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
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

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浙江武义
  • 出版时间: 2010-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华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们有必要重视和爱护。我现在就此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
  • 摘要: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所原创的、土生的、独有的、不可以被其他民族或国家所复制或嫁接的精神文化。深深根植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民族印记。
  •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能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核心。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发全球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摘要:前一个时期,中医养生火了起来,以科普的名义,形形色色的养生大师粉墨登场,林林总总的养生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畅销书榜上,绿豆、茄子等“高人指点”过的食材身价倍增,甚至通电诊病、麻衣神相、命理测算等伪科学也沉渣泛起……
  • 摘要:“望病颜、闻病声、问病状、切病因”四个环节,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深入浅、由局部到整体的辨证施治医学观,“望闻问切”体现了中医药的精髓,是中医药医务工作者诊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享用中医,更是中医药系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中,也应学会“望闻问切”,就是要切中要害,把握共性,注重个性,望得准,闻得真,问得活,切得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众化的语言,说出大家最关注、最想知道的中医药知识。
  • 摘要:笔者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健康行动”专家宣讲团成员,多年来,不定期地深入高校、社区、企业等场所进行科普宣讲、健康咨询、文化传授等活动。尤其是近3年来,结合普通民众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日益增加和伴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带来的高层次人士精神需求的增长,总结运用自己的临症心得、科研成果、文化积累,频繁举办普及性或高雅层的各类专题讲座20余场。
  • 摘要:为了更好的明确相关读者的需求,以及书籍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优劣,针对书稿《珍惜生命之树—识肝、知肝、养肝》,在网上做了相关图书的检索和分析。同时在西单图书大厦做了一次与该书相关问题的口头问卷式的调查,同时做了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市场调查。
  • 摘要:中医药文化与科普讲座,是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专家与受众的面对面互动,拉近了专家与大众、中医药学术与普及的距离,其效果是其他传播方式不能取代的。对于专家来说,一场成功的报告会是对自己学术水平、语言表达艺术和与社会沟通能力的综合考验;对于受众而言,聆听一场精彩的报告会,不仅可以获得自己关心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同时也是一次接近专家、沟通社会的美好享受。讲座的效果虽然取决于讲授者与听讲者双方的共同努力,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讲授者。今天,就中医药文化与普及讲座的创作思路问题与大家一起做一次讨论,发表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 摘要:中医科普,主题是科普,内容是中医,就应该用中医的辩证思维进行思考。听说某食物能补就胡乱食用,这不是中医食疗;听说某药可祛病,就多多益善,这不是中医药膳。
  • 摘要:中医药科普宣传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老百姓了解到权威的中医药知识,就要深入研究中医药科普宣传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中医药科普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中医药科普宣传的效果和覆盖率,推动中医药文化和防病治病知识更加广泛深入地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
  • 摘要: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普及。是指采用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让民众对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传播科学是思想,让科学知识能为普通的老百姓服务,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中医科普也是如此,即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医学的道理和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讲授给大众,从而提高我国的整体人口素质和医学素养。
  • 摘要:中医理论里的中药学每一味药物都有性和味,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寒与凉,温与热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泄火、解毒、滋阴等作用。用于热症,温热药多具有散寒、温里、助阳、救逆等作用。但是这些概念在现代科学里没有任何定义。
  • 摘要:近年来,掀起了一股出版和阅读中医药科普著作的热潮。与此同时,宣传中医科普知识的电视、广播节目也颇受欢迎。简单的中医常识对于老一辈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他们懂得将感冒清楚地分为风寒与风热,知道淋雨后煮姜糖水喝可祛寒等等。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为此,对中医科普的需求面在不断扩大,以达到无病则防、己病调养治疗的目的。
  • 摘要:近年来,健康教育的普及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养生保健知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实,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关于如何养生保健的理论,比四大基石更全面、更科学,我们称为“三有养生原则”。
  • 摘要:中华养生有一句名言,叫做“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又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谓“内”,也是指心,养心在养生中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何以养心呢?就此谈一下我的理解和看法。所谓心,非指心脏,而是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概念,即思想、意念、心理、情感的总称。养心即调整好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养心的标准是把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何将这四者调整到最佳状态?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调整好情志:其二,调整好心态。
