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灾害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6446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热带海洋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3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会议、2012年城市安全减灾与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2011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地震海啸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子江、朱元清、杜忠达等。
地震海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446篇
占比:98.43%
总计:16708篇
地震海啸
-研究学者
- 马子江
- 朱元清
- 杜忠达
- 汪孙节
- 毕峰
- 苟伟
- 任叶飞
- 任智源
- 温瑞智
- 王培涛
- 王斌
- 袁明
- 韩小江
- 董非非
- 赵联大
- 刘双庆
- 刘桦
- 刘英男
- 刘金伟
- 原野
- 周一帆
- 宋昱莹
- 徐西宝
- 房欣
- 支泓欢
- 杨智博
- 王宗辰
- 王盛安
- 白晔斐
- 范婷婷
- 邓辉
- 闪迪
- 魏笑然
- 于福江
- 吴敏
- 孙立宁
- 宋治平
- 本刊编辑部
- 李治
- 杨光
- 杨马陵
- 毛献忠
- 温燕玲
- 潘文亮
- 王本龙
- 薛艳
- 金磊
- 丁巍伟
- 丁香
- 付庆军
-
-
王宗辰;
史健宇
-
-
摘要:
梳理了国内外海啸预警中心对2021年7月29日14时16分(北京时)美国阿拉斯加半岛海域发生的M_(w)8.2浅源地震海啸的应急响应过程,并对各中心的海啸预警产品内容和发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应急处置得当;美国机构的海啸预警发布效率更高,但在局地海啸最大波幅出现之前就取消了预警,存在安全隐患。结合此次事件,建议我国进一步加强全球海底强震的监测解析能力和海啸预警分析手段,并将海啸监测和预警能力继续拓展至全球大洋。
-
-
赵驰
-
-
摘要:
龙门山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早期该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在龙门山晚三叠时期的造山运动中,导致了龙门山地区的抬升.乐地1井位于龙门山前陆盆地南侧,通过对乐地1井岩芯的观察,结合前人对四川盆地晚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研究,在须家河组二段地层中识别出大量沉积物变形,包括液化砂岩脉、包卷层理、火焰状构造、震裂结构、丘状交错层理等.通过对比现今事件沉积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须家河组二段中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划分为四个沉积事件,将其中第二次事件沉积为地震海啸成因.
-
-
-
-
王菡
-
-
摘要: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中国人民特别是无数逆行英雄、驰援武汉和湖北的医护人员的努力奋斗下,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复学正在有序开展。灾难终究会过去,但如何从灾难中获得警示和反思,积累经验和教训.
-
-
马康瑞
-
-
摘要:
黑天鹅效应告诉我们,非常不可能发生和无法预测的事件,存在于世界上几乎每一种事物之中。我们似乎生在一个充满动荡的世界中:地震海啸次贷危机,夫妻吵架邻里不和,贯穿2020整年的新冠疫情,持续数年的酒业低迷整改期。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和不安。每个个体都好似一叶扁舟——很不幸的是,你要航行在大海中,要面对的却是不知何时会袭来的滔天巨浪。
-
-
任智源;
侯京明;
王培涛;
李涛;
原野;
赵联大
-
-
摘要:
基于Okada模型和非线性浅水波模型,结合高精度多层嵌套网格针对我国浙江沿海的温州和台州地区建立了越洋-近海-局部的精细化地震海啸波流实时预警系统,近岸的分辨率为900 m.该预警系统包括了并行化的数值计算模块,基于Python 2D绘图库的计算结果可视化处理模块,以及通过Python语言将所有经过数值计算的图形与动画产品集成在一个网页上的产品集成模块.一旦地震发生,该系统可根据地震的震源参数信息在10 min内完成数值计算、可视化处理,以及产品集成.选取2011年日本东北9.0级地震海啸结合实测数值对该系统进行模拟验证,进一步应用该系统模拟计算了日本南海海槽和琉球海沟潜在极端海啸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该预警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地震海啸实时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为海啸的预警、减灾,以及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
孙立宁;
于福江;
王培涛
-
-
摘要:
2017年9月8日4时49分(UTC),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海域(15.21°N,93.64°W)发生Mw8.2级地震,震源深度30 km.强震在该海域引发海啸,海啸对震源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影响.位于太平洋上的多个海啸监测网络捕捉到了海啸信号并详细记录了此次海啸的传播过程.本文选用了近场2个DART浮标和6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通过潮汐调和分析和滤波分离出海啸信号,对近场海啸特征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海啸的波频特征.基于Okada弹性位错理论断层模型计算得到了强震引发的海底形变分布,并采用MOST海啸模式对本次海啸事件近场传播特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观测吻合较好.最后,基于实测和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此次地震海啸的近场分布特征,发现除受海啸源的强度和几何分布特征影响外,近岸海啸波还主要受地形特征控制,在与特定地形相互作用后波幅产生放大效应,会进一步加剧海啸造成的灾害.
