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5299篇,会议文献有80篇,学位文献有520篇等,文化史的主要作者有赵国栋、冯天瑜、施由明,文化史的主要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二者“相结合”的客观性、真理性与合理性。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者“相结合”的理念...
2.[期刊]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充分利用茶叶的国家,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早已渗入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宋代以降,茶在传统婚姻礼俗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作用:茶是婚姻关系确...
3.[期刊]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化和生活化——以《弟子规》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日益重视传统的力量。蒙学读物《弟子规》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缩影。我们要把《弟子规》的道德理念与当今社会状况进行分析比较与对照...
4.[期刊]
摘要: 明末至19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消费欧洲产品的早期阶段,当时,欧洲产品的奇巧特征正好迎合了上层社会尚奇巧之风,上层社会使用欧洲产品满足多种需要,主要有赠与需要、社会...
5.[期刊]
摘要: 占卜文化存在于人类不同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人趋吉避凶这一朴素愿望的直接反映。占卜作为一种诉诸神秘力量的非理性活动,与道德教化这一理性目标存在矛盾,而这两种倾...
6.[期刊]
摘要: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
7.[期刊]
摘要: 柏林奥运会是中国近代参与的最重要的国际性体育交流赛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编写的两份经费概算书,清晰地呈现了经费构成及支出的概况,其中训练经费和参赛经费是奥运会...
8.[期刊]
摘要: 明末昆腔传入贵阳,以黔中士绅阶层为中心展开活动。在贵阳昆班消亡后,昆腔又以一种声腔的形式保存在贵阳川戏、京戏的舞台上,并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贵阳曲台上不乏曲人的...
9.[期刊]
摘要: 朱熹指斥叶适事功之学为“舍道义之涂”的“功利”学说,但从叶适思想的“致用”指向看,事功之学实是对“道义”的追崇与践行。叶适思想成长于理学诸派共同主张经世致用而...
10.[期刊]
摘要: 抬头可见之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致力于揭示近世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内涵演变,解释其新知如何发生、传播,指出明末清初,西来传教士在月球新知的传...
11.[期刊]
摘要: 晚清时代,一些忧心国事的知识分子通过种种途径了解到波兰历史地理知识,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危迫现状,运用评论、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向公众介绍波兰亡国和抗争历史。晚清...
12.[期刊]
摘要: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汉唐对孔子的重视主要在其承袭周公之学以论王道,讲究德政合一,故在其政治作用。而以孟子传后,更侧重内向心性,以人伦教化之功而成至圣先师,是其教育...
13.[期刊]
《元祐党籍碑》的面相与党人家族命运——崇宁党禁的家族视角解读
摘要: 元祐党籍碑是北宋晚期党争白热化的产物,是崇宁党禁的重要展现。能名列此碑的多系家族核心成员,同入党籍的以父子、兄弟、子侄、舅甥关系为主,族运兴衰往往系于族内党人...
14.[期刊]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整体监督体系的建设和专门监督机构的培育进入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由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一体开展,其属性定位也进一步调整和清晰化。高校纪检监...
15.[期刊]
摘要: 汉明帝继位之初,遭遇到对其帝位的严峻挑战,为此他提拔刘苍,让其开府辅政以应对这一危机。刘苍幕府不同于汉代其他辅政幕府,其主要职责不是替明帝代行皇权,而是为扭转...
16.[期刊]
论“译名之争”对《尚书》西传的影响——19世纪中西文化争与合的一个案例
摘要: 从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伴随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盛,西方人(主要是来华教士)透过经典文献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愿日渐加深。其间,“礼仪之争”与“译名之争”对中西文化...
17.[期刊]
摘要: 孔子对子产形象的散点式评论,暗含了一套涉及政治文明理想和人物典范的评议体系。归纳了孔子评议子产的话语类型,发现该体系有着严密的内部逻辑,其以子产的执政理念和政...
18.[期刊]
摘要: 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我国早期革命知识分子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业已指导俄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与根植于他们骨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度的契合;马克思主...
19.[期刊]
摘要: 中国的特殊教育经历了三次划时代的历史转型。第一次是古代残障教育的转型,此期间不乏传统残疾教育的成功案例,但只是局部个案和某些时段,古代中国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特殊...
