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02

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馆的功能不仅是收藏,而且扩展到研究和传播,这就是博物馆的所谓“三大功能”说,即收藏、研究和传播。还有“四功能说”,即收藏、研究、教育、展示;还有一种内部功能说(收集、整理、保管、研究等)和外部功能说(展览、教育、普及等)。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哥本哈根大会将博物馆重新定义,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成果。定义说:“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观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博物馆界从理论到实践,改变了博物馆的面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传统博物馆以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博物馆的外部功能大大加强,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博物馆的根本任务。 当前,博物馆在为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其次是评价体系上的问题,再次是博物馆与社会观众没有一个交流的机制。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主流社会的基本理念,这对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政府的指导和期待,主流社会的思想理念,国际博物馆界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不断进步的办馆思想,加上经验教训,所有这些都为博物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 摘要: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广阔.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因素,使得北方与南方民族,西南民族与中东南民族,农业民族与畜牧、渔猎民族,在服饰的质料、款式、颜色等方面存在着"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服饰差异,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服饰都是从古代民族服饰发展演变而来的.由服饰可见民族发展的轨迹和相互关系及影响。所以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潜在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精髓,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现实的情况,主要特点不仅体现在服饰式样众多,风格各异,而且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以及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各民族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
  • 摘要:黎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保亭和五指山等九个市县,少数散居在琼海、万宁、屯昌、儋州等市县.黎族内部分为哈、杞、润、美孚、赛五个支系,居住地域广阔,生活地域接壤,所以有着相对一致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黎锦,是黎族人民的传统手工艺品,黎锦上的图案及纹样,反映着黎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文化习俗和世代相传的生产工艺和民间艺术创造,同时也反映黎族人民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智慧结晶.笔者试图通过自己多年来深入黎族村寨的调查和工作实践以及本馆从民族地区各市县搜集到的黎锦,对黎锦图案及其工艺进行探讨.
  • 摘要:举办陈列展览,就博物馆自身业务而言,是博物馆联系社会的纽带,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不仅具有上述四个方面的作用,还可通过陈列展览的举办,利用各种契机增强领导对博物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可以争取领导对博物馆经费的倾斜,加强安全防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争取政府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将民族节日活动安排在博物馆内举办,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赢得和培养潜在观众。陈列展览举办,牵一发而动全身,还对博物馆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与创新都将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就民族地区的中小博物馆而言,无论有什么困难,都必须想办法克服,要明白“作为才能有为”的道理。只有把陈列工作作为博物馆工作的重头戏来演,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才能够在新时期真正抓住事业发展机遇,改变“守摊子”的局面,促进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 摘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基本陈列是体现本馆性质和任务的永久性陈列,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临时展览是形式多样,能经常更换的专题性展览,它是对基本陈列的补充,是活跃博物馆对宣传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博物馆必须有与本馆性质、任务相适应的,内容比较固定,常年对外开放的基本陈列.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举办临时展览在当前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工作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民族博物馆存在一些问题,这次抢救保护是通过文化行政发文件和开会布置的,许多专家靠边站,有些主持者不懂业务,必然指挥欠佳;从名录上看,表演艺术占了主角。为此,应清楚非物质文化怎么界定,民族文物以及文化空间等关键性问题。在当前民族博物馆建设中,民族文物破坏严重,而且缺乏强有力的抢救措施,并且民族文物保管存保要改进,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民族文物干部奇缺问题,应该抓紧培养。
  • 摘要:今年2月12日,也就是元宵佳节这一天,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展览正厅红灯高挂,喜气洋洋,由文化部、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了展览.
  • 摘要:民族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和研究民族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功能的博物馆,这是民族博物馆的优势;同时,一般博物馆也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功能,但是,民族博物馆又是最典型的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因此,这又是民族博物馆的特色.民族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类型的博物馆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族博物馆发展呈现的特点是:不断进行实体博物馆建设和数字博物馆建设,在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开始形成博物馆群或者博物馆网络,部分博物馆开始了多向联合与协作等。上述特点的出现,反映了民族博物馆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非常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的功能,非常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民族文化素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民族博物馆作为文化综合实验室和文化传播平台,在发展方面应该重点将其建设成为展览中心和研究中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不断丰富展览内容,不断提高展览质量,为民族工作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 摘要:民族博物馆是宣传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窗口,博物馆讲解员就是开启这扇窗口的使者,在展品和研究成果与观众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看到自身的优势和责任,结合高校的特点,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岗位成才提供实践的平台,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讲解队伍,更好地完成了民族博物馆传播和教育的功能,实现其作为教辅单位管理和服务育人的目标.目前,这种民族文化传播的新途径被中国高校博物馆作为成功经验在推广.
