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塑性破坏

塑性破坏

塑性破坏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179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产业与科技论坛、中国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九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大会、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博士生学术论坛、2012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等;塑性破坏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春林、吴祥业、刘刚等。

塑性破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1798 占比:99.71%

总计:31890篇

塑性破坏—发文趋势图

塑性破坏

-研究学者

  • 丁春林
  • 吴祥业
  • 刘刚
  • 叶丹
  • 吕丽丽
  • 吕鹏飞
  • 孟祥瑞
  • 张俊芳
  • 张若飞
  • 易长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旭; 钟涛平; 杨伟; 李振雷; 张强; 李红平; 贾兵兵; 孔令宇
    • 摘要: 为研究上覆局部采空下冲击危险工作面区段煤柱的布置问题,以某矿I0102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工作面区段煤柱冲击危险和合理宽度进行研究。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01020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15 m宽区段煤柱微震事件频繁,能量释放剧烈,增大了工作面冲击危险;15 m宽煤柱在工作面回采后不能完全破坏,仍可承受较高应力并向下部煤层传递,增大了下伏煤层回采工作面的冲击危险。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宽度为0~6 m时,煤柱破碎程度较高,不利于隔绝采空区及巷道稳定;当宽度大于10 m时,煤柱内出现弹性核区,应力增加迅速,冲击危险性增高;8 m宽煤柱既能隔绝采空区预防瓦斯,又能使应力最低,降低冲击危险的临界煤柱宽度,因此更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为8 m左右。研究结果可为该矿井接续工作面和相似条件工作面回采的煤柱宽度留设提供理论依据。
    • 李同鹏; 杨洪玉; 胡崴
    • 摘要: 为研究隐爆角砾岩筒内的金铜矿体采动对F_(1)断层的影响,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选择FLAC^(3D)计算分析软件,拟定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和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法3种方案,根据不同方案提供的采场结构参数,模拟分析隐爆角砾岩筒内的金铜矿体开采后采场围岩的塑性区破坏响应。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时,F_(1)断层塑性区贯通,连成一片,单元破坏率高,易引发断层失稳破坏;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和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法,对F_(1)断层开采破坏较小,采场通过断层时稳定性较好,该2种采矿方法适合用于隐爆角砾岩筒内的金铜矿体开采。
    • 王卓琳; 赵宇翔
    • 摘要: 混凝土--建筑的血肉如果把建筑比作一个人,那么混凝土就是构成他的血肉。混凝土是如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我国的商品混凝土产量逐年增长,至2019年已增长至27.38亿立方米。混凝土的广泛应用要归功于它硬化前出色的流动性,硬化后良好的抗压承载能力,以及低廉的价格。然而,混凝土在接近破损时并无显著变形,这被称为脆性破坏,常常会导致建筑的突然倒塌,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破坏形式。与之相对的是塑性破坏,例如金属等材料,在破坏前会产生很大的变形,这给人们充足的时间发现与处置。工程中,常在混凝土构件里配置钢筋,以增强构件的变形性能,在构件层面实现塑性破坏,这也就是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的由来。然而,钢筋混凝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混凝土的固有缺陷,仍存在混凝土易破损的问题,继而造成钢筋锈蚀,降低构件整体承载能力。
    • 何建华
    • 摘要: 随着城市交通基础建设的用地越来越紧张,隧道与路基并线设计与施工现象越来越多。以镜水路南延工程(路基)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隧道)并线施工为依托,根据工程特点与施工便利性,提出了先隧后路、先路再隧、部分开挖路堑,再施工隧道,待隧道支护完成且贯通后,再开挖剩余边坡的3种施工方案,并通过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对围岩变形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采用先隧后路时,围岩变形最小;对支护结构受力、围岩塑性区具有一定影响,采用先隧后路时,支护结构受力极差较小,受力较为均匀,充分发挥支护承载能力,有利于结构安全。采用先路再隧时,塑性区范围较小,但大部分发生塑性破坏。通过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先隧后路优势较为明显。本方案可为类似的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 王森林
