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围产期结局

围产期结局

围产期结局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2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国社区医师、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围产期结局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剑磊、刘丹、刘亚敏等。

围产期结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15.3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452 占比:84.49%

总计:535篇

围产期结局—发文趋势图

围产期结局

-研究学者

  • 黄剑磊
  • 刘丹
  • 刘亚敏
  • 刘建
  • 刘江勤
  • 吴彦丽
  • 周文湘
  • 周鸣
  • 奚晓红
  • 李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钦; 王雪燕; 向川蓉; 冯雪; 刘亚敏; 王晓燕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足月(37~38^(+6)周)和完全足月(39~40^(+6)周)妊娠羊水偏少孕妇引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住院足月后超声发现羊水偏少(5cm0.05)。两组的新生儿窒息率、NICU转入率、胎儿脐动脉pH0.05)。结论完全足月妊娠的的单纯羊水偏少可考虑引产终止妊娠;早期足月孕周的单纯羊水偏少可考虑在严密监测下继续待产。
    • 孙思敏; 慕铭坤; 闫俊芳; 郑威; 杨书衡; 杨宸; 俎若雯; 范宏芳; 李真; 任炳楠; 管一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双胚胎移植后的双绒毛膜三胎减灭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的围产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ET助孕双胚胎移植后早孕超声诊断为双绒毛膜三胎妊娠,其中选择减灭单绒毛膜双胎(MCT)中一个胚胎的患者24例(MCT组),同时从生殖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随机筛选相同时间节点内IVF/ICSI-ET助孕双胚胎移植后早孕超声诊断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非M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产期结局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患者年龄、BMI、抗米勒管激素(AMH)、不孕年限等混杂因素,分析阴道超声引导下减灭双绒毛膜三胎妊娠中MCT的一个胚胎成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对其围产期结局的影响。结果:MCT组自然减胎率高于对照组(P=0.044)。与非MCT组相比,MCT组双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MCT组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低于非MCT组(P=0.004),新生儿住院率高于非MCT组(P=0.017)。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该减胎方式不影响其围产期结局(P>0.05)。结论:选择阴道超声引导下减灭双绒毛膜三胎妊娠中MCT的一个胚胎成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尽管自然减胎率较高,但与双胚胎移植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相比,对其围产期结局无影响。
    • 乔彦霞; 曹星华; 陈新瑜; 彭静雅; 庄璐
    • 摘要: 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特征及其围产期结局。方法选取石家庄市妇产医院收治的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孕周为37~41+6周的胎膜早破产妇332例纳入胎膜早破组,并根据产妇年龄、分娩孕周和分娩时间匹配对照组332例,随访至新生儿生后7 d。比较两组产妇的孕产史特征、母胎及新生儿围产期结局。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胎膜早破组初产妇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2.59%与5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38,P0.05),但胎盘组织病理型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17.17%与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5,P<0.001)。胎膜早破组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99%与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7,P<0.05)。结论初产妇更应注意胎膜早破的发生,胎膜早破可能使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增加。在胎膜早破治疗过程中应参考指南积极干预,从而减少产妇与新生儿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和存活率。
    • 孙婷; 师赞; 柏海燕; 师娟子; 刘珊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及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FET治疗的928名PCOS患者(共111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分为A组(激素替代方案,615个周期)、B组(GnRH-a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方案,461个周期)、C组(促排卵方案,36个周期)。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妊娠结局及围产期结局。结果(1)三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移植胚胎数、移植囊胚占比、移植优胚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的转化日内膜厚度(分别为10.50 mm、10.90 mm)显著高于A组(10.20 mm)(P0.05),但C组的活产率(72.22%)有高于A、B组(分别为56.26%、56.18%)的趋势。(3)三组间单胎子代的早产率、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组的单胎早产率(4.00%)较A、B组(分别为9.23%、9.33%)有降低趋势;C组仅有1个周期获得双胎,A组和B组间双胎子代的早产率、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较各自的单胎子代早产率显著升高、出生体重显著下降、出生孕周显著缩短(P<0.01)。结论GnRH-a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方案和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在PCOS患者FET治疗中的妊娠结局及围产期结局相似;PCOS患者可能更加受益于促排卵方案准备内膜。
    • 夏巧慧; 张玮; 程圆圆
    • 摘要: 妊娠剧吐(HG)是一种与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营养缺乏及体质量减轻相关,发病率在0.3%~3.0%的妊娠期疾病。目前尚不明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但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常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临床治疗也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治疗措施还是对症支持治疗。
    • 李慧珍; 朱霞; 刘丹; 马明男; 段晓宇; 高晓梅; 李玉婷; 马天仲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新鲜胚胎移植中超生理水平的雌二醇(E_(2))对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新鲜周期IVF-E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16个周期。根据病因分为PCOS组(n=104)和对照组(n=212),再以HCG扳机日血清E_(2)水平3 000 pg/ml(11 010 pmol/L)为界进一步分为PCOS组E_(2)0.05);B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及晚期流产率显著高于A、C组,D组中重度OHSS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5);各组间围产期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OS患者中,HCG日E_(2)水平对新鲜IVF-ET周期的母婴围产期结局没有显著影响,但HCG日高水平E_(2)可能增加PCOS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的晚期流产率;HCG日E_(2)水平的升高可能增高OHSS的发生率。