  • 摘要:文物虽然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信息的载体,但文物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只有通过陈列展览才能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文物的陈列展览是社会传递科学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理想场所;也是博物馆联系社会的纽带;更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工作水准的主要标志。博物馆陈列既要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要充分强调陈列语言的可读性和内容的趣味性,旨在充分地吸引观众以达到教育的目的。陈列展览要求我们能最充分地利用空间优势,尽可能多地运用得当的艺术手法,有机地结合实物标本及其一切辅助设施,使其成为完整的艺术结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古董排列。陈列设计工作大体可分为内容编辑和形式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界称之为“人性化设计”,在博物馆界早就有人提出,在设计实践中也有许多创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摘要: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是以民族文化物件的收藏、保存、研究、展览为目的的文化机构.其属性与地域特征、民族特征直接关联,是直观反映湘西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面貌和民族社会生活的窗口.由于民族文化的广博与深远,特别是民族音乐方面,音、像、物、文、事往往共为一体,共同构成某一音乐事象,完整表达民族情感的音乐语言行为.“主题导向”、“主题宣示”、“目标观众”问题,简单看是一种常规方法的老话重提,实际上,随着时代精神面貌的变化,民族音乐文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中如何展示,这是各文化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过去的观众有过去的需求,现在的观众有现在的需求。“物”是静止的,但观念是发展的,这要求博物馆展览形式要承旧换新。民族音乐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承载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博物馆的展览及其成果对此有积极意义。
  • 摘要:甘肃省博物馆所藏西夏文献,包括佛教典籍、世俗文献两大类.佛教典籍中有部分雕版印刷佛经和极为罕见的早期木活字版印本.世俗文献有官府文书、会款单和欠款条、占卜辞、暦日、医方等.佛经中的序跋、发愿文和世俗文献涉及西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直接反映西夏社会面貌的第一手资料.有些文献甚至是国内外西夏文献中的罕见珍品.近百年来随着西夏文文献不断出土,给西夏研究带来转机,对西夏文字的破译和解读,西夏文献的整理、修复,以及对西夏历史的研究起到决定性的意义。
  • 摘要:黎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世代居住在海南岛,现有人口1 30万.黎族的棉纺织技术源远流长,我国早期史籍《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黎族祖先,在积累热带柔韧纤维植物编织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移植到服饰花边图案上,形成了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特色。在织绣技艺上又有“单面织”、“双面绣”、“绞撷染”等具有黎族特色的织绣技艺。黎族五大方言的织绣艺术在反映主题、纹样、色调、艺术风格上有所区别,层次也不同,从而使黎族服装绚丽鲜艳、花边图案变化繁缉,各放异彩,创造了中国服饰文化大系中独树一帜的黎锦文化。这是黎族祖先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贡献,从而也说明,海南岛古代棉纺织技术在中国纺织史上曾经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摘要: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和管理及展示各类文物,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从社会上征集各个民族的、各种有价值的文物进行收藏,并且以馆藏实物的展示来说明人类不同种族(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文化内容服务社会大众.文物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每件文物都负载着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每件文物都有其特定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它的产生不仅有其特殊的实际用途以及科学文化含义,而且与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以及与自然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馆藏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性文化同样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馆藏文物本身就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元素,与它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制作工艺、礼仪禁忌等生活习俗才使它附有灵魂而具有活力,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所以馆藏文物只有通过非物质文化的衬托,才能体现它真正的文化内涵。一些非物质性文化有隐秘性和排他性特点。在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很多文物的制作工艺、使用功能及相关的生产和社会文化活动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这与它的隐秘性和排他性不无关系。为了不使博物馆馆藏文物成为死物和废品,博物馆的征集文物和收藏工作不应该只注重收集实物,而忽略其非物质性文化形态。
  • 摘要:作为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博物馆,其根基是民族历史文化,因此民族地区博物馆应该办成民族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宝库,同时也是供人民群众参观、学习的场所和学者研究的中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要建好民族博物馆必须要有一支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队伍。作为民族地区的博物馆馆,还要加大对文博干部队伍的人才培养,提高民族民俗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加强民族文物保护经费上的特殊政策。
