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论和研究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59060篇,会议文献有87篇,学位文献有4782篇等,作品评论和研究的主要作者有王静、李静、赵谦,作品评论和研究的主要机构有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朝鲜朝前期文人成伣的杂录《慵斋丛话》具体生动地塑造了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有情有义的仁君形象、访朝明朝使臣才华横溢的才士形象以及中国女性完美而贞烈的形象。这...
2.[期刊]
摘要: 恩古吉一直是有关非洲身份、文化在政治中的作用、后殖民社会的危机、语言及历史记忆的性质和意义等问题的重要论者。20世纪80年代,他回望新独立后的肯尼亚社会,创作...
3.[期刊]
摘要: 19世纪,女性主义浪潮在西方风起云涌,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因展现了复杂典型的女性困境以及女性逃离既定范式而被誉为“美国女性觉醒开山之作”。一个多世纪后...
4.[期刊]
摘要: 隐喻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修辞手法,采用隐喻认知的方法认识文学作品是一种必然。莎士比亚戏剧传达着不同的主题,塑造了多元的戏剧人物形象,其中,小丑角色承担了为主要人物...
5.[期刊]
摘要: 《落洼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著名物语作品之一。该作展现出的幸福观念与平安时代其他物语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落洼物语》中“幸福”一词的分析与“幸福”...
6.[期刊]
摘要: 詹妮弗·伊根的《时间里的痴人》,通过对将军帽子的刻画,旨在影射新新闻媒介人通过文学式创作来建构其叙事的真实性:其一是虚构文本的真实性塑造;其二是对鲍德里亚提出...
7.[期刊]
摘要: 蒙哥马利的代表作《绿山墙的安妮》自出版后,赢得了不同年龄层不同国家人群的喜欢,同时研究者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和探讨,发掘其深刻含义。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
8.[期刊]
摘要: 索尔·贝娄于1970年出版的作品《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展示了在美国自由主义文化思潮来临之时,以赛姆勒先生为中心的一个犹太家庭中出现的身份文化认同危机。犹太身份...
9.[期刊]
摘要: 现实与虚幻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常见主题,而在两者之间,在这种独特而神秘的夹层之中形成其独有的“真空”。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最基本的带有浓烈北欧色彩的日常意象出...
10.[期刊]
摘要: 《宠儿》中保罗·D的经历不仅反映了黑人在现实中遭受的种种磨难,更反映了他们在心灵的痛苦中回顾历史、追寻自我的艰辛历程。从弗莱的叙事理论来看,保罗的经历可以分为...
11.[期刊]
摘要: 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安德烈·布林克的长篇小说通常着墨于殖民主义、性别政治和种族隔离制度压迫下的南非社会,小说中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建构是其写作的鲜明特色之一。...
12.[期刊]
摘要: 认知诗学是一门兼容了认知科学与文学优势的新兴学科。本文以认知诗学为研究视角,选择了泰戈尔的作品为分析文本,对其中的隐喻使用和主题建构进行了探究。发现泰戈尔善于...
13.[期刊]
摘要: 简·里斯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认为是加勒比海地区的文学之母。《藻海无边》(以下简称《藻》)这部作品使她声名鹊起,并获得了英国皇家文学会奖。简·里斯的《...
14.[期刊]
摘要: 《贝拉罗莎暗道》是美国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晚期创作的中篇小说。作为大屠杀后叙事的经典文本,小说以美国犹太移民及其后裔有关大屠杀记忆的代际矛盾为...
15.[期刊]
摘要: 《罗斯莫庄》是易卜生在后期创作的一部象征剧,着重讲述了围绕着罗斯莫庄展开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等多条伦理线,通过人物的伦理选择呈现了人格和伦理秩序的建构过程。在...
16.[期刊]
摘要: 美国小说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家庭空间象征着一种性别维度。在不平等的两性空间分割下,家庭空间成为女性受制于男性规训的表征空间,生活在其中的伯...
17.[期刊]
摘要: 对抗争的歌颂和对理想的追求始终是中西文学共同的经典主题。而在表现形式上,西班牙经典小说《堂吉诃德》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三体》体现出了一致性:两部作品都借助回归...
