方式的欠缺,且还没有OMNI等级的相关介绍,本文在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儿童OMNI等级的有效性和应用,从而探求更适合于儿童进行体育锻炼时的监控模式,希望对体育老师、教练员和保健医生等在指导儿童锻炼时有实际的帮助。
  • 摘要:目的:观察高住高练低训(Living high Exercising High training low,HiHiLo)中优秀国家跆拳道运动员红细胞膜稳定性及有氧能力的变化。探讨红细胞膜稳定性对机体有氧能力提高的作用。方法:13名国家跆拳道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低氧组(8名)和对照组(5名),分别在模拟海拔2800m低氧环境和正常平原环境下进行4周的HiHiL0训练和日常跆拳道专项训练实验,观察研究对象红细胞膜流动性、膜band-3、红细胞变形性以及个体无氧阈(individual lactate threshold,ILT)的变化特点。结果:4周HiHiLo明显提高跆拳道运动员ILT值以及红细胞膜band-3蛋白水平。结论:提示HiHiLo训练有利于红细胞膜的稳定性以及机体有氧能力的提高。
  • 摘要:目的:一次性低氧问歇跑台运动后低氧(氧含量12.7﹪)恢复以及常氧恢复下下大鼠腓肠肌HSP70基因表达的时程变化。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低氧运动后即刻组(HE),低氧运动后低氧恢复1d组(H1)、2d组(H2)、7d组(H7),低氧运动后常氧恢复1d组(N1)、2d组(N2)、7d组(N7),以及常氧对照组(C),每组6只,运动组进行低氧环境下的一次性间歇训练运动,运动后将运动组大鼠分别处于低氧和常氧的环境下进行恢复,对低氧运动后即刻、低氧运动后低氧恢复1d、2d、7d,以及低氧运动后常氧氧恢复1d、2d、7d的大鼠右侧腓肠肌取材进行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HSP70基冈表达水平。结果:一次性低氧间歇运动后即刻大鼠腓肠肌中HSP70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低氧恢复过程中,第1d、第2d基冈表达上升,且显著高于即刻组,第7d基因表达显著下降;常氧恢复过程中,第ld基因表达显著下降。第2d、第7d基因表达缓慢上升。结论:一次性低氧间歇运动诱导HSP70基因表达水平升高;低氧恢复过程中HSP70基因高水平表达维持的时间要比常氧恢复要长。
  • 摘要:目的:观察低氧向心运动后Desmin的变化,比较不同恢复方式对Desmin的影响,从基因表达角度探讨Desmin的调节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C)、低氧运动后即刻组(:HE)、低氧运动后常氧恢复1、2、7天组(Nld、N2d、N7d),低氧运动后低氧恢复1、2、7天组(Hld、H2d、U7d)。采取递增负荷进行低氧下10。跑台运动,低氧环境的氧浓度为12.7﹪。采取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人鼠腓肠肌Desm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低氧运动后即刻Desmin并没有丢失;低氧恢复和常氧恢复各组之间Desmin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后即刻Desmin基因表达有增加的趋势;常氧恢复和低氧恢复期1、2天组均高于对照(P<0.05)。但低氧恢复基因表达与常氧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氧向心运动没有使Desmin含量出现丢失或下降现象。基因调节在小分子量骨架蛋白Desmin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低氧使蛋白降解加速,同时启动基因表达途径进行蛋白合成。
  • 摘要:睡眠质量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工作效率密切相关。睡眠不好往往会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关研究证实,15﹪-30﹪的成年人和10﹪-13﹪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问题。在体育界,我国运动员也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睡眠问题。用睡眠脑电图分析可以为睡眠生理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还为睡眠障碍的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也可跟踪康复的效果。同时可研究睡眠状态下诱发出的异常脑电波,以及研究镇静类药物的药效跟踪与评价。本文主要通过总结睡眠的基本理论与作用及睡眠脑电研究的一些方法与应注意的问题来探讨记录与分析睡眠脑电图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性疲劳后脊髓5-HT含量、色氨酸羟化酶(TPH)mRNA表达的变化,旨在阐明脊髓5-HT在运动性疲劳的调控作用。方法:运用Bedford递增负荷运动方案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组(R)、运动性疲劳后即刻组(IE)和运动性疲劳后恢复组(PE)。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脊髓5-HT含量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T-FQ-PCR)法检测TPH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安静组相比,运动性疲劳后即刻5-HT含量轻微降低,但其代谢产物5-HIAA明显增高,而运动性疲劳后恢复组5-HT、5-HIAA含量都出现了明显降低,5-HT合成关键酶TPH mRNA的表达在IE和PE组都有明显的降低,其表达量IE组为安静组的5.48﹪,PE组为安静组的11.06﹪。结论:运动性疲劳后脊髓内神经递质5-HT含量呈降低趋势,在疲劳恢复期明显降低,提示脊髓5-HT可能与运动后的疲劳及恢复过程有关。5-HT含量呈降低则与投射至脊髓的5-HT能神经元TPHmRNA表达下调引起5-HT合成减少有关。