  • 摘要:民族文物是各民族历史上制作、拥有和使用过的,反映各民族历代文化并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实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民族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伴随着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留存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珍贵教材.民族文物还有着民族性、地域性、物质性、精神性、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价格的客观性、民族文物作用的永续性等基本特点。民族文物是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民族文物的抢救征集、收藏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总体而言,仍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为此,不仅要必须大力开展民族文物的抢救性调查征集工作,还要加强民族文物的环境保护工作,也要加快民族文物保护的法规建设步伐,以及加强对民族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 摘要:民族文物是伴随着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留存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物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大量民族文物,不仅是研究民族史的宝贵财富,也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更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珍贵教材。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许多具体问题缺乏一致标准和统一的条例使之规范,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混乱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文物分类不统一,文物定名不一致,文物编目不相同,文物描写不规则。文物安全操作不正规。我国的民族博物馆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逐步摸索和积累了很多经验,不少馆在文物的分类、登记、编目、定名、库房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一些主要程序的具体问题上已形成了一些倾向性意见,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民族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所接触对象的不同,工作途径和方法的不同,馆际间的要求与重点不同,理论上的薄弱性,等等,也决定了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艰难。尽管如此,尽快建立统一的科学管理体系,将文物管理的各项工作纳人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已是势在必行。
  • 摘要:鄂西南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巴式青铜器,有关这些青铜器的出土情况、使用特点及埋藏方式等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鄂西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时代多为战国到两汉时期,器类中以青铜乐器虎钮錞于、编钟、钲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日常生活用具釜、洗、壶、盆等,再其次是青铜兵器剑、钺、矛、戈等。并对各器类中最具代表性的虎钮錞于、釜、巴式剑等重点器物进行分析讨论。鄂西南地区出土的巴式青铜器(尤其是青铜乐器和生活器),以窖藏为多,遗址和墓葬中出土极少,而且窖藏的地点多为河岸、山坡、树下及自然洞穴中。从鄂西南地区巴式青铜器的出土状况和文化特点不仅可以看出巴人的青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巴人的青铜文化具有很强的世俗面貌和功利原则,以及体现出巴人豪放、率直的文化性格。
  • 摘要:文物以物质性实体为基础,但其核心价值在于附着在它身上的信息功能或意指功能.面对许许多多的文物就是面对大量结构复杂、相互层叠、相互交织的意义世界,这些意义的庞大体系构成了文物的精神财富.许多时候,这些意义结构既是陌生的、无规则的,也是含混不清的.在这方面民族文物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民族文物往往缺乏文字佐证,需要从每个沉默的物件中挖掘、鉴别出特定意义,并将零散的一个个的单独文物用意义连接起来,构筑具有融贯性的思想体系.本文以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省佤族、哈尼族和傣族的农耕工具为主,结合有关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等,对农具文物的意义结构特点试做分析。从总体看,新中国成立初滇南各民族的农耕方式以山区旱地农耕、山区水田农耕和坝区水田农耕三种方式最为典型。选择的三个民族分别是这三种农耕方式的代表性民族。因此这三个民族的状况基本上反映了滇南各民族传统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基本特点。
  • 摘要: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1959年成立以来,已陆续收藏中国各民族文物约五万件.这些文物是中国56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针对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品及其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可为做好今后的民族文物工作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
  • 摘要:民族文物是遗存在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物.它是人类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民族文物从广义上来说,它应包括世界上各个时代的各民族的文化遗物.从狭义上来讲,目前所讲的民族文物,通常是指我国近、现代除汉族以外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文物.民族文物是民族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民族博物馆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针,本着“尊重历史、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思路,切实做好民族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抢救性征集民族文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珍藏,保存好民族文物,其次是为民族史或民俗陈列展览提供展品,最后是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 摘要:北京市雍和宫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将原址为明内务府的官房赐予四皇子允祯为"贝勒府",后经"雍亲王府"、"行宫"等更迭,于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至今已经262年了.现在,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雍和宫还收藏有诸多民族文物,正如雍和宫各殿的匾额均为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一样,蕴含着多民族文化的一段段沧桑、厚重的历史.雍和宫所藏的民族文物反映出雪域、草原的民族文化是神秘的,从中可以感受到那庄严的宗教氛围,古老的民风、民俗和礼仪文化。同时,这些文物也反映了其审美观念与理想情操,是藏、蒙古、满等民族历经岁月的风雨、世代的传承,并在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圆融中形成的,是人们自我善法的心灵的实践,是五彩祥云映照下的沃土孕育的结果。重点介绍了雍和宫收藏的风马旗印版,表现民俗内容的唐卡,藏、蒙古民族饮茶用具和鼻烟壶等民族文物的文化内涵。
