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08-0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关于高血压的治疗,目前已达成共识:长期有效的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获益大小受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度、血压控制目标水平、治疗方案、以及降压以外有利作用或不利作用的影响.但是,降压治疗的益处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目前公认的降压目标是<140/90mmHg(1 mmHg=0.133kPa),糖尿病患者、已患心血管病及.肾病的患者更要降至<130/80mmHg.我国对老年人规定的降压目标是<150/90mmHg.要达到目标血压,绝大多数患者需要2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 摘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代表了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聚集状态,包括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紊乱.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肥胖-
  • 摘要:冠心病是严重危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防治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目前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冠心病,而预测1998至2008年问我国男性冠心病发病率将增加26.1%,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将增加19%.而另一方面,我国冠心病防治的现状不容乐观: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状况;对疑诊患者缺乏规范化的诊断、治疗方案,冠心病误诊率及漏诊率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决定了理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体系必然是从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过程阶段就开始发挥作用,冠心病诊断及防治的重心前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 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代表了真正的医疗急诊,因为此时的治疗(再灌注)与死亡率的关系以分钟计算.极早、完全和持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可明显缩小心
  • 摘要:刚刚过去的2007年对介人心脏病学是不平静的一年,现将近两年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挑战回顾如下.一、关于药物支架安全性的争论趋于明朗200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和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上,Camenzind报告了一项关于第一代DES-CYPHER和TAXUS安全性的汇总分析,该研究汇总了已发表或公布结果的DES与BMS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在支架置入3年内死亡和Q波心肌梗死(MI)发生率在CYPHER支架组较BMS对照组有轻度但有意义的增加(6.3%比3.9%,P=0.03).
  • 摘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的提出为心脏超声检查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由于探头位置的改变,由后向前,近距离扫查心脏深部结构,显示出清晰的图像,使心脏疾患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有提高,特别是近期在微型矩阵型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探头的推出,能快速、清晰、精确地显示心脏结构形态,因而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
  • 摘要:肺动脉高压是临床医师较为棘手的疾病,既往肺动脉高压存在许多问题如:诊断术语混乱,缺乏规范的诊断流程和标准,不重视右心导管检查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基本未开展6 min步行距离试验,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而凭经验滥用钙通道阻滞剂和其他血管扩张剂.2007年11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规范了肺动脉高压的定义与分类,提出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6min步行距离试验和Borg呼吸困难分级作为肺动脉高压运动耐量和功能评价的指标,提出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是药物选择的标准,使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更加系统和规范.
  • 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为达到目标,主要是病因治疗.先心病所致PAH的病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存在先天性体-肺循环分流性疾病所致,因此治疗原发病,尽早手术矫治畸形是彻底根治PAH的重要手段.但是PAH可发生于先心病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加强对先心病相关PAH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于及时终止PAH的进行性加重,改善先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先心病相关PAH的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将心肌病定义为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分为
  • 摘要:急性心力衰竭(AHF)指由于急性发作的心功能异常而导致的以肺水肿、心原性休克为典型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前可以有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或心肌炎等,也可以没有基础心脏病史,可以是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起病突然或在原有慢性心力衰竭基础上急性加重.AHF通常要危及患者
  • 摘要:2002年我国部分地区对1980、1990、2000年慢性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衰住院率从1980年34.4%下降至2000年18.6%.虽然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风湿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呈下降趋势,但人口老龄化引起的钙化瓣膜病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呈上升趋势,所以瓣膜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仍是我国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原因之一.
  • 摘要:心源性猝死已成为心血管病患者的头号杀手.在美国估计每年约有200 000~400 000例猝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最近几十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呈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约200万.2003年我国的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者达到400万人.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力衰竭而言,其5年死亡率可达30%~50%.
  • 摘要:已知心脏病死亡中50%为心性猝死,对于心性猝死危险的充分评估可以使低危的心脏患者避免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无创心电检测的危险评估在判断患者有无死亡的高度危险性方面,也有了不少方法和研究结果.以下就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 摘要:吸烟勿容置疑是多种疾病和过早死亡的原因,是已经确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000年全世界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中的11%可以归因于吸烟,65岁以下男性冠心病有25%可以归因于吸烟.1959年Dawber等在Framingham随访6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吸烟与冠心病正相关,促使人们对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大量而细致地研究.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及临床试验证据的进一步丰富,近年来对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尤其是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群平均寿命的延长,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江苏省疾病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正逐步成为我省人群的最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作为国内先行者之一,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和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自80年代初期率先承担我省心血管病流行特征的调查研究工作,经过20年的艰苦工作,获得了大量翔实的数据.现将相关研究工作作一回顾.