  • 摘要:我在以往的健康讲座中,反复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和因人而异的这一精髓。其实生活当中不仅仅是健康,即便对于日常生活琐事,抑或是企业管理,一定是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所谓本之于己。但我们同样不能离开社会。诸如当下很多养生话题,过分强调了回归自然,从而忽略了人生界的存在,两者各得一偏,我以为缺一不可。以中西医而言,西方侧重于物质,于是有物理;东方侧重于精神,于是有道理。就生命科学而言,主要是对生命的认知本质上。其最大之差异则体现在人生界与自然界,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取舍上。而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医学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以为当是人文医学。
  • 摘要:无论古今中外、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健康长寿的愿望,因此,人人都关注着自己如何谋生、养生、长生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人生在世上有尝不了的味,有看不尽的景,有做不完的事。如果死了,肉体成灰,则意味着永远离开人间。至于灵魂,科学家说子虚乌有,宗教家说人死魂在。天堂是耶稣教徒的身后归宿:西方乃佛教弟子的理想乐园。灵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必须依其在世的为人善恶到其该去的地方,或天堂或地狱或西方或轮回。只是从来没有人经历过“天堂”或“西方”的生活,也从来没有人敢于先死一回去体验一下“死归何处”?这道悬而未决的古老命题,答案极其茫然,终于导致了人们对于死亡的诚惶诚恐,因而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求生欲望。一言以蔽之:“好生恶死”是人类共同的性格。这便是养生学说产生的基本动因。
  • 摘要: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宜人,使人食欲大振,摄入的热量也显著增加,加之睡眠充足,出汗减少,因此稍不注意,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相当多爱美的女性集中在春夏季节减肥,为了达到速瘦的目的,甚至采取饥饿疗法、服用不当的减肥药等方式,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首先,减肥方式要科学合理;其次,减肥不分季节。保持和追求理想体重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做的功课。
  • 摘要: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健康教育的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过程。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检验近年来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在滨江街办事处的配合下,滨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9年9月在滨江社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评估,同时分析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自身工作发展的可行性方法。
  • 摘要: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中有德智体美劳的教育,“食育教育”的提法在我国尚未引起重视、列入学校教学内容。所谓“食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营养、合理膳食的教育。以往在学校生物课或健康教育课中,穿插了一些相关内容,但数量太少、深度太浅,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直没有列入幼儿园、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没有真正走进课堂。
  • 摘要: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人类健康的宝贵财富。中医药科普是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璀璨文化,将古代中医药经典译为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语言,成为社会民众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当前,由于生活方式不当已经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安危,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同时造成社会不安宁状况。纠正这一误区,中医药科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用价值。
  • 摘要: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对出版社实行等级评估,采用了一套主要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等级评估体系进行评估,旨在指导出版社的发展,对出版社进行宏观管理。但总署的评估体系中缺乏完善的学术评估指标。作为以文化科技为核心的经营出版单位,如果没有学术支撑,而单纯以经营指标为评估核心,可能造成发展导向的偏差。本论文以医学出版社为例,采用学术和市场两因素指标对出版社进行聚类分类,以期对医学出版社的等级评估提供新思路。
  • 摘要:中医养生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生命进行调护的科学。中医养生在尊重生命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采取各种方法达到保养身体、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其中,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健康是中医养生的核心主题。
  • 摘要:在中国儒、道、佛三大传统文化中,儒家致力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佛家力图超脱现世;只有道家将生命科学提到中心位置,以健康长寿为己任。孔子“罕言天道”,主张“吾命在天”,对生老病死取听之任之的超然态度。佛教导弟子“不可得为世间意’,,而应该专心慈航彼岸,善修来世。而老子则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认为圣人不生病,是因为了解病源,认真对待疾病的结果。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期限,是道家关心的首要问题。《抱扑子》首先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表达了人类通过某种手段战胜死亡的意。在对道家饮食文化与中医饮食养生关系的研究中,深刻体会到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中医食疗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值得总结。
  • 摘要:中国人素来有浓厚的“进补”情结。每年冬季来临,有的家庭,全家男女老少,人人进补,甚至“全家一方,共享补品”。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加上目前的保健品、滋补品市场空前地繁荣,人们对于购买和进食保健品、滋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大有“全民进补”之倾向。然而,由于受到中医科学知识普及还不够全面、老百姓自己掌握的中医药学知识有限、一些商家不良广告的蛊惑、某些非专业媒体不负责任的误导等因素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进补、滥用补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进补者不但达不到期望中的进补效果,反而浪费钱财、有损自身健康。
