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
【6h】

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交互主体性思维

(一)交互主体性思维的内涵

(二)交互主体性思维的特征

(三)交互主体性思维与文学接受

二交互主体性理论与文学接受反应理论

(一)历史:被“割裂”的接受反应理论

(二)一种尝试:对“割裂”的“弥合”

三交互主体性理论与文学接受实践

(一)文学接受中交互主体性的表现形态

(二)文学接受的通约性何以可能

(三)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之再阐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交互主体性思维的到来是人类思维内在逻辑演进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性,是现实需要与历史前行的综合结果。交互主体性思维是继原始思维、客体性思维与主体性思维之后的又一新的思维形态。 交互主体性理论发端于现代、凸显于当代,是现当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体性基础上的突破与延伸。交互主体性理论不仅对文学接受反应理论而且对文学接受反应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启示。这主要表现为它不仅对文学接受理论具有积极整合、矫正(对读者反应批评的极端性与偏激性)与推进之重要作用,而且对文学接受实践中的审美属性具有极大的阐释价值。读者与文本、文本与作者在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交流与对话,实现主体与文本(准主体)的通约性;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可通约性。通约性促使主体双方或多方发生交感与认同,从而使文学的生命力得以延存;不可通约性则使双方或多方存在差异乃至“误读”,从而使文学阐释的空间得以拓展。 文学交互主体性理论的研究,可使文学接受开拓新的研究与解释的空间,将会推进文学接受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内在的交流与对话将会使文学接受中的意义与价值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张扬。这种新的思维形态将冲破与超越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实现文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 此前已有人运用交互主体性理论对文学活动进行了研究,但多局限于宏观性的阐述,对文学接受这一维度的研究还有些薄弱。因此作为专题,本文从交互主体性思维的角度对文学接受(包括文学接受理论与文学接受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审视与探究就显得具有独特的价值。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在文学审美属性的基础上对文学交互主体性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即文学的交互主体性是以具体的文学实践(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活动)为基础,以主体的体验、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为心理场域,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为存在空间的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不是单纯主体性或客体性的,而是主体间的“对话——理解——通约”所形成的多元共生之局面,因此,文学交互主体性具有文学空间性、文学平等性、文学对话性与文学共通性之特征。此视野下的文学接受则是踏进文学作品精神世界中的读者与文本(世界)、作者、读者之间进行双向的对话与交流;是以文本为中心、以读者(包括同时代与不同时代)为圆周、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为存在空间的审美化狂欢;是对人生在世之生存的言说、把握与体悟。同时,本文从文学接受理论与文学接受实践两个层面对文学接受进行了探究,试图对文学接受进行积极重构与推进。此外,本文还从交互主体性理论角度,结合着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机制对文学通约性与文学不可通约性进行了阐释,对文学接受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了新的解读。因此交互主体性思维对文学研究,尤其是对文学接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