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肥胖与体重管理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金陵建康管理论坛
2015肥胖与体重管理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金陵建康管理论坛

2015肥胖与体重管理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金陵建康管理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5肥胖与体重管理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金陵建康管理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当今社会,肥胖已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问题.肥胖或者超重不但影响人们形象,而且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员工超重或者肥胖对员工的自身及企业形象、工作效率、员工身体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对管理者自身及员工的体重进行管理的构想,在全面了解员工的体重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员工树立体重管理的意识,并给予其一定的激励与帮助,营造良好的减重氛围,形成组织文化.通过对员工进行体重管理,一方面促进自身及员工的健康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以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儿童肥胖的治疗方法及其发展前景,以家庭为基础,辅以饮食控制、运动训练、行为矫正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方法是国内外公认的适合于儿童肥胖症的有效治疗措施。随着对肥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儿童肥胖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除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瘦素在前些年被广泛研究外,其他基因也陆续被证实与肥胖相关。识别这些基因是十分复杂和长期的工作,一些研究针对体重调节反馈环路和旁路,确定一系列候选基因,陆续发现了编码UCP, PPARr2,MCH4受体及POMC等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肥胖。另一些研究利用基因组扫描方法,发现2p,8p等众多染色体片段与肥胖相关。研究发现与脂肪细胞凋亡有关的因子,如TNF-a,IL-6,生长因子,类视黄醇等,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抵抗素,脂联素,AHSG,TNF-a等,基于以上研究开展的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具有升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确立中国成年人肥胖诊断的脂肪百分比截断点.rn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7月天津市天津医院进行体检的20岁以上,无严重肢体残疾,可以完全部检查项目共2217名成年人,其中男性1204人,女性1013人,平均年龄为(44.2±0.6)岁,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成分的测定以及体格检查.体成分指标包括去脂体重、脂肪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BF%)、肌肉含量、脂肪含量.体格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腹围等;检测内容主要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全项、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动脉弹性等.rn 结果:受试人群共2217名(男性n=1204,女性n=1013),平均年龄为44.2±0.6,男性BF%为27.37±8.24,女性BF%为37.06±13.31.男女性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分别为28.4%和31.2%.男性中,用BF%和BMI预测代谢综合征的AUC分别为0.710和0.676,BF%截断点敏感度为86.1%,BMI截断点敏感度76.6%;女性中,用BF%和BMI预测代谢综合征的AUC分别为0.668和0.643,BF%截断点敏感度为79.4%,BMI截断点敏感度73.5%.rn 结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密切相关,脂肪百分比是评价肥胖的重要指标,并且要优于BMI.基于ROC曲线肥胖阈值(男性BF%为25.25%和女性BF%为36.65%),该截断点可为临床上老年人群肥胖量化管理提供借鉴意义,还可以为代谢性疾病治疗提供量化标准.
  • 摘要:目的: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1例经行为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针对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同时结合饮食行为及运动方式指导,将干预前及干预后指标进行对比评价,观察指标趋势变化.结果:经行为干预后,患者体重、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尿酸、肝功、血脂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此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经过行为干预有效.
  • 摘要:目的:了解沈阳市城市社区3-5岁儿童的家庭喂养方式、饮食习惯与肥胖发生的关系,分析3-5岁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从而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控制提出建议.rn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沈阳市4区的1100名3-5岁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对儿童的基本信息、饮食习惯进行调查,并应用看护人喂养方式量表对家长的喂养方式进行测定,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rn 结果:完成有效调查的868名儿童中,男生共有453名(52.2%),女生共有415名(47.8%),男女比例为1.09∶1;调查对象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14.5%和13.9%.是否挑食,对不同食物的喜好,吃饭速度,家长对孩子体重的认知和喂养行为类型等对儿童肥胖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儿童看护人的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干预看护人喂养行为,提倡权威式喂养;并且提高儿童自我调节饮食能力,改善饮食习惯.从而有效的降低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 摘要:本文概要介绍了当前抗肥胖症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截止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共批准了6种药物用于肥胖症的长期管理。除奥利司他和非处方型奥利司他外,过去的3年时间里还有4种药物获得批准,包括氯卡色林、芬特明/托呲酯、纳曲酮/安非他酮和利拉鲁肽,肥胖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多成因疾病,需长期治疗以减少肥胖相关疾病风险。正因为需要长期治疗,所以抗肥胖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尤其是长期安全性,无论在抗肥胖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还是在获得批准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都起着最后决定性的作用。考虑到超重和肥胖流行以及抗肥胖症药物市场巨大、而现有抗肥胖药物又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随着人们对肥胖产生机制的更深入了解,新的抗肥胖症药物的研发仍期待能有突破性进展。
  •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儿童肥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拟从干预主体的角度出发,就学校、社区、家庭、学校-社区-家庭联合以及其他主体在儿童肥胖上进行的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探讨各种主体进行的干预的作用与局限性,发现更为有效且实施性强的干预方式,为提出进一步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性意见.
