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二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
第十二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

第十二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1-10-1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首先对耳源性眩晕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阐述,然后从创新能力的提高、鉴别诊断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的加强、患者教育的缺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眩晕基础与临床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摘要:目的:利用垂直平面摆动试验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并探讨中青年垂直半规管功能正常值。方法:运用自主研制的SRM-Ⅳ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采用垂直平面180°正弦非阻尼摆动方法对100名18-59岁的健康受试者诱发垂直眼震,记录眼震视频和眼震曲线,采集眼震个数、持续时间、慢相速度等参数。将100名健康受试者以45岁为界分为青年组(68例)和中年组(32例)进行比较。试验中以右前半规管和左后半规管为一对(right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nd left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RALP),以左前半规管和右后半规管为一对(left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nd right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LARP),计算出两对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两侧不对称比(canal paresis,CP),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和中年组平均慢相速度C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CP值,RALP为10.2%±7.1%,LARP为l0.4%±6.2%。健康中青年人群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CP值95%参考值范围,RALP为低于23.7%,LARP为低于22.9%;CP正常范围:≤20%为理想值,20%~25%为正常偏高。结论:垂直平面180°摆动试验可有效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此方法有望在临床得到应用。
  • 摘要:目的:介绍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引出方法,观察健康青年人群oVEMP反应,并进行参数分析和正常值计算。方法:选择25名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名,女13名,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4.3±5.6)岁。以500 Hz短纯音为刺激音,进行气导oVEMP检测,并计算阈值、潜伏期等参数的正常值。结果:全部受试者均引出典型的oVEMP Nl-Pl复合波形,引出率为100%。oVEMP的引出阈值(正常听力级)为(86.6±3.6)dB(-χ±s,下同);Nl潜伏期为(10.1±0.4)ms,Pl潜伏期为(14.7±1.2)ms,波间期(4.5±1.0)ms;振幅(7.9±4.4)μ V。除振幅耳问波动稍大外,oVEMP阈值、Nl潜伏期及Pl潜伏期左右耳间波动很小。结论:气导oVEMP是一种新兴的、稳定有效的前庭功能检测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内蒙古草原环境下鼻炎患者居室尘螨变应原暴露水平与致敏的关系,评估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两种检测方法诊断尘螨致敏的一致性。方法:集中招募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具有鼻炎症状的患者314例,接受病史询问、前鼻镜检查、变应原体内检测(SPT法)和体外检测(sIgE法)。采集患者卧室床垫尘埃,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验检测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erp)和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Derf)主要变应原Der p l和Der fl的含量。以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等。结果:314例鼻炎患者中,变应原检测结果为:Der p SPT阳性率5.7%,sIgE阳性率9.2%;Der f sPT阳性率22.0%,sIgE阳性率7.6%,均低于花粉的阳性率。花粉变应原中以艾蒿阳性率最高,SPT为51.9%,sIgE为47.1%。以尘螨变应原SPT作为判定致敏与否的“金标准”,sIgE检测Der P和Der f,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27和10.64,Kappa值分别为0.20和0.35。共计276例鼻炎患者进行了床垫尘埃检测,Der p l阳性2例(0.7%)。Der f l阳性4例(1.4%)。Der p l暴露水平与SPf阳性呈正相关(r5=0.156,P=0.01),但与sIgE阳性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9=0.116,P=0.055);Der f l暴露水平与SPT和sIgE阳性均无明显相关性(r5=0.05.P=0.93l;r5=0.0r7,P=0.245)。结论:内蒙古草原环境下尘螨暴露水平很低,Der p和Der f不是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致敏原,尘螨的暴露与致敏之间也非简单的剂量-反应关系。在此特殊环境中,尘螨变应原SPT与sIg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强度较低,故建议采取体内和体外检测手段相结合进行临床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在翼腭窝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5例翼腭窝良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5例患者均接受了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的外科治疗。其中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l例。手术采用控制低血压全身麻醉,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切开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切除肿瘤。结果:本组5例肿瘤均获得一次性完全切除,无任何并发症。均于术后5~12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2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结论: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可以安全而完整地切除翼腭窝的良性肿瘤。