  • 摘要:本实验建立大鼠有氧运动模型,原代培养了有氧运动后大鼠神经胶质细胞,阐明有氧运动后类NADPH氧化酶介导产生的活性氧(ROS)对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有氧运动后大鼠神经胶质细胞中O2和H2O2生成均明显增加,而人工饲喂NADPH氧化酶的抑制剂二联苯碘(diphenylene iodonium,DPI)或夹竹桃麻素(apocynin,APO)后,均明显地降低由运动引起的大鼠神经胶质细胞O2,和H2O2生成量;细胞活性的测定显示:DPI、APO、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均能明显降低运动后大鼠神经胶质细胞活性。本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中类NADPH氧化酶介导产生的ROS是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生存所必需,过度进补抗氧化剂将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 摘要:目的:探讨一段时间的网球运动对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影响规律。方法:①2007-04/06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在校健康大学生志愿者45人,其中体育系学生31人[参加8周网球运动(每周3天、每天2小时)的受试者16人1,非体育系学生14人。②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对三组(体育系网球组、体育系非网球组和非体育系非网球组)学生实验前(前测)及8周实验后(后测)中方格(25mmx25mm)图形翻转刺激下视觉诱发电位的波形进行记录分析,并对8周实验前后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峰间期进行了比较。视觉诱发电位记录选取头部双极导联、刺激频率为2Hz、亮度为90cdp、对比度为80﹪、滤波范围为1Hz-100Hz、灵敏度为10LLv、叠加100次。观察指标为N75、P100、N145的潜伏期和峰间期。结果:45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前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指标在三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中女性N75的潜伏期较男性均显著缩短(P<0.05)。②8周网球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体育系网球组学生视觉诱发电位N75的潜伏期(64.9±5.1 vs.67.9±3.5)ms、P100的潜伏期(96.3±3.7 vs.97.9±3.9)ms、N145的潜伏期(129.2±12.3vs.137.0±13.9)ms均显著缩短(P<0.05);而体育系非网球组学生视觉诱发电位N75的潜伏期(68.3±6.2 vs.65.8±8.1)ms、P100的潜伏期(101.2±11.0 vs.99.3±10.8)ms、N145的潜伏期(137.5±21.7vs.133.2±20.6)ms及非体育系非网球组学生视觉诱发电位N75的潜伏期(68.6±5.1 vs.68.3±5.5)ms、P100的潜伏期(99.7±5.5 vs.99.4±6.1)ms、N145的潜伏期(149.0±20.7 vs.146.5±20.6)ms未显著缩短,有的甚至显著延长。结论:8周网球专项运动可使受试者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显著缩短,显示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可以作为评定网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指标之一。
  • 摘要:通过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和普通男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和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实验研究。旨在探讨散打运动员气体代谢与血液流变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理。结果发现:散打运动可以降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的变形性,提高血液流变性对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减小内环境变化对血液流变性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血液流变性与气体代谢之间的关系,提高气体代谢机能,使其在运动中表现出通气效率高,氧气利用效率高,摄氧能力大以及承受有氧运动负荷能力强的特点。
  • 摘要:Ca2+-ATP酶是肌浆网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在心肌细胞内Ca2+的调节中,肌浆网Ca2+-ATP酶的功能直接影响心肌舒缩功能。文章综述了心肌肌浆网Ca2+--ATP酶的结构、功能及其活性的调节,并探讨了运动对心肌肌浆网Ca2+-ATP酶的影响及机制。
  • 摘要:大负荷、大强度训练会导致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的发生。对该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是运动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对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心肌缝隙连接的关系做一综述。