  • 摘要: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超重、肥胖的年龄、性别等分布情况,以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的伴发情况.rn 方法:选用某三甲医院2015年01月-2015年03月的体检人群共计2904人,并对该院医务人员的超重、肥胖分布情况及高危因素进行了描述性分析.rn 结果:我院医务人员超重、肥胖发生率总体为46.1%,男性人群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48.3%、23.6%,女性人群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6.3%、13.4%,男性和女性超重、肥胖人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超重、肥胖人群比例显著均高于女性及全国居民的平均水平,体重过低组人群中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超重、肥胖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超重发生率50岁以上年龄段最高为48.3%,肥胖发生率以40-50岁年龄段最高,超重与肥胖的发生有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率增高趋势.其次随着BMI增加其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肝酶、尿酸的水平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超重、肥胖发生率不同,且高于全国居民水平,且肥胖人群因常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并存,容易出现高血糖、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肝功损害等健康问题,因此该人群也具有很高的心血管病患病风险,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
  • 摘要: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健康问题,会导致一系列代谢及心血管并发症.儿童肥胖是一个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广泛影响的复杂疾病,它的致病机制包括遗传、神经内分泌、代谢、心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除了家族遗传因素对于儿童肥胖有重要影响,一些单基因、多基因的突变也会导致严重的早发性肥胖.儿童肥胖还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在调节能量代谢通路过程的神经内分泌通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造成儿童肥胖.
  • 摘要:目的:通过调动人们维护身心健康、促进健康减重的积极性,帮助肥胖和超重人群构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慢病风险几率,远离疾病;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减重效果,从而提高国民健康素质.rn 方法:2014年3月在解放军301医院国际医学中心的引领下,开始实施健康减重干预模式,检时对体检客户采取细致的问卷调查和专业的人体成分分析及相关的生化指标测验,检后根据科学问卷及体检结果的综合分析,对体重指数大于24.0的客户进行慢病风险评估.针对评估结果提供个性化饮食和运动干预及跟踪提醒.rn 结果:通过个性化的健康减重管理,提高了体检客户对超重和肥胖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的认知水平,增强了体检客户自我健康减重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了肥胖引发慢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了客户的满意率.rn 结论:实施"以人为本"的健康减重管理模式,体现了现代人文理念的内涵,真正树立起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大卫生观念,把健康教育和建康减重真正落到实处,使人民真正享有健康.
  •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体力活动水平与BMI的关系.rn 方法:收集2015年9月之前发表的关于儿童肥胖与体力活动的RCT试验,评价文章质量,采用RevMan5.1录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BMI指标,并进行敏感性分析.rn 结果:共有5篇文献纳入研究,初步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干预对降低BMI无干预效果[MD=-0.05,95% (-0.12,0.02),P=0.16,I2=36%,漏斗图未显示出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剔除其中1项研究后,总体效应为[MD=-0.11,95%(-0.27,0.05),P=0.02,I2=36%].不同年龄、不同干预时间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目前的体力活动干预项目不能降低BMI值,以后的体力活动干预开展需对干预设计与干预实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监督,盲目开展不能够起到儿童肥胖干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各年龄段健康人群体质指数与心率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12年至2015年来我院查体的健康体检人员的体检结果,采集身高、血压、体重、心率等数据,计算体质指数.将年龄进行分组,并分别统计各组体质指数与心率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健康体检人员43647例,男性28021人(64.2%),女性15 626人(35.8%),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4岁.各年龄段女性心率明显快于男性(P<0.05),男性和40岁之前女性的心率随体质指数的增加而减慢(P<0.05),40岁以上女性的心率与体质指数的高低无关.结论:体质指数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心率加快.
