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8913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母婴世界、光明中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等;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海军、胡金辉、丁嫦英等。
哺乳期乳腺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913篇
占比:99.60%
总计:29028篇
哺乳期乳腺炎
-研究学者
- 赵海军
- 胡金辉
- 丁嫦英
- 丁晓雯
- 万华
- 乔楠
- 倪毓生
- 冯辉珍
- 刘荣军
- 吴建华
- 喻其霞
- 张晓军
- 张梅
- 方勇
- 朱云
- 朱虹
- 李小龙
- 王志华
- 郑丽
- 陶颖娜
- 丁世美
- 丁之玮
- 于德海
- 仲姗姗
- 何月伶
- 何湘萍
- 侯坤
- 侯浩
- 侯茹
- 倪毅
- 倪蓉1
- 傅金兰
- 冀凌云
- 冯佳梅
- 刘丹
- 刘伟
- 刘俊华
- 刘吟霜
- 刘娜
- 刘岩
- 刘旭东
- 刘柳林
- 刘欢
- 刘欣
- 刘琛
- 刘苗苗
- 刘萍
- 刘蕾
- 刘辉凡
- 刘迎红
-
-
林梦燕;
刘琛
-
-
摘要:
母乳微生态失衡是哺乳期乳腺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发病机制。本文基于母乳微生态,探讨肝、脾与哺乳期乳腺炎的密切关系,提出维持母乳微生态平衡是防治哺乳期乳腺炎的关键;相应的中医治疗应当立足肝脾,协调气机。
-
-
谢晓晨;
张董晓;
黄巧;
赵文洁;
谭玉培
-
-
摘要:
对于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中医目前常见清热法和温通法两个观点。从病机而言,清热派医家认为乳痈多由感受外邪或婴儿口中热毒侵入乳孔,或肝郁胃热致乳络郁滞,郁久化热;温通派认为乳痈红肿仅为本病之标,产后妇女阳虚为本,阳虚阴寒则凝。从治疗而言,清热派以疏肝清热解毒治疗为主,辅以多法清热通乳;温通派多以温阳散结、通乳消肿法治疗本病。两种学说看似截然相反,存在分歧,实则殊途同归。盖因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并非单一体质,既有阳热质也有阳虚质;疾病发展中证候也在动态演化,如初期为实热证,但过用寒凉则会转化为半阴半阳证甚或阴证。故很难以某一种治则治法统领所有患者治疗。
-
-
李本;
安璐;
王巧玲;
周思雨;
龚峥玮;
范媛媛;
姜莉莉
-
-
摘要:
目的:应用德尔菲法研制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为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的评估提供工具。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研究组讨论初步制订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应用德尔菲法选择15名疾病相关医疗、护理及量表编制、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3.33%及100.00%,权威系数分别为0.93及0.93,肯德尔和谐系数(W值)分别为0.128及0.228(均P<0.05)。最终形成4个维度(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宣教质量及社会支持)共20个条目的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结论: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该类病人的出院准备度评估及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
-
许继升;
刘苗苗;
时光喜;
梁鸿艺;
王博;
张梦棣;
陈翰翰;
李静蔚
-
-
摘要:
目的探讨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与哺乳期乳腺炎(LM)的中医用药规律及差异。方法筛选自建库至2021年12月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脓肿期GLM、LM的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脓肿期GLM、LM核心用药及组方规律,并比较两者差异。结果治疗脓肿期GLM、LM的方剂中,前10位高频次药物有7味相同,3味不同。两者四气、五味、归经比较,脓肿期GLM、LM的用药均寒温并用,以苦、甘味药为主。脓肿期GLM的温性、甘味用药占比高于脓肿期LM;两者用药归经均以肝、胃、肺经为主;用药分类中均以清热、补虚、化痰、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脓肿期GLM的补虚、化痰、活血化瘀类药物用药占比高于脓肿期LM。进一步分析得到脓肿期GLM潜在药对6个,脓肿期LM潜在药对7个,并各得到一组核心药物组合。结论脓肿期GLM和LM均以清热解毒、托里排脓为治疗原则,脓肿期LM需加强扶正补虚之功,并佐以化痰、活血之品;脓肿期LM则需加强清热凉血之功。
-
-
殷飞;
倪毅;
刘伟;
刘蕾;
马家礼;
许桐林
-
-
摘要:
目的评估蒲公英瓜络汤治疗乳汁淤积型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A组:蒲公英瓜络汤+手法排乳组;B组:手法排乳组;C组:头孢拉定胶囊+手法排乳组。比较3组临床治愈率、有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结果A组(蒲公英瓜络汤+手法排乳组)临床治愈率是、有效率均高于其他2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排乳通畅程度、肿块大小、疼痛程度优于其他2组,且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愈后继续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蒲公英瓜络汤可以改善乳管不畅,促进乳汁排出,有利促进乳房局部炎症消退,肿块消散,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
