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二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
第二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

第二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09

主办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二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过度自由却缺少监管的资产证券化,最终酿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它是一次非传统的金融危机,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所有金融危机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期间总是伴随着信用扩张背景下的资产价格泡沫。从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把握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可谓是一矢中的,将有助于我们在把握金融危机本质的基础上极大限度地加以防范。
  • 摘要:本文选取深市和沪市A股2006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差距大,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资产运用的盈利能力上。rn 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司的规模型,资产负债率,营运资金比率和股权集中度等。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 摘要:本文采用GARCH模型对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的行业股价指数进行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对股市波动带来的风险进行估计,得出结论为印花税税率与各行业股票收益波动率正相关,印花税税率调整给深圳股票市场带来比上海股票市场更大的波动性风险,不同行业股票收益波动率对印花税税率调整的敏感度各不相同。最后提出取消证券交易印花税,改征资本利得税,并实行股票投资所得行业差别税率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探讨了汇率变动时出口商品价格传递弹性的决定问题。本文在Dornbusch(1987)采用的古诺模型分析框架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拓展,引入出口结构变量,构建了一个局部均衡的理论分析模型。模型分析表明,产业市场结构、国内出口商利润空间和国内按照贸易方式划分的出口结构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的重要因素。当产业的市场结构越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也即厂商具有更小的边际成本加成比率)时,一个单位的本币升值导致的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就越小;当国内出口商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大时,一个单位的本币升值导致的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就越大;当国内出口商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的比例越大时,一个单位的本币升值导致的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就越小。
  • 摘要:汇率波动程度对一个国家(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从国际上来看,直到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才开始兴起。在我国,由于汇率形成机制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直到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才凸现出来。本文基于近年来我国汇率波动与对美出口贸易的统计数据,借鉴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了汇率波动对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提出有益的参考意见。
  • 摘要:本文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源头入手,分析其形成原因,理清次级债危机杠杆放大的环节所在。投资银行通过将次级房贷打包证券化,次贷就衍生出一个新产品—CDO(Collateralized O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使得次贷危机的范围和影响远远超出住房信贷领域。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体现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风险链条,即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抵押贷款标准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证券化导致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传递,以及基准利率提高和房地产市场疲软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 摘要:次级债的本质是资产证券化,透过对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和传导进程的初步研究,结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在房地产市场环节、美联储加息环节、放贷机构环节、抵押贷款证券化环节、投资机构环节、对冲基金、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环节共六大传导环节存在着包括信贷条件的放松、利率的波动、房价的波动及证券化市场的不规范等问题。有鉴于此,尚未成熟且存在着类似引发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因素的中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应汲取此次金融海啸的经验教训,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金融风险,避免重蹈次级债危机覆辙的同时,稳步发展我国的次贷市场。
  • 摘要:本文以中国特有的“二重结构”社会现象为分析切入点,认为一个扩展了的国家能力(包括自身所具有的实力、其行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获利程度以及外在的压力条件等)和儒家意识形态的巧妙结合是构成我国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得以实现的充要条件。当这些约束条件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发生变化时,原有国家主导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将逐步被市场诱致性金融制度变迁所取代。
  • 摘要:本文以8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在对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总体水平、银行资产规模等影响银行公司治理水平和绩效的因素进行控制的条件下,对中资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与银行公司治理和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驻董事对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综合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两者间是正相关关系;rn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只对入股银行的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为上市银行的控股股东与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与综合绩效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摘要:利用四家商业银行1992-2006年经济数据,根据协整理论和VAR模型等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定量地刻画了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小型商业银行信贷投资额波动中作用的大小。实证结果表明:大、中型商业银行与小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投资额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且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投资的取向均是小型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取向的Granger原因;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对小型商业银行投资波动的贡献度都表现出正向效应,相比而言,中型商业银行对小型商业银行信贷投资的传导力度要更大些。
