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09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06条结果
  • 摘要:人类业已进入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的时代,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信息化为工业化打造强大的技术平台。对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既要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又要面对信息化的挑战。而在此进程中,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产业转移的约束,对技术标准的苛责,无不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带来诸多难题。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如何解决二者互动中的难题,对其实现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在社会学视域内,现代性主要是指现代社会的基本属性,或现代化的结果,有时也泛泛指代涵盖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进步的东西。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发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它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是现代性“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即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否可以归结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差异?中国能否“直通式”进入后现代社会?中国选择现代性的基本预设是不是西方的现代性是普世化的典范?
  • 摘要:中国对外开放30年来,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过渡到制度性的对外开放,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其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范围,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道路,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 摘要:利比亚革命民族主义是塑造利比亚民族国家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政治力量,但其改造社会主要侧重于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具有明显的“乌托邦”和“理想化”色彩,无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伊拉克战争后,利比亚现代化开始从革命民族主义向超越民族主义转型。从现代化转型的客观后果来说,它使利比亚融入了久别的国际社会,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利比亚根本利益。
  • 摘要: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不等于粮食问题已解决,粮食总需求增长是人口增长和人均粮食需求增长两个变量的乘积。市场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满足粮食市场需求的背后,今天全球存在着近10亿饥民粮食需要的巨大缺口。rn 要填平这个缺口,并满足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超出90亿和人均收入增长带来人均粮食需求增长的需要,就必须变革全球发展方式。
  • 摘要:“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下提出的开拓性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和谐世界”思想的文化土壤;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品格成就了中国领导人的这一外交理念;中国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在处理国际问题的拓展从而构成“和谐世界”的母体。“和谐世界”的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消除中国威胁论以及国际安全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