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46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状与发展前景论坛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46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状与发展前景论坛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46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状与发展前景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陕西杨凌
  • 出版时间: 2012-09-20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院

会议文集: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46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状与发展前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持续发展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但农业生产直接面对复杂的自然条件,脱离实际的研究,很难得到理想的成果.而建设野外基地有可能克服这方面的缺陷,从而为农业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发展创造条件.并就如何建基地提出几点建议:研究队伍专、兼结合,专职巩固阵地,兼职扩大成果,目标上立足近期,放眼长远;方法路线上长短结合.逐步发展,安排上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加速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科学研究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作好地址的选择.要具代表性、多功能性和长期使用价值。
  • 摘要:陕西是全国11个粮食产销平衡省份之一,承担着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50亿斤增产任务.近十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粮食产需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直接和间接影响了陕西省的粮食产需平衡,因此陕西省的粮食生产正在面临一次新的战略性选择,即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需采取"灌溉区与旱作区并重"战略,尽快开发建设"陕北旱地粮仓"已刻不容缓.作者指出,陕北干旱地区具备土地资源丰富、气候优势明显、技术条件成熟、经济基础较好、政策环境优越等发展"旱地粮仓"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提出将开发建设"陕北旱地粮仓"纳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工程规划实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出水平;推广以地膜全覆盖为核心的现代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天然降水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中的装备支撑作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若干建议.
  • 摘要:基于旱区扩大,旱情加剧的干旱发展态势,融干旱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为—体的旱区划属及类型分区,确立与各类型旱区水资源存在状况相适应的发展方略,持续地增进水资源生产潜力,应视为旱区农业永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 摘要:新疆地处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区域分布相差悬殊,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用水的竞争性矛盾十分突出.本文在深刻剖析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灌溉农业与生态环境特征、水资源利用近期演变趋势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未来新疆各业用水总量、用水结构调控及区域平衡问题进行了探索分析,特别对未来灌溉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调控方向、用水模式、人工绿洲内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干旱生态脆弱区天然绿洲保护目标的适宜度与可控性、灌溉设计保证率、人工绿洲高效节水强度的适宜度与人工绿洲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水开发在农业灌溉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定位等问题,开展了分析讨论,以期为全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始终把农业作为保民生、安天下的大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可再生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谷物、肉类、水果蔬菜的产量分别占世界的19%、30%、38%.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8年增产,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亿吨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结论提议建立旱作农业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区域性旱作农业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加强旱作农业的宣传。
  • 摘要:此文以作者近20年来相关研究工作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种植业、草地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近十余年来,马铃薯和玉米两大高产作物单产持续提高,并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种植业逐渐向这两大作物集中,种植业结构实现了自然调整.然而,高产的同时也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风险不断积累,需加以高度重视.一般而言,常规割草型苜蓿草地生产力低于同地小麦生物量,采取沟垄覆盖后产草量虽可高于小麦地上生物量,但仍大大低于玉米地上生物量,两种苜蓿栽培方式均不足以支撑规模性畜牧业.本地区天然草地生产力更是远低于苜蓿地.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数十年以来草地畜牧业发展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与自然撂荒恢复的天然植被和添加草木樨辅助恢复植被相比,将苜蓿作为人工辅助性植被恢复途径则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应加以重视.旱地农业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饲草料支撑,苜蓿草地处于辅助性地位.基于此,半干旱黄土高原应走以农为主、农草结合为特点的畜牧业发展之路.
  • 摘要:本文在循环农业的概念、目标及其原则阐述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农果牧三大产业并存的现状,从循环农业实现的理论基础、技术以及关键突破口等方面着手,提出了黄土高原农果牧复合循环农业的构建思路.初步形成了农田循环生产综合技术体系,为黄土高原农果牧复合循环农业的构建奠定了技术与理论保障,攻克了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工艺流程,并在部分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了关中平原秸秆直接还田综合技术模式,探明了有机碳转化规律及土壤增碳效应。
  • 摘要:旱区包括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干燥的半湿润地区.旱区范围与联合国组织确定的易荒漠化地区基本吻合.半干旱地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盲目开垦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当属我国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方,但发展潜力很大.本文介绍了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我国半干旱地区农田生产和综合治理的成就与经验,探讨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新问题,包括建立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因素紧密结合的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及适应新形势的利用模式,发展稳定的人工草地与实行农牧业紧密结合的可行性与有效实施,以及农田持续增产的技术途径及新的突破口等.为促进该地区今后的快速发展,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国家设立科技专项,集中研究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尽快启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缓解该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作用,强化其工作区域的针对性及系统回答或集成解决旱区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能力.
