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肥
培肥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6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6894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耕作与栽培、安徽农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第十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会议、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等;培肥的相关文献由159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胜、秦倩、许咏梅等。
培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894篇
占比:98.98%
总计:47378篇
培肥
-研究学者
- 王胜
- 秦倩
- 许咏梅
- 马兴旺
- 凌静
- 周伟
- 孟凤轩
- 胡玉福
- 谢沂希
- 邓欧平
- 邓良基
- 陈露丹
- 高雪松
- 依里哈姆
- 刘子骁
- 刘晓伟
- 刘骅
- 国文
- 廖和平
- 张世熔
- 张平良
- 曾骏
- 李阳兵
- 杭晓宁
- 王西和
- 肖克来提
- 许波
- 谢庭生
- 迪里夏提
- 邹光基
- 郭天文
- 魏晓
- 魏朝富
- 付斌
- 何艳
- 余端
- 俞巧钢
- 倪明
- 冯文强
- 刘峰
- 刘巧
- 刘树庆
- 刘海轮
- 叶静
- 吴建军
- 吴景贵
- 吴良欢
- 和文祥
- 唐祺超
- 孙万春
-
-
-
杨学珍
-
-
摘要:
为明确油菜在新修梯田作绿肥的应用价值,采用机械条播和植保无人机飞播2种播种方式对新修梯田进行油菜绿肥播种试验,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时间、播种方式、播种量、田间管理及适时翻压等方面总结出了陇东地区新修梯田油菜绿肥快速培肥技术,以改良新修梯田土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减少田间病虫害的发生,培肥地力,提升土壤和农作物质量,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避免水土流失,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
-
邓素芳;
詹杰;
杨燕秋;
郑慧芬;
应朝阳
-
-
摘要:
【目的】开展红萍还田替代不同数量化肥对后茬水稻生长和稻田土壤的影响研究,明确水生绿肥红萍对单季稻的化肥减施效应。【方法】试验设计了3个减肥水平(氮钾肥减20%、40%、60%),比较了30 t·hm^(−2)红萍还田替代不同数量氮钾化肥对后茬水稻的产量、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与常规(配方)施肥处理相比,每公顷翻压30 t鲜红萍、减施氮钾化肥20%的处理,水稻的株高、有效分蘖数和丛穗数明显提高,产量增加11.11%,并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红萍还田处理的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较未还田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常规施肥处理下,红萍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P<0.05)。减60%氮钾肥并辅以红萍还田处理(T6)的速效钾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每公顷翻压30 t新鲜红萍可以替代常规施肥中20%的氮钾肥,还能显著增加稻谷产量11.11%,并达到培肥地力的作用,是实现单季稻减肥增效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可为红萍在单季稻中的绿肥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
-
郑婷婷;
付玉志;
林泾远;
王萍;
石怀超;
王豪东;
刘雪;
李春道
-
-
摘要:
为推动临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行进步伐,临沂市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了设施樱桃与大球盖菇立体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此项技术为设施用地和玉米秸秆等农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找到了生态循环发展方向,并在兰山区、莒南县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未来几年将在引领农民致富、助力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
-
-
王炽;
李枝武;
倪明;
闫辉;
陈兴位;
宋鹏飞;
付斌;
赵新梅
-
-
摘要: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昭通冷凉山区黄壤培肥改良效果好的碳基调理剂.[方法]以昭通冷凉山区黄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施用不同碳基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含量、作物生物累积量、养分吸收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施用碳基土壤调理剂能提升土壤pH值,补充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控土壤养分供给.施用碳基调理剂后有效减少土壤氮素的淋溶损失,土壤氮的供给持续且稳定,有效提高烟株根系和烟叶的氮含量和氮吸收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对烟叶产质量的提升有显著作用.[结论]综合来看,施用T2碳基调理剂的效果较好,作物生长的中后期能稳定持续供应氮素,有效提高烤烟叶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有利于烟叶产质量的形成.
-
-
贾良良;
刘克桐;
黄少辉;
杨云马;
杨军芳;
张培;
郝立岩;
邢素丽
-
-
摘要:
利用2005-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分析了河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并利用边界线分析方法评价了土壤磷钾肥力对夏玉米产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对夏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5.4%和88.8%,建立的土壤磷、钾肥力丰缺指标的缺乏、低、中、高和极高含量分别为:土壤有效磷含量<12.0、12.0~16.0、16.1~22.0、22.1~30.0、>30.0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86、86~100、101~114、115~131、>131 mg/kg.河北平原区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临界值为26.9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临界值为112 mg/kg,在生产中要培肥土壤使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此临界值,以减少土壤肥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
宗娥;
武汉军
-
-
摘要:
通过开展安定区新修梯田生地熟化培肥试验,结果表明,以NPK+农家肥+黑矾+腐殖酸处理为最好,可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0.13 g/kg、19 mg/kg、0.16 mg/kg、26 mg/kg,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1.43%,马铃薯产量达到41360 kg/hm2.因此,为确保新修梯田当年增产和高产,建议采用有机肥与无机化肥配施的施肥方法.
-
-
陆阳;
陈吉;
郁洁;
丁焕新;
陆幸鹦
-
-
摘要:
苏州市2016—2018年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项目330个,评定面积1323.09 hm2,新增耕地面积1301.98 hm2.本文介绍不同地类补充耕地的方式,土壤养分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地类补充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不均衡;就不同类型补充耕地土壤养分不均衡的特点提出后续培肥对策,坑塘水面补充耕地需要增施磷肥,河流水面补充耕地需要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设施农用地补充耕地需通过农艺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地力水平.
-
-
赵志红
-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更需要促进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随着高标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产品产量逐年提高,对土壤的结构与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农作物种植规模化程度不高、不规范等原因的出现,造成了耕地资源严重退化问题十分突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耕地、水和土壤,而且增加了土壤酸化、盐碱化的危险系数,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以及改良土壤培肥技术的应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背景为切入点,提出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培肥技术的要点,以供参考。
-
-
黄翠菊
- 《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06年
-
摘要:
论述了坡耕地治理后耕作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状况及土壤肥力均衡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肥措施,即调节土壤酸碱度,扩大肥源增施有机肥,建立合理的肥料结构,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选择大春种植烤烟,小春种植1~2茬蔬菜的种植模式,在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增加收入的同时加速土壤熟化等综合技术措施.
-
-
韩迎春;
毛树春;
王国平;
范正义
- 《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研究表明,按一定体积比例将不同性能互补的单一原料进行复配,得到结构优化、质地疏松、协调性好的一种棉花无土育苗基质;通过配方培肥,得到适宜棉苗生长的不同营养物质的配比.应用本基质进行棉花无土育苗,苗床棉苗生长健壮,无病害;棉苗移栽成活率高到96.4%,比营养钵育苗移栽苗高35.9个百分点,单株新生白根多28条,侧根数多33条,侧根密度多3.7条·cm-1;可获得壮苗早发的效果.
-
-
-
-
肖海涛;
孙吕林;
陈国德;
姜国华
- 《第十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平原高沙土在保持1990 年作物单产水平、保持一定单产增长率条件下,不同种植制度、不同培肥措施下的有机质消长规律,提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技术途径:优化种植制度不仅产量高,而且土壤理化性状得以改善;合理耕作可增加土壤黏粒含量,提高高沙土肥力水平;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培肥措施,通过稻麦留高茬和玉米秸秆还田,可直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根茬产量,增加自然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