  • 摘要:国内外对儿童肥胖病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因素、环境行为因素、生命早期因素、生物因素等方面。近年来儿童肥胖的干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可能是由于家庭社区干预成本高时间长效果不明显干预措施集中于传统的营养干预和身体活动干预,尚缺乏针对孕期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的干预研究。儿童肥胖的干预不能仅靠单一的模式,需要综合使用健康教育、体育锻炼、饮食控制等干预策略,不断深化对儿童肥胖干预模式的探讨,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 摘要:儿童肥胖已经达到流行病程度,对全世界的公共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肥胖不仅影响现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对其也有深远的健康危害.目前国内外针对儿童肥胖诊断标准和干预治疗已展开广泛的研究,筛查出肥胖患者,确定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最有效和可靠的方式来对待儿童肥胖这一群体及相关合并症是改变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坚持运动养生健康以及心理辅导。在经过生活方式改变的治疗之后仍然没有改善体重或者并发症并无缓解,则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当患者重度肥胖并且患有严重合并症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时候,则可以在医疗中心有丰富经验的外科医师建议下才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本课题组欲通过观察禁食疗法联合毕思喜,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绿色自然的自然疗法.rn 方法:招募代谢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 group,CT)和毕思喜组(BFS group,BFS),两组均完成标准禁食疗法, BFS组进食毕思喜代餐一次,CT组健康饮食,禁食前、禁食后及治疗后测定血糖、血脂、尿酸、胰岛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FS组服用毕思喜3月后体重、收缩压、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B及脂蛋白a均显著下降.rn 结论:禁食疗法后服用毕思喜能够促进体重下降,改善血脂及降低尿酸等益处,禁食疗法后服用毕思喜具有显著改善心血管危险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体重增长速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rn 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孕妇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孕妇的妊娠中晚期体重增长速度,按增重速度过慢、增重速度正常、增重速度过快分组后进行分析.rn 结果:在所有孕妇中,妊娠中晚期增重速度正常孕妇仅占25.8%,增重速度过慢占9.5%,增重速度过快孕妇则高达64.7%.不同妊娠中晚期体重增长速度分组的巨大儿、LGA、剖宫产和GDM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增重速度过快组的巨大儿(10.1%vs.5.0%)、LGA (41.7% vs.35.0%)和剖宫产(46.6% vs.42.8%)发生率高于增重速度正常组,而GDM发生率(8.1%vs.13.4%)则低于增重速度正常组.校正混杂因素后,新生儿性别(0R=1.662,95%CI:1.179~2.342,P=0.004)、分娩孕周(0R=1.754,95%CI:1.469~2.095,P=0.000)、孕前超重肥胖(0R=1.763,95%CI:1.059~2.936,P=0.029)和妊娠中晚期增重速度过快(0R=2.102,95%CI:1.328~3.327,P=0.002)分别是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由于孕妇普遍存在妊娠中晚期增重速度过快的问题,因此临床上应重视孕妇的孕期体重管理,依据不同孕前BMI分类推荐孕期增重,使其增重速度保持在的合理范围之内.