  • 摘要:民族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研究某一特定区域的民族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和非物质形态文化事象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现已有近百座.由于特定的"民族"属性或所处民族地区的实际,民族博物馆所收藏文物绝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文物,涉及少数民族发展进步过程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因此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实质上即是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对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给它创造一种活的原生态环境,如建立生态博物馆、村寨博物馆等。另一种是借鉴历史文物的保护方法把它征集进馆,让它有良好的栖息之所,并给予全方位的保护。用历史文物的定名方法加上文物自身所属地域、民族来给少数民族文物定名,能更准确、丰富地反映文物信息、内涵,对文物工作者来说,能见文如见其物,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人们也会把握住大的方向和概念。事实上,工作中不论是有形少数民族文物还是无形少数民族文物,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都不一定是单一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用复合分类法。借助历史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经验,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这是文物保护的共性所然,但任何不同的事物又是有个性的。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总结民族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制定出适合民族博物馆更好发展和少数民族文物得到更好保护的方法与规则,来统一指导、规范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和管理,从而使民族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 摘要:民族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始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创立时期,中央研究院和燕京、中山、南开、厦门、华西协和等大学的一批学者"跑出了书斋,甚至抛开了书本"(费孝通先生语),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社区进行田野调查,同时也开始了民族文物的征集工作.总之,民族文物鉴定和定级工作是一项意义非常重大,同时也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很大的工作。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上有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和各级地方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下有各个民族文物收藏单位及广大民族文物工作者的密切配合和努力。只要形成了共识和合力,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关键是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
  •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民族地区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上看,在现代工业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体现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传统民居、语言、民间工艺品、礼仪习俗等民族文化遗产逐步消失.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海南省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急速消失、消亡,这是铁的事实,而且当前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从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文物部门应加强征集和保护的力度,各级政府应重视、扶持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政府在民族地区进行民房改造时,应把民族文化保护纳人改造的范畴,以及加强民族文物的存在形态(环境)保护工作,利用民族文化,把它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挥民族文物的优势,加快民族文物保护法规建设等可行性措施。民族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就要涉及到传统文化保护或保存的教育问题,只有教育才能让人们认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认识它的重要性,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延续下去。
  • 摘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看,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既需要保护无形的文化,也需要保护相关的有形的工艺品。从民族文物的层面看,既需要保护有形的文物,也需要保护与之相关的无形文化。所立足的角度不同,内涵都差不多。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需要把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放在民族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位置,这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也拓展了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研究)领域。
  • 摘要:撒拉族聚居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正处于中国西部畜牧业经济区同东部农业经济区的结合部。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重点考察了孟达乡大庄村和白庄乡白庄村。通过考察这两个村庄,力图寻找和体味撒拉族村落蕴涵在地域空间布局、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之中的建筑文化。
  • 摘要:造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纸的产生及运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据考证,西汉时期发明了纸,东汉时蔡伦改革了造纸工艺,从而使植物纤维纸出现了.由于取材不同,造纸有许多方法.其中白皮纸工艺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明代王宗汁的《江西省大志·楮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中已记载了用楮树皮造纸的方法,但对生产的工艺记载不详。
