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定矫治器

固定矫治器

固定矫治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99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30328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北京口腔医学、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等;固定矫治器的相关文献由109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辛奕、肖水清、周王峰等。

固定矫治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30328 占比:99.98%

总计:3230907篇

固定矫治器—发文趋势图

固定矫治器

-研究学者

  • 朱辛奕
  • 肖水清
  • 周王峰
  • 林全红
  • 陈贤明
  • 刘奕
  • 华旭东
  • 周嫣
  • 张君
  • 张德素

固定矫治器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霍美玲; 辛欣; 张颖; 王瑞梅; 小春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固定矫治器对青少年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82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观察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畸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健康指标[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探诊深度(SPD)]、龈沟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咀嚼功能、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间GI、S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BI、PLI均小于对照组[(0.60±0.16)分比(0.68±0.19)分,(0.98±0.21)分比(1.22±0.23)分](t=2.062,P=0.021;t=4.934,P<0.001)。治疗后观察组IL-1β、TNF-α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咀嚼功能的检测波长长于对照组(P<0.01),OH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88%(2/41)比19.51%(8/41)](χ^(2)=4.100,P=0.043)。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畸治疗对牙周健康的改善效果优于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可降低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 漆昱君; 刘勤
    • 摘要: 口腔正畸是通过持续轻柔并且正确的力作用于牙齿,使其缓慢移动到正确的位置[1]。然而,在对牙齿进行矫正时,由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做到完全清洁牙齿,致使牙齿矫正的托槽、钢丝附近容易滋生菌斑,造成患者的牙面上出现白垩色的点或斑块,临床上称为龋白斑,即釉质脱矿。牙齿矫正后脱矿属于口腔正畸治疗后的并发症,如病变出现下一阶段的进展,则会出现龋齿的情况,近年有研究调查发现,在进行固定矫治器后出现釉质脱矿的情况占比多为50%~75%[2]。因此,研究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汤雁; 谢超
    • 摘要: 目的探讨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应用隐形矫治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虞城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50例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用隐形矫治器治疗。于矫治6个月时,对比两组的矫治效果[美国正畸协会(ABO)评价系统]、满意度以及矫治前和矫治6个月时的牙周健康情况[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比较两组矫治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矫治6个月的ABO评价系统各项目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两组PLI、GI评分高于矫治前,PD深于矫治前,观察组PLI、GI评分低于对照组,PD浅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6个月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应用隐形矫治器的效果与固定矫治器相当,但隐形矫治器更利于保护患者的牙周健康,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对隐形矫治器的满意度更高。
    • 魏天祥; 闫长安; 吕玮; 陈晓霞; 高杰
    • 摘要: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减数治疗双牙弓前突的效果及对患者面部美学的影响。方法 将62例双牙弓前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和隐形组,各31例。传统组使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隐形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参数、牙周组织健康状况指标和面部美学指标。结果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形组的总体治疗时间长于传统组,复诊次数少于传统组(P<0.05)。治疗后,传统组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均高于治疗前及隐形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与眶耳平面的夹角(FMIA)、上下中切牙角(U1-L1)增大,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减小,且隐形组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与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减数治疗双牙弓前突的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美学指标,且对牙周组织影响较小,但是治疗时间较长。
    • 刘鹤婷; 任中玉
    • 摘要: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牙颌畸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磐德口腔门诊部有限公司收治的口腔正畸治疗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实施固定矫治器治疗)与研究组(40例,实施无托槽隐形牙颌畸形矫治器治疗),每月复查1次,每月根据复查结果及时更换矫治器,均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随访至治疗结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矫治指标时间(治疗时间、倾斜牙矫正时间、扭转牙转正时间),治疗前及治疗6周、6个月后GI、PD、PLI水平,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龈沟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时间、倾斜牙矫正时间、扭转牙转正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6周、6个月后两组患者GI、PD、PLI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而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龈沟液IL-1β、TNF-α、PGE_(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固定矫治器比,无托槽隐形牙颌畸形矫治器可提高正畸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在改善患者牙周健康指标方面优于固定矫正器,且对患者牙周刺激较小,但其整体治疗周期相对较长。