-
-
姜永育1
-
-
摘要:
2018年12月22日晚间,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发生海啸,巨浪在爪哇岛西部和苏门答腊岛南部登陆,导致600多所房屋、400多艘船只遭到破坏。截至12月24日晚8时许,海啸已造成至少373人死亡、128人失踪、1459人受伤。海啸是如何发生的?它为何能造成巨大灾难?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
孙立宁;
于福江;
王培涛
-
-
摘要:
2017年9月8日4时49分(UTC),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海域(15.21°N,93.64°W)发生M_w8.2级地震,震源深度30 km。强震在该海域引发海啸,海啸对震源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影响。位于太平洋上的多个海啸监测网络捕捉到了海啸信号并详细记录了此次海啸的传播过程。本文选用了近场2个DART浮标和6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通过潮汐调和分析和滤波分离出海啸信号,对近场海啸特征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海啸的波频特征。基于Okada弹性位错理论断层模型计算得到了强震引发的海底形变分布,并采用MOST海啸模式对本次海啸事件近场传播特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观测吻合较好。最后,基于实测和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此次地震海啸的近场分布特征,发现除受海啸源的强度和几何分布特征影响外,近岸海啸波还主要受地形特征控制,在与特定地形相互作用后波幅产生放大效应,会进一步加剧海啸造成的灾害。
-
-
张鹏;
任叶飞;
温瑞智;
潘蓉;
杨智博;
李小军
- 《第一届中国国际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与抗震性能评价技术交流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波及整个沿太平洋地区,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整个福岛地区的生态造成了重大的破坏,至今难以恢复.此事件引起世界各国对于地震海啸危险性的重视.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沿海重要基础设施林立,新的核电站不断涌现.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具有引发海啸的地震构造背景,菲律宾马尼拉海沟也能产生巨大海啸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因此,对东南沿海开展海啸危险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提出并总结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地震海啸概率危险性评价方法和流程,以广东大亚湾为例,介绍方法的适用性.
-
-
-
-
REN Zhi-yuan;
任智源;
LIU Hua;
刘桦
- 《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 2012年
-
摘要: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对日本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根据美国USGS震源机制解,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及自适应网格技术的GEOCLAW浅水波数值模型,对此次海啸进行数值模拟.选取美国NOAA布置的海啸浮标系统(DART)的九个浮标所记录的数据作为依据,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海啸波波面时间序列计算结果与浮标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采取更精细的网格,模拟了该地震海啸波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等水域的传播,分析了此次海啸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结果发现,此次海啸对我国渤海、黄海北部及辽东半岛附近海域几乎没有影响,对东海有一定影响,但上海、台北、高雄、厦门等重要城市附近海域波高未到0.3m.2011年日本东部地震海啸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并不显著.
-
-
任智源;
赵曦;
王本龙;
刘桦
- 《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7年
-
摘要:
海啸一般是由海底地震引起海底大范围变形,进而诱发海水的表面波动,因此海啸的生成是海啸整个生命周期模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大部分海啸数值模型所采用的瞬时响应假设忽略了地震所引起的板块运动破裂过程和海床形变的过程.本文基于底面运动边界发展的地震海啸动力生成模型和浅水波方程,利用反演得到具有运动时间历程的单元板块参数,可用于模拟研究地震所导致的海底复杂破裂过程及水面波动场的时空响应.利用该模型分别针对2004印度洋海啸和2011日本地震海啸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模拟复杂海底变形及海啸波动和传播过程,尤其对于破裂速度慢、运动时间长的地震,该模型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还讨论了常水深条件下,不同的板块破裂速度对水面初始波动和传播过程的影响,对复杂性地震震源机理的分析和极端海啸的风险评估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
路雨
- 《第一届中国国际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与抗震性能评价技术交流论坛》
| 2016年
-
摘要:
1969年渤海Ms7.4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波淹没了河北省昌黎沿海地区的农田村庄,根据受访者的描述,波高可达1-2m.本文以地震海啸数值模拟结果和天文潮资料为基础,通过COMCOT海啸模式,试着探讨该次地震致灾的原因.其结果显示到达距昌黎沿海地区外沿海水5米等深线处,距离地震发生数小时后的海啸波最大幅值均不超过20cm.结果表明,渤海地震引起的海啸不是造成昌黎沿海地区灾害的原因,以天文潮和海啸波爬高为其主要影响.
