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模式
团队管理模式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46848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卫生产业、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2007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等;团队管理模式的相关文献由223位作者贡献,包括蒋莹、陈虹璇、向瑶等。
团队管理模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6848篇
占比:99.96%
总计:346975篇
团队管理模式
-研究学者
- 蒋莹
- 陈虹璇
- 向瑶
- 吴亚萍
- 张宏
- 张晴
- 徐海燕
- 王亚君
- 符盛花
- 郭玉
- 闫静
- 靳杰
- 韦汉樱
- 韦英芬
- 丁兰
- 于爽
- 付佩
- 令狐昌艳
- 伊文
- 位娟
- 侯聪
- 俞静
- 倪月江
- 关虹
- 冬吉玛
- 刘东伟
- 刘军平
- 刘刚
- 刘哲
- 刘哲1
- 刘喜梅
- 刘彩灵
- 刘惠玲
- 刘桂林
- 刘海艳
- 刘瑜
- 刘祝容
- 刘艳如
- 刘蕊
- 卢雪妮
- 厉琼
- 吕智如
- 吕淑华
- 吕英萍
- 吴敏
- 吴昉
- 吴浩冉
- 周俊萍
- 周晓红
- 周立兰
-
-
易婷;
向瑶
-
-
摘要:
目的分析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应用团队管理模式的效果以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4月该院急诊科9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依据时间段分组,其中2018年5—10月为对照组,2018年11月—2019年4月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护理操作水平、护理服务态度、病区管理情况、消毒隔离水平、护理文书书写等方面的工作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团队意识评分为(76.74±1.75)分,人文素养评分为(89.54±1.24)分,专业水平评分为(82.17±2.35)分,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总满意率为98.75%(395/400),显著高于对照组96.00%(38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为4.17%(2/48),相比于对照组18.75%(9/4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团队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可大大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有利于提高护理实施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等不良事件发生。
-
-
黄丽霞;
刘祝容;
李惠敏
-
-
摘要:
目的:探讨校正MEWS评分信息化预警监护联合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3月31日急诊抢救且顺利实施院内转运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护方案与院内分级转运;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8月31日急诊抢救且顺利实施院内转运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校正MEWS评分信息化预警监护联合团队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转运到检查室、手术室、介入室、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校正MEWS评分信息化预警监护联合团队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可节省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
顾秋芳;
张春旭;
周晓红;
赵丽
-
-
摘要: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指导下团队管理模式在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PICU就诊的11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专科护士指导下团队管理模式,两组均连续干预7 d。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P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患儿生活质量[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PedsQ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服务态度、专科技术水平、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PICU患儿采用专科护士指导下团队管理模式,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缩短患儿康复进程,节约医疗费用,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及护理质量。
-
-
徐宁
-
-
摘要:
目的: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职的42名护理人员,按管理模式实施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19年1月—12月实施常规护理,此时42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2020年1月—12月实施团队管理,此时42名护理人员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专业水平、患者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区规范化管理、护理文书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24%)高于对照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急诊护理专业水平,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
卢雪妮
-
-
摘要:
目的:探析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团队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收入患者80例入组,选入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管理;一组为对照组,根据团队管理模式实施急诊护理管理,评估两组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统计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服务质量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结论: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团队管理模式,可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事件发生,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
-
袁东梅;
罗敏
-
-
摘要:
目的:分析团队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的消毒供应室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对于2019年的消毒供应室则是在2018年的基础上使用了团队管理模式.结果:2019年消毒室工作情况明显优于2018年(P<0.05).2019年消毒室工作质量情况明显优于2018年(P<0.05).结论:对于消毒供应室采用团队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有效性,进而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有着较大的帮助.本文同时为消毒供应室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
-
于爽;
高丽平;
丁兰
-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中医介入的团队管理模式下对中青年人群失眠干预的临床疗效,探讨新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6月就诊于我中心的中青年失眠患者1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与试验组(中医介入的团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每组各89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失眠程度(PSQI量表)及焦虑抑郁状态(PHQ-9量表)变化,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的PSQI及PHQ-9量表总分均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呈线性趋势(P<0.05).干预3个月时,试验组的PSQI量表总分为(8.42±3.53)分及PHQ-9量表的总分为(4.96±0.96)分,均低于对照组[(9.44±3.34)分、(6.03±0.97)分].6个月时,试验组的PSQI量表总分为(6.70±2.86)分、PHQ-9量表的总分为(4.26±0.5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43±3.30)分、(5.45±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3个月及6个月时,试验组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单项得分较治疗前的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试验组总有效率(73.03%、84.27%)均高于对照组(53.93%、6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介入的团队管理模式下对中青年患者失眠的干预疗效显著,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
马瑛;
邓飞燕
-
-
摘要:
目的 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对介入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介入手术室的护士共6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应用团队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核心能力(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CIRN)量表评分情况,两组术中知识应用、专科操作及理论知识评分情况,两组的临床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及医生满意度评分.结果 研究组CIRN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知识应用、专科操作及理论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及医生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队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介入手术室护士的核心能力、临床护理质量、专科操作能力及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
-
-
侯聪;
熊冬梅
-
-
摘要:
目的研究团队管理模式对急诊消化内镜风险防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急诊消化内镜诊治的患者120例,在管理中实施团队管理模式作为研究组,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急诊消化内镜诊治的患者100例,在管理中实施常规管理模式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非计划再内镜手术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再内镜手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管理模式能有效防范急诊消化内镜风险,提高急诊消化内镜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非计划再内镜手术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
林虹;
暨玲;
徐昶;
陈婷婷;
林佳佳;
厉琼;
蒋飞照
-
-
摘要:
目的 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对外伤后行肠造口患者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68例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基于团队管理模式的医护造口专业管理,贯穿住院及出院后系统化管理,对照组采用医护常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得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准备度量表得分(89.72±8.56)分,高于对照组的(77.42±10.69)分,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出院指导质量评价量表总分为(149.08±10.31)分,高于对照组的(130.09±19.69)分,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采取基于团队管理模式的医护造口专业管理贯穿住院及出院后系统化管理,可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