  • 摘要:“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内容广博,两千多年来不断地在指导着中医养生保健和临床实践。《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说:慢性已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每年死于此病的人约600万,这无疑敲响了对我国慢性病防治的警钟,而“治未病”的开展必将对人民养生保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以及科研教学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热逐渐兴起以及人类追求绿色疗法、重视养生保健的今天,旨在推动开发应用“治末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截断病势)、愈后防复、择时防发(作)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工作的开展。
  • 摘要:中国古代先贤的医学经典之作《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这一结论突出显示出了中医食疗科普、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治己病治未病”。
  • 摘要:秋季是让人感到舒适的季节。正是随着秋季的来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进入了高发季节。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9.5%,所以秋季预防此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上古之人,春秋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那今人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多半是因为疾病。人的一生几乎没有不得病的,生病就意味着要与药结伴同行。药物本身就是双刃剑.用得好是祛病良药,用不好就是毙命毒药。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达50余万人。可见,安全用药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而糖尿病作为一种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保证合理用药,安全有效就更为重要。在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治疗的实际状况与理想水平相差甚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治疗糖尿病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等认识不清,其次是对糖尿病治疗存在种种误区,比如认为“降糖药越贵越好”、“中药能除根”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糖尿病治疗长期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导致了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说糖尿病的合理用药对于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就和大家谈谈合理用药。
  • 摘要: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病因引起的代谢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的流行性疾病,已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全世界正在经历着由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向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转化,特别是糖尿病正暴发流行。
  •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范建高等对上海市3175例成人调查显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7.3%,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占15.4%。肥胖、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压是脂肪肝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同时它们也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态肥胖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生率约为30%-90%,NASH达33%-42%,进展性纤维化13%-14%。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NASH非常普遍,发生率高达87%,50%经超声检查有脂肪浸润,20%发现有进展性纤维化或肝硬化。根据NAFLD的自然病史,在10年内约10%-11%的NAFLD/ NASH进展成肝硬化。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内失代偿的发生率超过50%,预后不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NAFLD为隐原性肝硬变的常见原因,而且,随着肥胖儿童的日益增多,脂肪肝的发病渐趋低龄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 摘要:小儿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各种外在因素及自身调节的基础上形成的阴阳消长的特殊状态。它决定了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亦影响着疾病的传变方向与转归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某种条件下,它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可变是绝对的。
  • 摘要:免疫力是人体免除灾疫、疫病的能力。《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说体内正气充足,外邪(致病因素)不可能侵袭人体、导致人体发病,如果外邪能够侵袭人体、致人发病,必定是人体的正气不足、不能化解、抵抗外邪。许多医生就此理解:小儿之所以反复感冒,必定是正气亏虚,因此需要大补元气,才能预防感冒。这是典型的学习经典中的教条主义,脱离临床实际,以经解经,机械搬用。
  • 摘要:冬季正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糖尿病足患者每至寒冷的冬季下肢的发凉、麻木、疼痛感就会加重,因为寒冷的刺激会使下肢或足部血管收缩,供血不良,加上外出活动减少,糖代谢减慢使血糖升高等因素均可导致糖尿病足的加速进展。本文将从糖尿病足初识、高危足的管理介绍常识,并将在下期介绍糖尿病足的药浴疗法、足部按摩、合理饮食、血糖管理、运动疗法等常识,使读者对糖尿病足的防治有较完整的认识。
  • 摘要:《易筋经》是中国古代导引养生学专著,中国古代养生健身文献中,谈理论者鲜有方法,谈方法者鲜有理论,而《易筋经》,先立论(总论、膜论、内壮论)再根据理论框架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其理法与技法的结合与应用在中国古代养生文献和体育文献中是颇为罕见的。《易筋经》有三论作为理论支持,壮内以助其外。其主要锻炼方法“易筋十二势”上应十二个时辰,内应十二经筋,易筋以坚其体。“易筋十二势”具有调整体形,一张一弛,消除人体生理障碍;调整呼吸,提高人体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调整意念,消除人体心理障碍三大显著功效。
  • 摘要:从当年的刘太医,到今天的张悟本、李一,打着中医养生保健旗号敛财骗钱的的人相继垮台,而留给中医的,是老百姓的质疑,社会的不解。中医养生书籍充斥市场,本本畅销,而当张悟本的“神话”被揭穿后,在图书排名的前十位,已经难觅养生图书的踪迹。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是否能够为中医科普把把脉,让他健康地成长?