该术式保留了鼻泪管和下鼻甲,保留鼻腔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降低复发率和缩短恢复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蝶窦进路岩尖部胆脂瘤囊内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经鼻内镜蝶窦进路切除鞍旁、岩尖部胆脂瘤患者3例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在全麻下经鼻内镜全筛窦、蝶窦开放,于蝶窦外侧壁、颈内动脉前方磨开颅底骨板进入岩尖部,切开并扩大胆脂瘤囊壁后,采用吸引、刮除和冲洗的方法将胆脂瘤进行囊内清除。结果:3例岩尖胆脂瘤经囊内切除手术,均一次清除干净,手术前伴有头痛和眶尖综合征的2例患者于术后当天即有症状改善,术后1~4周症状完全恢复,全部患者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7年,全部患者症状未再发,影像学检查胆脂瘤无复发。结论:靠近鞍旁区域的岩尖胆脂瘤可以采用经鼻内镜蝶窦进路行囊内切除手术,远期疗效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1996—2010年诊断为脑脊液鼻漏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其中,外伤性25例,自发性17例,医源性12例。采用颢肌、颞肌筋膜、中鼻甲黏膜、鼻中隔黏膜、下鼻甲黏膜、阔筋膜、大腿肌肉、腹部脂肪、钩突黏膜、鼻窦黏膜等进行修复。结果:54例患者中,49例一次修补成功,l例2次手术修补成功,1例3次手术修补成功,l例在外院再次手术成功,l例修补不成功,未再治疗,l例术后1年半复发,未再治疗。术后并发症:4例术后出现高热,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浅昏迷并高热,l例术后出现癫痫,l例患者术后出现气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率高,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准确的漏口定位,选择合适的入路和适宜的修补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下颌前伸量对无鼾人群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用力吸气流量(fbreed inspiratory airflow,FIF)的影响,探讨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有效下颌前伸量。方法:无鼾人群和OSAHS患者各18例分别在仰卧位和侧卧位进行不同下颌前伸量的FIF测定:下颌正中位(下颌前伸0%)、下颌前伸25%、下颌前伸50%和下颌前伸75%。测量结果换算成百分比值后取平均值(-x±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无鼾人群不同体位,不同下颌前伸量的FIF百分比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OSAHS患者在仰卧位及侧卧位,下颌前伸50%的FIF比值(1cr7.1%±29.0%,112.0%±33.1%)和75%的FIF比值(106.4%±20.7%,116.8%±36.4%)均显著高于下颌前伸0%的FIF比值(84.0%±18.3%,98.3%±24.0%)和25%的FIF比值(92.7%±21.8%,103.7%±22.6%),P值均<0.05;但50%和75%两位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同下颌前伸量时,仰卧位和侧卧位的FI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下颌前伸50%和前伸75%对于OSAHS患者的通气改善无明显区别,下颌前伸50%可考虑作为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有效前伸量。
  • 摘要:目的:探讨声门下型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临床特点、淋巴转移规律、治疗模式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1970—2005年初治的36例声门下型喉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期6例,Ⅱ期9例,Ⅲ期8例,Ⅳ期13例。单纯放疗8例,单纯手术18例,手术加放疗l0例。分析不同分期、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作差异检验,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除3例患者无瘤状态下失访外,其余33例均随访5年以上或至死亡。5年生存率为58.2%,其中I、Ⅱ、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66.7%、62.5%、30.8%,I-Ⅲ期与Ⅳ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5,P<0.05);单纯放疗、单纯手术、手术加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8%、66.7%、51.9%。淋巴转移率为25.0%(9/36),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Ⅵ区,其次为Ⅱ区。NO、N+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66,P<0.05)。结论:声门下型喉鳞癌预后相对较差。喉全切除术是该型喉鳞癌主要的治疗方式,仅部分早期患者可行单纯放疗或喉部分切除术。局部晚期患者在手术同期应行颈部Ⅱ~Ⅳ区及Ⅵ区的淋巴清扫术。
  •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咽旁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77岁,中位年龄42岁。CT扫描结合MRI检查有助于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方式包括:经口入路l例,经颈部入路22例,经腮腺-颈部入路8例,下颌升支纵行裂开入路1例,经颈部-下颌角部分切除入路4例,经腮腺进路2例,耳后颅颈联合入路2例。结果:4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2例,其中涎腺来源15例,神经来源12例,其余13例为其他组织来源。28例良性肿瘤中,23例经一次手术治愈,随访13~47个月无复发,中位数39个月。12例恶性肿瘤经随访3~50个月,中位数29个月,6例存活(随访时间24~50个月,中位数36个月),3例在术后6个月内死亡,3例失访。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腔感染2例,迷走神经损伤3例。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首选方法,绝大多数肿瘤可以经单纯颈侧入路切除;对于恶性肿瘤或较大的良性肿瘤应选择较宽阔的手术入路。咽旁间隙的良性肿瘤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组织类型复杂多样,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 摘要:目的:研究EphA2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血管新生及颈淋巴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介导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沉默EphA2在高转移性头颈鳞癌细胞株M2中的表达,嘌呤霉素筛选稳定克隆,反转录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phA2沉默效果;构建头颈鳞癌高转移动物模型,通过HE染色验证其成瘤及颈淋巴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瘤微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移植瘤标本中EphA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筛选出EphA2基因稳定沉默的M2细胞(定义为M2 EphA2RNA+即实验组),并成功构建头颈鳞癌高转移动物模型,成瘤率达100%。