18.[期刊]
摘要: 诺曼·梅勒的非虚构小说《刽子手之歌》以客观超然的笔触,真实记录了美国犹他州死刑犯加里·吉尔摩的人生历程和犯罪受审经过。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历史的记忆化书写,透过...
19.[期刊]
摘要: 《泥流地带》是日本北海道女作家三浦绫子发表于1977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87年由陈喜儒翻译至国内。小说描写了居住在十胜岳山脚下日进村的石村、曾山两家,在城...
20.[期刊]
摘要: 作为二战之后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国学者之一,米歇尔·福柯一直致力于研究“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社会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本文将借...
1.[会议]
摘要: 美国新批评家克林思·布鲁克斯与俄国形式主义者尤里·特尼亚诺夫同属形式主义阵营,都反对外部批评,重视文本分析,以抒情诗为理论的焦点,都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结构,诗...
2.[会议]
摘要: “非对象化”的实质是在诗艺领域中取消主客体的分立和定位,即不从主客体及其相互关联的层面上定义诗艺的本质。非对象化诗学的发生和漫衍不只是20世纪诗学自身发展的结...
3.[会议]
摘要: 本文引介《儿时中国》、《遇知日本》等异乡文学作品叙事内容,比较其叙事结构;探讨异乡文学的内含和异乡文学作品分析框架;认为异乡文学作品经过翻译、流传、阅读推广,...
4.[会议]
摘要: 众所周知,作为"市民社会的史诗"的小说是一种想象力的产物,它以精彩纷呈的虚构而赢得读者的青睐.但历史却是以真实的事实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前者重"美"而后者求"...
5.[会议]
摘要: 现代性的出现被认为是诗学在与哲学的长久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作为欲使历史与差异凌驾于自然与整全之上的诗学,其胜利可追溯至近代笛卡尔主义对数学性修辞的迷恋.自然...
6.[会议]
摘要: "神话"在现代社会中甚至在后现代社会中依然没有消亡,只不过它改变了与以往神话不同的存在形式,由此合乎历史与逻辑地构成"当代神话"的存在模式.当代社会必然性地存...
7.[会议]
摘要: 《恩美卡与恩苏克什达纳》是一部重要的苏美尔文学作品,讲述的是乌鲁克国王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恩苏克什达纳之间"智斗"的故事.外交辞令在双方的"智斗"过程中发挥了重...
8.[会议]
摘要: 虽然在台湾与东北地区确实存在殖民主义的压迫与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抗日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殖民主义"并未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治概念.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进...
9.[会议]
摘要: 本文试图在理论前提的基础上,来理解莫瑞提以「小说」这个文类为例,对近代世界文学现象所作的一个表征性描述--将之视为是「西方形式影响」与「当地现实素材」之间产生...
10.[会议]
經濟學者的去殖民主義文學思考:以南韓民族經濟論者樸玄采的文學情結爲例
摘要: 南韩当代历史中间物朴玄埰(1934-1995):以「四·一九」与「五·一八」为线索南韩着名社会学者金晋均(1937-2004)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甚...
11.[会议]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引路人季羡林教授——从我个人的经验体会谈起
摘要: 季羡林教授是我国东方文化和文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他不但学术造诣极高,著述丰厚,而且还十分关心和亲自培养东方文学的研究队伍.他大力支持编写高校东方文学教程和成立...
12.[会议]
摘要: 英国文学史上六大诗人之一的威廉·布莱克和国内著名"七月派"诗人曾卓所创作的《老虎》和《铁栏与火》同属"虎"诗.诗中之虎,究竟指何物,历来颇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
13.[会议]
摘要: 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大破"之后远未大立.尽管它们正在或已然"转向",但这种"转向"所导致的依然是发散性的多元.于是,"甲方唱罢乙登场"变了共时性狂欢.这不仅在...
14.[会议]
论古希伯来文学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议《新约》世界主义的形成
摘要: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贯穿古希伯来文学的两条主脉.可以说,希伯来圣经的所有议题、论点和概念都以某种方式与它们相关联.它们既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相互渗...
