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收特性

吸收特性

吸收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96450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第一届复杂电磁环境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及第二届中物院复杂电磁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会议等;吸收特性的相关文献由128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周令、陈坚、杨平等。

吸收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96450 占比:99.72%

总计:96719篇

吸收特性—发文趋势图

吸收特性

-研究学者

  • 吴周令
  • 陈坚
  • 杨平
  • 王筱梅
  • 佐久间康治
  • 梶村治彦
  • 滨田纯一
  • 吴旭银
  • 吴贺平
  • 杨建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怡然; 李岩; 佟海林; 韩莹琰; 郝敬虹; 刘超杰; 范双喜
    • 摘要: 【目的】从常见的散叶生菜、结球生菜和奶油生菜中筛选出适合硒生物富集的生菜类型。【方法】以常见的3种类型结球生菜、奶油生菜和散叶生菜为试验材料,以水培方式,0.5 mg/L亚硒酸钠为硒源,测量3种生菜的叶鲜质量、硒含量与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根系活力。【结果】营养液中添加亚硒酸钠后,散叶生菜的叶鲜质量和叶绿素b分别显著增加16.9%和29.16%,地上部硒含量及硒累积量最多;奶油生菜的根系活力涨幅最高,增幅达98.5%,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增加了52.51%和62.41%,结球生菜净光合速率增加了71.86%,胞间CO_(2)浓度降低了21.88%。【结论】建议选用散叶生菜作为硒生物富集的生菜类型。
    • 孙齐状; 王龙; 黄绍敏; 肖亚涛; 睢福庆; 秦世玉; 刘红恩; 赵鹏
    •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对磷(P)、镉(Cd)和铅(Pb)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室内培养下,开展不同物质的量浓度的P、Cd、Pb单因素试验,分析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对P、Cd和Pb的吸收、转运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大田环境条件下,在Cd、Pb中度污染区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验证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对P、Cd和Pb的积累差异。【结果】磷高效小麦品种(HP)根系的平均含P量为7.69 mg/g,显著低于磷低效品种(LP)的8.36 mg/g(P0.94),其最大吸收速率(V_(max))和米氏常数(K;)在HP和LP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根系含P量的增加有助于降低Cd、Pb向地上部的转运,同时,P转运的增加不能有效增加Pb向地上部的转运,却能显著促进Cd的转运。【结论】磷低效品种根系对P、Cd和Pb的吸收量大,但转运量小;而磷高效品种对P、Cd和Pb的吸收量少,但转运量大,表明Cd、Pb安全利用类土壤更适宜种植磷低效小麦品种。
    • 王国阳; 孟庆昊; 邵思雨; 叶萍; 苏波; 张存林
    • 摘要: 太赫兹波的光子能量只有毫电子伏特,远低于各种化学键的键能,因此不会和生物组织发生有害的电离反应;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生物分子转动和振动所具有的特征能量都在太赫兹范围内,所以利用太赫兹波可以对生物分子进行识别。水是生物环境中最重要的液体,生物分子与液态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生物活性,因此研究液态水的太赫兹特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水作为极性液体,其中的偶极分子-偶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极性分子间的氢键会对太赫兹波产生较大的吸收作用,这就使利用太赫兹技术研究液体环境下的生物分子动力学特性变得相当困难。微流控技术通过改变微流控芯片中液体通道的深度来控制液体样品的厚度,以减少太赫兹波与液体样品的作用距离,从而使水对太赫兹波的吸收大幅减小。利用对太赫兹波的透过率高达95%的Zeonor 1420R材料和双面胶制作了可重复性使用的夹心式微流控芯片,芯片上液体通道的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2 cm,5 mm和50μm。另外,设计制作了一个制冷系统,由制冷片、散热模块、温度传感器、保温箱和温度控制器构成,该制冷系统可以对保温箱的内部环境制冷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温。在实验过程中,将注满水的微流控芯片置于保温箱中,利用制冷系统对微流控芯片中的水进行制冷处理,从8~-3°C每隔1°C进行一次太赫兹透射测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随着温度降低,水的太赫兹透过率不断增大,说明水对太赫兹波的吸收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此结果为将来在不同低温环境下利用微流控技术研究液体样品的太赫兹吸收特性打下了基础,为太赫兹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高峰; 陈晓玲; 杨文府; 姚月; 汪雯雯
