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226篇,会议文献有21篇,学位文献有117篇等,文艺工作者的主要作者有古远清、过伟、世华,文艺工作者的主要机构有广西师范学院、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价值是客体功能与主体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文艺评论价值观就是以文艺理想调适具体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而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取舍。文艺评论的过程是以实然的评论标准...
2.[期刊]
摘要: 书法艺术伦理是指书家在书法实践中所应崇尚的伦理精神、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所应具备的伦理品质和所应追求的伦理价值。它通过书法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呈现书家的道德观...
3.[期刊]
摘要: 在张伯驹的收藏活动中,有一个人物曾经多次出现,此人名叫白坚甫。白坚甫是一名书画掮客,其经手一批包括苏轼《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在内的大批文物珍玩。张伯驹的...
4.[期刊]
摘要: 以荣宏君所辑录的张伯驹与周笃文晚年62通书函为依据,既可以概括张伯驹晚年的“名山”事业,也可以阐释这些书函的多元价值。张伯驹晚年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闲暇时喜好...
5.[期刊]
摘要: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多数诗歌聚焦于地理空间和物体方位。诗人运用并置、倒置、移位等布局技巧和照相机镜头式的观察视角对人类空间进行“无用而专注”的描画,呈现出现代人...
6.[期刊]
摘要: 萨特由二战前的个人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并成为共产党的同路人。战争是促使萨特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让他认识到了每个人都具有社会性,于是,他开始介入政治,先是寻...
7.[期刊]
摘要: 韦丛芜于1951年12月3日、1952年5月1日分别致丁玲信,此两封信现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两封信主要忆及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公共租界内被捕后移至南...
8.[期刊]
摘要: 主要考述张锦池先生童年发蒙、少年立志苦读、青年时代负笈北大、毕业后志愿来到东北边疆黑龙江省参加工作的事迹,以从事文学活动为主,包括创作与研究等.张锦池先生五岁...
9.[期刊]
摘要: 张锦池先生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界的著名学者,在其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笔耕不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方法深受其业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吴组缃先生的...
10.[期刊]
摘要: 雷米·马修(Rémi Mathieu)是法国当代汉学家、先秦文学翻译家,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11.[期刊]
摘要: 吴宓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中国语文系为1959—1960级学生讲授外国文学课时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讲义》幸存,并即将面世.该讲义论述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过程...
12.[期刊]
摘要: 宋春舫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历程中的先驱式人物.其家世显赫,在家庭雄厚财力的支持下,他走上了戏剧之路,并逐渐形成了自由、自我、纯粹的戏剧理念.特别是在对于现代戏剧...
13.[期刊]
摘要: 在《微物之神》中,印度作家阿兰达蒂·罗伊跳脱传统小说的叙事逻辑,通过时间的倒错和空间叙事的构建,将故事里的卑微、反叛、无措、悲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赋予了小说独...
14.[期刊]
从宗教危机到道德危机——论艾丽斯· 默多克《天使的时光》的"空虚"主题
摘要: “空虚”意指一种缺场的状态,不仅在现代文学和哲学中广泛存在,也是现代性的重要构成元素。艾丽斯·默多克在《天使的时光》中通过宗教危机反观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构建...
15.[期刊]
摘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爱情诗集,它还涉及其它一些主题,比如宇宙、时间、永恒、身体、音乐、友谊、艺...
16.[期刊]
摘要: 罗益民教授问学北大,再学西南,分获文学、哲学两个博士学位,在两个学科领域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在英美文学、莎士比亚、文学理论、词典学、翻译学以及教学、...
17.[期刊]
摘要: 曼布克奖作家兼哲学家艾丽斯·默多克因其道德哲学小说家的身份被学界广泛讨论。然而,在当代语境的审视下,部分评论家对其时代适用性表示怀疑。国际默多克研究在新世纪发...
18.[期刊]
摘要: 郑克鲁先生是少有的在文学翻译、研究与教学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就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者。他虽未处于学术“重心”,但却自筑一方研究重镇,凭借自身的著...