15.[会议]
摘要: 通过对法国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到意大利作家阿里奥斯托创作的史诗作品《疯狂的奥兰多》的人物以及主题变迁分析,以及对卡尔维诺的《疯狂的奥兰多》在20世纪文化背景下...
16.[会议]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亡上海的犹太难民曾创办了数量惊人的各类报刊,这些报刊通过讨论交流将移民凝聚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有意识地或在无形中塑造移民的文化自立意识,...
17.[会议]
摘要: 西方文学的理性与写实性特征为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依据文学创作所固有的规律选择与甄别这些内容,可以极大地丰富相关研究.本文论述了长篇小说中此类研究的意...
18.[会议]
摘要: 有"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之称的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的著名作家,他以非凡的想象、清新流畅的文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浪漫新奇的神秘世界,《海底两万里》就是其...
19.[会议]
摘要: 两个世纪前出版的英语文学作品和诗集,其“图像”和“文本”至今仍然吸引着这个时代的读者。本文作者想与诸位分享对此的思考,并借此探究这些术语及其指涉之物。
20.[会议]
摘要: 通过确认"文本"是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在有力地护卫人文科学的"科学性";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
1.[学位]
摘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的早期作品《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和《利图...
2.[学位]
摘要: 迟子建是我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品格与执着艺术追求的女作家,她对于民间社会的关住使其创作贯穿着强烈的民间意识。在这种民间意识的指引下,她以上个世纪三四十...
3.[学位]
摘要: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凭借其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意象,高度集中地揭示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传统诗歌通常有音节、音调和韵律的要求。而与传统诗歌...
4.[学位]
摘要: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着不言自明的重要地位。身处中西文化互相渗透与激荡的时代,对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念进行比较研究,不但有利于把握概念内涵的...
5.[学位]
摘要: 利奥塔是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论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构成了他对后现代哲学的重要贡献。学界针对利奥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后期的理论,...
6.[学位]
摘要: 《珍珠》文本是14世纪典型的梦幻文学作品。在文本主题的考察中,它呈现出对世俗价值的思考,但作为一部神秘主义文本,其与神学息息相关,我们无法忽视《珍珠》文本的《...
7.[学位]
摘要: 剧本里的人物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有时候甚至需要用公式来衡量人物每一步的变化和动作。虽然这样可能无法避免陈腔滥调,但人物是稳定而好看的。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物,让...
8.[学位]
摘要: 电影《完美假期》是一部反映90后与父母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反映当代年轻人价值观,反映年轻人个人成长与奋斗的青春励志电影。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宋可可与他的朋友们勇敢追...
9.[学位]
摘要: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圭亚那作家戴维·达比丁的小说《消散》和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进行比较研究。
《消散》和《最蓝的眼睛》这两部...
10.[学位]
摘要: 阿瑟·米勒(1915-2005)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剧作家。他对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再现他们的挣扎求存。他创作的《推销员之死》...
11.[学位]
摘要: 鲁伯特·布鲁克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战争诗人。他曾被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特勒·叶芝评价为“英国最帅的男子”。一战期间,圣保罗大教堂的主任牧师在圣保罗教...
12.[学位]
摘要: 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玄学派著名代表诗人,其主要作品包括十四行诗、爱情诗、神学诗、讽刺诗、挽歌和布道...
13.[学位]
儿童文学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以《小屁孩日记》中译本为例
摘要: 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从多方面使儿童受益。近三十年来,国内不断引进国外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14.[学位]
摘要: 所谓游历小说,是指以游历人物为主人公,以游历人物的行走及活动为基本线索,以游历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体内容的一种小说类型。西方游历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其...
15.[学位]
摘要: 文学作品中的返魂通常解释为,人死之后回魂,复活。中韩古代文学中,有不少返魂母题的作品,尤其中国的返魂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描写返魂的作品大都是男女婚恋为素材,是阴...
16.[学位]
摘要: 自古以来,韩国与日本比邻而居,隔海相望。它们同属东亚文化圈,深受汉文化影响。虽然同在汉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但两国却独树一帜,在文学上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朵。而《闲中...
17.[学位]
摘要: 20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们追随着尼采的脚步,他们在后结构主义思潮中延续着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动摇主体意识地位的脚步,通过对身体地位的抬高来反叛着自柏拉图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