    • 摘要: 加强城市河流水体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特性及来源方面的研究,对认识和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有机污染物的行为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汾河太原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CDOM吸收系数与总悬浮物(TSM)、有机悬浮物(OSM)、无机悬浮物(ISM)、叶绿素(Chla)、总氮(TN)和总磷(TP)等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对CDOM的特征指标M值和指数函数曲线斜率S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采样点CDOM吸收系数差异明显,a(440)的变化范围为0.40—1.20 m?1,且越到短波处差异越显著.(2)CDOM吸收与水体营养盐状况相关,CDOM吸收系数与水体TP和TN存在显著正相关;CDOM吸收与水体颗粒物浓度相关,CDOM吸收系数与TSM、ISM和OSM呈显著正相关;但CDOM吸收与Chla不存在显著相关性.(3)汾河太原段夏季水体CDOM主要来源于陆源性有机污染物质的输入,浮游植物新陈代谢及腐烂降解对CDOM的贡献很小.(4)a(440)与M值呈显著负相关,M值与S值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汾河太原段水体腐殖酸的相对含量高于富里酸,相对分子质量较大.(5)增加背景项的指数函数拟合模型精度优于常规指数函数模型,且拟合得到的S值较大,这对分析CDOM的组成和来源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对城市河流水体CDOM固有光学特性、组成和来源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可为城市水体CDOM的遥感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蔡妍; 王佳慧; 白志晨; 苏波; 吴蕊; 崔海林; 张存林
    • 摘要: 许多生物分子自身的转动、振动或分子团的整体振动模式都位于太赫兹波段内,因此可以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同时又由于太赫兹波的光子能量仅为毫电子伏量级,不会对分子的内部结构造成破坏,所以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生物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分子只有在液体条件下才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所以研究液体环境下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非常必要.然而水分子的转动模式、振动模式以及和氢键有关的能量均处于太赫兹波段,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吸收;另外,水分子为极性分子,而极性分子对太赫兹波有强烈的共振吸收,这就使利用太赫兹技术对生物分子活性进行动态表征产生了困难.因此在研究溶液中的生物分子与太赫兹波的相互作用时,最大限度地减小水分子对太赫兹波的吸收就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减少水对太赫兹波吸收的主要方法有:在溶液样品中加入抑制氢键缔合的离子来减小水对太赫兹的吸收;通过改变溶液的温度来调节水对太赫兹的吸收;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通过减小被测样品与太赫兹波的作用距离来减小水对太赫兹波的吸收.另外,激光的激励、电场或磁场的处理,也能改变水对太赫兹波的吸收,将盛有去离子水的微流控芯片放于电场中,研究经电场处理不同时间的去离子水对太赫兹吸收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太赫兹波的透射强度随着去离子水在电场当中静置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当在电场中静置60 min时,太赫兹的频谱强度达到最大,与空气的频谱强度接近.由此可以推断外加电场使水分子的偶极矩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整体水分子的振动和转动产生了影响,并且改变了水中的氢键结构,导致了太赫兹透射光谱强度的增强.
    • 王国阳; 白志晨; 王佳慧; 苏波; 张存林
    • 摘要: 很多生物大分子的特征振动模式和转动模式都位于太赫兹波段范围内,且太赫兹波的低电子能特性使其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对待测样品造成破坏,所以可以采用太赫兹技术来鉴别生物样品.在许多研究中,生物样品都是溶液状态,溶液中水和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很多生物现象,所以研究水的太赫兹特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水分子是十分常见的极性分子,分子间氢键会与太赫兹波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水对太赫兹波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导致利用太赫兹技术研究水溶液中生物样品的动态特性变得相当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引入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以能精确操控微尺度流体而著称,其沟道深度可以达到50μm甚至更小.由于微流控技术减小了太赫兹波在流体中的传播距离,从而极大地减小了水对太赫兹波的吸收.本研究采用对太赫兹波具有高透过率的Zeonor 1420R材料制成了夹心式微流控芯片,芯片上微沟道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分别为3 cm,4 mm和50μm,太赫兹探测区的直径为3 mm.在制作微流控芯片时,利用厚度为50μm的强黏性双面胶代替传统夹心式微流控芯片中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 S)薄膜,使微流控芯片在加热过程中不再有漏液现象.另外,设计了一个温控系统,它由加热片、温度传感器和温控仪构成,该温控系统能够以0.1°C的精度控制温度.利用该系统对微流控芯片中的去离子水进行加热,从20~90°C每隔5°C进行一次太赫兹透射测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太赫兹透过率不断减小,说明水对太赫兹波的吸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此结果为未来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利用微流控技术研究液态样品的太赫兹吸收特性提供了先决条件,为未来太赫兹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张开; 王立为; 高西宁; 贺明慧