    • 吴静; 黄剑磊; 李博; 王晓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两种不同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单胎子代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通过FET获得单胎活产儿的976个周期.根据不同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分为两组:自然周期(NC)组(n=544);激素替代周期(HRT)组(n=43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体重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不孕类型、不孕因素、不孕年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占比、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移植胚胎数、移植次数、移植胚胎胎龄、辅助孵化(AH);比较两组的巨大儿发生率、低体重儿发生率、早产率、出生性别比、剖宫产率、平均出生孕周、平均出生体重及平均出生身长的差异.结果 两种方案一般资料中,HRT 组 AMH 水平[(4.51±3.62)ng/ml vs.(3.51±2.10)ng/ml]、PCOS 患者占比(19.91%vs.5.33%)、移植胚胎数[(1.65±0.52)vs.(1.57±0.51)]及移植卵裂期胚胎占比(56.02%vs.53.68%)均显著高于NC组(P<0.05).围产期结局中,HRT组剖宫产率(77.78%vs.70.77%)、巨大儿发生率(8.10%vs.4.96%)及早产率(7.41%vs.5.88%)均显著高于NC组(P<0.05);而两组间低体重儿发生率、出生性别比、平均出生孕周、平均出生体重及平均出生身长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两组间早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RT组巨大儿发生率[OR=1.42,95%CI(1.12,2.05)]及剖宫产率[OR=1.30,95%CI(1.23,1.56)]仍显著高于 NC组(P<0.05).结论 相较于HRT方案,NC方案的FET患者单胎子代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更低,围产期结局更好.
    • 袁蕾; 高素英; 马永旺; 李春荣; 时建林; 李精华
    •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麻醉方案对胎盘植入剖宫产术患者麻醉效果、血气指标及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的154例胎盘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麻醉方式不同分为椎管内麻醉(IA组,83例)和全身麻醉(GA组,71例).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肌松效果、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脐带血血气指标[动脉血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动脉血氧分压(PO2)]以及围产期结局.结果 麻醉效果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6 h镇痛效果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肌松效果1级发生率(100%)显著高于IA组(7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比较,GA组T1、T2时点收缩压[(101.92±6.52)、(125.63±6.98)mmHg]、舒张压[(59.73±5.88)、(71.50±8.10)mmHg]均显著高于IA组[(95.23±6.83)、(123.63±7.00)mmHg;(55.43±5.23)、(67.84±7.60)mmHg],心率[(98.8±7.91)、(88.42±7.54)次/min]显著低于IA组[(106.1±8.42)、(92.61±6.83)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血气指标比较,GA组PCO2、PO2[(47.57±2.86)、(24.97±5.52)mmHg]均显著高于IA组[(42.60±3.91)、(21.83±5.4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产期结局比较,GA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1126±46.35)、(1382.66±85.45)mL]均显著高于IA组[(972.30±21.93)、(1165.64±72.62)mL],5 min Apgar评分[(8.37±0.51)分]显著低于IA组[(8.94±0.6)分],出血发生率(14.08%)显著高于IA组(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胎盘植入的剖宫产术患者应用全身麻醉可获得优异的肌松效果,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椎管内麻醉则对脐带血血气指标影响较小,能获得良好的母婴围产期结局.
    • 刘天骄; 刘亚敏; 童超; 漆洪波; 梅又文; 樊欣; 赵妍; 乔娟; 文利; 余莲; 王岚; 彭方亮
    • 摘要: 目的:评估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双胎妊娠孕妇的母儿围产期结局对双生子12月龄内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GDM组和无GDM组(Non-GDM组),记录并描述两组间的围产期结局以及双生子0~12月龄的生长情况.结果:总计507例双胎妊娠孕妇被纳入研究,其中GDM组137例和Non-GDM组370例.GDM组的孕妇比Non-GDM组的年龄更大(29.9岁vs 28.9岁)、体质量指数(BMI)更高(22.2 kg/m2 vs 20.8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发生率高于Non-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vs 4.6%,P<0.05).两组其他围产期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计257例双生子从出生随访到12月龄,包括GDM组85例和Non-GDM组172例.随访期间GDM组双生子超重发生比率与Non-G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纠正月龄3月和6月后,GDM组双生子肥胖发生比率明显高于Non-GDM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妇GDM的HDCP发生率较高,其双生子半岁内肥胖的发生率也较高,其他的母婴围产期结局无显著差异.
    • 甘菊芬; 周怡; 邱文倩; 李亮; 高传芬; 李婉炎; 张超学
    •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对脐带打结的产前诊断价值及脐带打结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妊娠晚期出生或引产胎儿的产前超声及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脐带打结发生率及其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产前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对脐带打结的诊断价值并归纳其声像图特征;并以产后诊断有脐带打结的病例为脐带打结组,其他正常胎儿中随机选择200例为非脐带打结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偏态分布)对比分析2组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血流超声参数的差异.结果 5年间妊娠晚期娩出胎儿共40346例,其中209例死亡(23例死于脐带并发症).99例(0.25%,99/40346)产后确诊为脐带打结,其中3例(3.03%,3/99)死于脐带打结,在晚孕期死亡胎儿中占比1.44%(3/209),在脐带并发症致死病因中占比13.04%(3/23).产前二维超声提示可疑脐带打结15例,其中9例经三维超声诊断并最终经产后确诊.脐带打结二维超声特征性图像显示困难,可呈现为不同程度过度扭曲、堆积或"三叶草"状,而三维超声能够明确鉴别真假脐带打结,并可分为脐带松结、脐带紧结、脐带螺旋堆积和脐带扭曲堆积.脐带打结组胎儿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0.75±0.07)低于非脐带打结组(0.76±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88,P=0.048).结论 二维超声发现可疑脐带打结,可联合三维超声提高脐带打结诊断的准确性;产前检出脐带打结利于产科医师进行管理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与适当的方式终止妊娠,避免胎儿围产期不良结局.胎儿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的超声血流参数正常时,不能排除脐带打结的存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