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83491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家庭医药、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医疗装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北京口腔医学论坛等;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相关文献由6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爱荣、朱彤、吴斌等。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83491 占比:99.99%

总计:3083689篇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发文趋势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研究学者

  • 刘爱荣
  • 朱彤
  • 吴斌
  • 吕建明
  • 张天举
  • 田雷
  • 戴帆帆
  • 田杰
  • 肖遂
  • 舒广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尹伟娇; 杜静; 邢雅芹; 孙丹丹
    • 摘要: 目的: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自锁托槽对牙列拥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笔者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10例牙列拥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隐形组(55例)和自锁组(55例)。自锁组接受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隐形组接受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正畸治疗,两组均随访24个月。观察两组矫治前、矫治3、6、9、12、18、24个月后的牙髓电活力(EPT)值,比较两组矫治前、矫治24个月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及牙周指标。结果:矫治前、矫治3、6、9、12、18、24个月后,两组EPT值依次升高,且隐形组高于自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24个月后,两组SNA、SNB、U1-NA、U1-NA距、ULP、N'-Sn-Pg'均较矫治前降低,且隐形组低于自锁组(P<0.05);U1-FH、OP-FH、U1-L1、Cm-Sn-Ls、SnLs-SiL、Li-E、Ls-E均较矫治前升高,且隐形组高于自锁组(P<0.05)。矫治24个月后,两组PD、PLI、BI水平较矫治前升高,但隐形组低于自锁组(P<0.05)。结论:相较于自锁托槽矫治器而言,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可有效改善牙列拥挤患者牙髓组织活力及头影测量指标,进而维护患者牙周健康,提高临床矫治效果。
    • 闫利辉
    • 摘要: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2018年6月—2020年3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牙周指标[牙周附着水平(AL)、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PD)、菌斑指数(PLI)]及并发症(牙根吸收、牙周粘连、牙龈萎缩、牙釉脱矿)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正畸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SBI、AL、PD、PL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86、11.474、7.688、24.92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牙周指标,并发症少,值得应用推广。
    • 黄红青; 曲彬彬; 彭杰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颊侧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口腔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共收治的112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照等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56)。对照组患者应用颊侧固定矫治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矫正前后的牙周健康情况以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后,两组患者心理沟通、残障、心理阻碍、社交困难、生理性疼痛、生理障碍以及功能受限相关口腔生活质量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口腔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牙周健康状况,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林青; 邹玉春; 许家辉; 林晗昱; 郑稚榛; 许潾于
    • 摘要: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组牙扩弓的受力情况。方法:纳入1名个别正常,构建上颌磨牙组牙扩弓三维有限元模型,用ABAQUS软件分析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组牙扩弓0.2 mm时,上颌牙列初始位移趋势、牙周应力分布以及矫治器的就位情况。结果:切牙为唇倾趋势,尖牙无明显位移,双尖牙区腭倾,磨牙区为远中颊倾;牙周膜、牙槽窝的等效应力集中于颈部和根尖、根分叉区;矫治器在切牙区初始有向向唇侧旋转脱位趋势,从尖牙到第二磨牙有向向腭侧的旋转脱位趋势。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上颌磨牙组牙扩弓时涉及全牙列受力,提示应加强固位和支抗设计。
    • 李琴; 赵旭春; 方慧; 彭怡; 甘强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对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75例口腔正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各25例。A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B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治疗,C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矫治效果,治疗前后的牙周指数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矫治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及菌斑指数(PLI)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GI、SBI及PLI评分均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牙GI、SBI及PLI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矫治器、自锁托槽矫治器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均具有较好的正畸矫治效果,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更有利于减轻口腔正畸患者炎症反应,提高牙周组织健康水平。
    • 闾鑫锋