  •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的减肥效果研究.rn 方法:随机选取50例来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并咨询,同意接受营养干预的肥胖患者(内脏脂肪面积,CT值>100cm2)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专业的营养师制定个体化的营养代餐和个体化的监测机制,对研究对象实施营养干预三个月,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体重,体质指数(BMI),腹部脂肪比率,体脂肪,体脂百分数,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臀围,腰臀比,身体水分等指标的变化来综合评价营养干预效果.rn 结果:50例患者体重由(88.38±18.69) kg下降为(80.08±16.7) kg; BMI由原来的(31.26±4.87) kg/m2下降为(28.33±4.34) kg/m2;腹部脂肪比率由原来的(0.95±0.06)下降为(0.92±0.06);体脂肪由原来的(29.25±8.57) kg下降为(23.88±8.12) kg;体脂百分数由原来的(33.37±5.49)%下降为(29.63±8.12)%;内脏脂肪面积(CT值)由原来的(190.05±89.5) cm-2下降为(127.92±51.22)cm-2;腰围由原来的(101.32±12.17) cm下降为(94.12±12.73) cm;臀围由原来的(107.5±9.48)cm下降为(102.94) cm;腰臀比由原来的(0.94±0.07)下降为(0.91±0.08),这些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有13例血压高于临界值(140/90) mmHg,干预后仅有1例异常,x2=11.96,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中轻度脂肪肝有28例,干预后只剩8例轻度脂肪肝,x2=17.361,P=0.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值在干预前偏高(>6.1mmol/L)的有13人,干预后只有1例偏高,x 2=11.96,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总胆固醇在干预前偏高(>5.17mmol/L)的有18人,干预后还剩3人偏高,x 2=13.562,P=0.000<0.000 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在干预前偏高(>2.83mmol/L)的有9人,干预后的除2人偏高外,其余都恢复正常,x 2=5.005,P=0.02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在干预前有25人偏高(>40U、L),干预后还有5个人稍微偏高,其余均恢复正常,x 2=19.048,P=0.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前,谷氨酰基转移酶偏高(>40U/L)的有20个,干预后还有8人稍微偏高,其余均正常,x 2=7.143,P=0.00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身体水成分营养干预前为(42.23±8.64) kg,干预后为(41.90±8.43) kg,P=0.58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在营养干预前为(11.43±2.34)kg,干预后为(11.37±2.47),P=0.35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机盐在营养干预前为(3.76±0.77)kg,干预后为(3.73±0.79)kg,P=0.10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肉重量在于预前为(53.204±11.46)kg,干预后为(52.61±11.20) kg,P=0.0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个体化营养干预不仅对内脏脂肪的减少,体重的减轻,腰臀围的减小都起到显著的效果,而且此方法还具有安全,简单,容易执行的特点.
  • 摘要:国内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多伴随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紊乱等代谢性疾病,所以首先要找到病因治疗原发病以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加脂蛋白合成,加速肝内脂肪输出,运用饮食调控和运动消耗的手段对肝脏脂肪代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提供针对性的营养治疗和坚持有效运动的方案可逆转脂肪肝,减轻且治疗其并发症。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是减少其发病率的核心思路。深圳一生健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十几年近万名的成功案例的经验和数据支持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知信行”教练管理技术,以帮助受众认清脂肪肝以及代谢性综合症等慢病的危害,建立只要行为逆转就有可能达到指标逆转并获取健康的信念。
  • 摘要:目的:制定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为肥胖的综合管理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今于我科门诊综合减重患者40例,通过对其不同减重分期建立不同的饮食、运动、体质调养、中医绿色疗法等干预建立个体化综合管理模式,并对其体重、BMI、腰臀比进行评估比较.结果:4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BMI降低,腰臀比趋于正常化.结论:不同减重分期的健康管理为单纯性肥胖患者建立健康减重模式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评估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现状.rn 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学测试.通过佩戴三维加速度评估体力活动水平.有效佩戴时间≥7个自然日.抽取空腹静脉血对糖脂代谢指标进行检测.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体重指数(BMI)的切点对超重和肥胖进行判定,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rn 结果:入选我院内分泌科门诊137名31~72岁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0.0±7.9yr,BMI 25.83±3.18kg/m2,男性80人,女性57人).与工作日相比,周末代谢率(METs)、平均每日中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MVPA)较短,%MVPA较低(P<0.05).男性工作日每日静坐百分比(%sed)大于女性(P<0.05),平均每日步数(Step)小于女性(P=0.055),Energy、METs、%Sed、%MVPA、MVPA无差异(P>0.05).男性周末Energy、METs大于女性(P<0.05).受试者中正常体重者占28.4%,超重者占47.8%,肥胖者占23.9%,三组间工作日%MVPA、MVPA随BMI增加而减少,超重组及肥胖组Steps小于正常组(P<0.05),Energy、METs、%Sed无差异(P>0.05).三组间周末%MVPA和Steps随体重水平增加而减少(P<0.05),其余体力活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内工作日、周末各项体力活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超重及肥胖者血糖达标率低于正常体重者(43.8% vs 63.2%,x2=4.103,P=0.04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是血糖控制达标的保护性因素,每周MVPA越多血糖控制达标率越高.rn 结论: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随体重水平增加体力活动水平下降的现象.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每周中等至较大强度体力活动量是血糖控制达标的保护性因素.
