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法(文言语法)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691篇,会议文献有54篇,学位文献有929篇等,古代语法(文言语法)的主要作者有张玉金、邵霭吉、孙良明,古代语法(文言语法)的主要机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中文系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笑林广记》其刻本最早见于宋代,元、明、清三代,该书内容不断充实。可以说,《笑林广记》创作于近古期,具有近古期语言的特色。其语言富于口语化,故事贴近实际,对民...
2.[期刊]
摘要: 韩国语主格位所有格句式的形成与古汉语的“之”仂语结构有着密切关联,其在谚解汉文诗书过程中受汉语句式影响而形成的可能性较大。中世纪谚解文中出现的大量主格位所有格...
3.[期刊]
《清平山堂话本》中“教/交/叫”类兼语结构研究——兼谈部分篇目的年代问题
摘要: 兼语结构历来是汉语史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反映宋元时期口语面貌的《清平山堂话本》为研究对象,着重描写书中“教/交/叫”类兼语结构的存在情况,从语法、语义等角度进行...
4.[期刊]
摘要: 本项研究从话语关联的角度出发,探讨引语产生的本质因素和外在表现。在对引语的“提及”和“使用”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其下位类型也做出了系统归纳。统计语料发现,不同语...
5.[期刊]
摘要: 文章利用梵汉对勘、排比归纳、异文互证等方法,对“磨”“火向”“䭉饼”“㞇㞂”“头光”“支夷”“具醯”等词语进行考释,不仅有利于《十诵律》文本的阅读校理,也有利...
6.[期刊]
摘要: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反映民族思维的镜子。汉语方位词“东”从具体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社会域、心理域以及时间域,形成了丰富的概念隐喻类型。“东”的概念隐...
7.[期刊]
摘要: 介词“自”的语法化来源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文章在梳理“自”的“疑似动词”用例基础上,结合“同分布必同发展”的语法化规律,辨明了介词“自”的来源问题。文献梳理结...
8.[期刊]
摘要: 从构式语法理论出发,可以判定古汉语常见的“非XP,惟YP”句式属于“构式”范畴。句法上,该构式由否定副词“非”与等立连词“惟”组成结构框架,前后变项在语法单位...
9.[期刊]
摘要: 在全面梳理郭店楚简代词的基础上,调查5组处于发展之中用法复杂的代词,描述其语法功能和意义。这些代词除了具有指代作用,还兼具关联、结构、语气、否定等意义;它们的...
10.[期刊]
摘要: 否定结构“无以”产生于先秦,其中,“无”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具有陈述和指称双重功能,“以”是后置介词,充当“无”和小句核心VP的联系项。“无以”主要处在VP前,...
11.[期刊]
摘要: 殷墟甲骨文代词目前学界公认的有“我”“余”“朕”“女”“乃”“兹”“之”7个,专门研究甲骨文代词的学者还提出以下8个代词:“鱼”“爾”“其”“甾”“■”“自”...
12.[期刊]
摘要: 随着不同时期“下”的历时演变,“V下”短语的语义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语义衍生过程与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本文在对“V下”短语语义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探...
13.[期刊]
摘要: 《高僧传》是初唐时编撰的一部记载了具有重要影响僧人的传记。本文主要从深层语义结构方面对《高僧传》中的广义的述补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述补结构在内部方面的部分...
14.[期刊]
摘要: 现代汉语中存在具有[+闭口][-言说]语义特征的词“绝口”单独修饰表“赞扬”义言说动词的用例。通过考察“绝口”的历时演变进程,得出这一存在语义矛盾性的句法现象...
15.[期刊]
摘要: 在上古汉语时期的文献中,汉语“虎”出现了数个异名,如“於菟/於虎兔”“於檡”“伯都”“李父”“李耳”。这些异名根据其语音被分为两组。将这些异名置于汉藏语的范围...
16.[期刊]
汉语名量词的产生和“数+量+名”结构形成的再考察及相关思考——以出土文献为基础
摘要: 汉语四大类名量词中,个体量词和容器量词、集体量词同时产生于殷商时代,早于度量衡量词。三者产生的动因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计数需求。度量衡量词萌芽于西周,成熟于战国末...
17.[期刊]
摘要: 敦煌变文“勃笼宛转”有不少解释,却未尽其意。文章认为将“勃笼”看作“蓬”的分音词是合适的,在“勃笼宛转”中当分析为名词作状语,像蓬草一样,“勃笼宛转”是为躬着...
18.[期刊]
摘要: 重叠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历来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它是使某种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学界对于重叠现象的研究多是对实词重叠现象的研究,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19.[期刊]
摘要: “是”和“之”是先秦汉语宾语前置结构中常见的两个功能性成分,它们总体上有一致性,但也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文章通过对“S唯OV”“S(唯)O是/之V”结...
20.[期刊]
摘要: 对《说苑》中“说”的使用情况考察分析,梳理“说”的言说义、非言说义的分布及演变路径,尝试依据“说”当时的发展演变实际,解读“说”的释义分歧、字词、音义对应关系...
