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哭嫁

哭嫁

哭嫁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专利文献41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民族大家庭、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哭嫁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善菊、杨昌鑫、付伟等。

哭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4 占比:80.93%

专利文献>

论文:41 占比:19.07%

总计:215篇

哭嫁—发文趋势图

哭嫁

-研究学者

  • 周善菊
  • 杨昌鑫
  • 付伟
  • 刘怡
  • 周龙然
  • 彭玉屏
  • 曹婷如
  • 杜建华
  • 林嘉妮
  • 覃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郑观蕾
    • 摘要: 哭嫁作为一种婚俗,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民族中.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拥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平地瑶的哭嫁婚俗进行“深描”,对其所包含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是其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具有多元价值,并且符合“非遗”的多种特性,具有被评定为“非遗”的潜质.在当今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平地瑶的哭嫁婚俗面临着衰落和消逝的危险.为了使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应当按照“非遗”的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原则对其所依存的民俗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将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在保留传统文化样貌和文化空间的基础上适当开发文化旅游业,并在实践中适时调整和创新,使其更具生机和活力.
    • 彭玉屏
    • 摘要: 土家族,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种类繁多,土家人在婚礼习俗方面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哭嫁歌曲是土家族婚礼中抒情式的歌谣,它主要以哭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多彩的内容,传递丰富的情感,同时,它还用其独特的民族唱腔、特色的民族曲调、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来展现土家族音乐强大的艺术魅力与丰富的感染力.本文从哭嫁歌产生的背景、分类、特点、价值及传承发展等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和论述.
    • 彭玉屏
    • 摘要: 土家族,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种类繁多,土家人在婚礼习俗方面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哭嫁歌曲是土家族婚礼中抒情式的歌谣,它主要以哭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多彩的内容,传递丰富的情感,同时,它还用其独特的民族唱腔、特色的民族曲调、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来展现土家族音乐强大的艺术魅力与丰富的感染力。本文从哭嫁歌产生的背景、分类、特点、价值及传承发展等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和论述。
    • 付璐
    • 摘要: 中国电影从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在不断地吸收民俗文化的精华养分。电影《雪花秘扇》改编自美籍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英文小说,由美国华裔导演王颖在电影《雪花秘扇》执导,运用时空交错的展现手法,讲述了分别发生在清末和当代两段女人之间的感情故事。本文将对影片中传递出来的民俗文化做出研究分析与解读,影片运用了“缠足”、“女书”、“老同”以及“哭嫁”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展现了民俗文化别具一格的魅力。
    • 向媛; 李辰阳
    • 摘要: 土家族文化研究的现状在于,大多基于美感的角度来把握其形态、特征及本质,这样的研究带有很大程度的偏狭性.现有土家文化遗留中有相当的比重在于审丑而非审美,如"哭嫁文化"与"跳丧文化"等,都力求表达对亲人别离的不舍、眷恋以及祝愿.这些仪式具有某种程度的互反性,即喜中见悲或悲中见喜,因此在其一系列的流程中,无法体现为审美形态,所体现出来的是"反美学"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此意义上,只有从审丑的角度去研究,才能真正走进土家文化的"历史真实",才能揭示其本来的面貌,才能激发其鲜活形态,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提供借鉴意义.
    • 张天添; 高嘉穗; 徐琦; 郭思彤
    • 摘要: 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到访的重要元素.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话语分析,从主客互动的视角研究哭嫁这一湘西土家族的旅游文化符号.研究认为:在旅游展演中,东道主通过对哭嫁的表演追溯和呈现文化记忆,旅游者通过对哭嫁的凝视理解达成文化共识,在主客互动之间,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研究结论有助于民族地区通过重构文化符号,展现民族文化,推动旅游发展.
    • 金慧; 唐瑞
    • 摘要: 湖北恩施有仙居恩施之称,独具特色的恩施地域风貌和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让成千上万的旅游爱好者和文艺创作者沉迷其中。本文研究已运用在影视作品中的恩施特色民俗文化,对影视文本中所呈现的恩施民俗文化独特元素进行阐释,分析其中的内涵、作用,反思其影像化表达中存在的不足,辩证地看待影视作品中恩施民俗文化存在的意义,将恩施丰富的民俗文化特征置于镜头中,把当地的人文风景进行多方面的展示。
    • 孙潭; 王敬婧
    • 摘要: 生、死、婚乃哈尼族人生之三件大事,这三者的排序并不按照字面来理解,而是死乃第一,其次婚,最后生。结婚是 女人一生最大的转折,“然密(哈尼语,意为姑娘,后同)是树上自在的雀,克玛(哈尼语,意为媳妇,后同)是套上笼头的马”, 由姑娘向妇人的转变,是女人的一个决定性的过渡仪式,这句古话告诉哈尼女人,结婚就意味着告别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成为 献身家庭的妻子和母亲。对少女时代的留恋和对未来妻子角色下的生活的畏惧心理,使我们常在婚礼中遇上新娘痛哭的场面,这 是一种由自发变成习俗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婚俗仪式,我们称之为“哭嫁。”
    • 江城子
    • 摘要: 2020年6月7日《张家界日报》第8版刊有《石堰坪古建筑群》一文,其中写道:“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石堰坪村土家族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有蓐草锣鼓、山歌对唱、扬叉舞、草龙灯、太平歌、哭嫁、求雨、土地戏、摆手舞、铜铃舞、花灯、糊仓等民族歌舞和农耕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查阅资料可知,其中“蓐草锣鼓”有误,正确写法应是“薅草锣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