  • 摘要:目的 探索少年儿童至青年阶段动脉血压的演变及其高血压的易患因素,研究青年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识别青少年早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汉中儿童高血压研究队列”.
  • 摘要:慢性闭塞病变(CTO)属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较难处理的问题,目前有多种技术用于CTO病变的开通治疗中,使CTO开通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极个别逆向侧支循环丰富的病例中,也可以经逆行侧支循环途径开通CTO病变.我院应用该方法开通1例CTO病变,报道如下.
  • 摘要:目的 在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中,比较培哚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片除降压效应外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差别.方法 将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培哚普利(培哚普利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组)作为基础降压药物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采用高分辨血管超声技术检测了静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培哚普利组和硝苯地平组在治疗前临床指标、血压、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血压水平下降幅度在两组类似,FMD在培哚普利组改善更好[(7.84±0.38)%比(6.35±0.41)%,P<0.05],NMD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除降压外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改善较硝苯地平控释片更好.
  • 摘要:目的 对比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钙离子拮抗剂(CCB)控释硝苯地平,对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臂-踝脉搏波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影响.方法 78例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4mg/d)组和控释硝苯地平(30mg/d)组,于治疗前和治疗40周后分别测量脉搏波速度和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培哚普利与控释硝苯地平组基线数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0周后两组血压[培哚普利组,(-11.7±7.8)mm Hg比(-2.6±6.8)mm Hg,1 mmHg=0.133kPa;控释硝苯地平组,(-13.4
  • 摘要:目的 评价培哚普利对老年人轻中度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方法 52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经历1周清洗期后给予培哚普利2~4 mg/d常规剂量,疗程为8周,测定治疗后偶测血压,并用24 h动态血压测定用药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老年人轻中度高血压病总有效率为80.8%,用药后全天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培哚普利对老年人轻中度高血压有显著降压作用,疗效确切,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和缺血心肌摄糖能力的影响.方法 43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制剂、B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制剂、调酯药等;B组为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治疗24周.治疗前后均行运动平板实验.观察:(1)服药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2)服药前后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所需时间,运动后ST段下降≥1mm所需时间;(3)服药前后两次行静息18FDG-SPECT核素显像.结果 (1)服用曲美他嗪组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较实验前明显减少(P<0.05);(2)服用曲美他嗪组的患者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所需时间较实验前明显延长(P<0.05);(3)服用曲美他嗪组的患者运动后ST段下降≥1mm所需时间较实验前明显延长(P<0.05);(4)18FDG-SPECT核素显像表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缺血心肌的摄取匍萄糖的能力无明显差别;而加用万爽力组缺血心肌摄取葡萄糖的能力较前有改善(P<0.05).结论 曲美他嗪能提高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和缺血心肌的摄糖能力,增加缺血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
  • 摘要: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曲美他嗪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2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在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前6d,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只每日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曲美他嗪10mg/kg组和曲美他嗪20mg/kg组分别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曲美他嗪10mg/kg,20mg/kg灌胃.缺血再灌注组及两给药组开胸暴露心脏结扎左冠状动脉近端1h后再灌注6h,假手术组仅在左冠状动脉下穿线但不结扎.再灌注6h后取心肌标本,腹主动脉采血.电镜观察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检测血浆6-Keto-PGF1a、TXB2,血清心肌酶谱,SOD、MDA,心肌组织SOD、MDA,心肌梗死的面积.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的血浆6-Keto-PGF1a、血清及心肌组织SOD显著降低(P<0.05);血浆TXB2,血清CK、LDH,血清及心肌组织MDA、心肌梗死的面积均显著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电镜显示曲美他嗪两给药组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显著减轻,血浆6-Keto-PGF1a、血清及心肌组织SOD明显升高(P<0.05);血浆TXB2,血清CK、LDH,血清及心肌组织MDA、心肌梗死的面积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曲美他嗪作为一种细胞保护剂,不仅可以保护心肌细胞,还可以保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 摘要: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64例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2例,接受硝酸酯类、钙离子阻滞剂、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曲美他嗪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两组治疗时间均为(90±6)d.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用量及症状改善情况及副作用.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曲美他嗪组的疗效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患者均可耐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每日60 mg曲美他嗪的治疗,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能够有效减轻心绞痛的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的消耗,而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 评价曲美他嗪(TMZ)与传统常规药物相结合治疗稳定性心绞痛(SA)的疗效.方法 将65例S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在传统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20mg,每日3次,口服12周;对照组30例,只接受传统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运动试验结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用量明显下降(P<0.01),而对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运动持续时间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0.01),至心绞痛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1 mm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在传统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使SA患者的症状减轻,运动耐量增强,且安全有效,易于耐受.