  • 摘要:本文选取最新的1999-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从效率角度检验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绩效。在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变化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差距变化之后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变化从2000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之后技术效率的提高幅度很大,其中规模效率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之前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差距不变,原因是二者之间的纯技术效率差距在增大,2002年之后技术效率的差距在缩小,其中规模效率相差很少,说明政府采取的注入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等措施只是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并没有根本上缩小二者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而股份制改造则降低了二者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摘要:资产证券化有两大功能,一是增加流动性,二是转移风险。就较为活跃的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而言,从七,八十年代的MBS到八九十年代以来的ABS发展,无不体现出证券化金融产品在美国经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呈现出该类产品从关注银行流动性问题向侧重银行风险转移的功能转换趋势资产证券化在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受到广大金融机构的青睐。然而2008年由资产证券化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需要一个完善健全的市场环境,否则极易累积风险进而引发危机。本文从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角度出发,通过揭示次贷危机成因,讨论我国培育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环境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环境的培育有所裨益。
  • 摘要: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重大事件表明华尔街的冬季来临。不断恶化的金融市场让人们倍觉恐慌,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不仅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而且祸及全球。伴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明显衰落;欧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一些产油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而言,次贷危机也可能是一个契机,它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欧美金融模式的机会,我国需要在危机中学习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也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对外金融的发展。
  • 摘要:本文以2004至2008年上市公司153起关联固定资产交易为样本,以资产评估中经调整的超额溢价比率作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剥削程度的度量,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剥削行为以及关联交易背后的利益输送关系。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通过非公允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剥削的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是倒U型的;(2)与上市公司偿债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3)与上市公司当前经营业绩之间存在较弱的U型关系。上述证据表明控股股东通过制定关联交易价格来进行他们所期望的利益输送。
  • 摘要:本文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以债券市场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实证的方法检验各个宏观因素对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判定对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其各自的影响程度。分析表明,宏观经济因素仅仅能够解释我国一部分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化,尚存在其它因素影响着我国新兴的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动。
  • 摘要:本文实证分析2001年到2006年韩国债券型基金绩效持续性。模型采用KIS债券指数,单一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模型中α值检验绩效持续性。发现短期1年内债券型基金具有绩效持续性,以α值区分,下位基金绩效持续性明显,上位基金不具有绩效持续性。熊市利息上调期,费用报酬等各种因素影响,债券型基金大部分收益率低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债券型基金绩效持续性和报酬等特性的研究,将为投资者日后在基金选择投资方面,提供有效信息。
  • 摘要:货币政策一直以来存在相机抉择和按规则行事两种操作范式。本文先对转型期开放经济下的中国货币政策规则性成分和相机抉择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再利用Cholesky方差分解方法,确定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成分,结果显示,开放经济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是以相机抉择性成分为主的。最后,本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动态模拟,发现规则型的货币政策可以大大减小我国开放经济中的实际产出增长、通货膨胀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因此,本文建议转型期开放经济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尽快向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转型。
  • 摘要:本文利用2002年11月-2008年8月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月度数据,通过协整、VAR等计量验证发现汇率、利率、通货膨胀和股价指数与黄金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黄金价格主要受美元汇率影响。商品与金融市场特殊的需求结构引致黄金价格和通货膨胀、股价指数的相对运动偏离理论与直觉。央行应该增加黄金储备,并区分“黄金基础”与“黄金调节基金”,充分发挥黄金市场的经济功能。黄金价格作为通货膨胀趋势先行指标缺乏一致论据,但就黄金价格与汇率、利率的内在联系而论,央行需要对黄金价格予以密切关注并施加影响。
  • 摘要:本文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为了验证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贸易收支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本文以“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为实证基础,结合作用于我国外贸的多项因素,明确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贸易收支的形式与滞后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验证了长期与短期的马歇尔—勒纳调节在我国的存在性。rn 结果表明:汇率调节对我国贸易收支的调节有8期(年)的滞后效应;汇率升值影响我国出口长期与短期(当期)的负向效应均存在,而长期效应尤为显著;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进口短期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与我国加工贸易的状况相关,长期货币贬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验证得到:我国短期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不成立,而长期的ML条件成立,从长期看,汇率变动可以调节贸易收支。
  • 摘要:在现代国际竞争中,高新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发展国防科学技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国防科技工业必须装型升级。其实现的途径:一是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高技术发展战略,二是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三是坚持发挥技术创新原动力的所用,四是人才战略。
  • 摘要:本文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和协整方法,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决定及失调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样本区间为1994年至2008年3季度。实证发现,中国存在显著的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而相对于美国的中国货币供求状况则起着负向影响;失调程度近年来趋弱。基于实证结果,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汇率问题进行了若干解读。
