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底观测网

海底观测网

海底观测网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40591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海洋技术、海洋开发与管理、山东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第三届全国海底光缆通信技术研讨会等;海底观测网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灿军、李德骏、陈燕虎等。

海底观测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0591 占比:99.94%

总计:140674篇

海底观测网—发文趋势图

海底观测网

-研究学者

  • 杨灿军
  • 李德骏
  • 陈燕虎
  • 金波
  • 郭永刚
  • 吕枫
  • 周怀阳
  • 李中华
  • 李镇
  • 王智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海马”号的探测设备包括高清摄像机和照相机的摄影设备、声呐以及各种传感器的观测设备、机械手和采集篮的采集设备等。丰富多样的科研设备使得“海马”号拥有超强的科研勘探能力,可进行海底地形测绘、岩石与生物取样、物理海洋测量、海底现场作业等工作,并具有海底观测网与仪器设备布设和回收、海底管线维护、深海打捞等功能,可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资源、环境、救捞、考古等领域。“海马”号具备4500米的深海作业能力,行动范围能够覆盖我国98%的海域,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深海作业的要求。
    • 陈杰; 吕斌; 刘超; 刘海林
    • 摘要: 文章为莱州湾海洋牧场海底观测网络开发了自适应可扩展的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海洋牧场环境的长期连续在线监测。针对观测网络的需求,文章建立了远程监控系统的控制模型,创新地设计出了针对海底观测网络数据海量、异构、多源和多维度等特点的通信机制以及通信协议,便于实现海底观测网络大量设备即插即用的动态管理算法,并改良了数据质量控制算法。莱州湾海洋牧场应用示范数据显示,数据丢包率低至1%,指令执行成功率达到98%,海底设备增删改时,系统可以在2 min内完成映射解析数据,同时,数据质量控制算法能有效剔除异常值,将错误率降低至0.00081%。莱州湾海洋牧场成功应用的示范证明了该系统的性能和适用性,同时说明文章所提相关算法也可用于其他类似有自适应要求的系统中。
    • 杨英; 钟杰; 郑力; 胡勇
    • 摘要: 水下海洋观测仪器位于海底深处开放海域中,正常工作时处于无人值守状态,拥有功耗受限导致的休眠/激活模式,容易遭受假冒、侧信道分析攻击.针对休眠模式下仪器的不同唤醒方式,提出了基于PUF和伪随机序列的双向身份认证方案:外部唤醒时,认证服务器主动唤醒仪器进行认证;自主苏醒时,仪器主动通知认证服务器进行认证.该方案基于终端PUF,并使用序列号和轻量级哈希函数对其加密,完成双向身份认证.此外,通信中使用伪随机序列加密链路层数据,改变信息中"0"和"1"的分布规律.该方案无需仪器预先存储私密密钥,且只在特定时间窗口发送数据.安全性分析表明,该方案能抵抗多种常见攻击,适用于水下海洋观测仪器的双向身份认证.
    • 刘渊; 薛梅
    • 摘要: 基于DONET海底观测网的直达S波地震记录,采用波形旋转互相关方法和最小特征值最小化方法求得了日本南海海域俯冲带横波分裂快轴方向和分裂时间,获得了该俯冲带地震波的各向异性结果.结果显示:该俯冲带地震波的各向异性快轴方向基本平行于南海海槽走向,分裂时间为0.1—0.96 s.这表明:日本南海海域俯冲带各向异性来源于太平洋俯冲板块上覆地幔楔和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地幔楔各向异性产生于二维地幔楔拐角流所导致的各向异性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菲律宾海俯冲板块的各向异性则产生于板块扩张时期形成的"化石各向异性"和俯冲过程中板块挠曲产生的断层;日本南海海域俯冲带大范围变化的分裂时间反映了该地区各向异性介质的强度和(或)厚度的不均匀性.
    • 谌华金; 喻敏敏; 马洪波; 高军保; 钱汉明
    • 摘要: 海洋具有广阔的空间并蕴含丰富的能源和资源,其对气候变化、生态平衡、自然灾害的产生发挥重要作用.利用海底观测网络和接驳盒等设备对海洋进行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是研究海洋科学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现有后台服务软件多基于Windows平台从而导致的漏洞多、不稳定且操作系统需要付费等弊端,综合考虑基于Linux系统、C++语言以及Qt框架,采用Qt在CentOS发行版上设计实现一种后台服务软件.接驳盒及外接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技术与软件实现通信交互,软件可对海底观测网络各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控制,采集的数据保存于MySQL数据库中,也可通过前端界面展示输出.软件运行时的日志文件保存于服务器上.陆上和水池的连续实验验证了软件的稳定可靠性和指标可达性.
