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43篇,会议文献有21篇,学位文献有32篇等,内容与形式的主要作者有洪源、胡昭俊、张文会,内容与形式的主要机构有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文学的形式并非单纯指具体的文体,而是指人类的心灵呈现出来的其所感知的世界的样态。诗之于古典世界,小说之于现代世界,都是一种特定的心灵赋形活动。王国维以“古雅”...
2.[期刊]
摘要: 文学空间是作家用文字描绘人物活动情节的空间形态,从作家所建构的文学空间中,去探寻小说中人物与世俗、信仰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用“食与色”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世俗空间...
3.[期刊]
摘要: 抒情是文学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多媒介环境决定了文学情性本质不论是在创作、传播、接受的环节,亦或者是在文学生产、美学消费与文化批评等诸多领域,都包含了抒情与媒介之...
4.[期刊]
摘要: 佛像赞自六朝出现,到唐代文人笔下开始出现了背离序文骈偶、赞文四言的文体书写规范的现象,这些改变主要发生在中唐时期。这期间序文逐渐散文化,具体表现为采用介绍造像...
5.[期刊]
摘要: 模仿说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学说。在模仿说视域中,戏仿的动机表现为源于习得创作技能的需要、隐含着向经典致敬的意图以及引发滑稽接受效果...
6.[期刊]
摘要: 现行文学类文本分析存在种种弊端,如过度依赖"知人论世""共性知识"和"主观想象"等,而读者分析文本时常常落入"套路"却不自知.文本分析应立足于文本,找到分析的...
7.[期刊]
摘要: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技术无疑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之一,它在带来许多显而易见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形成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信息系统,将用户作为主体的自我囚...
8.[期刊]
摘要: 检视文学经典问题,发现经典研究中的媒介意义,是文学媒介批评理论对经典建构的一个重要贡献.文学经典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涉及经典的性质、价值、遴选标准,...
9.[期刊]
摘要: 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路径曾被玛莎·纳斯鲍姆郑重质疑.后者将之定性为文体矫揉造作、故作高深,思辨违反学术规范,著述殊无创意,无益于社会实践.巴特勒以"文化转化"...
10.[期刊]
摘要: 学术界对文学史的界定众说纷纭,以至于这一概念被使用时出现了含混模糊。事实上,从有文学史之实但无文学史之名,到有文学史之名且包含有多重内涵,文学史的内涵经历了漫...
11.[期刊]
摘要: 学术界对文学史的界定众说纷纭,以至于这一概念被使用时出现了含混模糊.事实上,从有文学史之实但无文学史之名,到有文学史之名且包含有多重内涵,文学史的内涵经历了漫...
12.[期刊]
《日近长安远》中的"追梦"结构——文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罗锦衣与尹秋生形象解读
摘要: 周瑄璞《日近长安远》塑造了中国城市化中的追梦人形象.作家一方面为其"追梦"之旅进行历史正名,另一方面赋予乡下人进城以意义之网,他们的奋斗群像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全...
13.[期刊]
摘要: “毕达哥拉斯文体”是对当下述学文体的革新,众多断片及其连缀组合为其显著的语体特征;断片是思想之颗粒,是转识成智后以识为主的悟证,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情深入...
14.[期刊]
摘要: 假名草子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日本近世(1603—1867)初期兴起、隆盛、消失,对御伽草子有着较好的继承性,对浮世草子乃至日本近现代小说形成都...
15.[期刊]
文学生产的媒介环境与审美转向——以口语、文字和印刷术为考察线索
摘要: 文学活动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文学作品的生成与传承受到多重元素的规约,其中媒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对意义世界...
16.[期刊]
摘要: 儒家的音乐价值观导致了古代中国人对音乐超乎寻常的推崇,继而导致了大量呈现音乐美的诗词赋的问世。诗词赋是语言的艺术,描述音乐形象绝非书面语言所长,但这些诗词赋却...
17.[期刊]
摘要: 我国两汉文学源远流长,汉赋、散文等文学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这些两汉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不少女性形象,她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学内涵,还给当下的两...
18.[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学的版权输出愈发受到重视,关于其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文章针对我国网络文学版权输出中所呈现的地区性差异...
19.[期刊]
摘要: 鲁迅语象的构图是一种语言结构的视觉化呈现形式,是文学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鲁迅语象的构图主要表现为幽暗式、漩涡式、写意式三种类型。在构图的运用上,鲁迅开创...
20.[期刊]
摘要: 针对西方非自然叙述理论家对非自然叙述理论的各种定义引起的争议,非自然叙述的新定义将非自然叙述的特性归于“反叙述因果性”,即认为叙述不管处于故事层面还是话语层面...
1.[会议]
摘要: 传统的叙事透过口述语言、文字书写及图像传达进行文本表述,当叙事进入数位的场域,互动性和数位技术为叙事带来语言、文字、图像无法触及的叙事表现.本论文藉由文献探讨...
2.[会议]
摘要: 本文拟在梳理英加登和韦勒克的文学文本层面论基础上,吸收近年媒介及修辞研究的成果,对汉语文学文本层面提出一种新划分,进而就其中余衍层作出分析.认为汉语文学文本可...
3.[会议]
摘要: 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核心不在于对文学形式的关注,而在于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性的知识学诉求,形式化用非指涉性符号构成抽象逻辑模型以形成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
4.[会议]
摘要: 新的媒介载体的出现会导致文学文本形态的变化,而文本形态的演变又话然带来文学观念的转变,引发有关文学本质的争论.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文本由口语文本——文字文本——...
5.[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文学形式的概念,文学形式存在的意义,以及从语法上具体指出文学形式的意义所在。指明了文学作品的形成就是一个意义形式化的过程,意义不是从外面添加到文学形...