20.[期刊]
摘要: 文章研究了古风越文化与绍兴特色纺织技艺的相关知识,以越文化为基点,梳理中国纺织品的演变历史,探索越文化视域下纺织品的发展过程、生产方法及发展趋势;以常见纺织品...
1.[会议]
摘要: 文化史本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在近代中国形成的新兴的学术领域,兼有与社会史共生、共荣的特点。从生活日用中提升中国理念,礼俗互动是中国社会文化史...
2.[会议]
摘要: 中华文化始终有着"书画同源"的视觉认知模式,这种"图文互构"甚至"图文同一"的文化模式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宏大体系.在文字文明之前,图像文明独自承担着记录历史和表...
3.[会议]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开展——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科建设为讨论重点
摘要: 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多数史学研究者经过思想改造运动,接受了唯物史观,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50年代,一些高校仍在开设文化史课程,文化史研...
4.[会议]
摘要: “联邦”是近代以来重要的政治术语,但它并非汉语中原有的词汇,而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制而来。“联邦”一词最早出现是用于对译英文中的united States,但随着...
5.[会议]
摘要: 在新儒家群体当中,徐复观思想史诠释之理路具有鲜明独特之处。他摒弃西方线性进化史观,从传统文化固有的思想脉络出发,立足于“心的文化”史观,重新审视传统思想资源的...
6.[会议]
摘要: 1950-1966年间,福建的戏曲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戏曲改革期间,福建各地举办了戏曲研究班,进行“改人”。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福建戏曲教育在探...
7.[会议]
摘要: 十九世纪末,美国和法国相继出现拍摄电影的技术,但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美国电影移往西岸加州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才出现转捩性的发展,包括电影公司经营企业化,银行大笔资...
8.[会议]
摘要: @@笔者以为,在王先生的提议中,不仅“扫色”等类构词的建议明显缺乏推敲,他所诉说的有关内容,近年来学界也已多有指陈,并不显得新鲜,这可能是其提议遭受冷遇的原因...
9.[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古文献研究证实茶成为饮料,是源于神农氏的发现与利用,炎帝神农被尊为中华茶祖。之后神农氏崩葬于茶陵,后人又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殉葬品茶。从茶陵县的历史沿革...
10.[会议]
摘要: 结合饮料标签的实例,指出对于实践中的人类来说,传统是某种以过去为参照的文化指向,并探究观念产生的基本逻辑以及其在理解人类世界中的意义。同时通过探讨传统的认识论...
11.[会议]
近一年来中国当代文化史研究一瞥——以文化史、文学史、群众文化为主题词的学科综述
摘要: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贯彻落实,文化建设迎来了持续不断的热潮.最近几年,各种关于文化研究著作的出版、学术论文的发表都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在...
12.[会议]
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推动文化史研究的繁荣——2012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学科发展综述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创新和十六大以来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13.[会议]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早期文明兴衰的原因,这是学术界多年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文明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学术界一般以农业的兴起、青铜器和文字的出现、城池的建筑、礼仪制...
14.[会议]
摘要: 文章围绕刘仁本的生平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突出文章主旨,刘仁本是浙江温岭人,元末浙东著名的诗文家,擅诗能文工书.从至正十四年(1354)入方国珍幕,到至正二...
15.[会议]
摘要: 中国的青铜文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史的演进,新兴的冶铜工艺将人们带入“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相当于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同中...
16.[会议]
主流文化南北界限的消失——以耶律楚材、陈时可与东坡铁柱杖为题(提要)
摘要: 唐以后,短暂的五代、十国虽为宋所并,但包括北京在内的 中国北方始终在辽控制之下.金代辽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 中国的统一至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后才完成.蒙元实行民...
17.[会议]
摘要: 《茶经述评》是吴觉农先生晚年主编的一部校译评述唐代陆羽《茶经》的专门著作,以严谨的注释、丰富的内容为学术界所推崇和赞誉。《茶经述评》不仅注释校译《茶经》,还依...
18.[会议]
摘要: 《茶业通史》世界上第一部茶学通史著作,涉及茶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领域,对古今中外茶业历史做了全面论述,“茶史学思想”贯穿其中,是构建茶史学的奠基之...