  • 摘要:崖葬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恩施州)境内广有发现.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为崖葬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里历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过,崖葬只是一种古老的葬俗,现在早已不行.其遗迹留存各地,显得神秘莫测.时人称之为"仙人洞"、"箱子岩"、"柜子岩"等.通过调查发现,恩施州崖葬的形制、葬式等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别,可以分成若干类型,其年代也有早晚不同,并就其形制、分布、年代及族属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蒙古族科尔沁部的由来并对“科尔沁”词源进行考证,而哈萨尔及其后裔所部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尔沁部,这与哈萨尔哈萨尔父子高超的射箭技能有关。科尔沁部的最初游牧地,主要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一带。成吉思汗统一北方游牧部落建立大蒙古国后,将领土分封给了自己的黄金家族。据有关史籍记载,15世纪初哈萨尔八世孙阿鲁克帖木尔、乌鲁克帖木尔兄弟俩分财产,弟乌鲁克帖木尔只分得一些好歹属民,因此怨恨其兄不公平,率领自己名下的所属部,西迁新疆天山以北的草原游牧,并将自己的部属称之为和硕特部可见西迁之后的科尔沁分支和硕特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势力有所壮大,从依附地位跃为统领地位。乌鲁克帖木尔率属西迁后,其兄阿鲁克帖木尔活跃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嫩江上游。当明末清初嫩科尔沁向南扩展游牧于混同江西岸、东西辽河流域之时,留牧于兴安岭以北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以及鄂嫩河流域的科尔沁,即阿鲁(北部)蒙古诸部,也随着漠南蒙古归附了清朝。
  • 摘要:通过研究泸西和尚塔火葬墓的族属,宗教文化,十二生肖和青花瓷器的主要问题,清楚地看到了沪西和尚塔火葬墓与佛教密宗在时代、空间上相当,而且内容相通。通观沪西和尚塔火葬墓的文化内涵,可以发现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受佛教密宗影响的文化现象,是源于氏羌族系的彝族火葬习俗与佛教火葬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彝族先民按照佛教密宗超度亡灵的“曼陀罗”来设置的葬俗的遗存。沪西和尚塔火葬墓的考古发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为研究彝族历史和佛教在滇南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边疆少数民族以称王、称可汗、称帝等多种方式建立各种各样的政权,称雄一时,在给各族人民带来战乱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进步.在这些政权中,有的曾经以周边某些民族的文字为基础或以汉字为基础,根据本民族的语言创制本民族的文字,从而流传下来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料.其中有的还作为铸造发行货币的钱文,为丰富中国货币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根据科学考古出土的文物文献资料看来,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字约有二十余种,而以民族文字作为钱文铸造发行钱币的共有十种之多,可分为阿拉米文系统,粟特文系统,阿拉伯文系统,汉文字系统以及梵文系统五大系统。
  • 摘要:黎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在海南省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黎族妇女服饰是黎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服饰饰样繁杂各异,款式新奇简朴,图案瑰丽淳朴,色彩绚烂璀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之一的朝鲜族在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和发展了全民族的文化,但在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其固有的文化有的已经被同化,有的正处于消失边缘,有的还仍然保存.本文要试谈的朝鲜族衣笼是在现代朝鲜族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只有在博物馆或收藏家手中才能鉴赏到的属于衣柜类的朝鲜族民俗文物.从李朝晚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朝鲜族居室里存放衣物的柜——衣笼就是这特定时期衣柜的统称.
  • 摘要: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人类和自然文化遗存的集合体、文化信息的贮存库、艺术和知识的园地、大众教育的大平台.博物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保护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弘扬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通过文化遗产的系统、科学、翔实的展示来反映其文化价值,贴近社会和公众,显现寓教于鉴、寓教于乐的效果.
  •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心理学这一年轻的科学正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地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及各个领域,它同样也适用于博物馆观众的心理分析和研究.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已成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成为向人们传播历史、科学和文化知识,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不言而喻,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它的职能不仅仅只是收藏、研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资源能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起到宣传教育作用。而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正是实现博物馆这一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就需要十分注意研究、熟悉和掌握各层次观众的心理,做出适宜于观众心理特点的讲解,达到观众心理与合理讲解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收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民族类博物馆,从数量、规模、层次各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博物馆事业要取得长足进展,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必须得到重视与加强,从实践中建构和提升民族博物馆学理论已是当务之急.作者结合近些年在民族博物馆科学教育领域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民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学术方面,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认为通过系统论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系统各组成要素如何互相作用,以探寻系统良性循环和发展的规律。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只有各相关要素目标统一,共同协作,才能确保教育职能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民族博物馆教育功能,不仅要重视教育职能机构的设置,立足本馆培养自己的社会教育活动家,还要重视和积极拓展博物馆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积极开展多种文物利用方式。
