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评估
可用性评估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499925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人类工效学、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中国医疗设备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工业设计与协同创新学术会议暨第20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遥感遥测遥控学术研讨会、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太空学术研讨会等;可用性评估的相关文献由48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衍波、于嘉鑫、孙晓颖等。
可用性评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99925篇
占比:99.98%
总计:500030篇
可用性评估
-研究学者
- 朱衍波
- 于嘉鑫
- 孙晓颖
- 张煜
- 燕学智
- 陈建
- 黃國豪
- 孙守迁
- 李萌
- 王志鹏
- 程时伟
- 耿卫东
- 陈秋婷
- 丁曦
- 严毅
- 于海洋
- 任帅
- 余久方
- 侯洋浩
- 傅蕾
- 兰伯特·E·威克森
- 关孝蒙
- 冯光升
- 刘国红
- 刘星
- 刘正捷
- 刘胜林
- 刘英
- 刘超强
- 刘静
- 南洋
- 卢纯福
- 司鹏
- 吕宏武
- 吴健
- 吴广博
- 吴彬
- 吴朝晖
- 吴鑫
- 周海燕
- 周颖
- 夏家富
- 姬广振
- 孙世强
- 孙媛
- 孙宇锋
- 孙宝来
- 孙永滨
- 孙铭会
- 孙雪迪
-
-
田朝旭;
程咏梅;
张晓冬;
杨速;
姚顺
-
-
摘要:
针对飞行器在海域景象匹配导航(SMN)中可遇到的地标点较少且分布不均匀,不能有效辅助惯性导航(INS)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概率模型的地标点可用性评估算法。该算法定义了三类海域地标点,给出了三类地标点的匹配方法和策略;根据飞行区内每个位置与所有地标点之间的相对关系、飞行高度、飞行速度、相机的视场角以及INS漂移误差确定每个地标点的可见范围,并结合不同类型地标点在不同飞行高度下的匹配概率,计算得到每个位置的地标点可观测概率,最终给出海域地标点可用性的概率云图。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海域地标点可用性评估结果可为INS有效利用地标点进行航路规划,实现长航时、高精度导航提供依据。
-
-
-
王刚;
王子凡
-
-
摘要:
目的分析智能电视界面交互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眼动追踪在电视界面可用性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主客观结合的可用性评估研究方法,对智能电视界面设计进行评估与优化。以TCL-V7300智能电视为实验对象,使用Tobii X120眼动仪对45名被试进行眼动测试,分为自由浏览界面和用户任务测试两个测试阶段。客观可用性评估采用基于眼动追踪得到的眼动指标(热点图、AOI首次注视时间、AOI注视率、注视轨迹)和行为指标(任务完成时间、任务成功率)进行客观结果分析;主观可用性评估通过用户访谈,获取被试对测试点的理解和使用感受。最终针对智能电视界面的可用性问题,进行了界面优化设计及效果评估。结论主客观可用性评估测试符合眼动追踪实验设计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智能电视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
-
-
冀媛媛;
遆鹏
-
-
摘要:
本文评估面向统计+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平台可用性,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典型的可视化平台功能,选择出各具功能特色的典型平台ECharts和Power Map(地图增强版),之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评价平台可用性。实验选取典型统计+地理信息实例,结果表明,ECharts整体略优于Power Map,差别在于ECharts能支持较多类型的统计数据可视化,且可视化形式相对丰富,而Power Map在表达地理数据上有优势,支持三维地图表达,制作相对简单。
-
-
王宇涵
-
-
摘要:
为了保证手机在线挂号类小程序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文章通过眼动追踪实验,综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基于认知负荷和可用性问题,以南京鼓楼医院在线挂号小程序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对使用者使用过程进行眼动追踪测试,获取注视总时间、首次注视时间、扫描轨迹图等数据指标。文章结合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输出可用性问题统计量表,得出该小程序的使用效率并对小程序进行可用性分析;文章给出该挂号类小程序布局在信息内容、查询架构、操作3个维度的改进建议,为后续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
-
杨超翔;
徐茵苡;
叶俊男
-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交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承载大量数据信息的后台系统的交互设计却鲜有研究。后台系统界面的交互逻辑极大地影响着产品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根据Nielsen原则和智能医护床后台系统界面设计特征,构建后台系统界面可用性评估模型。通过改变界面中视觉元素的相对位置进行对比实验以探究其对界面可用性的潜在影响。运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用户在界面使用中的注视点数、首次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和任务完成时间等客观数据,结合问卷调查获取操作难度、布局清晰度和整体喜好程度等主观数据。结合熵权法计算实验数据出的客观权重,以排除纲量对结果分析的影响。最后,解释智能医护床后台系统界面中的视觉元素位置与可用性的内在关系,为界面设计师的后台系统界面设计提供方法指导和理论依据。
-
-
张一帆;
刘昱鑫;
刘毅;
尹勇;
刘亚芝;
任海萍
-
-
摘要:
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是数字疗法(DTx)目前最适合也是最广泛的应用领域,其实现治疗的方式与可用性评估的重点——人机交互重合。在讨论医疗器械可用性工程的基础上,结合DTx、精神疾患的特性,重点阐述研究人员关注的用户研究和DTx产品研究,并结合实际产业情况进行可用性评价分析。
-
-
王迪;
Deborah Richards
-
-
摘要:
为探讨针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可用性设计原则并调研目前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存在的可用性问题,以便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利用度,文章针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特殊需求,构建了可用性原则框架,并针对框架中每一条可用性原则,构建了评估标准.运用该可用性框架体系,进行了包含四位评估专家和八个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在内的启发性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在普适的可用性原则上的表现要优于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独有的可用性原则.未来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可通过自动推荐检索词、自动锁定输入框、设置新手引导、数据申请追踪功能,以及针对具体用户的推荐功能等来改善可用性设计.