  • 摘要: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悠悠历史长河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发挥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并不断累积发展的医学科学,集中展示其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防治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方面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对于控制医疗卫生费用、缓解看病就医问题、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国人乃至其他国家人民欢迎。所以,我们作为出版工作者,尤其是医学类图书编辑,在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诺的同时,抓住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地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使中医药科普知识和文化得到进一步普及。
  •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追求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的飞速变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使人们应接不暇,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己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生活保健备受关注,科普宣传尤为重要。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不断继承和发扬并加以提高。“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健时期,为促进我国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们必须认识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新时期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点任务,从整体上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水平,加强领导,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事业健康发展。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各类媒体顺应潮流,纷纷包装推出一批侃侃而谈的“中医养生专家”,使得中医药宣传异军突起,各种保健书籍目不暇接,中医药讲座充斥影视、科普教育板块见诸报端,人们随波逐流,中医养生甚至成为街头巷尾聊天的首选话题,注重养生保健儿近狂热,部分人士声称某法包治百病,甚嚣尘上,被百姓奉为神明,甚至搅乱市场,波及经济,影响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 摘要:长期以来,中医药科普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至少是没有抓住“关节点”。因此造成市场上好像中医药普及的书籍很多,而真正属于中医药科普(还不要说高水平)的书籍寥寥。
  • 摘要:中医药源于生活,发展在民间,成文在皇家,传播于文人秀才之中,真正的中医药学在人民大众中享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名为郎中的医家不但能看病处方,还能运用民间就地取材适用的单验方,单验方的应用效果好,有的还比西药见效快,即使是在西药进入我国后,由于西药价钱与不用花钱的单验方比较,人们还是愿用单验方治病,故人们对中医药还是痴情不改。如社会上有病的人能得到一位明医的诊治,算是一件了不起的幸事,社会上至今还流行着郎中进屋三响之说。三响:一是脚响,就是请郎中要用轿子去接;二是锅响,就是郎中进屋后要备宴席招待;三是钱响就是要用钱打发郎中。用现代的话说,那时的郎中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上层人士,说明人们对郎中有一种敬仰之心。久而久之,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需求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那样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 摘要: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里强调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构成词的基本单位。中国的汉字起源与发展有数千年的历史,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在仓颉造字之前,古人已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开始了象征符号的创造:因此汉字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西方的汉学家更多地把汉字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汉字的形体构造折射出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观念。而中医,众所周知,从形成之初,就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其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无不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包容。因此通过分析汉字形体,解读汉字中的生命细节,反映中国传统的疾病观、防病观和诊疗观,引起读者的共鸣,是中医药科普创作的新途径。
  • 摘要:笔者自1964年发表第一篇科普文章以来,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600余篇。从1987年起主编出版了中医中药、食疗药膳、营养保健、养生康复、自然医学、临床医药方面的科普著作270部,在台湾出版科普著作12部,共计5000多万字。近5年来,应各级学会、各级政府、省市电台及基层社区与单位邀请,在全市性大型科普报告会上作报告,每年均在20次以上,近两年在“健康科普讲坛社区行”活动中做科普讲座65场。
  • 摘要:健康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关系到民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如今人们在实现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后,开始把追求健康长寿,提升生命质量作为人生的一大目标。由于中医学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中医的养生、防病理论和方法-时间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中医健康的科普和宣传是一项具有重人意义的工作。
  • 摘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对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中医药列为重点。近年来,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有调查显示,目前国人对中医科普的认知度普遍偏低;加之近来出现的盲从于一些所谓的中医养生专家现象,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长期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因此,切实做好中医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广大民众对中医的认知度,重建适合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多年来除致力于临床、科研、中医院管理之外,在中医药科普方面也有一些涉猎,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就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 摘要:首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将全面、系统、深入地讲授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的思路、方法与技巧,有专门的老师给大家讲授,我今天与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主题,是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关于中医药文化科普的宗旨、原则、内容与要领。
  • 摘要: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科技、文化、哲学、思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的活载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对西方思想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引入,中医的很多理论、方法不能被解释与证明,从而在其生长的土壤上遭遇了信任危机。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十分模糊,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那么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思维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让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了解并接受中医呢?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讨中医科普化,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让人们真正认识中医,喜欢中医,利用中医药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笔者认为,目前中医科普只集中在宣传中医的养生和保健方面。没有从最根本的中药医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医药为人类防治重人疾病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角度来展示中医。下面我就中医科普发展谈谈粗浅的认识。
