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第二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防治新进展研讨会
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第二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防治新进展研讨会

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第二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防治新进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安徽青阳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编辑委员会;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

会议文集: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第二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防治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rn 尽可能减少过诊、漏诊与误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rn 方法:rn 对2013-2014年就诊的痰涂片及痰培养均未发现抗酸杆菌的可疑肺结核病人,行PPD试验、查结核抗体、抗感染16天后复查胸片,所有检查结果显示阳性者,组织科室3名以上医师会诊,诊断成立后再采取2HREZ/4HR抗结核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一周及每月检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治疗2、3、6个月末复查痰找抗酸杆菌.疗程末复查胸片.rn 结果:rn 开展临床路径后诊断正确率达100%,完成治疗率达到100%,缩短了患者就诊至确诊时间,减轻了患者负担.rn 结论:rn 临床路径的开展避免了过诊、漏诊与误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摘要:目的:rn 探讨复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加强对抗结核药物引起ADR的重视.rn 方法:rn 对2009年7月28日至2011年12月30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复发性结核病治疗的研究》,符合入组条件的57例患者在全程密切督导下抗结核治疗时出现的药物ADR进行分析.rn 结果:rn 复治肺结核患者,ADR发生率为97.50%,其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最高(85.00%),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70.00%)、肝功能损害(40.00%);整个治疗过程中,发生2次、3次、4次ADR的比率分别为:40.00%、30.00%、22.50%;轻度ADR77.27%,中度ADR22.73%,重度ADR0.00%;50.91%的ADR不需要特别处理,36.36%的ADR不需要停药仅需对症处理,11.82%的ADR需要停用相关抗结核药物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只有1例(0.97%)患者不能耐受原方案的治疗而退组.rn 结论:rn 复治肺结核抗结核药物ADR发生率高,发生次数多,致使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下降,给结核病疫情的控制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及时发现、诊断、处理ADR,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
  • 摘要:目的:rn 观察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rn 收集本院结核科诊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3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4例).两组患者均予24个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组以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吡嗉酰胺、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阿米卡星治疗6个月后,再以左氧氟沙星、吡嗉酰胺、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治疗18个月,对照组除没有利奈唑胺外,联合用药情况及治疗时间均与治疗组一致.观察两组患者的痰菌阴转率、CT病灶吸收率、结核空洞改善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n 结果:rn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痰菌转阴率、CT病灶吸收率及结核空洞改善率分别为84.4%、87.5%和82.6%,均高于对照组的71.9%、75%、72.7%(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DR发生率分别为18.8%、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rn 利奈唑胺联合常规结核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通过密切监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及时处理,保证患者完成疗程,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本院8年内项目管理的4155例肺结核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抗结核治疗1周后检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对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患者及时处理.结果:发生217例肝功能损伤,肝功能轻度异常167例,中度异常42例,重度异常8例,发生率为5.2%.结论:抗结核药易引起药物性肝炎,用药期间应注意肝功能检测,尤其是治疗后1周及强化期肝功能监测十分重要.