    • 摘要: 目的:分析3D辅助设计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疼痛程度及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于北京大学医院因轻中度错颌畸形行正畸治疗并完成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及意愿分成两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3D辅助设计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对照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正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初始疼痛发生率以及疼痛性质。结果:研究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辅助设计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轻中度错颌畸形患者,能够降低正畸时的疼痛程度,且初始疼痛的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缩短正畸疗程,提高正畸治疗效果。
    • 范丽梅; 刘若曦; 徐宝华
    • 摘要: 目的:研究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拔牙病例时,在关闭间隙阶段辅助种植钉与尖牙长牵引钩间200g弹性牵引时,前后牙的位移、牙周膜应力变化情况,为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生物力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获取志愿者上颌骨CT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Unigraphics NX等建立减数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baqus中加载并计算,分析厚度为0.4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整体回收前牙0.2mm时,不设计牵引(工况一)及第二前磨牙近中支抗与尖牙长牵引钩(power-arm)进行200g弹性牵引时(工况二),各牙牙周膜应力分布和位移趋势的变化规律。结果:单纯内收前牙时,切牙呈舌向倾斜移动伴伸长,中切牙舌倾0.378°、侧切牙舌倾0.444°、尖牙远中倾斜0.674°,第一磨牙近中倾斜0.27°;应力集中位于颈部及根尖区。工况二中各牙移动量及倾斜移动趋势均减小:各牙切端/牙尖位移减小25.13%(尖牙)~54.46%(侧切牙),倾斜角度减小25.93%(第一磨牙)~31.75%(尖牙),尖牙呈远中舌向倾斜;颈部及根尖区的牙周膜应力均有减小,最大等效应力减小约25.67%。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前牙整体内收关闭间隙时,联合种植支抗与尖牙间牵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前牙及前磨牙的倾斜移动,对抗前牙垂直向伸长,保护磨牙支抗,同时减轻牙周膜应力。
    • 魏天祥; 闫长安; 吕玮; 陈晓霞; 高杰
    • 摘要: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减数治疗双牙弓前突的效果及对患者面部美学的影响。方法 将62例双牙弓前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和隐形组,各31例。传统组使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隐形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参数、牙周组织健康状况指标和面部美学指标。结果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形组的总体治疗时间长于传统组,复诊次数少于传统组(P<0.05)。治疗后,传统组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均高于治疗前及隐形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与眶耳平面的夹角(FMIA)、上下中切牙角(U1-L1)增大,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减小,且隐形组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与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减数治疗双牙弓前突的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美学指标,且对牙周组织影响较小,但是治疗时间较长。
    • 曹世陶; 杨宜靓; 徐宝华
    • 摘要: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研究下颌拔牙病例分步内收前牙时牙齿移动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并与整体内收对比以探究分步内收设计的特点和优劣。方法:通过软件分析和模拟,构建出符合解剖规律的下颌牙列、牙周膜、牙槽骨联合模型,再根据具体整体内收和分步内收的设计分别构建共6副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运算,模拟矫治器加力下各结构的受力情况,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膜片厚度的影响:膜片厚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下的牙齿牙周膜受力有明显的影响,较厚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下的牙齿牙周膜受力明显增大。(2)牙周膜应力分布:下颌单根牙牙周膜Von Mises等效应力集中在牙颈部及根尖区,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牙颈部;对于下颌多根牙,牙周膜Von Mises等效应力集中在牙颈部、根尖区、根分叉区,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牙颈部。(3)支抗保护:相较于整体内收前牙而言,分步内收前牙可以减轻后牙区段牙周膜所受应力大小,并使得后牙具有更小的初始位移趋势。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下颌拔牙病例,设计分步内收前牙可以降低后牙牙周膜应力,并减少后牙的初始位移量,或有保护后牙支抗的作用。
    • 郭人铭; 董浩鑫; 李艺博; 刘盼明; 李政泽; 崔淑霞
    • 摘要: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6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Clear Aligners)完成非减数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中选取符合排纳标准的患者共34例,年龄(20.1±7.2)岁。使用美国正畸学会客观评分系统(ABO-OGS)评价矫治效果,并通过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项目的变化,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垂直向及支抗控制能力。结果:根据ABO-OGS临床评测标准进行评价,34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完成非减数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通过率为55.88%,可能通过率为97.06%。与矫治前相比,U6-PP距、U1-PP角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非减数矫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垂直向及支抗控制能力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