  • 摘要:十年前,有大师胡万林;两年前,有台湾地瓜王子“林光常”,以及中国大陆的“治癌世家”刘弘章;如今,有“中国食疗第一人”张悟本。随着“京城最贵中医”张悟本骗局被揭穿,人们的“养生热情”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些“专家”奉若神灵?中医药科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去应对,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亚健康状态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呈上升趋势与当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及人们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自然环境的污染,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自身营养的过剩,体力消耗性劳动减少等,使得与亚健康状态相关的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 摘要: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在乎自己的身体。并且总想知道更多一些的关于身体、健康、疾病的秘密。五年前,我开始观察身体的变化,倾听身体的“语言”,试着记录一些变化,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心感觉自己的胖瘦,口味的变化,睡眠的好坏,心境的波动,有时甚至是梦的改变等等。希望在这些变化中找到规律以及一些隐喻。因为我发现自己在身体的问题上,或者健康或者生病,很容易健忘,大概就是老人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所以我决定用这样的方式检索自己的身体,在意“她”的表达,了解“她”的变化。
  • 摘要:健康,是人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用金钱未必能全部买到。对每个人来说,健康的躯体除了先天和遗传带来不利因素外,后天素质的提高就要靠自身在生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
  •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频繁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使中药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国内的一些媒体、学术刊物、科普杂志及科普学会在普及中药安全性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人作为一名中医药科普工作者在近年来曾就“中药(或中成药)安全性问题”这个讲题在各种科普论坛、培训班、学习班及学术会议上作过20多场讲座或报告,深受广大医药工作者和普通人民群众的欢迎,为普及中药安全性知识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经过这几年的宣传,已有相当多的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对中药安全性问题有了足够的认识,但还有不少的医药人员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认识不足。甚至还有少数人仍然抱着“中药安全无毒”的错误观点,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药安全性知识的普及工作,而我们作为中医药科普工作者,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通过科学普及宣传,让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到中药的毒副作用,避免或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到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药。而我,作为中医药科普工作者中的一员,将把普及中药安全性知识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一项长远的事业来做,因为我知道:普及中药安全性知识,任重而道远!
  • 摘要:在我省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为推进福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民革莆田市委与民革福建中医学院总支部与合作,在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学会、省卫生科技教育协会和莆田、厦门、泉州、龙岩等地市卫生局及部分中医药医疗科研单位的的支持与配合下,开展了“福建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专题调研,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围绕我省中医药事业管理、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摘要:当今与健康相关科普工作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很多著名医院都在倡导“大专家写小文章”,各类报纸、电视、广播把健康的衣食住行方式都作为专题进行广泛宣传,人们也的确在各种科普信息中获益。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科技、文化、哲学、思想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引人,从而遭遇了信任危机。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西方的思维模式占土导地位的今天,让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了解中医、接受中医,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讨中医科普化,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走近中医,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相关人群的糖尿病知识还仍然缺乏,一些病人还相信一些糖尿病的虚假宣传,“跟着广告走”,按照“广告”用药,这种情况往往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导致并发症增多。这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大了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存在可能与糖尿病的正面科普宣传较少、虚假糖尿病宣传充斥生活内外有关等原因有关。下面我们就从相关方面来进行论述。
  • 摘要: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长期残疾的多发疾病。我国现有的600万中风病人中,约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作为神经内科或脑病科医师,有责任帮助中风病患者在度过急性期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中风病患者的残疾程度,促进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指导患者理解康复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都很清楚,超过时间窗的堵塞血管不易/不宜再通,损伤和死亡的神经细胞再生困难。人类的脑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储备和较强的可塑性,损伤缺失的神经细胞功能可以由其他(健康)的神经细胞来承担,这个功能转移和重塑的过程需要通过康复锻炼才能完成。康复医学实践表明,通过康复,可使大多数中风病人减轻或避免残疾,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甚至上作能力。
  • 摘要:四川省、成都市名中医刁本恕主任医师出生中医世家,从医40余载,现从医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成都市中医名医馆,为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博士生导师,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笔者有幸师承刁老师,深受教益。现将其用四联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经验进行介绍。
  • 摘要:我们在男科门诊发现,许许多多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并无临床不适症状,而是在相关男科疾病就诊时才被检查发现,这些相关疾病如男子不育,性功能减退,性欲降低;或有一些特殊症状,如:尿道口红赤,龟头发热,尿道痒蚁感(外观正常),臀部酸痛,脊背肩胛隐痛发紧,头晕耳鸣;或有不洁性交后,隐性感染不去,迁延日久而形成隐性慢性前列腺炎症等。
  • 摘要:茉莉花香气甜郁、清雅、幽远,沁人心脾,有“人间第一香”之美誉。而在中医看来,由于其花性温,味辛,微甘,因此有清热解毒、辟秽、和中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湿浊内阻、胸部不舒、泻痢腹痛、头晕头痛、目赤、疮毒等病症。
  • 摘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然而春夏应该如何养阳,历代医家见解不一。如唐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明.张介宾则理解为“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至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清.张志聪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春夏养阳要补内虚之阳:高士宗则又认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等等。笔者参看诸家见解,结合自己读《内经》的体会,主要从情志、饮食、起居对“春夏养阳”的指导意义进行赘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