  •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越来越成为政府和普通群众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影响粮食生产的两大刚性约束——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系统阐述了我国农业水土资源状况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充分说明了我国农业水土资源所面临的挑战;面对如此严峻情势,文中通过剖析农业水循环机理,立足农业水循环过程,提出了从"开源"上在重视径流性水资源的同时,加强土壤水资源的利用,在"节流"上加强农业耗水管理的根本策略.唯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
  •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已被证明是防止沙化、土壤侵蚀及恢复生态的有效途径.但当前我国执行的退耕补贴政策难以持久,接续产业的开发也很困难.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对粮、油作物而言相当严酷,却相对有利于以取得植株营养体——生物量多而非籽粒产出高为目标的多年生作物的生长,实现相对较高的系统生产力.中国耕地面积虽非常有限,但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却分别是耕地的4倍和3倍.像北方农牧交错带就拥有大面积的不宜继续农耕的农地和退化草地.近年在发达国家新出现的在边际土地和部分农地种植"专用能源作物",正是能适应对土地资源条件扬长避短的要求、可为生物能源提供可靠原料供应的特殊农作方式.初步的试验表明,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黄土高原地区种植柳枝稷、芒草等能源作物,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该地区种植能源作物,面积可达2000万hm2,有望使它年产4亿吨(干重)以上的生物质,从而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生物能源原料基地之一.
  • 摘要:旱地农业源远流长,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土地面积大,光热资源丰富,土地负荷量小,污染轻微,是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而干旱少雨,降水季节变率大,降水分布与作物生长不同步,植被稀少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又引起了严重的风蚀和水蚀,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脆弱.贮存于土壤根层中、能被作物直接利用的水称为绿水,占农业用水85%的份额(灌溉水仅占15%),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完全依靠这部分水进行生产.绿水有巨大生产潜力,提高绿水效率的途径是增加根层土壤贮水和防止地面蒸发.土壤有机质持水能力比矿物质高10~1000倍;施用有机肥料(物料)是增加土壤绿水保持的根本途径.夏季休闲效率只有降水的10%~15%,其余降水全部由地面蒸发.蒸发严重时期是7,8两月高温季节.采用覆膜和覆草可使休闲效率分别提高到46%和35%.保持田内作物种植能充分发挥绿水效能:种植加覆膜,蒸发失水只6%左右,种植加覆草为24.5%,种植不覆盖30%.合理投入氮素可有力地提高蒸腾用水,使蒸发水降低到14.8%.采用田内集水、控制密度和合理施氮,在半湿润区的干旱年份仍获得了每公顷近8吨的小麦产量.本文以研究和实践事例对这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 摘要:沙漠化(Aeolian desertification)是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由于沙漠化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展,使大范围农牧土地退化,引发局部区域的贫困加剧、经济损失乃至政局动荡和社会安定问题.上世纪后期由于沙漠化在干旱地区,尤其是在非洲的加速发展,导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引起全世界的警惕.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UN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的召开和1992年根据联合国的决议,通过政府间的谈判,形成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简称《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都说明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与荒漠化作斗争方面的共识.我国积极参与了《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是第一批签署公约的国家,并提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任务,其中沙漠化防治(防沙治沙)就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坚持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增加投入,积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沙漠化土地得以休养生息,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沙漠化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沙漠化防治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采取切实有力的保证措施,确保沙漠化防治的顺利进行,主要包括:深入宣传发动,提高环境认识;固定土地使用权,实行生产与环境保护双承包;贯彻《防沙治沙法》,真正将沙漠化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
  • 摘要:根据河套灌区历年来种植、土壤、灌溉、排水和水资源的情况,分析了灌区灌溉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演化过程,特别是分析了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以来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根据目前灌区的主要实际观测数据,分析了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秋浇灌溉制度和灌区水盐平衡的一些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提出了灌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各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农业节水的发展背景及面临的形势,对节水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了讨论.根据新形势下农业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了可能影响高效节水灌溉良性发展的一些因素,提出要在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适宜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节水的投入与产出、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处理好相关的问题,以确保节水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