-
-
陈鼎超
- 《2012年城市安全减灾与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般沿海地区的分析,提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针对地震海啸的避难疏散场所规划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规范中避难疏散场所平面布点、疏散距离一刀切的问题.地震海啸灾害与单纯的地震灾害在避难疏散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单纯地震灾害的疏散往往与疏散距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海啸发生时的避难疏散行动的有效性与避难疏散场所的高程以及到达避难疏散场所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为了确定避难疏散场所的位置,明确不同海啸的侵入方向是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在明确了撤离方向的基础上,再考虑设置避难疏散场所的高程和具体可能的最大服务半径。从而有效地解决规范中避难疏散场所平面布点、疏散距离一刀切的问题。
-
-
金磊;
韩淑云
- 《2011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日本"3·11"地震海啸及叠加的核泄漏复合巨灾,给世界防灾强国日本造成多方面的重创.本文借中国汶川地震三周年及日本"3·11"复合巨灾两个月之机,通过分析"不堪一击"的日本综合减灾能力,说明迄今全球层面的巨灾管理及全球互动救援与减灾模式尚属空白,进而反思了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应对复合巨灾的诸多启示及影响.笔者认为,日本"3·1 1"复合巨灾是属于全人类的极端浩劫,它考量的不仅是各国度的高水平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标准,更包括联合国层面21世纪面向全球尤其是重灾频发国度的"复合巨灾"应对之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及大城市不顾"隐患"及"城市病"盲目发展的种种弊端.
-
-
ZHAO Guang-sheng;
赵广生;
NIU Xiao-jing;
牛小静
- 《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
| 2019年
-
摘要:
苏禄海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与地震引发的海啸是该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苏禄海沟、内格罗斯海沟等被认为是潜在的海啸源.在苏禄海东侧的班乃岛、吉马拉斯岛和内格罗斯岛处拟建的跨海大桥项目,有可能受到来自这些地震源区的海啸威胁.因此,研究该区域的海啸风险,对于跨海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合三维海洋动力模型FVCOM和经典地壳位移模型,建立了海啸生成和传播的数值模型.对来自GCMT等地震目录的区域和历史地震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前人对菲律宾周围俯冲带震源参数的研究,构建了苏禄海潜在海啸风险的情景集,分析了目标海域的海啸波到达时间、第一个大波波高与峰值等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内格罗斯海沟产生的极端海啸可能对目标区域造成较大威胁,其首波波高可达2m,而苏禄海沟的极端海啸影响较小.
-
-
ZHAO Guang-sheng;
赵广生;
NIU Xiao-jing;
牛小静
- 《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
| 2019年
-
摘要:
苏禄海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与地震引发的海啸是该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苏禄海沟、内格罗斯海沟等被认为是潜在的海啸源.在苏禄海东侧的班乃岛、吉马拉斯岛和内格罗斯岛处拟建的跨海大桥项目,有可能受到来自这些地震源区的海啸威胁.因此,研究该区域的海啸风险,对于跨海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合三维海洋动力模型FVCOM和经典地壳位移模型,建立了海啸生成和传播的数值模型.对来自GCMT等地震目录的区域和历史地震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前人对菲律宾周围俯冲带震源参数的研究,构建了苏禄海潜在海啸风险的情景集,分析了目标海域的海啸波到达时间、第一个大波波高与峰值等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内格罗斯海沟产生的极端海啸可能对目标区域造成较大威胁,其首波波高可达2m,而苏禄海沟的极端海啸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