  • 摘要: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取得了显著成绩.至目前为止,民族博物馆、民族地区博物馆机构已有约200座,以中央、省(区)馆为龙头,包括民族院校、地方院校以及地(州)、县(旗)乃至一些乡、村级民族博物馆的结构网络,已见雏形.各民族博物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认真履行其社会职责,为我国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民族博物馆理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于这样几个层面:基础学科问题;工作范围问题;工作方法问题;民族博物馆名称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民族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民族学理论分离造成的。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物收藏,民族博物馆教育,为科学研究服务,以及为广大人民服务等性质任务方面还存在问题,民族博物馆事业需要民族学、博物馆学理论支撑,两门学科在民族博物馆工作的不同方面都发挥着基础学科的理论指导作用。在文物工作调查征集和研究保护方面,注意发挥同业优势,积极借助民族地区文物管理机构和文化工作机构的资源。
  • 摘要:我国创办民族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不仅是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进步与和谐发展,其基本实现途径是民族人文学科群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机构的构建,也是大力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各级各类科技管理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在西北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建设一所相当规模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博物馆,对于创建西北地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 摘要:西藏自治区博物馆是20世纪末才正式成立的西藏全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至今也不过短短五年的历程.作为全区的第一座博物馆和目前惟一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工作思路、运作模式以及工作中的许多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自然对全区的博物馆建设和博物馆同行有着重要的示范与借鉴作用.同时,鉴于西藏地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多涉及博物馆工作的特殊性,西藏博物馆的工作对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必然有着不可忽视的补充和启示作用.笔者从建馆之初至今,一直在西藏博物馆从事宣教讲解工作。在五年多的工作中,同所有西藏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的同事一道,艰难摸索、大胆创新,逐渐总结和积累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宣教讲解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在民族地区博物馆讲解工作应注意政治要素的把握关于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等问题。
  • 摘要:展示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王宏钧先生把博物馆的展示定义为:"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①这一定义,说明了"物" (文物标本及辅助展品)"空间"和"人"(观众)三者在展示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而展示主题的选定和展示艺术形式的组合,则更多地受时间与设计人员的影响.因此,在展示设计中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物与时空的关系.现代博物馆展示理念中要求处理好人、物与时空的关系,即坚持以人为本,以物为体,以时空为轴,物为人用,随时而动,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体现博物馆“三贴近”的要求,发挥社会效应。
  • 摘要:传统图形无论人事朝代如何更迭,它依然绵延了数千年而未被淘汰,因它不仅是历史图腾,更是一股文化流动的水,串连着过去与未来,它反映了人们生活上求安的心理需求和审美的趣味,进而成为全球共通的视觉符号。曾有学者说,“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而“图形”则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它和生活的脉动息息相关,并伴随现代人们的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时代都衍生出独特的视觉语言。从中国传统图形中,可以看到前人在悠长的岁月中默默承传和创新的成果。设计文化是一种鲜活的文化类型。要找出一些对现代设计有益的启示,提升中国设计的文化魅力,以中国文化底蕴作为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走向,使中国设计具有文化张力和民族个性,使设计文化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 摘要:最近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与世界各国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保护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多元文化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也面临着如何保护的问题.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下,一些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地区,族群迅速开放,许多语言正在大规模地走向衰退和消亡.因而,如何保护濒危语言已提上工作日程.
  • 摘要:咂酒又名钩藤酒、咂嘛酒、竿儿酒、咂竿酒、竹竿酒、坛坛酒、泡坛酒等,是用糯米、玉米、茅稗、荞麦、青稞、高粱、大麦等的一种或几种酿制而成的,因此咂酒又称杂酒.饮用方法是:酒置坛中,不经过滤压榨,截一根或数根细竹,打通竹节,插入坛中咂饮,边饮边加水,直至味淡为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自然酒认识的经验积累,粮食果品在丰季的相对剩余,加上陶器的普遍制作和使用,使人类有意识酿酒成为可能。各种形制的专用饮酒器也随之产生,酿酒生产工艺也不断进步,咂酒的原料和酿酒方法在变,但以藤、芦、竹等简单、朴实的工具吸饮的方式却世代传承。酒文化,随着酿酒、饮酒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各种不同形制、不同质地的饮酒器,或简单、或繁复的饮酒方式和习俗,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高贵如青铜酒器,精美如漆耳杯等,都在历史的涤荡中消亡。但插竹而饮的古老饮酒方式却因其简单质朴的本质,至今盛行。咂酒一般为冷饮,即不需加热,将酿好的酒装入咂坛或直接用酿酒的坛子插入咂竿就饮。边饮边加凉水,多为井水,直至味淡。藏族、羌族、彝族、裕固等民族由于气候原因,多是热饮咂酒;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民族则多冷饮咂酒;有的在寒冷的秋冬季热饮,温暖的春夏季则冷饮。