  • 摘要:美元大量流向世界和向美国还流的循环,发挥了美元国际基轴货币的作用,推动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在美元印钞过度的情况下,美元一直坐在危机四伏的火山口上。受西欧各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继续“脱离美元”等因素的影响,一旦美元从美国大量流出再大量向美国还流的循环陷入困境,难以为继,新的“尼克松冲击”就随时都可能发生。为此,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必须尽快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更为严重的美元危机。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多次调整公共住房政策,大力发展房地产证券化,推动了次级贷款市场的快速发展。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美元大幅度贬值,市场出现信用紧缩和流动性短缺,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困境”。美国房地产业在过度扩张之后的泡沫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失灵是次级贷款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应建立衍生品的风险防范和风险分担机制,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善住房金融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 摘要:2007年7月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转化成了举世瞩目的全球金融危机。rn 这场金融危机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较前几次更为严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救市,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救市措施的效果还需要继续观察。本文主要从美国一系列的挽救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出发,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可能给经济带来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由此得出的一些启示。
  • 摘要: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诱发了美国自1929年经济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摩根大通分析师让·洛伊斯和玛格丽特·坎内拉在报告中分析认为次贷危机对金融市场结构及定价的影响将持续至少10年。笔者认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内源性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出现的必然性;美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调控政策出现重大失误;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与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脱节;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日益增加的信贷欺诈监管缺位。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较大冲击,透过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相关部门应该看到:自由市场主义是存在局限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不能过度脱节;金融创新的开放程度应该与大众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相匹配;金融监管部门的体系创新应该与金融市场创新齐头并进。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在过去30年里,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系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并成功地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中国该如何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笔者的建议有:加强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优点与不足的细致分析;审慎看待由于次贷危机而产生的海外扩张机遇;加强全球化金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后的2007年夏天,美国次级抵押市场引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新世纪第一次全球金融危机。透视这次金融危机,有六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无论金融体系成熟与否,都不能消除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业以其相对稳健而获得新生;金融创新需要前瞻性的金融监管配套;金融危机的管理需要系统全面的战略方法,而非战术方法;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金融直接投资,需要审慎管理;维持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由此,进行了30年金融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一次全面地回顾与反思,对“美式”路径尤为如此。中国当务之急,要建立完备我国金融危机管理的系统制度。中短期内,国内中资金融机构需要做强做大,然后才能稳步推进海外金融直接投资。
  •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对各国银行带来的冲击警示着国内银行应加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因素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并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管理体系指出在我国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内控体制僵化、组织架构不健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等障碍,进而给出国内银行面对次贷危机应积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 摘要:金融安全日益成为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对金融安全进行预警在当前显得极为紧迫。rn 金融安全预警的运作系统可以从寻找金融警源、分析金融警源与警兆、判断金融运行态势、提出防范和化解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构建我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并探求其间的内在联系:利率和汇率作为金融业的特殊价格,是形式上联系三个层次指标体系的因素,而实质上资金的流动是三个层次指标体系联动的驱动因素。
  • 摘要:文章以浙江为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变迁,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为对二元金融结构发展和农村地方金融主体行为改进的重要作用,并对农村地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从浙江经验分析中得出结论:解决我国农村资金供需缺口的基本途径是优化农村地方微观金融结构,地方政府应对农村地方金融市场化的制度变迁给以规范引导并提供创新空间,使农村地方正规金融机构能够吸收丰厚的民间资本改制并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并能发挥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互补功能,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绩效。
  •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演变。而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了一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行总结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在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深刻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 摘要:中国经济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不免受到冲击,但中国谨慎的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剧烈冲击。我们运用EGARCH方法分析证实,2006年底以前,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存在不同程度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有限。rn 即使目前我们面临全球金融风暴,中国经济的稳定性不会动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