6.[会议]
摘要: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引发了一场图像与文字之争,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被推向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本文以图文关系为出发点,指出两者之争是对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的消...
7.[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形式技巧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什克洛夫斯基和康德的观点。他们之间的差异标示着西方文学艺术领域对艺术形式之地位认识的嬗变。指出创作主体艺术想象力作...
8.[会议]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
摘要: 在文学活动的结构研究之中,"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
9.[会议]
摘要: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造的存在物,它的最外层载体是语言,从语言是一种物质存在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物性".但是, "物性"不是它的本质,文学作品归根结底与...
10.[会议]
摘要: 通过对文学形式的探讨,对文学作品中“快感”的解释,指出它包含喜悦、兴奋等身体感官情绪。并从现实主义出发提出文学形式力图表述这个世界的何种意义并进行思考。
11.[会议]
摘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或者说作品蕴藉着丰富的内涵,使得它在任何时代都能感染读者,其价值活力绝不因诞生年代的久远而落伍于后来时代的读者...
12.[会议]
摘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断烂朝报”的起源,然后对各学者对王安石“断烂朝报”学案之争辩作了阐述,最后指出《春秋》是“断烂朝报”的主要原因,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断烂朝报”...
13.[会议]
摘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与文学作品中关于帝王、贤圣的身体描写和叙述,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他们大多是病态、畸形或怪异的。本文对古代圣王身体的这一怪异或奇异叙...
14.[会议]
摘要: 文学是真正能够把握人类心灵深处、深层的一种思想活动。心灵所具有的本质如果不发生变化的话,那人们对文学的需求也不会发生变化。在数字时代,还是会有优秀的小说家去细...
15.[会议]
摘要: 文章就在所谓的理论之后的时代中,如何进行文学研究进行了分析,伊格尔顿将批评视为某种复古的修辞学,即是一种“话语理论”。就这一点而言,可以将伊格尔顿称为“新形式...
16.[会议]
摘要: 新时期文论界的一个普遍看法是:文学本性是审美性,审美性是非功利的,非功利性来自事物的形式,文学的形式就是语言、艺术表现等等.因此,要保证文学的本性即审美性,就...
17.[会议]
摘要: 开展数字文学研究有利于当下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突破发展瓶颈,以实现新媒介时代赋予的学术使命.当下国内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小于新媒介文学实践、理论资源视野狭窄...
18.[会议]
摘要: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许多社区、论坛、BBS等都开辟了发帖子的栏目,而这些栏目则发展了网络帖子文学.网络帖子文学由于第二媒介的独特性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声像...
19.[会议]
摘要: 西方基于计算机的数码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早先从实验诗歌的角度关注随机文本的生成.60年代之后,人工智能、人机对话和叙事的关系获得重视,相关研究主要...
20.[会议]
摘要: 西方文论具有着科学的内涵,每一种文论都自成体系,逻辑严密,体现了西方的理性智慧.西方文论尤其重视其哲学基础,而且受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重视人的...
1.[学位]
摘要: 本文首先概括说明了过去文学理论中想象研究的不足及原因,并阐释了重视文学接受活动中想象的原因。文章具体论述了想象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分为想象在理解活动中的作用和...
2.[学位]
摘要: 当代视觉文化是在电子视觉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等一系列高...
3.[学位]
摘要: 交互主体性思维的到来是人类思维内在逻辑演进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性,是现实需要与历史前行的综合结果。交互主体性思维是继原始思维、客体性思维与主体...
4.[学位]
摘要: 在叙事学领域内,时间与空间是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然而,时间却在与空间的关系中长期占据主要位置,叙事理论家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关注时间,空间在叙事领域内没有得到应...
5.[学位]
摘要: 叙事理论日益成为一门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文学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明显的阶段。关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外学术界众说...
6.[学位]
摘要: 认知叙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它将(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与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相结合,旨在为叙事处理建构一个认知基础。它...
7.[学位]
摘要: 博客现象的繁荣发展,引领人们走进了一个“新”的空间——博客,人们在这个向“公共”开放的“私人领域”进行着博客写作,人们在博客空间实践着“自主自由”的博客生存。...
8.[学位]
摘要: 纸成为语言的载体,带来了文学历史上最大的革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则使文学创作进入了“无纸写作”和“无纸传播”时代,文学的视觉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9.[学位]
摘要: 图像社会的到来,视觉形象铺天盖地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摄影、电视、电影等视觉符号开始笼罩我们的生活,冲击我们的视觉感官,图像逐渐超越文学,并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10.[学位]
摘要: “文学性”是一个亟待清理的文学理论术语:其问题的逻辑缘起与诞生的事件文本尚须祛魅;其在不同研究模式之下的际遇尚未获系统认识;其多重源头的身份使之在汉译和使用中...
11.[学位]
摘要: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网络文学载体的文学网站一直在其生产、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榕树下”网站...
12.[学位]
摘要: 在二十一世纪,人们早已习惯了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网络文学虽然年轻,但也不再是让人好奇的新鲜事物。人们看待它的眼光也更加成熟和理性,网络文学的价值也已被社会主...
13.[学位]
摘要: 对于文学意义的阐释与理解,从来都是争执不休的,结构主义者宣称意义来源于深藏于文本其中的结构因素,而接受美学的代表则提高了读者在阅读时对文学意义产生的重要作用等...
14.[学位]
摘要: 网络文学副文本主要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包覆性的副文本,它依附于网络文学作品正文本的周边,主要对正文本起到包装、说明的作用;另一种是文本间性的副文本,它存在于广...
15.[学位]
摘要: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凭借力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代表美国墨西哥裔女性,登上美国主流文化的舞台。本文尝试引形式主义叙事学入该作,将形式叙事技巧研究与女性身份问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