  •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某人群肥胖或超重、血压、血脂、脂肪肝的异常状况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某单位员工1571人在我院的健康体检数据按照性别和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按照年龄20~29、30~39、40~49、50~59、60~69分五组,患病率分别是:脂肪肝(15.13%、21.54%、38.76%、36.24%、43.97%),超重或肥胖(16.39%、17.85%、22.49%、26.64%、57.15%)、血压高(10.08%、12.31%、18.64%、27.07%、58.62%)、血脂异常(20.59%、14.15%、42.01%、47.16%、60.43%).rn 结论:脂肪肝、超重或肥胖、血压高、血脂异常发生率都随年龄段增加而显著增长.
  • 摘要:目的:孕期肥胖并发症探讨.方法:怀孕体重增长范围可参考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前体重(kg)、身高(m2).结果:我国BMI≥28.3定为肥胖.孕前BMI<18.5的孕妇孕期可增加13-16.7kg,孕前BMI 18.5-23.5的孕期可增加11-16.4,孕前BMI> 23.5的孕妇孕期科增加7.1-14.4kg.结论:孕期肥胖对孕妇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
  •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减重门诊患者的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及消耗、人体测量、人体成分的基本情况.rn 方法:收集我院减重门诊患者的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及消耗、人体测量、人体成分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入组89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45.8±16.4岁,平均BMI32.8±4.4kg/m2,最大的达到53.5kg/m2.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有35例,占39.3%.饮食习惯: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患者的进餐速度都偏快,多在10分钟用餐完毕,偏爱中餐跟肉食,不喜欢吃热食.但与糖尿病患者口味适中以及外出就餐频率1~2次、周不同的是,非糖尿病患者饮食口味爱好咸,去餐馆用餐的频率更高,为3~5次、周.能量摄入及消耗:合并糖尿病者碳水化合物摄入量(283.6±89.5g vs.232.2±59.7g)、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3.4±7.1% vs.47.9±8.3%)均高于无糖尿病者,脂肪供能比低于无糖尿病者(30.8±5.9% vs.34.9±7.6%)(P<0.05),两组间总能量、蛋白质、优质蛋白质、脂肪摄入量,蛋白质供能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静息代谢率无统计学差异,但糖尿病患者的静息代谢率、体重高于无糖尿病者(17.0±1.93kcal/d/kg vs.16.0±2.27kcal/d/kg)(P<0.05).人体测量:糖尿病患者的臀围(111.1±8.2cm vs.117.15±9.9cm)、上臂围(34.0±3.3cm vs.36.4±3.8cm)、三头肌皮褶厚度(31.6±8.8mm vs.36.1±8.9mm)小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而体重、BMI、腰围、颈围、双手握力均无统计学差异.人体成分:糖尿病患者的体重(86.9±17.2kg vs.94.8±18.3kg)、体脂肪(33.5±8.9kg vs.39.7±11.3kg)、体脂百分比(38.5±6.7% vs.41.7±6.5%)、内脏脂肪面积(130.7±27.5cm2vs.145.3±24.8cm2)均小于无糖尿病者(P<0.05),BMI及骨骼肌重量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与糖尿病患者相比,超重及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年龄偏小,饮食习惯更差,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更大.
  • 摘要: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经济、无副作用,可以用于减肥以及预防肥胖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的方法.目前许多国家为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提倡运动减肥已成的重要举措,其主要原因是运动能调节能量平衡,预防慢性病.减肥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单纯依赖运动不控制饮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希望达到较好的减肥效果,需要坚持不懈的运动和持之以恒的饮食调控。长期的体育锻炼不仅改善形体,还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使人朝气蓬蓬、充满活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