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利用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66840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城市问题、上海城市管理、广东土地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六届)暨首届“两岸三地”污泥处理处置实用技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等;土地利用模式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杰、侯学平、刘东武等。

土地利用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6840 占比:99.95%

总计:367012篇

土地利用模式—发文趋势图

土地利用模式

-研究学者

  • 刘杰
  • 侯学平
  • 刘东武
  • 吉恒宽
  • 吴兆录
  • 吴彦山
  • 吴月颖
  • 吴治澎
  • 吴蔚东
  • 姜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朝丛; 钱鹏
    • 摘要: 本文在对年鉴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上,分析了十堰市城市功能用地面积与农村耕种生态用地面积近些年的利用变化,考察了十堰市城市三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农村四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分析发现十堰市在城乡土地利用上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乡空间扩张过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缺乏规划引领等问题,为此本文建议十堰市土地利用要加强规划引领,积极推动城乡土地集约化、高效化利用,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科学促进城乡空间的弹性增长.
    • 吴月颖; 吉恒宽; 吴蔚东; 吴治澎; 解钰; 符佩娇
    • 摘要: 为研究海南热带滨海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溶解态有机质(DOM)含量组成及其分子粒径依赖性的影响,分别采集琼北滨海地区四种代表性土地利用模式下(水稻田、菜园、果园和橡胶园)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超滤技术对土壤水提液进行分级(所选滤膜孔径大小分别为0.7、0.45、0.2、0.1μm和100、10、1 kDa),并对样品中DOM的碳、氮含量和光谱特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四种地类土壤溶解态有机碳(DOC)含量(<0.7μm)为水稻土(171.9 mg·kg-1)最高,胶园土(116.7 mg·kg-1)最低;而C/N值则为胶园土(22.26)最高,菜园土(11.39)最低.在不同粒径中,4种地类土壤DOC含量为<1 kDa组分占比最高(45%以上),C/N值则在<1 kDa粒径中最高(31.43),10~100 kDa中最低(4.80).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表明了水稻土和菜园土DOM的分子芳香性(SUVA254)、分子量大小(SR)和疏水组分(SUVA260)比例显著高于胶园土和果园土,且含有较多的醇、酚、芳香类物质.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表明四种土地利用模式土壤DOM的来源均为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的"内源".由此可见,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粒径大小会影响土壤DOM的含量和组成结构,人类活动干扰是引起地类间DOM差异显著的重要因素.
    • 吴月颖; 吉恒宽; 吴蔚东; 吴治澎; 解钰; 符佩娇
    • 摘要: 为研究海南热带滨海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溶解态有机质(DOM)含量组成及其分子粒径依赖性的影响,分别采集琼北滨海地区四种代表性土地利用模式下(水稻田、菜园、果园和橡胶园)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超滤技术对土壤水提液进行分级(所选滤膜孔径大小分别为0.7、0.45、0.2、0.1μm和100、10、1 kDa),并对样品中DOM的碳、氮含量和光谱特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四种地类土壤溶解态有机碳(DOC)含量(<0.7μm)为水稻土(171.9 mg·kg^-1)最高,胶园土(116.7 mg·kg^-1)最低;而C/N值则为胶园土(22.26)最高,菜园土(11.39)最低。在不同粒径中,4种地类土壤DOC含量为<1 kDa组分占比最高(45%以上),C/N值则在<1 kDa粒径中最高(31.43),10~100 kDa中最低(4.80)。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表明了水稻土和菜园土DOM的分子芳香性(SUVA254)、分子量大小(SR)和疏水组分(SUVA260)比例显著高于胶园土和果园土,且含有较多的醇、酚、芳香类物质。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表明四种土地利用模式土壤DOM的来源均为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的“内源”。由此可见,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粒径大小会影响土壤DOM的含量和组成结构,人类活动干扰是引起地类间DOM差异显著的重要因素。
    • 林小如; 吕一平; 王绍森
    • 摘要: 海岸带作为海陆交界的特殊空间,其土地利用模式需兼顾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目标.基于陆海统筹视角下海岸带土地利用的本质解读,通过网络层次分析、空间叠加评价的方法构建陆海生态敏感度测评体系及发展潜力评价模型,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并进一步提出了厦门市翔安区海岸带土地利用优化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①海洋生态敏感度评价下的刚性与弹性管控内容是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底线控制依据;②海岸带地区的空间特色优势和海洋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是确定一定时期内海岸带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的逻辑基础;③基于陆海统筹评价模型,提出不同岸段土地利用的用海兼容类型及在一定规划时期内最优化的主导功能类型,体现了陆海统筹前提下海岸带土地利用的时间弹性和空间弹性.陆海统筹、时空弹性的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为海岸带空间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一种兼顾发展与保护的路径,也为海岸带空间研究在规划实践中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多规统筹思路.
    • 佘春容
    • 摘要: 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定了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变化对河流生态水文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将流域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变更为林地后,林地面积每增加5%,其河流泥沙负荷削减率为15.2%,由于林地的蓄水保沙作用,水量相应减少4.5%.城镇利用地的增加也同样对河道泥沙负荷具有显著影响,城镇利用地面积增加5%,河流泥沙负荷减少3.2%,由于城镇用地蓄水能力差,其水量增加4.1%,研究成果对于流域土地利用规划下河流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孙斌栋
    • 摘要: 建成环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背景,其核心构成要素是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系统。建成环境与行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建成环境塑造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通过各类设施的可达性、道路系统的连通度等具体要素,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到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个人的行为活动及其表现的群体规律性也反映了人们对建成环境的需求,能够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对现有建成环境进行优化改造。
    • 杨满元; 杨宁; 吴磊; 姜琳; 万丽; 陈璟; 范适
    •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亚热带地区5种土地利用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机理.[方法]以撂荒地(Abandoned land,AL)、纯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CLF)、纯樟树林(Cinnamomum camphora forest,CCF)、杉木樟树混交林(C.lanceolata-C.camphora,forest,CLCCF)及次生阔叶林(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SBF)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5种土地利用模式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相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大小顺序为:次生阔叶林>纯樟树林(≈杉木樟树混交林)>纯杉木林>撂荒地(P<0.05),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5);土壤微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且在5种土地利用模式中差异显著(P<0.05);纯杉木林、纯樟树林、杉木樟树混交林与次生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撂荒地的相关性最低(P<0.05).[结论]在亚热带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量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可采用改变土地利用模式的手段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发育、改良土壤特征以促进亚热带地区土地质量的改善.
    • 李斌; 石永明; 赵伟
    • 摘要: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纲领,其中指出:"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确定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本文通过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和国土空间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土地利用模式,可以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王金秋
    • 摘要: 辽代前期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统治区域内民族差异等原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尽相同,形成了多种土地利用模式.辽代后期为应对突出的人口压力,原本多种土地利用模式逐渐向以农耕为主导的单一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因此辽代前后期的人地关系也发生转变,人地关系的转变对辽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杨海秀1
    • 摘要: 结合已有的工作经验,立足于近十多年国内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和制度改革实施现状,加以反思与总结归纳。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产生的土地经济效益深入探讨。最终的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土地利用效果及其综合效益是不同的,虽然单一的模式成本投入较小,但由于其管理方式比较粗放,所以总体产投比并不理想,能够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比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