    • 叶旺全; 李颖; 刘春昊; 吴清天; 郭金家; 亓夫军; 程凯; 郑荣儿
    • 摘要: “南海深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是我国在南海海域重点建设的一个对深海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的缆系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而激光拉曼光谱仪器节点(OUC-Raman节点)则是该海底观测网中进行化学环境观测的科学仪器节点之一,目前已有两套OUC-Raman节点成功接入海底观测网.本文将对OUC-Raman节点为搭载海底观测网进行长期观测所进行的设计结构和功能进行描述,并对其近两年来在海底观测网上运行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研究表明,OUC-Raman节点在海底观测网上运行状态基本良好,但同时也暴露了其海洋光谱传感器在深海长期运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舱内温度的起伏变化对激光器和光谱仪等关键器件的影响,导致获得的拉曼光谱的谱峰漂移,后期将完善温控模块;(2)测量水体环境的变化与实验室标定环境的差异使得测量结果产生误差,解决方案是在实验室构建模拟海洋环境,并在此环境下进行标定;(3)激光能量的衰减决定了该类仪器节点运行时长极限.
    • 王澍初; 张飞
    • 摘要: 海底观测网因其实时长期连续高精度时钟同步及原位等优势而逐渐成为人类研究海洋的新型平台,建设规模和应用水深都在不断扩大.海底观测网系统建设中,深水设备的精准定点布放及湿插拔作业是施工的难点.针对国内海底观测网精准定位布放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国内现有施工条件,提出一种大深度海底设备精准定点布放安装方法,实现南海深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深水设备精准定位布放与ROV湿插拔作业,对未来大规模海底观测网及其它深水工程中设备的精准定点布放和安装,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 耿坤; 吕枫
    • 摘要: 海底观测网电力系统供电海缆易发生绝缘故障,由于其在海底极端环境下运行,实现高精度的电缆故障定位,对于降低其维修成本至关重要.基于海底观测网电能监控系统实时采集的电气测量参数,本文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的供电海缆高阻故障定位方法,先使用PCA进行数据降维,再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LSTM网络进行训练,捕获多源数据的时间特征,挖掘电力系统故障特征与电气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海缆故障精确定位.通过在海底观测网原型系统上的实验证明,该方法经K折交叉验证方法(K-fold Cross Validation,K-CV)验证,准确率可达91%左右,故障定位误差约为0.4 km.
    • 翟方国; 吴文凡; 李培良; 顾艳镇; 李欣; 陈栋; 李琳; 孙利元; 刘子洲; 姜庆岩
    • 摘要: 获取高质量海洋观测数据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权益、保障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防灾减灾等的重要基础.随着海底观测技术的发展, 海底有缆观测已成为地球观测的第三个平台.通过借鉴国内外海底观测网的成熟技术, 设计研发单节点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 主要包含海底观测、电力信息传输和陆上人机交互信息管理等三个子系统, 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可根据监测需求集成安装常用的各类海洋观测仪器和水下高清摄像头, 从而实现海洋环境和水下生物资源的原位、长期、连续、稳定的在线观测.研发的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构造简单、扩展性强、经济成本低, 已广泛应用于山东省海洋牧场观测网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辽东湾的冬季海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融合效应、河流入海口水质、海上溢油等不同领域的业务化监测中, 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了高质量的科学数据支撑.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是业务化海洋在线观测技术领域里的创新研究, 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