    • 摘要: 农田N_(2)O排放和产量的形成与施肥和水分的关系密切。为了探究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土壤N_(2)O减排增产潜力,进而提出基于减排和稳产增产的优化施肥方式,利用沈阳市1990—2019年共30年降水数据进行降水年型划分,以马铃薯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氮梯度,分别为不施氮肥(0 kg·hm^(−2))、低氮(60 kg·hm^(−2))、中氮(120 kg·hm^(−2))、高氮(180 kg·hm^(−2))4种施氮水平,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_(2)O气体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进而运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探究在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田增产减排的潜力。结果表明,(1)DNDC模型可以较为准确模拟马铃薯田N_(2)O排放通量以及产量情况,模型效率指数分别在0.45—0.88和0.85—0.91之间。(2)运用DNDC模型模拟研究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田增产减排的最优施肥量,结果发现随施肥量增加马铃薯产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N_(2)O排放通量呈现出一直增加的变化趋势。在增产减排的前提下得出干旱年的优化施肥量为45—60 kg·hm^(−2),平水年为75—90 kg·hm^(−2),湿润年为105—120 kg·hm^(−2)。(3)在各年型优化施肥量的前提下,提出了适宜的施肥深度以及施肥比例。在干旱年和平水年,随施肥深度增加产量先增加后减少,N_(2)O排放通量却一直增加,当施肥深度为10—15 cm、基追比例为50%+50%时,模型模拟达到最优产量;而在湿润年,随施肥深度增加产量和N_(2)O排放均增加,当施肥深度为20 cm、基追比例为60%+40%时模型模拟达到最优产量。
    • 陈志德; 刘瑞显; 沈一; 刘永惠; 沈悦; 张旭尧; 王晓婧
    • 摘要: 花生生产中存在过量和盲目施用化肥的问题,增加了生产成本,对环境保护带来压力.本研究以不同籽仁大小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复合肥全量施肥、半量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茎、叶对全氮、全磷、全钾的吸收积累特性及肥料利用效率,旨为花生肥料减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开花期和结荚期植株茎、叶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积累量差异较大,叶片和茎的全氮含量及积累量、全钾含量及积累量、叶片全磷积累量均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结荚期茎全磷含量和积累量呈减少趋势;多数处理下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积累量与籽仁大小没有关联性.全量施肥的肥料贡献率为18.84%,农学利用率1.17 kg/kg.半量施肥的肥料贡献率为7.71%,农学利用率0.84 kg/kg.花生茎、叶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积累量与产量高低无关.
    • 高峰; 陈晓玲; 杨文府; 史利江; 汪雯雯
    • 摘要: 水体组分吸收特性是水下光场和水面光谱的主要影响因子,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城市水体光学吸收特性的认识和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城市水环境质量.共采集太原市不同类型(晋阳湖和排洪渠、汾河太原城区段和汾河二库)夏季水体30个样本的实测数据,对水体总颗粒物、非色素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总颗粒物吸收特征的主导因素各异,排洪渠和汾河太原城区段为非色素颗粒物主导类型,晋阳湖和汾河二库为色素颗粒物主导类型;(2)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绝大多数样本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在440、675 nm处呈现典型的Chla吸收峰,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ph(440)、aph(675)与Chla浓度均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但675 nm处的相关性强于440 nm;(3)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d(440)、ad(675)与TSM、ISM、OSM、TP和TN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与Chla没有相关性;(4)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M值较小,CDOM中腐殖酸相对含量较高,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陆源性物质的输入占据主导地位;晋阳湖水体M值与太原市其他类型水体相比,M值较大,富里酸的相对含量较高,相对分子质量较小;(5)太原市不同类型水体非色素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CDOM吸收贡献率在不同波段处差异显著,不同采样点水体吸收特性的主导影响因素各异.该研究对认识城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和构建水质参数遥感反演模型提供重要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