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02864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中国保健、中国农村卫生、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学术论坛、2008年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献学术研讨会等;四气五味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盛良、王光耀、王兴华等。

四气五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02864 占比:99.96%

总计:403021篇

四气五味—发文趋势图

四气五味

-研究学者

  • 盛良
  • 王光耀
  • 王兴华
  • Te Kian Keong
  • 汪宇
  • Ooi Ciat Hui
  • OoiCiat Hui
  • Teh Siew Hoon
  • 刘喜平
  • 崔国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广仁; 刘瀚阳
    • 摘要: 河图医学是依据阴阳二分和河图图式而建立的一种自然环境的四时、四方与人体五脏之间相通应的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1)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及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2)脏气升降运动体系;(3)四象体质理论体系;(4)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四时用药理论;(5)药物的气味厚薄及四时应用理论;(6)四象二旦方调四脏体系。以此理论体系为指导,可调养五脏精气神及偏颇体质,治疗与五脏相关的内伤性及外感性疾病。
    • 徐海玉; 郭栋; 司国民
    • 摘要: “四位一体”理论是以“性、位、势、证”四维角度分析和辨识经方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经方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探讨小建中汤治疗郁证的机制。郁证发病以脾胃虚弱为重要影响因素,小建中汤通过“性、位、势、证”四位共同发挥治疗郁证的作用:方性为温热,其味甘甜,可补脾胃之虚,温阳气、补气血;方位为脾胃,归经入于脾胃,可滋补其阴精阳气,有固护中州、调和营卫的功效;方势为向内向下,温补与辛散并行,且以温补为主,其整体趋势为泻肝木补脾土,可治疗肝木克脾土之腹痛,有疏肝补脾的功效;方证为脾胃虚弱、阴阳气血不足之证,可有“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虚劳里急”的临床表现,其适应证包括间歇性腹痛、虚劳、失眠、焦虑、烦躁等。运用“四位一体”理论分析经方,并结合郁证的影响因素探讨小建中汤治疗郁证的机制,对现代临床应用及发展本方具有重要意义。
    • 巫熙南; 刘平; 巫浣宜; 郭仁真
    • 摘要: 巫君玉教授临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脏腑、虚实、寒热、表里等辨证,确定相应的治法,从南北地域、四时气候等不同选取道地药材,依托中药的性(寒、热、温、凉和平)、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等理论等将中药组成涵盖君、臣、佐、使药的有机的方药组合即方剂,从而达到药证相符,解除疾苦。
    • 杨志刚; 王泽颖; 魏洪玉
    • 摘要: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亦是中药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石。著名医家张锡纯精于医理药理,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药物的功能主治时,多祖述《神农本草经》。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研读与总结,同时参考历代医家对《神农本草经》的注解及本草学著作,分析并探讨了张锡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神农本草经》经义的创新与发挥。
    • 赵晓彬; 王新强; 汪鸣; 蒋虎刚; 赵信科
    •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治疗心力衰竭(HF)中药复方专利的用药规律。方法: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http://epub.sipo.gov.cn/),检索治疗HF的中药复方专利,运用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V2.5对获得的复方专利中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配伍规律、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并挖掘新方。结果:共纳入治疗HF中药复方专利95个,共206味中药;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是黄芪(54次);常用的药对有丹参-黄芪、黄芪-附子、黄芪-茯苓等;四气占比最多的是温性药物;五味占比最多的是甘味;归经占比最多的是脾经;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有丹参、当归->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有党参-白术-桂枝等;新方包括党参-白术-桂枝-当归-赤芍-红花、黄芪-甘草-干姜-丹参-灵芝、鸡血藤-三七-橘红-银杏叶、水蛭-补骨脂-土鳖虫-绞股蓝等。结论:治疗HF中药复方专利及新方的主要功效是益气、活血化瘀、利水。基于数据挖掘的研究可为中药临床治疗HF及研发新的药物提供一定数据参考。
    • 秦竹
    • 摘要: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气、五味等),是中医食疗养生的基础。按照中医药理论,应根据不同的病证对食物进行选择,因此掌握好食物的性味极为重要,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食疗养生,做到有的放矢。
    • 梁木子; 陈涤平
    • 摘要: 如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早已成为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饮品.茶最早以"荼"字见于《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用茶叶去解药物的毒性,这证明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用出现在历史中,后期在药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食用、饮用等.茶叶的作用与其茶性密不可分,正如中药的药性决定了其药效.这足以见得,茶性的理论研究对指导用茶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而纵观涉及茶性的文章大多不成体系,从传统医学角度研究茶性的文献寥寥无几.因此,对茶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分析,从中医中药角度揭示茶性的科学内涵,是茶文化理论自身创新,茶产品开发,茶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的现实要求.
    • 毛营营; 栗焕焕; 任晓亮
    • 摘要: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附子-甘草作为经典药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通过综述近些年来中药药对附子-甘草的研究概况,并参考现代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包括影响附子毒性成分的溶出)、与毒性成分形成沉淀或复合物、影响毒性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以及配伍后对附子原有药效的影响几个方面阐释了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存效的作用机制,并用中医药传统药性理论“四气五味”解释了附子-甘草配伍的科学内涵,以期以这一经典药对为切入点探讨中药配伍的意义。
    • 苏坤涵; 刘万里; 黄玉珍
    •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文章基于中药药性理论从性味、归经等角度论述理气药对该病燮理气机升降、斡旋中州的治疗作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调节脏腑气机为核心,同时注重祛除痰、热、湿、瘀、虚等病理因素,运用理气药应灵活配伍,发挥降气化痰、行气润养、利气除湿、运气活血、益气健脾的功效。文章结合药理研究进展,探讨理气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思路。
    • 陈欣; 张海山; 王立雅; 朴炳奎; 郑红刚
    • 摘要: 本文通过整理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治疗大肠癌的门诊病历,建立信息数据库,运用网络分析数据,总结出朴炳奎教授在治疗大肠癌辨证论治中,大肠癌主要呈现脾肾亏虚、湿热互结、痰瘀互结等7种证型.因证施用不同组方药物,其核心药物包括白术、山药、枳壳、益智仁.结合阴阳、脏腑理论和四气、五味、归经原理,揭示朴炳奎教授使用药物性味多为"温微、温平"性和"甘、苦、辛"味,归经多为"脾、胃、肺"经,阐明朴炳奎教授在治疗大肠癌过程中因证施药的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