  • 摘要:目的 研究曲美他嗪对过氧化氢(H2O2)体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建立H2O2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万爽力(1μmol/L、10μmol/L、100μmol/L)对细胞活力噻唑蓝(MTT)、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一氧化氮(NO)表达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组曲美他嗪可以提高H2O2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促进NO的分泌,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对氧化损伤的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了细胞的线粒体,提高了该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 摘要:目前高血压的诊断、分级和目标血压值都依据诊所血压.然而,诊所血压测量存在白大衣效应、观察者偏差和末尾数字偏好,测定舒张压的准确性较差等缺点.此外,诊所测压的次数有限,不能全面反映24 h内作用于心脏和外周循环的实际压力负荷.
  • 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卒中、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病因与危险因素之一,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尽管在高血压的预防、检测、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高血压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 摘要:高血压按其发病机理不同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鉴于有些继发性高血压通过手术或介入可以治愈,故继发性高血压的筛选与诊断至关重要.既往的资料显示继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5%~14%左右,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 摘要:1.对高血压认识的进展:早在3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高血压是一种代偿性疾病,积极的治疗是不利的,然而来自美国福明翰的流行病调查发现随着血压的增高冠心病的发生明显增高,目前认识到高血压的一种不断进展的疾病,高血压的发展会导致心、脑、肾疾病的发展,同时认为高血压是必须治疗的疾病,有效的高血压治疗可以明显地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
  • 摘要:心肌梗死最初是一个病理学名词,上世纪起西方国家冠心病流行,心肌梗死增多,在流行病学和临床上都需要对其建立定义.最初WHO在1959年提出心肌梗死的定义,1979年WHO与ISFC加以修订,基本按临床症状、心电图、血生物标志物测定三个方面评定.随着对心肌坏死更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和新的影像显示技术的发展,心肌梗死的定义也逐步修订,更趋完善.2000年ESC和ACC发布了联合共识.以后,心肌梗死的治疗有很多进展,也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容.AHA、ACC、ESC与WHF、WHO一起组成了心肌梗死再定义工作小组来修订定义.
  • 摘要: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和其他因素(免疫、毒性和药物)所致的心肌炎症,损伤心肌细胞,牵涉结缔组织和淋巴细胞.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近百种病毒是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病因.Parvovirus B19引致重症和暴发性心肌炎.由于VMC病原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欧美尚没有心肌炎的指南和共识类文件,报道多推荐心肌活检和达拉斯标准作为诊断依
  • 摘要:随着基础研究水平和临床检测手段的提高,有关肺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明显进步.肺动脉高压作为肺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分类、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均发生了瞩目的变化.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肺动脉高压诊治方面的一些进展.
  • 摘要:以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属于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PH中的第一大类,指在特定情况下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最终表现为右心衰竭.PAH的定义为海平面条件下,肺动脉压在静息时高于25mmHg(1mmHg=0.133kPa),或者运动时>30mmHg,同时肺毛细血管楔压应该<15mmHg.
  • 摘要:高血压能引起心、脑、肾、眼等靶器官损.但其中只有肾脏损害与高血压能互为因果,即形成恶性循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在本世纪初,由美国肾脏基金会(NKF)首先提出,并制定CKD的诊断分期标准,先后发表K/DOQI等一系列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
  • 摘要:在急性缺血和衰竭等应激状态下的心肌容易发生心电不稳“电易损”(心律失常)和“机械易损”(心力衰竭),可称为易损心肌,且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常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常见的易损心肌有缺血性易损心肌、衰竭性易损心肌、低钾性易损心肌和神经原性易损心肌等.
  • 摘要:急性心力衰竭(AHF)是由于急性发作的心功能异常而导致的肺水肿、心原性休克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引起心脏排血量急剧降低,组织、器官低灌注,急性淤血.AHF起病突然,或在原有慢性心力衰竭基础上急性加重,临床上常以突发的严重的呼吸困难为首要症状.严重者常危及生命,必需紧急进行抢救和治疗.