    • 黄鑫亮; 颜家榕; 花放; 贺红
    • 摘要: 随着口腔微生物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口腔微生物组变化与正畸治疗间的重要关联已被发现。正畸治疗会对口腔乃至全身微生物组产生影响。矫治器可导致口腔微生物组的组成和数量的改变,使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罹患口腔乃至全身疾病的风险增加。相比固定矫治,隐形矫治对口腔微生物组的结构不会产生有害影响,更有利于维持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口腔健康。此外,不同的托槽类型、材质会导致口腔微生物组出现不同的改变,釉质白垩斑、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正畸相关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也与口腔微生物组的改变有关。目前口腔微生物组在矫治过程中的改变模式以及正畸治疗导致的口腔微生物组改变能否在矫治结束后得到恢复尚无定论,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从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对微生物组的影响、正畸相关口腔疾病与口腔微生物组的关系等方面对微生物组学在正畸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垚; 何进伟; 杜莉; 王军强
    •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同行评议(PAR)评估轻中度错畸形患者使用隐适美与固定矫治器的疗效。方法:采用PAR对55例隐适美治疗的患者和55例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矫治时间和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隐适美组和固定矫治器组治疗前后的平均加权PAR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1.000,P=0.722)。隐适美组比固定矫治器组治疗完成的时间少5.7个月。隐适美组与固定矫治器组治疗后的加权PAR分数比治疗前下降了30%以上。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年龄相同的情况下,隐适美组显著改善率是31%,固定矫治器组是40%(P<0.05)。结论:隐适美和固定矫治器都能有效的改善轻中度错畸形,隐适美组比固定矫治器组的矫治时间快。
    • 朱佳; 韩华; 孙梁; 张宜超
    • 摘要: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器联合肌功能锻炼对安氏Ⅱ类畸形患者咬合功能及口腔健康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治疗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用固定矫治器联合肌功能锻炼治疗.对两组功能障碍、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头颅定位指标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咀嚼效能及咀嚼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S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N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限制、躯体疼痛、心理不适、生理障碍、心理障碍、社交障碍和身体残障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固定矫治器联合肌功能锻炼可提高安氏Ⅱ类畸形患者的咬合功能,改善其口腔健康及生活质量.
    • 王玉林
    • 摘要: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泉州滨海医院口腔科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250例牙齿正畸治疗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00例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150例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后牙周健康指数及口腔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3%,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3,P<0.05).两组装配后24 h GI、SBI、PLI均明显高于装配前,观察组GI、SBI、PL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88、6.668、6.658,P<0.05).装配后24 h,两组30 s内咀嚼次数、咀嚼效能均高于装配前,观察组30 s内咀嚼次数、咀嚼效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8、6.467,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畸临床效果优于固定矫治器,牙周健康状况及口腔功能也明显优于固定矫治器,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 于鹏; 陈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抚顺市口腔医院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正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总体及不同部位牙位的牙釉质脱矿牙数、脱矿率、脱矿程度以及脱矿指数,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刷牙频率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治疗前后不同刷牙频率影响下患者的软垢指数及脱矿指数.结果 60例患者(1326颗牙齿)中发现有41例患者(137颗牙齿)出现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为68.33%,脱矿率为10.33%,平均脱矿指数为(0.033±0.024);脱矿程度为0级的有1189颗(89.82%),1级的有87颗(6.56%),2级的有41颗(3.09%),3级的有9颗(0.53%);治疗前,不同刷牙频率患者软垢指数与脱矿指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刷牙频率≥3次的患者软垢指数和脱矿指数低于刷牙频率<3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过程中存在较高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尤其是在切牙位置,临床应重点关注相关位置的牙釉质脱矿情况,做好预防及处理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