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流行和被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还是近几年的事,文化部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最近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行动,反映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以及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作为以收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民族类博物馆,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博物馆界过去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工作会议之后,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进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相继出现,从室内到露天,从专题到综合,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丰富了我国博物馆类型,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博物馆群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存,博物馆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特殊的责任。其优越的条件在于博物馆有一套保护、保存遗产的科学设置;有一批保护保存遗产的专业人员;是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性机构,因此可以说博物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和永久收藏不可替代的机构。
  •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逐步深入,通过政府和社会更广泛的力量介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人亡歌息”的严峻现实将得到根本扭转。但是,具体的工作途径和方法仍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采用记录、录音、录像等方法进行的静态保护,将其整个过程拍摄、记录下来,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依然是一种较为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困难的是在现存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下,在现有条件下的活态保护。目前的情况是更多地依靠本民族艺人技艺的传承。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生态博物馆在活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大有可为,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兴建一批生态博物馆。此外,从多层次保护意义来说,吴露生先生的意见也值得重视。他认为:“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于博物馆的保存。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现在一些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一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面对两难的现状,吴露生认为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在保持这些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融入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因素,这样的保护才是真正的发展传承”。
  • 摘要: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暨延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以下简称延边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4月,于1982年落成初具规模的馆舍,2002年建成现代化的新馆舍.建馆45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延边博物馆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如今已被列入全国百家特色博物馆行列,成为文物收藏、展示、教育、服务、科研、交流等功能俱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多年来,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展览活动,为推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摘要:本文所说的民族文物系指我国各少数民族文物。我国各少数民族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对民族文物的保护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少数民族文物是少数民族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收集、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民族文物,能够帮助各民族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二十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文物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文物保护法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应研究、比较世界各国的文物保护立法,借鉴其立法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文物立法。
  • 摘要:素以骁勇善战著称的蒙古族,作为清王朝得天下、问鼎中原所依靠的重要力量,清王朝建统后,依蒙古各部战略地位之高低,遍置盟旗,并选任蒙古贵族,赐他们高官厚爵,并可承袭罔替,由清廷统一颁予印信,行有效治理.现存于内蒙古地区的清代官印便是清廷对漠南蒙古地区及鄂温克索伦部、达斡尔行有效统驭之责的反映.清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蒙古部归属的具体条件和途径,采取不尽相同的统治形式,扎萨克盟旗模式是清代在蒙古社会的基本行政建置,在漠南蒙古地区比较多见。早在后金努尔哈赤时代,就成功地争取了大批蒙古人归附。而八旗模式是指将八旗管理模式在外藩蒙古进行推广,所设旗类型有总管旗、佐领旗、都统旗等。
  • 摘要:中国的货币,具有悠久而漫长的发行史,并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华货币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货币无论形制、规格,还是钱文、币材,种类繁多,形形色色,堪称无与伦比.源远流长的中华货币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对于货币,不仅仅是使用者,而且一些曾经创建过政权的少数民族还是创制者、制造者,因而某些特定时期的货币在形制、规格、钱文、币材等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为丰富中国货币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历代货币,清晰地印映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初创形成、发展壮大、巩固完善、多元一体的演变轨迹。
  • 摘要:三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很久以来,无论是考古工作者,还是从事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等学科研究的学者,都先后在三峡地区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民族民俗文化遗存和遗物,即民族民俗文物.这些民族民俗文物十分丰富,但破坏严重,亟需强有力的保护和抢救.