  • 摘要: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致,后者包括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风湿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等.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为心肌炎常见病原体.
  • 摘要:据调查,美国有心衰患者500万例,每年新诊断心衰的患者超过50万.因心衰加重到急诊就诊的患者中90%需要住院治疗.因此,死亡率增加和反复住院是心衰患者的两大问题.心衰的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预后.在急性期或失代偿期需要积极改善血液动力学,减轻和缓解症状,在稳定慢性期,从防止、延缓和逆转心肌重构的机制出发采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基础的治疗原则,应用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作为改善预后的治疗基础.
  • 摘要:一、历史和现状1923年Wenckebach在JAMA报道了1名心电图证实阵发性房颤患者经抗疟药金鸡纳皮治疗有效,后即开始有第1个抗心律失常药(AAD)奎尼丁,随后即有很多AAD问世,分别用Vaughan williams及Sicilian gambit二种方法分类.循证研究证实,通过长期药物治疗,降压、降糖、降脂、降低蛋白尿可显著改善相关疾病的预后,显示了疾病中间指标改善与预后获益的一致性;有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患病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等心律失常的出现或加重与预后终点、死亡率呈负相关,但CAPS、CAST、CASTⅡ、IMPACT等临床试验显示,在缺血性心律失常治疗中,I类AAD可显著抑制心律失常,但死亡率却显著增高,这一现象同样也见于心力衰竭、心肌病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的心律失常治疗中,这些现象突显了在某种疾病条件下,心律失常的抑制与改善预后的矛盾,也显示了流行病学资料、结论与临床治疗实践之间的矛盾.
  •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心血管病的大量研究证明,尽管心血管病的深层次病因还不太清楚,但其致病(危险)因素已十分明确,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各种)、糖代谢受损、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过去临床工作中控制这些危险因素的主要策略是“单一因素”的干预,即有高血压者给予降压治疗,有糖尿病者给予降糖治疗,肥胖者进行减重等等.
  • 摘要:人们早已发现心率较快的小动物的寿命较短,而心率较慢的大动物寿命较长.这一心率与寿命负相关现象除人类外,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人类的平均心率为70次/min左右,其预期寿命为80岁,另有观察发现将人类心率由70次/min减少到60次/min可使预期寿命增加到93.3岁.心率是心肌耗氧量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心率下降可增加缺血阈值,改善心肌做功.队列及前瞻性双盲临床试验研究证明心率是一个心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 摘要:一、我国脑卒中发病趋势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004年卫生部统计结果,脑血管病死亡是我国居民第二位死亡原因.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与西方人群相比,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较高,且明显高于冠心病,同时出血性脑卒中比例较大.MONICA方案研究(1984至1990),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China MUCA研究(1991至1995),脑卒中与冠心病发病率比例男女分别为4.6:1和5.9:1.国内不同研究报告中脑出血的比例约30%~40%,而在一些欧美国家人群中该比例仅8%~15%(1997).
  • 摘要:近年来,MDCT在冠状动脉病变无创性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比起来,MRI在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活力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传统的X线、超声心动图以及核素心肌灌注扫描等仍然发挥着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全面评估冠心病应当充分了解各种成像方法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考虑到各种影像技术的效/价比、侵袭性和优势互补等.借此,本文对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是心脏MRI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概括和总结,以飨读者.
  • 摘要:目的 探讨培垛普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操作诱发的肱动脉内皮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实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培垛普利组(31例)、对照组(31例),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分别测量两组PCI术前及术后的肱动脉基础内径、反应性充血内径、含服硝酸甘油(NTG)后内径,计算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FMD),并运用多普勒技术测定血流速度峰值,最后比较两组间及组内上述参数的差异.超声测量于PCI术前2h和术后30min内完成.结果 培垛普利组的FMD明显改善[术前(5.9±0.3)%比术后(7.7±0.4)%,P<0.001)],而对照组明
  • 摘要: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商品名:雅施达)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将106例患有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舒张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的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加用培哚普利4~8me/d,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采用运动平板试验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9.4%比52.9%,P<0.01);运动的耐量增加(6.3±2.4 met比9.5±1.8 met,P<0.001);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培哚普利能减少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缺血症状,增加其运动耐量,纠正业已存在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从而改善其预后.