-
-
周柄宇;
胡平平
-
-
摘要:
乳房结核,是乳房的一种慢性特殊性感染,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本病少见,但并不是非常罕见,有报道称南非、印度等国家发病率较高,约占乳腺疾病的4.5%,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较低,发病率约占乳腺疾病的0.5%~1.0%,国内发病率约占乳腺疾病的1.5%~2.8%,常见于20~40岁妇女,因其临床症状多样,诊断缺乏特异性,各种检查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文献报道其误诊率可达57.0%~80.0%,详细的查体及完善的辅助检查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此疾病,从而避免误诊、漏诊。为了提高对乳房结核这种疾病的认识,本文拟结合文献回顾威海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1例乳房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
-
-
侯坤
-
-
摘要:
目的 探讨产科与乳腺科联合全程管理对哺乳期乳腺炎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采取产科与乳腺科联合全程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观察其平均哺乳时间,乳汁淤积次数,哺乳期乳腺炎发生例数,乳腺脓肿例数.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平均哺乳时间,哺乳期乳腺炎发生例数,乳腺脓肿例数等,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科与乳腺科联合全程管理,可明显减少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脓肿发生率,延长哺乳时间,有利于母乳喂养,是很好的治疗护理方法.
-
-
王霖;
胡金辉;
曾子纯
-
-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ID、Pub-Chem、PharmMapper等数据库筛选并预测五味消毒饮的有效成分及分子对接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借助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五味消毒饮靶点网络图.通过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程序包,将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关键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从五味消毒饮中共筛选出26个有效成分,治疗乳腺炎靶点68个,经GO分析发现,五味消毒饮涉及细胞功能74条;经KEGG富集分析发现,五味消毒饮调节乳腺炎相关的信号通路82条.结论:五味消毒饮的有效成分能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发挥对乳腺炎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
毕萌;
白利颖;
刘欣
-
-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初产妇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对策.方法:将2017年12月1日~2020年12月1日收治的100例初产妇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患乳腺炎12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一般资料调查,通过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患者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在乳腺炎家族史、心理状态、非医护人员按摩、吸乳方式、产妇哺乳姿势、每次哺乳时间、乳头清洗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乳腺炎家族史、产妇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160分、有无医护人员按摩、婴儿只吸乳头、产妇平躺哺乳、每次哺乳时间<30 min、不定期清洗乳头均是影响初产妇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根据影响初产妇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正确引导患者了解有关乳腺炎的知识,纠正其错误概念,并在产后采用正确的哺乳吸乳方式做好乳房清洁,改善其焦虑心理,消除可能造成哺乳期乳腺炎的隐患,有效预防发生.
-
-
王君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产科与乳腺科联合全程管理对哺乳期乳腺炎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孕妇为本次调查的研究人群,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采取基础护理以及产科与乳腺科联合全程管理方案,对比得知哺乳时间、乳汁淤积次数、乳腺炎、乳腺脓肿等状况.结果:乳汁淤积次数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性较小,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时间、乳腺炎、乳腺脓肿等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采取产科与乳腺科联合全程管理的护理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提高其临床疗效的同时改善母婴母乳喂养的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