  • 摘要:目的:rn 分析主要特殊人群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处理其不良反应提供参考.rn 方法:rn 回顾性分析来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和门诊随访的普通人群结核病患者(简称:普通人群组)和主要特殊人群结核病患者(简称:特殊人群组),其中主要特殊人群组又分为合并糖尿病组、艾滋病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记录各组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比较.rn 结果:rn 纳入患者总数8492例,其中普通人群组6689例,总不良反应率13.9%(929/6689),特殊人群组1803例,总不良反应率26.4% (476/18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785,P<0.0001);普通人群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率1.0%(73/6689),特殊人群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率6.4% (116/18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012,P=0.198);特殊人群组中糖尿病组732例,不良反应率24.7% (181/732),艾滋病组267例,不良反应率36.3%(97/267),慢性乙型肝炎组697例,不良反应率28.4% (198/69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30,P=0.068).rn 结论:rn 主要特殊人群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应关注特殊人群结核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优化抗结核药物,以减少其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rn 开展抗结核药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主要是通过其监测信息资料分析,以了解抗结核ADR的发生率,明确发生原因及危险/相关因素,对危害因素及其处理进行评价.rn 方法:rn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观察评价对全县在5个月时间内所确诊的自愿并接受免费治疗初治涂阳及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为调查入选对象;所有入选病例观察从诊断治疗至全疗程结束(6个月),共监测完成115例.对化疗中出现的异常临床表现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将异常结果进行关联性评价,判断其"肯定"和"很可能"相关者为ADR.使用Excel和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rn 结果:rn 本次监测115例中有35例出现了1种或1种以上异常表现的可疑ADR,占30.43%,其中轻度反应20例,占ADR发生的57.14%,中度反应14例,占40.0%,重度反应1例,占2.86%.统计分析显示:年龄≥50岁患者的ADR发生率要高于<50岁患者(x2=9.720 >x20.005(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50 kg患者的ADR发生率要高于≥50 kg患者(x2=8.548>x20.005(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R对治疗依从性影响方面,患者在及时复诊及规则用药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054>x20.025(1), P<0.025,和x2=13.225>x20.005(1),P<0.005).rn 结论:rn 应重视抗结核药物所致的ADR,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对患者的宣教;完善抗结核ADR的呈报系统,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ADR,将其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 摘要:目的:rn 了解四川高县0~6岁儿童卡介苗(BCG)接种情况,为提高BCG接种质量提供依据.rn 方法:rn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县19个镇(乡)0~6岁儿童共6 517人进行调查.rn 结果:rn 0~6岁儿童BCG建证率、建卡率、卡证相符率、卡痕率分别为99.95%、99.98%、98.99%、97.66%,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9.11%、96.77%、98.13%,且城镇BCG接种率高于农村;不同出生地点及时接种率,镇乡卫生院出生儿童BCG及时接种率低于县级医院出生儿童,在家出生儿童BCG及时接种率远低于在县级和镇乡卫生院出生儿童,市级及以上和其他出生儿童及时接种率仅为31.76%、50.79%.rn 结论:rn 2008-07-01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及妇幼实施住院分娩将HepB及BCG纳入接生医院实施首针次疫苗接种工作,0~6岁儿童7个年龄组BCG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合格接种率均不断提高.应加强儿童户籍以外医疗单位新生儿BCG接种工作.
  • 摘要:通过收集2013, 2014年两年的200例患者资料,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占67%。毒不良反应的发生男比女高达10%左右,发生不良反应年龄无明显差异。多见的毒不良反应依次为:肝酶升高、高尿酸血症、皮疹、白细胞减少、恶心、瘤痒、呕吐、腹痛、嗜睡、肌配升高、血小板减少、血尿、关节、肌肉酸痛、胆红素升高、胃出血、红斑、乏力。腹泻、尿素氮升高、视觉异常;不良反应的处理:对症治疗和处理占92.3%;药物减量占11%;药物停用17例,换用其他药物6例。毒不良反应的发生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多发生于开始用药2月内,对症治疗可缓解毒不良反应。使用抗结核药FDC固定复合制剂不良反应75%左右发生在治疗2月内,这与强化期4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有关,这4种药物即使单独应用也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肝损害、过敏等不良反应。通过改变餐数可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高尿酸血症患者则不需要加用其他药物,要求患者多饮水,在2个月强化期后一般自行恢复。肝酶升高患者一般加用保肝药降酶后效果明显,重度肝损害患者在加保肝药的同时结核药品减量或换药,愈后效果明显,都无重大事故发生。结核病治疗的特点是时间较长,多种结核药联合使用,治疗过程中的毒副反应时有发生。因此预防毒不良反应作用的发生,使最佳治疗得以完成。在保证病人的安全的同时,一定要征得病人本人的意愿,患者依从性极为重要。
  • 摘要:目的:rn 了解接受免费抗结核病组合药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出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频率和主要表现,探索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订和完善防控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rn 选取四川省9个县(区)作为研究现场,对2014年5-10月期间登记并接受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结核组合药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开展不良反应监测.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ADRs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rn 共纳入患者1261例,报告发生ADRs703例,发生率为55.75%.其中轻度562例,占79.94%,中度125例,占17.78%,重度16例,占2.28%.重度ADRs中以肝损害居多,占43.75% (7/16).性别和年龄别ADRs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职业(x2=3.922,P<0.05)、体重(x2=74.35, P<0.05)、学历(x2=55.25,P<0.05)的患者ADRs发生率有差异.ADRs发生率在治疗周期中第1-2月最高,以后逐渐下降.rn 结论:rn ADRs发生的危险因素因素主要是体重、文化程度、职业等.建立健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并开展监测,积极预防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证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完成.