  • 摘要: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商品名:雅施达)对老年隐匿性高血压(MH)患者的影响.方法 诊室血压正常而24 h动态血压监测异常MH老年患者66例,分药物组36例,服用雅施达2~4 mg/d,平均10.5个月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照组30例同期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参数.结果 对照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观察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药物组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平均舒张压、昼间脉压差、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哚普利有效降低老年MH患者血压,改善昼夜节律和血管顺应性,有利于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 用随机方法以氨氯地平为对照,观察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并评价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人培哚普利组(4 mg/d,商品名:雅施达,天津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或氨氯地平组(5 mg/d,商品名:洛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4周,如血压得到控制[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
  • 摘要:目的 比较培多普利与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排泄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培多普利组(20例,予以培多普利4 mg 1次/d)和卡托普利组(20例,予以卡托普利12.5 mg 3次/d),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血压及尿白蛋白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药物均能明显降低血压及尿白蛋白的排泄(P<0.05),而培多普利组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的疗效优于卡托普利组[(10.2±1.5)mg/L比(12.0±1.6)mg/L,P<0.05].结论 培多普利及卡托普利可有效减少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排泄,而培多普利优于卡托普利.
  • 摘要:目的 评价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内皮素1水平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20例UA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各60例,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每日60mg曲美他嗪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和内皮索1水平的变化;治疗6个月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绞痛住院、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率.结果 (1)治疗4周后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综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8.3%(P<0.05),显效率分别为36.7%和15%(P<0.0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46.7%(P<0.05),显效率分别为30.0%和11.7%(P<0.01).(2)治疗4周后2组血浆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和内皮素-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曲美他嗪组下降更显著(P<0.01).(3)治疗6个月后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和20%(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8.3%和18.3%(P<0.05)、心绞痛住院发生率分别为10%和15%、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3%和13.3%(P<0.05).结论 曲美他嗪可显著改善UA心绞痛症状和心肌缺血,降低血管内皮损伤,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 评价曲美他嗪对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白介素6(IL-6)、白介索10(IL-10)的影响.方法 88例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服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和降糖药物,而治疗组在服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服用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运动耐量、空腹血浆血糖(FPC)、糖化血红蛋白(HbA1c)、IL-6、IL-10的变化.结果 经过12周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数用量量减少(P<0.01),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时间和诱发ST段下降1mm所需时间延长(P<0.01)、运动持续时间延长(P<0.05);FBG、HbA1c明显降低(P<0.05):IL-6明显降低、而IL-10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没有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曲美他嗪可以使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症状减轻,提高运动耐量;能够降低血糖水平;使IL-6降低,IL-10升高,具有抗炎作用.
  • 摘要: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室Tei指数的影响.方法 120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机分为LVEF正常组及LVEF低下组,其中LVEF正常组又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拈抗剂、硝酸酯、调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常规治疗),B组常规治疗+曲美他嗪,LVEF低下组分为C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尿剂、洋地黄、硝酸酯、调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常规治疗),D组常规治疗+曲美他嗪.曲美他嗪20mg口服,3次/d,连用16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NYHA分级、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F、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峰值之比(E/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以及Tei指数的变化.结果 LVEF正常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IVRT、E/A及Tei指数均有改善(P<0.01),而B组治疗后较A组治疗后IVRT及Tei指数变化更为显著(P<0.05)LVEF低下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YHA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以及Te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D组治疗后较C组治疗后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无论其LVEF值是否降低,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均可使其左室Tei指数缩短,改善其心脏收缩/舒张功能.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痉挛(CAS)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病理基础.晚近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在ACS中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取得重大的进展,而对CAS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相对滞后,确实是难题.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CAS在ACS发病机制的作用,对ACS的防治至关重要.
  • 摘要: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是临床常见现象,我国约40%~55%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在这些患者中,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人高8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是糖尿病无高血压患者的2~3倍,在糖尿病死亡原因中44%与高血压有关,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远远大于单纯性高血压或单纯性糖尿病.
  • 摘要:在高血压人群中长期有效降压治疗显著减少心、脑、肾并发症和死亡率已经获得充分证据与效果,成为心血管病预防的主要干预手段之一.目前,重要的任务是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和人群防治中去,新制定的或不断更新的治疗指南在这方面发挥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也关注降压治疗研究的发展.目前,降压治疗研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呢?概括起来,降压治疗研究正在向强化、优化和简化的方向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