-
-
戴业伟
-
-
摘要: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面世,移动应用发展更加迅猛,在一个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移动设备来管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时代,软件的可用性显得尤为重要.可用性测试是应用程序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一个通过系统地收集可用性数据,对数据进行评估和改进的过程.开发人员通过测试和改进现有的界面来提高可用性,以期获得更高的用户满意度.根据评价指标的和测试方法的不同,会对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本文将对当前移动应用的可用性测试和软件可用性评价指标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
-
-
卢纯福;
朱顺吉;
吴剑锋
-
-
摘要:
本文通过可用性测试,研究产品不同层级结构的信息架构方式对临时用户使用体验的影响.以医院挂号为测试场景,采用手机原型模拟任务法,考察被试使用广而深、窄而深、窄而浅三种典型层级结构时的任务完成时间以及出错率,并结合深访分析其原因.结果 表明不同层级结构信息架构的可用性测试结果有明显差异.层级结构的深度和广度、组织系统和导航系统的复杂程度,是影响任务时长以及临时用户任务出错率的重要原因.不同层级结构的信息架构对临时用户的使用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在设计信息架构时需要与临时用户特征匹配的前提下,应考虑层级结构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
-
张煜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本项目以提高移动设备可用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目标,站在"以用户为本"的角度,建立一套基于用户模型的移动设备可用性评估方法.针对可用性评估标准、测试方法、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技术、以及抽样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项目研究为可用性测试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可用性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对于企业提升产品可用性和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通过对Android4.0和iOS6.0操作系统智能手机的可用性测试,验证并完善了可用性问题的分类模型:将测试发现的可用性问题按照行动类型、行动阶段、认知阶段、对象类型4个维度分类。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用户心理学模型的问题分类模型能够更全面地解释用户的行动模式、分析用户出错的心理因素,从而为系统设计改进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
-
黃國豪;
李琛瑜;
賴泑伶;
蘇宥鋐;
曹雅涵
- 《第21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研究利用竞争游戏式题库学习系统,探讨学习风格对可用性评估之影响.结果发现整体满意度在「H8:美化与简化设计」与「H10:帮助与说明文件」仍有改善空间;而学习风格中,感官型与直觉型无显着差异,行动型与思考型亦无显着差异,但视觉型在可用性评估的「H1:系统状态的可见性」的平均分数显着高於言语型,循序型在可用性评估的「H6:认识而非回想」的平均分数显着高於综合型.显示言语型的学习者期望更多的系统状态文字说明,而循序型的学习者较综合型的学习者更能适应此系统的操作模式.
-
-
黃國豪;
陳攸華;
劉文鴻;
江旻軒;
林則勳
- 《第21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英语是重要的国际语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英语学习方式有了多种的选择,为了满足各种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偏好,本研究设计了图像、影音、文法、片语、重点单字、选字翻译,共六种介面的英语自学系统,提供学习者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对本系统可用性评估之影响,本研究邀请了72位大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发现,整体而言对于可用性评估的十大构面均为满意,但女生对于可用性评估中的美化与简化设计评分显着低于男生,代表女生在使用本系统时,认为本系统的美化与简化设计有待加强.
-
-
-
-
邢兆栋
- 《第十四届全国遥感遥测遥控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GBAS是对卫星导航系统的地面增强,用于民航飞机的精密进近,应用时的可用性评估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首先研究了现有GPS L1单频GBAS可用性的评估方法,然后分析了双频GBAS可用性评估中的关键问题,对GPS、GALILEO和BDS的单频和双频GBAS在CATⅠ和CATⅢ运行要求下的可用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双频GBAS基本可以满足我国范围内CATⅢ运行下99.95%的可用性指标,可作为中小机场的主用进近着陆引导设备和大型枢纽机场的备用进近着陆引导设备.
-
-
-
-
吴璐;
翟盘茂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把CMORPH 、TRMM 3B42 卫星降水资料与中国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在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暖季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数、降水强度空间分布和分级降水量、降水频数比较以及降水日变化等方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反映平均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来看,两套卫星资料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表现结果。比较平均小时降水量,CMORPH 在四川盆地与测站一致,而TRMM 3B42 在高原和高原-盆地过渡区域与测站一致;比较平均小时降水频数,CMORPH 高估降水频数,而TRMM 3B42 低估降水频数;比较平均小时降水强度,CMORPH 在高原以及高原-盆地过渡区域与测站一致,而TRMM 3B42 则整体偏强。(2)两套卫星降水资料反映不同降水强度等级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数与测站降水资料总体上比较接近,在四川盆地,2-5mm 的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最大,而在高原地区,总降水量主要来自于2-5mm 以下的降水过程。(3)两套卫星资料与测站资料在四川盆地反映日变化特征较为一致,降水峰值集中在午夜至凌晨,但在高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测站降水峰值出现在夜间,而卫星资料则在傍晚。高原上这种卫星资料峰值提前的现象可能与卫星获得降水的原理有关,也可能与测站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如高原地面测站常常处于山谷地区,受地形引发局地环流影响易于夜间降水。另外,卫星资料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高原不同下垫面降水峰值的差异,即高原的山谷地区降水峰值出现在傍晚前后,而高山地区则集中在夜间至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