  • 摘要:目的:rn 对固定复合制剂和散药的治疗管理效果、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rn 方法:rn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口服固定复合制剂和散药治疗初治涂阳患者各100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管理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n 结果:rn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固定复合制剂组40.0%,散药组17.0%(x2=12.98,P<0.01),其中消化道反应、皮疹发生率固定复合制剂组分别为18.0%、10.0%,高于散药组的4.0%和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1,P<0.01;x2=5.67,P<0.05).药物变更发生率,固定复合制剂组为42.0%,高于散药组的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3.71,P<0.01).服药依从性固定复合制剂组好于散药组(x2=12.78,P<0.01).两组治疗2、5、6月后初治涂阳患者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P<0.05; x2=0.19,P<0.05; x2=0.08,P<0.05).治疗2月、6月后肺部病灶吸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rn 抗结药固定复合制剂组的治疗效果与散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固定复合制剂组的消化道反应、皮疹的发生率高于散药组,药物变更发生率也高散药组.但其服药依从性好于散药组,建议一般情况下,先服用固定复合制剂.
  • 摘要:目的:rn 研究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对耐药性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痰菌定植的影响.rn 方法:rn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耐药性肺结核患者92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应用莫西沙星治疗)及对照组(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各46例,治疗12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整体疗效,治疗后不同时期(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痰菌定植转阴率,治疗后的病灶及空洞变化,以及两组药物不良反应.rn 结果:rn 观察组的显效率是58.70%,总有效率是97.83%,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96%及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6、7.180;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1~12个月的痰菌定植转阴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49、4.423、6.571、4.039; 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的病灶及空洞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7、0.211、0.746、0.123;P值均>0.05).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9%,与对照组的32.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2; P>0.05).rn 结论:rn 莫西沙星治疗耐药性肺结核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有效改善痰菌定植的状况,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 摘要:目的:参与参麦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监测的研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医院集中监测法对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所有使用参麦注射液的379例住院患者进行用药监测,填写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再评价监测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9例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住院患者中,14.51%的患者的诊断和参麦注射液说明书上的适应症不符.用药剂量、溶媒选用、溶媒剂量基本符合说明书.有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0.53%,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本院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临床使用参麦注射液基本合理、安全,但仍需进一步规范.