19.[期刊]
摘要: 萧三翻译了相当数量的俄苏文学作品,评介了众多的俄苏作家,及时传递了诸多苏联文坛的新信息。萧三与俄苏文学的紧密关系,充分体现了他选择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具有高度的...
1.[会议]
摘要: 向培良在1930年代前后提出"人类的艺术"文艺观,并以此构建了人类艺术学体系.向培良的"人类的艺术"思想,深受德国、俄国、日本等文艺理论思想的影响,对于向培良...
2.[会议]
摘要: 近年网络文学发展迅速,已经走出网站,占据移动端、影视、游戏、动漫各个领域,这也将网络文学作者推入大众视野,大家对于这些躲在互联网后的人物充满好奇.本文将从签约...
3.[会议]
摘要: 克里斯特瓦当年所发表的所谓互文性,其实并不是一个文学研究概念,而是一个文学概念.这两者有很大区别.经过热奈特在《隐形文本》(Palimpseste)和其他文学...
4.[会议]
摘要: 罗马帝国早期的重要学者琉善与中国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皆具有战斗的理性精神和对宗教批判的态度,也都生活在信仰与政治深刻交融的古代世界.对比二者的宗教批判思想和个...
5.[会议]
"流动"的主体和知识分子改造的"典型"——40-50年代之际的丁玲(提纲)
摘要: 由于文学风潮的转变,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创作经历虽颇受关注,但多集中于一些有争议性的作品如《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夜》等,并以此作为丁玲与革...
6.[会议]
摘要: 文章通过对自身文学生涯的总结,概述了在写作时期的主要作品,同时分析了自己的写作艺术风格,并对写作生涯过程中的成就进行了阐述。
7.[会议]
摘要: 对自身的生活经历做了叙述,对住处附近的市集以及自己的走唱人生进行了介绍,通过这些早年生活以及写作生涯的回忆,表达了作者苦楚之间又夹杂着一丝欣慰的心情。
8.[会议]
摘要: 文章主要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将自身的创作经历、创作风格、作品进行了叙述和介绍,并将一些专家教授为作者的作品提的序,即对作者创作的评价做了列举。
9.[会议]
摘要: 文章叙述了笔者自身的创作经历,由高中神经衰弱开始的创作直至大一暑假笔者亲身经历的朋友的死去,是对笔者心路历程的一个记录,当自身的创作日渐成熟,解决了理论与创作...
10.[会议]
摘要: 作家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文学作品的创作多与其当时的社会经历有关。文章综述了笔者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体现了笔者文风“...
11.[会议]
摘要: 作者在自己的处女作《少年杨淇佩着刀》之后,走上了另一种风格的创作道路,即寓言化写作,并有一批作品发表。随后笔者发现卡尔维诺在《意大利寓言故事》里写道,文学作品...
12.[会议]
摘要: 本文主要对作者的创作经历做了叙述,并概述了自身写作生涯中的成就,通过收养一只流浪猫的感悟,体会到了寂寞之情。
13.[会议]
摘要: 通过对自身生长经历的介绍,概述了自己的写作历程,并对写诗过程中的感悟进行了总结,写诗从来不是在自己生命中最好或最坏的时刻,但是却得以帮助自身徘徊在这些时刻当中。
14.[会议]
摘要: 作者自2000年开始了自己的专业写作生涯,主要记叙了旅行和小说的创作对自身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早期写作是本能的驱使,内在有个痛点需要被文字流泄出来,将创作对自...
15.[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分析,总结了自身的文学写作生涯,概述了求异的写作风格,同时对在写作资源上的求异冲动进行了阐述。
16.[会议]
摘要: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为文化某种“表现”的世界华文文学,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着特殊作用。当今地球上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华人的身影,凡有华人的地方,或多或少...
17.[会议]
摘要: 独特的学术选题和独到的学术见解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有无经过自己深入研究、思考的原创的、独立的看法,是其学术贡献的最重要尺度。与台港海外华文文学...
18.[会议]
摘要: 内容蒋孔阳早期的《文学的基本知识》参与架构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又在其内部发生了裂变,生长着下一个时代的历史问题.这部著作是建国以来苏联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社...
