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3届上海国际肺癌论坛暨首届CSCO-上海国际肺癌论坛
第3届上海国际肺癌论坛暨首届CSCO-上海国际肺癌论坛

第3届上海国际肺癌论坛暨首届CSCO-上海国际肺癌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7-10-19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肺癌分期治疗已成为共识,准确的分期攸关正确治疗方案的制订。现行的肺癌分期主要包括临床分期(cTNM-cStage)、病理分期(pTNM-pStage)和再治疗分期(rTNM-rStage),此外尚有不成熟的分子分期(mTNM-mStage)。临床分期的准确率有限,与外科病理分期相比仍然存在相当误差。纵隔镜、胸腔镜等外科方法可明显提升肺癌分期的准确率,是目前肺癌最准确的分期方法,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对外科分期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相关外科方法的应用尚有限,本文通过文献综述,阐述外科分期的地位和现状,呼吁外科方法在肺癌分期中的普及应用。
  • 摘要:当年胸外科先驱们在探索如何诊治胸部疾病的过程中,创造了后外侧标准切口、正中切口和横断胸骨的赫氏切口三种切口。这三种标准切口几乎满足了所有的胸外科手术的需要,故为广大胸外科医师所接受,并延用至今。考虑到当时医疗条件及科技水平有限,虽然切口创伤较大,但三种切口的相继应用对提高人体解剖和疾病形成的认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经过三、四十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胸部疾病治疗方法和程序。自20 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电子成像设备、影像学、远距离操作机械等)与胸外科医疗水平(隔离性单肺通气的麻醉技术、手工缝合结扎的外科技术等)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胸腔镜外科。胸腔镜外科创伤小的特点给整个胸外科带来了曙光和启示,使得选择创伤更小的切口来完成以前标准大切口才能完成的工作的梦想成为了现实。然而,一种好技术应是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的、且在经济上是可普及的;再先进的技术,得不到普及,也算不上好技术;同时,好技术的使命在于使患者最大程度地受益,而非为医生表演创造条件。最初,胸腔镜外科操作难度大、适应症范围有限、经济上略显昂贵,在绝大多数胸部病症的外科治疗中得不到普及,极大地限制了该技术的进步,也迫使胸腔镜外科与传统胸外科糅合。经过10 多年的发展,胸腔镜外科淘汰了一些不能普及的、非实用的技术,形成了后来的微创胸外科。胸腔镜外科成为了微创胸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微创胸外科的全部。微创胸外科是胸外科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 摘要:根据肺癌之97 国际分期,已发生远处转移的肺癌定义为M1 即第Ⅳ期。理论上,该期肺癌属于不可治愈的肺癌,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延长生命同时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有不少的临床证据表明,该期的肺癌存在一个孤立性转移的亚型,鉴别出这一亚型的肺癌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将会给这一类型的肺癌患者带来最好的临床获益。
  • 摘要:背景:随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取得很大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随着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Erlotinib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关于吉非替尼(ZD1839, IRESSA,Gefitinib,易瑞沙)的Ⅱ期临床研究发现日裔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的疗效优于非日裔患者。同时关于吉非替尼与安慰剂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ISEL试验的结果却表明:无论对所有患者,还是对腺癌患者,吉非替尼与安慰剂相比未能延长生存,但是亚组分析仍然显示亚裔患者获得生存优势。由此人们想到:是否人种差异对于吉非替尼的疗效影响特别大? 目的:回顾性分析亚裔晚期NSCLC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的临床研究,了解亚裔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后的疗效与毒性反应。以及了解亚裔NSCLC患者接受其他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结果。 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 例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讨论:根据大部分研究的报道结果,发现吉非替尼治疗后达到的客观缓解率超过25%;疾病控制率超过6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超过6 个月,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超过3 个月。这些研究显示:女性、不吸烟、腺型、PS 评分好、多发肺转移的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较好。亚裔患者对吉非替尼的耐受性较好。这些研究还发现日裔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要高于非日裔患者,但是原因不详。同时人们还对亚裔NSCLC患者使用Erlotinib与其他靶向药物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疗效令人满意。
  • 摘要:自2002年5月国内引进第一台PET/CT 以来,近年来PET/CT发展较为迅速,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9 月底国内已安装并运行的PET/CT已超过80 余台。PET/CT实现了PET 与CT功能与解剖结构的同机图像融合,提高病变定位的精确性,可避免FDG摄取阴性肿瘤的漏检,双方信息互补,彼此印证,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PET/CT 在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疗效监测及图像引导下治疗计划的制订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偶发性肺小结节顾名思义是指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直径在3~20mm 的肺内小结节。当然不包括已证实的肺内肿瘤结节和转移性结节。对偶发性肺小结节通常采用CR/DR 胸片、. CT 和PET/CT 三种方法进行检查和诊断,本文研究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偶发性肺小结节诊断上的应用比较。
  • 摘要:目的:建立人肺腺癌骨转移细胞株SPC-A-1BM的免疫缺陷小鼠的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比较唑来膦酸钠联合紫杉醇与单用紫杉醇、单用唑来膦酸钠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荷瘤鼠的治疗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双膦酸盐可能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将人肺腺癌骨转移细胞株SPC-A-1BM,接种于40 只等体重的NIH-BNX小鼠左心室,制成骨转移瘤模型。将 40 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 只。接种后第8 天开始用药,分别为唑来膦酸钠、紫杉醇、唑来膦酸钠联合紫杉醇和生理盐水,治疗5 周。每个小鼠每周称体重2 次,记录生存情况。至第8 周放血处死小鼠,留取血清样本,ELISA法检测血清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水平; ECT核素骨扫描和X线摄片检测骨转移部位和数量;HE染色病理检查可疑转移部位及未转移的全脊柱的骨和骨髓结构;观察小鼠肺部、肝、淋巴结和肾上腺有无转移结节,用膨胀压片法计数肺部转移灶数,HE染色病理切片检查。采用SPSS11.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有统计学差异,P<0.01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组间定性资料行x2检验,各组间定量资料以方差分析进行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q检验,log-rank比较生存期差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