  • 摘要:环丝氨酸于1952年发现并应用于抗结核治疗。由于其导致的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报道的出现,逐渐被临床弃用。近年来,由于耐多药、广泛耐多药结核病的流行,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药物常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环丝氨酸对结核病的低耐药率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环丝氨酸用于治疗MDR-TB,环丝氨酸被再次启用,但其不良反应仍然应引起关注。Cs在精神方面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头痛、烦躁不安、睡眠障碍、具有攻击性、震颤、易于、精神错乱、头晕、焦虑、噩梦、嗜睡等,癫痛发作、自杀念头等罕见。目前,国内对该药所致严重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对出现癫痛发作,施伎蝉等报道4例,分别在使用环丝氨酸20, 22, 58,59天时,出现癫痫发作;温州地区接受含环丝氨酸方案治疗耐多药患者56例,癫痫发生率为7. 14%。宋艳华等报道相关不良反应中有1例出现晕厥,但不能判断与此药有关;我国环丝氨酸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环丝氨酸与其他神经毒性药物联合使用时不良反应增加。乙硫异烟胺和异烟肼可增加环丝氨酸的神经毒性反应,环丝氨酸与氧氟沙星同服可引起神经毒性增加。本院自2012年6月加入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项目治疗管理以来,共有96例耐药患者接受治疗,癫痛发作只此1例。本例患者年轻男性,无其他任何引起癫痫发作的原因,使用环丝氮酸前,曾用1个月余左氧氟沙星,无精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使用环丝氨酸后同时使用莫西沙星与丙硫异烟胺。停环丝氨酸,继续服用莫西沙星与丙硫异烟胺后,未再发作,考虑继发性癫痫系环丝氨酸所致,与后两药同时使用有可能会使环丝氨酸中枢神经毒性反应增加。患者在使用环丝氮酸治疗半年后才出现此反应,因此在治疗的任何时期都要注意监测,防范其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日常应严格按照环丝氨酸临床使用指导方案进行评估治疗,对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者及时给予调整剂量或方案,同时给患者做好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本药的注意事项,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rn 观察DOTS策略规定化疗方案强化期肺结核患者严重胃肠反应的临床疗效.rn 方法:rn 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按照DOTS策略规定的化疗方案给予基础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温脾化湿方,每日一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rn 结果:rn (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取得较高有效率(97.8%和87.0%);rn (2)两组均显著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rn (3)两组均可显著降低中医主症积分;rn (4)治疗组显著降低各症的积分,对照组对某项次症疗效不显著.rn 经统计学分析,以上各指标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rn 结论:rn 温脾化湿方治疗DOTS策略规定化疗方案肺强化期结核患者严重胃肠反应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某些药物致周围血液血小板计数减少导致出血性疾病,药物致血小板计数<100×1O9/L即可诊断血小板减少症,重症时血小板计数<5×109/L。规范化抗结核治疗是控制患者结核病的关键,利福平是一线抗结核药,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治疗中经常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较多见胃肠道反应、肝损害、白细胞减少、药物热等,较少见血小板减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分为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综合临床研究及文献认为利福平引起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目前考虑其机制为:利福平为半抗原,进入人体血液后,与血浆中的高分子蛋白结合,能够刺激机体使其产生抗体,利福平与此抗体相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进一步与血小板表面的表达MHC Ⅰ类抗原结合,经过补体的参与,细胞损伤。并且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可导致血小板的破坏。一般在正常情况时利福平与血浆蛋白复合物能够很快的被清除;但在有炎症等病理状况时,此复合物不能够及时的被清除,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相应的损伤,这些损伤大多数是在用药后数日至数月内发生的,大剂量并且间歇使用会增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利福平所致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有用药史,停用利福平以后血小板大多能在7~10天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在治疗结核病使用利福平过程中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相关副作用很重要,需要学会观察皮肤是否有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异常现象,定期检查血常规。有些患者用药前血小板量偏低时,需密切监测血小板,有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使用一切可疑药物,轻者血小板在30×109/L以上时,给予升血小板药对症治疗即可恢复正常水平,但是重者血小板在30×109/L以下时,需要给予糖皮质激素、输血小板和丙种球蛋白才能逐渐恢复正常。防治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积极处理,这样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大多数预后较好。
  • 摘要:目的:rn 了解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FDC)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FDC的安全使用提供政策依据.rn 方法:rn 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区结核病定点防治医院接受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420例,监测其疗程中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其ADRs发生的影响因素.rn 结果:rn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62.6%.单因素分析,发现仅患有糖尿病一项危险因素在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患有糖尿病与ADRs的发生有关联.与未患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ADRs危险的OR值及95%CI为2.509(1.226~5.135).提示合并糖尿病是ADRs发生的危险因素.rn 结论:rn 糖尿病患者是服用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发生ADRs的高危人群.