19.[会议]
摘要: 蒋孔阳在其美学、艺术论著作中,坚持着对于美、艺术及文学的实践论的研究与把握.这是不同于当时几乎一统性的认识论的研究与把握,尽管认识论是实践论的重要构成,但认识...
20.[会议]
摘要: "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但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歧异也较多.本文不仅从"兴"的审美心理生发模式,即,"触物起情"语义视角,论及中国古代文人"...
1.[学位]
摘要: 本文对丁玲-个体写作与时代命运的交融与碰撞进行了评述。作家一生的创作多多少少都会存在某些一脉相承的特点,无论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因个体心态的改变而主动出现的创作...
2.[学位]
摘要: 王国维既深受中国古典思想的浸润,又深受西方思想的启迪。因此在他的悲剧艺术观中,既可以看到儒家“仁爱”思想、道家“物化”“观物”思想,又可以看到来自于康德的“天...
3.[学位]
摘要: 林语堂是一位在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坛都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古今中外都罕见的双语作家。他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都有他自己的中英文两种译本。近年来学者们对林语堂的...
4.[学位]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大师和布鲁斯伯里团体的核心人员之一。伍尔夫大胆地背离了传统的表现手法,以一种实验和探索的精神创立了全新的创作形式,以独...
5.[学位]
隐遁的主体飘散的作者——从巴特、拉康与福柯的作者理论看后结构主义作者观
摘要: 传统观念上,我们一致认为,作者是作品的“父亲”。然而,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哲学转向使得这种观念遭到颠覆。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文论家,他们站在消解作者主体的角度对“作...
6.[学位]
摘要: 陈独秀一生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他把“文学革命”与现代...
7.[学位]
摘要: 民国时期,大批韩人为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来到中国,其中有不少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产生了十余位作家,如崔独鹃、朱耀翰、朱耀燮、沈熏、金光洲、姜鹭乡、皮千得、丁来...
8.[学位]
论严歌苓与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芯”——以《扶桑》、《喜福会》为例
摘要: 严歌苓和谭恩美分别为海外华人华文写作与英语写作的代表人物,虽然她们书写所用的语言和具体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中国”是她们共同关注的书写题材。《扶桑》、《喜福...
9.[学位]
一位文学大师的“市民传奇”——青岛本埠民国旧报中的“老舍影像”
摘要: 与现代作家群中的其它作家相比,老舍和大众传媒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他受到大众传媒异乎寻常的关注。论文通过梳理青岛旧报中有关老舍的诸多热门报道,立足众多的新闻报道...
10.[学位]
摘要: 李渔,作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生前名满天下,身后数百年间直至今日,对他各类著述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者从其生平思想、戏剧理论、戏剧、小说、诗文,以至历史、园亭设计...
11.[学位]
摘要: “隐含作者”是一个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从理论上看,它吸引了众多理论家的研究热情,几十年来围绕它的学术研究持续不断;从实践上看,“隐含作者”一词频繁地出...
12.[学位]
摘要: 吕荧(1915--1969)是当代中国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以突破传统、独具特色的美学观点开始受到理...
13.[学位]
摘要: “胡风集团案”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政治事件、精神事件和文化事件。胡风毕生的文艺实践昭示着20世纪中国的文化道路选择和民众解放道路探索的重大问题。对其悲剧命运的...
14.[学位]
摘要: 现代性即为现代社会的本质状态,它体现在社会思想、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创伤以其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的生存。没有一部有关现代...
15.[学位]
摘要: 福柯的有关作者的理论,一直被局限于作者功能论这样一个论点上面,我认为福柯有关作者的思想还有隐藏的一面,那就是福柯的身体思想与作者理论之间的关系。我将之概括为身...
16.[学位]
摘要: 当代文艺批评流派众多,理论层出不穷,而其高度分工的“专业性”和文本至上的“文本性”逐渐遏制了当代文艺批评的创新,使得文艺批评逐渐远离“他者”以及整个世俗社会,...
17.[学位]
摘要: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他在新诗、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很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一个民主斗士,他是民主精神的化身,他是爱国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