19.[会议]
摘要: 随着河姆渡周边相关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发现,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别是纺织、建筑、稻作、中药等诸项物质文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证据。...
20.[会议]
问题与方法:经典体系的建立与统绪——《论六家要旨》的启示之四
摘要: 《论六家要旨》展露了“问题与方法”的经典观,这种经典观具有基础性,贯穿古今。以《论六家要旨》为承启点,可以刻画中国经典体系的建立与统绪。从春秋之前的王官学到春...
1.[学位]
摘要: 行业祖师是从业人员用以保护自身或行业利益而创造的一种行业保护神。但行业祖师又不是单纯的行业保护神,更是对行业有创立之功的行业神,因此被从业人员崇拜和供奉,并且...
2.[学位]
摘要: 本研究选取女四书中仁孝皇后所编著《内训》一书,从德言容功女子四行角度剖析《内训》女教思想,一方面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明朝女教思想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仁...
3.[学位]
摘要: 邾国是位于今山东省济宁、枣庄一带的中小诸侯国家,属于东夷族,是山东境内仅次于齐鲁两国的中等诸侯国,其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可追溯之西周初年,终春秋之世乃存,战国...
4.[学位]
摘要: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并参与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被毛泽东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
5.[学位]
摘要: 文艺活动是文化的反映,抗战时期的文艺活动是根据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文化的直接体现。文艺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受根据地社会环境、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6.[学位]
摘要: 称谓是人和人之间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而被赋予的称呼和名称,它标志着人在社会中的特定身份和地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左传》作为我...
7.[学位]
摘要: 先秦儒家经典文献中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上古以来的养生经验、生产力提高的经济背景、诸侯争霸的政治背景、百家争鸣的思想背景及鲁国的文化背景,是先秦儒家养生思想形...
8.[学位]
摘要: 濮阳地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反映着...
9.[学位]
摘要: 本文对清末民初奉天地区的西医院与西医教育进行了评述。西医作为传教士传教的一种附加手段,在同治年间传入奉天地区。在传教医生传播“福音”的过程中,西医以独特的慈善...
10.[学位]
摘要: 小珠山三期文化以辽宁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遗址中层遗存而命名,这一文化是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有小珠山遗址、吴家村遗址、郭...
11.[学位]
摘要: 本文对中晚明时期江南名妓群体进行了研究。中晚明时期,政治环境趋于稳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思想文化走向繁荣,这使得在当时出现了“奢靡之风”,而“奢靡之风”推动了...
12.[学位]
摘要: 酒乃天之美禄,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中国的酿酒与饮酒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巴蜀地区的酒文化也源远流长,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酒器。战国蜀...
13.[学位]
摘要: 治生,指谋生计。士人本以求仕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并食君俸禄,“以治生为俗累”。但在晚明这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科举之途壅塞,迫于生存的压力难以维持举业者日...
14.[学位]
摘要: 本文对清代民国时期苏州乡镇志进行了研究。苏州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清以后皆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修志活动也十分频繁,并且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府州县志,冠绝全国。...
15.[学位]
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当代开展——以《中国文化生成史》为中心的探讨
摘要: 中国文化史是近代中西方逐步接触以来兴起的一门专门史学科。二十世纪初以梁启超《新史学》为标志,中国文化史研究发蒙,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民族危机的高涨,到三四十...
16.[学位]
摘要: 本文对学衡派的“精英意识”进行了评析。自我国步入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激烈碰撞,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空间,也推动我国近代思想学...
17.[学位]
摘要: 本文对抗战时期中国“农民节”进行了研究。农民节,率先在四川省设立,随后于1941年12月由国民政府正式订为全国性节日,并规定了具体的农民节纪念办法。农民节的举...
18.[学位]
摘要: 西域处于欧洲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辐射的焦点,是我国汉文史籍对古代西北边疆地区的专门称谓。该地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地理上与中原地区山水相连...
19.[学位]
摘要: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实现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国...
20.[学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的庙会得到了恢复,随着“非遗运动”与寺庙旅游开发热潮的兴起,部分寺庙被视为宝贵资源,被进行保护与开发。民间力量、政府、企业等势力相互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