25 d后,实验组移植瘤体积为(430.7±190.0)mm3(-x±s,以下同)较对照组的(1179.0±289.4)mm3明显减少(t=5.597,P<0.01),质量显著减轻(t=-4.560,P<0.05),且双侧颈淋巴转移率明显降低(Mann-Whitney U=l0.0,P<0.05)。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EphA2及VEGF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现实验组瘤体微血管密度为(4.74±0.67)个/视野,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4.17士0.59)个/视野(t=26.75l,P<0.01)。结论:EphA2沉默能抑制头颈部鳞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并能明显减少头颈部鳞癌组织内的肿瘤新生血管,且该肿瘤新生血管的抑制可能与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减少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RNA干扰沉默Aurora-A基因后对喉癌Hep-2细胞体外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靶向Aurora-A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并转染喉鳞癌Hep-2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接种观察Aurora-A沉默后Hep-2细胞的增殖、侵袭和克隆形成能力以及体内肿瘤生长情况,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参与细胞黏附侵袭的重要因子黏着斑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情况。结果:Hep-2细胞转染Aurora-A siRNA后,siRNA-3实验组的Aurora-A蛋白的表达下降了52%,CCK-8实验中siRNA-3组细胞的平均(-X±s)吸光度值为(3.268±0.106),低于Hep-2细胞组的(3.722±0.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34,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siRNA-3组每个视野的平均侵袭细胞数目为(110.0±18.0)个,较Hep-2组的(236.0±26.0)个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62,P<0.01);克隆形成实验中,siRNA-3组平均集落数目(31.0±6.6)个,低于Hep-2组平均细胞集落数目(104.0±14.0)个(F=75.321,P<0.001)。接种后,体内移植瘤生长受到抑制,siRNA-3组的肿瘤平均体积为(127.77±174.83)mm3,低于Hep-2组的肿瘤平均体积(837.26±101.80)mm3(F=28.187,P<0.001)。在体外和体内黏着斑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也下降。结论:抑制Aurora-A基因后,通过降低黏着斑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抑制Hep-2细胞的生长,减弱肿瘤细胞的恶性侵袭性,Aurora-A可以成为喉鳞癌治疗良好的干预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鼻中隔组织瓣修补上颌骨切除后硬腭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6例行上颌骨手术的患者分别应用全鼻中隔组织瓣(16例)和部分鼻中隔组织瓣(10例)进行修复。结果:26例中21例l期愈合,恢复了正常吞咽及发音功能。5例出现瘘孔,2例经换药愈合,3例经2次手术缝合后2例痊愈,1例仍遗留小的瘘孔;外侧颊部略凹4例;6例术后安装义齿不适合;无鼻背下陷者。随访时间6~134个月,中位时间34.5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总的3年、5年、lO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6.2%、30.8%和11.5%。结论:应用鼻中隔组织瓣修复方法优点是鼻中隔不易被侵犯,取材方便,抗感染能力强,易于愈合。鼻中隔有软骨作支架,可减少面部的畸形。该修复方法适合于修复切除硬腭或部分切除硬腭的缺损。
  • 摘要:以某医院接受的五例多发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症状表现及合并内症,并经手术治疗,术后外观改善满意,颈部压迫感、打鼾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切除肿物为大量无包膜增生脂肪组织,符合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病变。讨论得出,对于Madelung病的诊断,CT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Madelung病最有效的方法,应采用类似改良性颈清扫手术方式;对于病变范围广泛,建议分期切除。
  • 摘要:本文介绍了前庭耳石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阐述了oVEMP的起源以及oVEMP的测定方法;从前庭神经元炎、多发性硬化、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oVEMP的临床应用。
  •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在2011年的发展历程,肯定了该刊在过去一年中获得的成就,提出了期刊以及医学科技界面对的问题,并对新的一年做了工作规划。
  • 摘要:目的:探讨Hunt综合征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半规管损伤频率特征以及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在评估其前庭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Hunt综合征伴眩晕患者26例(病例组)分别进行高频vHIT、中频摇头试验(headshakingtest)和低频冷热试验(calorictest);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vHIT。以冷热试验单侧半规管反应非对称值(unilateral weakness,UW)、摇头试验诱发摇头眼震(head shaking nystagmus,HSN)、vHIT的增益值(video head impulse test gain,vHIT-G)为观察指标,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对照组vHIT-G、病例组的三项试验结果特点及其相关性。