  • 摘要:少数民族文物工作是针对"一切反映历史上少数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代表性遗址、遗迹、遗物和遗风"(见吴正光《贵州民族文物》)所进行的搜集、保护、传习、研究、展览和管理等工作.少数民族文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问题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才能避免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而少数民族文物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提高,它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 摘要:民族文物是摆在西部省、区面前共同的金山,是西部省、区得天独厚、人无我有的文物个性优势,是西部省、区文物工作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众多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保存地,西部省、区更应怀璧自珍.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被不断强调的当代,即将带来的对民族文物的重新审视和评估,文物概念的外延等观念正在文物界迅速拓展,那种轻视少数民族文化的观点,那种追求文物绝对年代的守旧观念,将在这一拓展过程中因不合时宜而遭致淘汰.相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物,将得到合理的对待与尊重,其价值将随着认识提升而凸现.因此,对民族文物的价值进行一番科学合理的再认识,并运用这种认识观指导西部省、区的文物工作,十分必要,且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 摘要: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多数来源于民族地区,烙上了民族的印记,与历史文物相比,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复杂性,这无疑给民族文物藏品定名增加了难度。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许多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且由于多数少数民族地处边远山区,长期以来与汉民族隔绝,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因此,对于同一件物品,各个地区的不同民族对其的称谓也就有所不同。民族博物馆在给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同一类文物藏品定名的时候,如何选择这一类文物的通称非常重要。笔者的观点是:对于这些由于民族、区域、风俗及文化历史背景等差异而形成的同物异名的民族文物,应在不影响文物内涵的前提下,尽可能按汉语的称谓来作为民族文物藏品的名称,并按历史文物定名模式来统一称谓。
  •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历经历史的风雨,这些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各民族的灵魂和历史记忆.对民族文物进行科学鉴定,有利于民族文物的保护、抢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化.民族文物鉴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民族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民族文物的保护、利用、管理以及对民族文物的抢救等方面。制定民族文物鉴定和定级标准,对濒危的民族文物进行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而民族文物鉴定工作主要有确定民族文物的真伪,民族文物的年代,民族文物的族属,还有明确民族文物的文化含义,确定民族文物的名称以及鉴定结论与文物定级等方面的内容。若要更好的展开民族文物鉴定工作,不仅需要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尽快组织制定、发布民族文物鉴定标准,还应设立民族文物鉴定的专门机构,以及培养民族文物鉴定人才。
  • 摘要:民族文物是各民族创造的、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化遗物,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物有其自身的弱点,即容易出现质变和灭失现象.民族文物以有机物为其主要构成成分,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思想观念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灭失.民族文物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造成民族文物的灭失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要做好民族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概括地说就是八个字:重视、抢救、保护、“扶贫”。
  •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因此,了解、认识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体育活动之关系,将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点对祭祀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庆贺性节日,社交性节日中的体育活动以及以体育项目命名的节日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
  •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世居黑龙江且历史悠久,是东北古代三大族系之一的肃慎系之后裔.我国境内的赫哲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到300人,濒临种族灭绝的境地.为了抢救、保护和研究珍贵的赫哲族文物,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赫哲族文物的调查与研究”。本课题组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中文物记载的梳理、对文博单位陈列与收藏文物的摸底调查以及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基本掌握了赫哲族文物的历史面貌与现实状况,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 摘要:为了让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能如期按照规划发展建设,不负生态博物馆界的厚望,切实承担起“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使命,笔者和另一名同志在2005年9月中下旬带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博物馆11名工作人员深入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并对它的建设理念及其路径进行了探索。
  • 摘要:哈应人是黎族哈支系的一个分支,系哈黎中人口最多的分支.居住于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儋州沿海和平地.该分支人重丧葬,有一系列的葬法.以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永益村委会永益老村哈应人丧葬习俗为模本,对哈应人的丧葬习俗文化作一些叙述和探讨.丧葬仪礼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尤其是对没有文字记载自己历史的民族更为重要。丧葬仪式通过生者对死者的崇敬和祭祀,可以教育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亲情,对死者的无限怀念,进而使他们对本民族的发展与兴衰产生责任感和优患意识。同时丧葬仪礼所引发的对人生问题的再思考,对尽孝守孝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是任何仪礼都不能比拟的。
  • 摘要:喀左的蒙古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朝初年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部的蒙古人;一部分是明朝末年从鄂尔多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的蒙古人。喀左的蒙古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元、明、清三朝时期都与皇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又由于处在蒙古、满、汉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地区,因此形成了蒙古、满、汉三族结合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喀左的蒙古族人民在依然保留着反映游牧民族的历史传统的同时,在礼仪习俗上常常体现着蒙古、满、汉三个民族融合的痕迹,重点对蒙古族的饮食,服饰,住宅,礼俗,婚嫁,丧葬,祭祀以及信仰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 摘要:朗玛作为藏族传统艺术中比较典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在拉萨看到的朗玛已成为藏区歌舞娱乐场所的代名词,这是其真实意义的衍生。它既可以充分体现朗玛厅以传统艺术形式为娱乐内容的特点,又采用浓郁特色文化的称谓,能在继承中做到价值升值,可谓是在开发传统文化中较为成功的范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和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有时仅仅依靠民族文化的自身进化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过多地吸收异族文化,或以异族文化为核心,不断促进自身进化,会导致自身文化的消亡。旅游者在目的地游玩过程中对旅游产品以外的文化因素的体验,如对目的地民俗民风的体验,对目的地人文素质、生活水平和地域条件等体验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努力去开发和正确利用每一种特色文化,从而让它在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