    • 摘要: 煤矿的开采过程易造成围岩变形,引起一定裂隙,且随着导水裂隙带的发育,容易对煤矿的安全产生影响。鉴于此,采用仿真分析的形式建立数值模型,对围岩变形引起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进行分析,从而为煤矿的防治水提供指导,保证煤矿的开采安全。
    • 卫星; 吕明达; 戴晓春; 赵骏铭; 张靖
    • 摘要: 研究目的:郑北大桥索梁锚固结构采用锚拉板结构形式,该区域构造复杂,焊缝交错,部分位置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恒载作用下易发生塑性破坏,反复荷载作用下易产生疲劳破坏.通过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的易损部位,对局部细节进行设计参数优化,从而改善其恒载和活载下的受力性能.提取疲劳易损部位热点应力,通过热点应力S-N曲线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其疲劳寿命,验证参数优化效果.研究结论:(1)在原设计的基础上适当优化锚拉板厚度能有效改善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恒载下受力性能,防止材料塑性破坏;(2)经热点应力法计算疲劳寿命验证,在原设计的基础上适当优化圆形过渡区半径、锚拉板厚度、锚筒厚度能提升锚拉板的疲劳寿命;(3)本文研究结论可运用于今后的斜拉桥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的设计中,以供相关设计人员参考.
    • 贺艳军; 宋亚新; 李俊奇; 陈凯; 李治平
    • 摘要: 为了掌握李家壕煤矿综采工作面末采期间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得出:回撤通道围岩的变形破坏和应力分布状态随工作面推进而不断发生变化.随工作面推进,回撤通道围压比不断增大,从而导致巷道围岩破坏范围不断增大,尤其当距贯通剩余5 m左右时,随着围压比值的增大,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也随之突然增大.经现场观测,其结果与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 石创创; 张君杰; 杨汐; 陈建华; 刘泽瑞; 杨恒泽
    • 摘要: 研究遗留条带煤柱下工作面合理区段煤柱宽度,对于增加回采巷道稳定性、减少资源浪费和实现工作面安全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某矿条带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1310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应小于7.07 m.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可知,当区段煤柱宽度为5m时,区段煤柱及回采巷道承受的支承压力较小,区段煤柱虽发生塑性破坏,但还有承载能力.
    • 袁彬; 徐凡献; 廖欢; 钟雨田; 罗刚
    • 摘要: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与岩石强度、结构面空间组合关系、地下水和地应力等因素关系密切.为研究结构面空间组合关系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文章基于郑万铁路向家湾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采用UDEC离散元软件对全断面开挖下的围岩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两组结构面的空间组合关系对结构面剪切滑移、围岩塑性破坏及位移的影响,同时根据开挖后围岩变形的差异——完好、掉块、塌方,定性统计整理得到了结构面空间组合对隧道开挖稳定性影响统计表,并给出了相应的施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变形破坏主要发生于结构面间距小于1.5 m,且J1倾角为45°~75°、J2倾角为103°~133°的空间组合条件下.
    • 张锋; 李永恩; 郭志强; 邱玖琢; 卢刚
    • 摘要: 软弱顶板条件下,巷道在原岩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作用下会出现深度较大的塑性破坏区,引发剧烈的巷道围岩变形,甚至出现冒顶隐患.为掌握采动过程中塑性区在软弱顶板中的演化规律,以敏东一矿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系统研究了采动前后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本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上区段工作面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的叠加影响下,采动巷道周边两个主应力比值急剧升高,同时,受邻近工作面覆岩移动影响,巷道围岩周边应力中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也将发生大幅度的偏转.伴随着软弱顶板采动巷道围岩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不断演化,最大塑性破裂深度逐渐扩展且朝向顶板,塑性区扩展过程中会出现隔层分布现象,顶板剧烈变形主要是由塑性破坏产生,各层位顶板的破裂顺序依次为浅部塑性破坏、高位软岩塑性破坏和中位岩层的破裂.中部层位的断裂破坏一般滞后于高位穿透塑性区的形成.期间巷道围岩出现严重的非均匀性大变形,支护难度极大.据此提出了以注浆锚索为核心的顶板控制方法,注浆层位应主要集中在采动期间发生高位穿透塑性破坏的层位,注浆覆盖范围应不小于高位穿透塑性破坏的分布范围,巷道顶板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顶板控制效果良好,顶板未出现安全隐患且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