结果:对照组6个半规管的vHIT-G均符合正态分布,方差分析,相互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5,P<0.01);双侧前、水平和后半规管平均vHIT-G(-χ±s,下同)分别为16.80%±9.80%、16.57%±10.30%、16.52%±11.12%;病例组的患耳前、水平和后半规管vHIT-G分别为46.96%±34.54%、75.35%±35.29%、41.65%±32.87%,均符合正态分布,与对照组对应半规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vHIT、摇头试验和冷热试验阳性者分别为23例(88.46%)、22例(84.6l%)和24例(92.3l%),双侧确切概率法x2检验,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W与水平半规管vHIT-G之间存在正相关(r=0.692,P<0.01)。结论:Hunt综合征伴眩晕患者的半规管功能损伤呈多频或近乎全频性损伤,具有传导阻滞性神经损伤特点;vHIT可以作为Hunt综合征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评定的有效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一个胸段气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1例胸段气管狭窄的患者,经过支气管镜下的激光治疗和记忆合金支架置入均未能治愈,最后行气管切开内镜下置入T形管给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呼吸正常。结论:T形管的优点T形管可以较长久置入气管内,缺点是时间较长,患者有一定的痛苦。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因发热伴耳后肿痛并有呕血现象的儿童病例,经口腔科、耳鼻咽喉科、心胸外科、麻醉科、儿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会诊后诊断为左侧咽旁间隙脓肿并发颈部大血管破裂,扁桃体炎,出血性休克,予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为,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侧颈部切开脓肿引流术和颈部血管止血术。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研究得出,颈深部间隙感染后侵蚀颈部大血管引发破裂,治疗困难,而及早采取手术进行止血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方法。
  • 摘要:通过对一例喉气管吻合术后气道狭窄紧急气管切开致无名动脉出血患者的抢救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了发生气管切开术后大出血的情况应采取的处理方法:①拔除气管套管,清除疾血,将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插入原气管软骨切口,气囊内注入气体后可有效地防止血液再流人气管内,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②在持续吸引及纱布填塞下仔细分辨,钳夹和结扎止血点,若为渗血,可予以凡士林纱条或碘仿纱条压迫止血,必要时应扩大手术切口,切开胸骨柄,并向两侧牵开,探查无名动脉有否损伤,若有损伤应予以修补;③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
  • 摘要:选取某医院收治的1例腮腺LMS患者为例,经检查该患者为右腮腺高分化LMS。对患者全麻下行右腮腺全叶及肿物摘除+面神经解剖术。术后患者出现周围性面瘫症状,经维生素B1,B12及地塞米松治疗,术后3个月痊愈。患者术后行放疗,总剂量6o Gy。随访2年未发现局部复发、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经研究讨论可知,涎腺LMS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固定的无痛性肿块,术前易被误诊为良性肿瘤。因此,临床上必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特别是免疫组化检测明确诊断。涎腺LMS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扩大切除,对分化好、瘤体较大的LMS及手术边缘区应行辅助放疗,对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或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行全身化疗。
  • 摘要:患者因左耳持续性耳鸣、耳漏、听力下降伴头晕5年入院,经诊断为中耳腺瘤/类癌。对患者在全麻下行左耳完壁式乳突根治术,术后耳鸣、头晕消失;术后半年干耳;语言频率平均骨气导差45 dB。门诊随访1年,术腔干净无复发。通过对中耳腺瘤/类癌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分析,明确了本病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方法:介绍一例甲状腺平滑肌肉瘤患者的入院资料以及症状表现,对其在全麻下行左侧甲状腺全叶、被肿瘤浸犯的部分颈前肌肉组织+甲状腺峡部和右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用冰冻病理切片报告为甲状腺恶性肿瘤(未能分类)。结果: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常规病理报告为平滑肌肉瘤。结论:由于甲状腺平滑肌肉瘤临床少见,目前尚无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但我们认为,当遇到甲状腺肿块为单发性肿块,CT或B超检查无包膜、无钙化点,尤其是当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或有周围淋巴结肿大以及发现肺部、骨转移病灶时应考虑本病。当肿块较小不能排除良性肿块、或恶性肿瘤时,术前可先进行肿瘤细针穿刺活检予以确诊。
  • 摘要:头晕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了更好地评估其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详细的、综合考虑到耳科及神经科等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流行病学信息可以帮助医生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使患者接受到更好的处理和指导。本文主要针对近年国内外有关头晕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归纳与分析。指出常见的前庭性眩晕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以及偏头痛性眩晕。对国内头晕/眩晕的研究概况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头晕及特异性前庭综合征的流行病学数据可以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支持,不但对于公共卫生学专家而且对于临床医生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 摘要:血管源性眩晕指前庭系统血管相关疾病所导致的眩晕,包括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缺血或出血性卒中等。血管源性眩晕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或前庭神经元炎)一样都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与神经耳科学相关的血管源性眩晕,包括前庭型偏头痛( vestibular migraine.也称为偏头痛性眩晕)、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前庭阵发症( vestibular paraxysmia)以及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眩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