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拱

土拱

土拱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9869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早期教育(教师版)、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第三届基坑工程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等;土拱的相关文献由549位作者贡献,包括庄妍、刘华、崔晓艳等。

土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9869 占比:99.77%

总计:49982篇

土拱—发文趋势图

土拱

-研究学者

  • 庄妍
  • 刘华
  • 崔晓艳
  • 张宏博
  • 陈奇
  • 刘奂孜
  • 刘源
  • 向先超
  • 宋伯石
  • 宋修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吉福; 余烈
    • 摘要: 现行规范中桩土应力比计算公式只适用于无黏性土路堤,工程实践中对桩帽复合地基与桩梁复合地基的选择也常发生争议。对桩帽复合地基、桩梁复合地基分别推导了适用于黏性土路堤的桩土应力比计算公式。分析表明,桩帽和连梁面积相同时,设置桩帽的路堤桩土应力比、桩荷载率均大于设置桩梁的路堤桩土应力比、桩荷载率。对于拱脚、拱顶均为无黏性土的桩帽复合地基路堤,路堤高度小时拱顶屈服,路堤高度大时拱脚屈服。拱顶屈服时,桩土应力比随路堤高度增大而增大;拱脚屈服时,桩土应力比不再随路堤高度增大而变化。对拱脚为无黏性土、拱顶为黏性土的桩帽复合地基路堤,路堤高度小时土拱不屈服,路堤高度较大时拱脚屈服,路堤高度大时拱顶屈服。土拱不屈服或拱脚屈服时,桩土应力比随路堤高度增大而增大;拱顶屈服时,桩土应力比随路堤高度增大而减小。对拱脚、拱顶均为黏性土的桩帽复合地基路堤,路堤高度小时土拱不屈服,路堤高度大时拱脚屈服。
    • 马明; 李明东; 郎钞棚; 张京伍; 万愉快
    • 摘要: 刚性挡土墙在下部受限时往往呈现绕墙底转动的位移模式,该模式下不同深度土体所处非极限状态不同,给土压力计算带来了困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绕墙底转动模式下土体强度参数与墙体位移的函数关系;假定墙后土体形成圆弧形土拱,滑裂面为不确定的曲面,将墙后土体按小步长水平分层,构建了绕墙底转动模式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数值迭代格式,给出了该模式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数值计算方法.该数值解既能确定墙后滑裂面的形状,又能计算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强度、合力及作用点.将数值解与模型试验结果、现有解析解进行了对比,发现墙后滑裂面为一曲面,该解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契合度比现有解析解更高.这提供了刚性挡土墙绕底转动时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更精确解答,对这类挡土墙设计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 刘媛媛; 陈可; 郭一辰; 戴北冰
    • 摘要: 颗粒堆底面中心出现正压力凹陷现象,与颗粒堆的形成方式具有相关性.本文通过离散元PFC2D颗粒流方法对颗粒堆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包括颗粒的生成,通过漏斗口自由下落,以及在底面堆积形成颗粒圆锥状颗粒堆.得到形成的颗粒堆体底部压力分布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较吻合,呈现中心部位压力凹陷的分布形态.基于堆体内部主力链分布形态和粒间接触力的法向角度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结合Edwards拱图模型,解释了颗粒堆体底部中心压力凹陷的原因来自颗粒集合体内部力的斜向传递特征,是颗粒堆体中土拱效应的体现.
    • 孙书伟; 胡家冰; 朱本珍; 夏俞毛
    • 摘要: 研究目的:微型桩是一种边坡快速加固手段,多大面积成群布置,研究桩间土拱对微型桩加固边坡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缺乏微型桩加固边坡土拱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分析研究土拱形成机制及结构特征.研究结论:(1)当微型粧间距较小时桩间土体能够形成强拱,随着桩间距的增大,桩间土拱的结构性能有所减弱;(2)对黏性土坡而言,微型桩形成土拱的最大桩间距约为5.5D,当相对桩间距大于5.5时推力荷载作用下桩间土体会产生整体滑岀;(3)通过对比不同桩间距土拱形态可知,端承土拱的拱形近似为拋物线,拱形随着相对桩间距增大由尖变缓,再由缓变扁,拱高随着相对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型桩加固土拱的拱轴线方程;(4)本研究成果可为微型桩加固黏土边坡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指导.
    • 曾裕平; 吴明军
    • 摘要: 抗滑桩治理设计中,桩间距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根据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结合太沙基关于土体破坏假想滑裂面,建立了桩间土拱的无铰拱计算模型,采用弹性中心法求解导出了抗滑桩桩间距计算公式,发现了桩间距与土体粘聚力、内摩擦角、滑坡推力以及拱高跨比有关.在土体破坏极限平衡状态下通过主动破坏角联结拱高与拱跨的关系,求解并反算出此时的桩间距.以多个不同地层参数的工程实例对求解的桩间距公式进行了例证,结果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设计值很接近,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 路平; 陈灿; 廖陈畅; 张友良
    • 摘要: 为研究水下盾构隧道接缝处的渗漏规律,设计一套恒水压下盾构隧道渗漏的模型试验装置,对隧道拼装方式、漏缝宽度及漏缝位置不同时的漏水漏砂规律进行试验研究,揭示渗漏对漏缝周围土体受力与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临界缝宽几乎不受漏缝位置的影响,临界缝宽下漏水量不收敛且与渗漏方向有关,隧道拱腰处接缝的漏水速率约为拱顶处的2倍;而漏砂量在4 min内均己收敛且与应力土拱的形成有关,隧道拱脚处漏缝旁的土压力增量最大,应力土拱最难稳定,其漏砂量约为拱顶处的3倍.漏砂的特征粒径从原始级配开始逐渐降低,最终更小的颗粒被吸附在大颗粒骨架周围不再漏出,漏缝旁的土压力增幅约60%,且土压力增量与渗漏砂-水质量比正相关.拱脚漏缝渗漏时土体表层沉降最显著,错缝拼装渗漏时表层沉降的平均影响范围更广.
    • 戴轩; 郑刚; 程雪松; 霍海峰
    • 摘要: 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基坑工程漏水漏砂引发的灾害问题,利用离散元和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的方法(DEM-CFD方法)对灾害的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室内试验、平面双轴数值模型、渗流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土体和流体的细观参数,建立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两类典型地层(富水砂层、富水砂层上覆黏土层)发生漏水漏砂后的地层变形规律、土体损失规律以及地应力场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富水砂层,漏水漏砂后基坑外部地表形成沉降槽,地表沉降最大值与地层损失率成正相关;地下水一方面加速土体的流失,另一方面使地层发生朝向漏点的集中运动.对于富水砂层上覆黏土地层,存在使地表拉裂的临界地层损失率,且上覆黏土层越厚,临界地层损失率越大;根据漏水漏砂后的地层应力状态可将地层分为空洞区、松动区、主拉应力区以及复杂应力区.研究成果对于基坑工程漏水漏砂灾害的治理与精细化控制具有参考意义.
    • 韩振雷
    • 摘要: 工程中抗滑桩的间距理论目前为止尚未完善,现如今很多工程实践中有关抗滑桩间距的布置都是依赖相关专家经验.为了探讨抗滑桩桩间距的合理值,在边坡工程中以抗滑桩中土拱效应的理论为基础,通过静力平衡、 跨中最大截面强度以及拱脚的角度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桩间土拱的受力、 变形、 破坏为依据,观察土拱破坏来确定抗滑桩间距.研究抗滑桩间距可以有效的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