  • 摘要:采用MCA-3C心功能综合测试仪,测量男子中长跑运动员静态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各指标,分析其特点并与非运动员进行比较,从而对中长跑运动员的左心功能做出系统的评价。结果发现,中长跑运动员的PEP、LVET、EML、MST、HWT、Q-U及PWTT等指标值均比一般人群的指标值高,是运动员心功能良好的特征性表现。
  • 摘要:冬泳是一项以寒冷刺激为主的特殊形式的运动,通过科学冬泳能达到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增进健康、预防衰老等目的。长期坚持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本文主要就冬泳对老年人血管张力和血流再灌注的影响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发现教育工作者的外周动脉状况及运动习惯对其弹性是否有影响。方法:选取常州40-59岁教育工作者,按年龄段、性别及有无运动习惯分8组。有无运动习惯根据国家关于体育人口的定义来判断。结果:1)baPWV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无论男女,有运动习惯者baPWV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无运动习惯者。2)不论男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高而逐渐增多,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规律运动锻炼可降低各年龄段人群的血压。结论:规律健身运动有改善大中动脉血管弹性的作用,还可提高心脏的做功能力。建议教育工作者积极参加规律的健身锻炼,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通过规律的健身锻炼可延缓或减轻外周动脉硬化,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相关突发意外的发生率。
  • 摘要:表面肌电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的方法记录肌肉运动时的微小生物电变化,已经由基础研究逐渐转向体育科研服务实践。本文综合2000年至今,国内表面肌电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进展,包括表面肌电对于不同运动项目训练动作的监测,疲劳状态的评价,基础研究,不同训练手段如电刺激和渐增负荷对于专项训练的作用的效果分析,信号分析做一综述。
  • 摘要:通过观察跳跃时下肢腓肠肌的表面肌肉电信号变化,研究跳跃中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以及对运动训练的启发。结果表明:外侧头肌肉在起跳和落地的时间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内外侧头肌肉在落地时间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积分肌电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的肌肉之间积分肌电趋于均衡,MF和MPF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起跳和落地时的积分肌电,MPF和MF比较差异显著,不同肌肉之间的积分肌电,MPF和MF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划频时时各主要用力肌肉发力的变化特点,本研究运用RM6280B/C(八导)生理记录仪暨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对北京体育大学高水平蛙泳运动员蛙泳动作不同划频时主要肌肉的肌电进行记录,然后应用生物电肌电分析软件进行积分运算,辅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蛙泳游速的提高,背阔肌,三角肌前部,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臀大肌,积分肌电显著性增加,肌肉力量增加显著,是加速划水的动力来源。
  • 摘要:肌酸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在代谢活跃的骨骼肌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细胞通过Na+/Cl-依赖的肌酸转运体蚩白从胞外摄取肌酸。肌纤维类型特异的肌酸转运受胞外肌酸浓度、肌酸转运蛋白含量、激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肌酸转运体蛋白在细胞内肌酸内稳态的众多调节因素中尤为关键。肌酸转运体蛋白的慢性和急性调节是骨骼肌肌酸转运调节机制中的重要组成。
  • 摘要:运动训练可使骨骼肌纤维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适应性变化,如肌纤维增粗、收缩力量增加等;过度训练又可致骨骼肌的微损伤。一般认为,只有在肌肉损伤的情况下,卫星细胞的活性才会增强,并且许多运动模型确实引起了肌纤维的损伤。但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中,肌卫星细胞的变化情况并不尽相同。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使我们对肌卫星细胞在运动损伤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预防运动性损伤提供借鉴和帮助。
  • 摘要: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体内的一种低分子量的信号转导分子,是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在体内表达调控的产物。NOS的三个亚型在哺乳动物骨骼肌中都有表达。多种因素,如年龄、神经支配、肌肉运动、细胞因子、肌纤维类型以及物种等都可以影响骨骼肌中NOS的表达和活性。近年的研究证实,NO在骨骼肌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它与骨骼肌血流量的调节,线粒体呼吸,葡萄糖的转运以及骨骼肌的收缩功能有密切关系。已经为运动中的肌肉生理,细胞生物学,信号传导以及氧化还原相关的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一方面NOS/NO参与了机体运动中的机能调节,另一方面运动也影响着机体NOS的表达和NO的生成。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是骨骼肌中最重要的一种亚型,作为细胞骨架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与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紧密关系。