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结核患者,治疗期间因加强相关指标检测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环丝氨酸的不良反应,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观察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耐多药门诊使用含环丝氨酸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的33例MDR-TB患者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不良反应的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与性别及年龄的相关性.结果:环丝氨酸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21%;不良反应主要为精神症状、神经症状、心血管症状;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服药3个月后,中位数5个月;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7%患者6个月阴转或治愈.结论:环丝氨酸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近期疗效较好,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rn 评价氧化还原指示剂法(CRI,colorimetric redox indicato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的效能.rn 方法:rn 使用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下发的结核分枝杆菌药敏熟练度测试标准菌株,以氧化还原指示剂法检测标准菌株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与标准菌株结果进行对比,计算CRI法定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rn 结果:rn CRI法检测82株标准菌株,利福平符合率为91.5%,灵敏度为80.8%,特异性为96.4%;异烟肼符合率为95.1%,灵敏度为94.1%,特异性为96.8%;链霉素符合率为93.9%,灵敏度为92.3%,特异性为95.3%;乙胺丁醇符合率为82.9%,灵敏度为80%,特异性为83.9%.rn 结论:rn 氧化还原指示剂法与标准结果符合率较好,且具有快速、操作简便的特点,可以作为结核分枝杆菌快速药敏检测的方法.
  • 摘要:目的:rn 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探讨中国育龄期妇女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对应关系.rn 方法:rn 利用2006年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的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单因素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应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探讨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及影响因素.rn 结果:rn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了解结核病知识、参加结核病防治活动的态度持有情况,主动了解结核病知识的行为持有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主动给别人讲结核病知识的行为持有情况在不同居住地、不同文化程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在不同年龄间还不能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当仅考虑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时,多重对应分析结果的对应图显示,知识、态度、行为这3个变量按不同类别较好的区别在4个象限中,而知识得分低于43.75和不愿意了解有关预防肺结核病知识的数据聚到第二象限但较为分散.当增加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后,结核病防治知识得分低于43.75分、不愿意了解有关预防肺结核病的卫生知识,没有过主动了解有关肺结核病的知识,文化程度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年龄40~49岁,居住地为农村集中的聚合在第三象限.rn 结论:rn 育龄妇女的特征与结核病防治的知识、态度、行为间存在较大关联.今后可针对性的对不同特征的育龄妇女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教,重点加强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水平、农村育龄妇女的宣教,通过提高群众的知识知晓,影响其态度和行为,使其向着有利于结核病预防控制的方向转变.
  • 摘要:目的:rn 通过对1200例6~15岁儿童应用利福喷丁(L)和异烟肼(H)进行化学预防不良反应的研究,探索儿童应用LH方案进行化学预防的可行性.rn 方法:rn 在预防治疗前和治疗后1、2、3月末分别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观察其不良反应.rn 结果:rn (1)预防性治疗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男女分别为7.2%和6.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3,P>0.05).其中胃肠道反应1.2%,肝功能异常2.8%,白细胞下降3.1%.rn (2)预防性治疗2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男女分别为7.5%和6.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9,P>0.05).其中胃肠道反应0.6%,肝功能异常2.5%,白细胞下降3.9%.rn (3)预防性治疗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男、女分别为7.2%和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8,P>0.05).其中肝功能异常1.4%,白细胞下降4.8%.rn (4)预防性治疗月均不良反应发生率7.0%,男女分别为7.2%和6.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2,P>0.05);不良反应以白细胞下降最高,为3.6%,其次是肝功异常(2.4%)和胃肠反应(0.8%).随服药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缓慢下降.rn (5)6~15岁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是11.6%、9.1%、7.2%、5.4%、6.7%、3.3%、7.1%、7.1%、5.7%和3.9%,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年龄越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各年龄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9.089,P>0.05).rn 结论:rn 6~15岁儿童用LH方案进行药物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率属正常反应水平,该方案可在儿童中应用,但在预防治疗期间须定期进行肝功和血常规检查,以免发生过重反应.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