  • 摘要:本研究采用CYBEX6000等速测力仪,对53名优秀的速滑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平均功率、总功输出及屈/伸肌比值(﹪)进行了测试与比较。结果表明:双髋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总功输出均随角速度增加而下降,平均功率则升高;同一速度区髋关节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平均功率、总功为伸肌大于屈肌;在不同速度区还伴有“优势交换”现象,即低速区左侧屈伸肌显著大于右侧,高速区则以右侧伸肌增强为主。速滑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比值(﹪)随角速度增加而下降,女子髋关节峰力矩屈/伸比值范围较大,左侧为93-23,右侧为86.44—28.33,男子左侧为71.41-26.09,右侧为60.4—27.8。
  • 摘要:目的:采用酶电极方法快速测试血清CK指标。方法:将反应所用的酶、底物等同定在电极条上,测定时先将酶电极条插入便携式测定仪中,将一滴血直接滴在电极条上,仪器根据反应后电极条上所达到的稳定电流或单位时间内电流的变化率来对应血样中的CK含量。结果:一次性印刷酶电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270U/L的CK质控血清进行重复测试10次,重现性较好,实测值为265.2±22.7。电极的适宜温度为25~35℃。在2~8℃贮存三个月电极响应幅度只下降5﹪。结论:目前此仪器可以进行血清CK的100U/L等级的定量测试,基本可以满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血清CK水平评价需要。
  • 摘要: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研究运动中机体机能变化是体育生物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体育科研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着有关运动性疲劳、力竭、过度训练等实验的理想动物模型,如何建立可重复的、标准化的动物运动模型,并寻找到有效的消除疲劳迅速恢复的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大鼠游泳运动模型及抗疲劳药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但是赛前机能的逐渐降低与过度训练往往在一线之间。在一个训练周期中,超负荷训练(运动量或运动强度过大)可以导致运动疲劳的发生。迄今为止,对过度训练的研究很多,但是仍然很难预先判断过度训练的发生。有很多生物指标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就单一指标而言却没有一个指标可以提供准确的评价。本文的目的在于回顾这些指标,讨论它们的生物学价值,以及可实施性。在本文中将这些指标分为两类:无创指标和有创指标。
  • 摘要:在对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首次研究中看到,最大摄氧量平台持续时间与铁人三项比赛成绩相关性较最人摄氧量值更为显著;最人摄氧量经过大周期训练后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于专项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可采用乳酸阈强度训练进一步发展队员有氧代谢能力。
  • 摘要:目的:对即将参加2006多哈亚运会的部分优秀男游泳运动员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提取运动员“内稳态”所隐含的竞技水平信息,并根据此信息对他们能否在本次比赛中进入最后的决赛进行判别与预测。方法:比赛开始前一个月内,在不干扰运动员训练及没有饮食和药物控制的条件下,隔周分三次收集运动员晨尿。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信息提取和预测。结果:成功的提取出了与运动员竞技水平相关的信息,根据主成分分析模型,结合线性分类判别,对运动员能否进入决赛的总判断正确率为89.8﹪,无偏估计总判断正确率也达到了85.7﹪。通过对尿液中化学组分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决赛选手们尿液中甲基尼克酰胺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决赛选手(P<0.01);而糖蛋白和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则明显低于非决赛选手(P<0.01),如色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结论:运动员尿液中包含了与运动员竞技水平相关的信息,根据此信息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准确的成绩预测,并发现高效的能量供应机制和保持正氮平衡的能力可能是游泳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 摘要: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性疲劳的一种。由于其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生理疲劳以及损伤等都有消极的影响而被研究者们所关注。本文对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监控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心理疲劳的监控要用多方法、多指标长期监控,并体现出个性化。
  • 摘要:丙酮酸是机体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的减肥作用是一个使人感兴趣的话题,尽管人们对丙酮酸在减肥作用中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丙酮酸做一综述。
  •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不仅担负着繁重的文化课学习,还承担着一定量的训练,每天能量消耗很大,了解他们身体机能状态对于合理安排饮食和训练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尿十项检测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他们饮食和训练情况,结果显示尿胆红素、尿蛋白、尿酮体和亚硝酸盐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而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蔬菜、水果、鱼类和主食量摄入过少。
  • 摘要:通过对分别采用慢速结合快速减重和匀速减重两种减重方式的摔跤运动员赛前减体重期间的体成分、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氧运转系统、物质能量代谢及力量素质的有关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和对比研充结果显示:对运动员体成分的改善,慢速结合快速减重优于匀速减重方式;对运动员免疫能力、内分泌系统、能量物质消耗、力量素质的影响,慢速结合快速减重小于匀速减重方式;对运动员氧运转系统能力影响,匀速小于慢速结合快速减重方式。
  • 摘要:研究目的: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尤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运动疗法作为防治血脂异常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正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关于运动锻炼对血脂异常患者身体形态及体成份影响的研究很少。本文以血脂异常的中老年人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运动处方对血脂异常患者身体形态及体成份的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一次性运动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HSL、perilipin含量及脂肪水解的影响,以期发现运动时调控脂类代谢的亚细胞组织结构因素,为运动减肥提供应用理论基础。方法:3周龄SD雄性大鼠,给予10周高脂饲料,建立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安静对照,运动后即刻、1、3、12和24小时组。测试血清FFA和甘油、脂肪组织HSL活性;用Wlestern Blotting法测试HSL和perlipin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后FFA和甘油、HSL活性和含量出现不同程度升高;而perilipin含量除即刻出现显著升高外,其它各点均显著降低。结论:一次性运动导致肥胖大鼠运动后脂解增加,可能与其脂肪组织HSL活性、HSL含量上调及perilipin含量下调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自主组合创编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对中年女性健身调节及改善状况。方法:观察组32例、采用自主组合创编的有氧健身操锻炼,以锻炼前后的心肺变化来确定有氧健身操锻炼的最佳负荷,以有氧健身操对中年女性健身中体重及指数、肺活量及指数影响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33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安静时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最高心率及心率储备、血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锻炼后肺活量及指数明显提高,腰围及腰围之比、体重指数(BMI)、体重均有所下降,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有氧锻炼对心、肺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血压、体重指数,减少脂肪堆积,增进健康水平,减少亚健康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肥胖少年体型与血脂、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对12-14岁肥胖的北京汉族学生74人(男35人,女39人)测量Heath-Carter体型,以及体成分、血压和血脂(TC、TG、HDL-C)等指标。结果:(1)男、女生的体重指数(BMI)和体脂﹪(FA﹪)均与内、中、外因子相关。(2)男生的TG与内、外因子呈显著性相关(P<0.01);HDL-C与内因子、中因子负相关(P<0.05),与外因子显著正相关;SBP与中因子显著相关(3)女生的SBP与内因子显著正相关,与外因子负相关;DBP与外因子显著负相关。结论:肥胖少年的脂肪过多、肌肉和骨骼过度发达和体型线形度降低可能与血脂、血压的异常有关。
  • 摘要:丙酮酸是机体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的减肥作用是一个使人感兴趣的话题,尽管人们对丙酮酸在减肥作用中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丙酮酸做一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