1.[会议]
摘要: 本文试图运用通古今雅俗之变的文字、音韵、训诂与方言、通语的知识,做别开生面的研究。考释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中常见的一些重要名词:单于、可汗、阿干等词的原词音义...
2.[会议]
摘要: 现代汉语的趋向补语可以分为简单趋向补语(VD),如"拿出、拿出门",和复合趋向补语(VDd、VDOd),如"拿出来、拿出门来",但在汉语史上有一种特殊的复合趋...
3.[会议]
摘要: 在现代,「忠」字后面时常接「孝」、「义」、「勇」.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忠」最常和「信」并用.本文针对《左传》所载「忠」「信」相关纪录,以表格方式胪列排比检视「...
4.[会议]
摘要: “有+动词”结构在卜辞中较为常见,一些学者主张将动词之前的“有”视为表示强调的副词,并以此为依据认为一部分命辞表示感叹陈述或祈使的语气.本文从贞卜的语境、词语...
5.[会议]
摘要: 就传世文献来看,动词"敬"始见于上古前期,动词"尊"始见于上古中期,在上古中期和后期,"敬"的出现频次均高于"尊".词义方面,"敬"与"尊"义位数量的变化并不...
6.[会议]
摘要: 春秋文献中的"作"都用作单音词,其义项有"制作、制造、建造","起"和"为、充任"."制作、制造、建造"为常见义项,此义项的"作"是一个带成事的二价动作动词,...
7.[会议]
摘要: 清华简《说命(上)》"王命氒(厥)百攻(工)向,以货旬(徇)求敚(悦)于邑人"句的训释,诸家存在争议.其中,如何释读"向"字尤为关键.它不仅关乎着句义,也影响...
8.[会议]
摘要: 目前学术界对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以下简称《放简》)的字词研究情况相对较少.笔者以《放简》为第一手材料,统计并分析了《放简》中的虚词.《放简》...
9.[会议]
摘要: 本文以中古佛经为调查对象,详细考查“被NV”形成的过程,基本发现如下:公元300年以前的译经中,“被NV”十分罕见;至公元400年前后,“被NV”增多,但N多...
10.[会议]
摘要: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新概念,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历史却十分悠久.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古代各阶段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一般认为,...
11.[会议]
摘要: 标注《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据此研究其连接词的显隐、语义及用法.研究发现:1)隐式关系(78.1%)多于显式关系(21.9%),17类关系仅有4类(因果、转折...
12.[会议]
摘要: 《五灯会元》使用了较多比拟句.“如”字句占优势地位,“似”字句有较多用例,“相似”是使用最多的比拟助词,少量比拟式充当状语、定语.该书体现了唐宋比拟句式的新面...
13.[会议]
摘要: “VN1+N2”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清末民初开始大量出现,并继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本文以清末民初的“VN1+N2”为研究对象,从语义、语法和成因发展三个...
14.[会议]
摘要: 汉语动词通过语用推理语义化的途径发展为形容词,这是形容词产生的途径之一。以上9个动词中,既有及物动词.如“重、堵、挤”;也有不及物动词.如“飘、吵、闹”;还有...
15.[会议]
摘要: 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后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介词“于(于)”的使用与否同所在句子音节的奇偶有关,若句子已为偶数音节,则一般不再加“于”,若是奇数音节,则以加...
16.[会议]
摘要: 古书有"莫之或V"表达式,最为人熟知的是: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该表达式中"莫""或"的词性词义以...
17.[会议]
摘要: 笔者认为研读《内经》文理非常重要,先秦著作里,介词往往"于"字多见,由于"于"字肩负太多的职能,有时它则不出现,理解文意,需把省略的"于"字带上,否则会错误理...
18.[会议]
摘要: 话题和主语原是属于不同研究领域的概念术语.话题出现在篇章层面,是基于语篇、语用、功能的概念;主语出现在句法层面,是句法成分的概念.但二者在话语分析中多有交叉和...
19.[会议]
摘要: 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进师以战"一段话可以与今本对读.传本“进师以近过,非婴所知也。”“非…所知也”在句式上是一个表否定的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
20.[会议]
摘要: 《周易》是一部骈散相间的名著.细心体味其中的骈句和散句,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句读之不知"是求学之大忌,"点断"或"断句"则是阅读文章的基本功....
1.[学位]
摘要: 中古汉语时期,动词“追”对动词“逐”在“追赶”这一义项上实现了替换演变。 本文根据Hopper&Thompson(1980)提出的及物性理论,以上古到中古的...
2.[学位]
摘要: 本文以中古时期南方文献《世说新语》、《周氏冥通记》、《百喻经》和北方文献《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为语料,考察了中古时期隔开式动补结构的使用情况...
3.[学位]
摘要: 《战国策》又名《国策》,它不仅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各国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杰作。在北宋时期,《战国策》散佚颇多,曾巩、姚宏、...
4.[学位]
摘要: 《怜香伴》是李渔《笠翁十种曲》的第一篇。本文主要考察《怜香伴》文本中的介词和连词,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先贤和时人的研究成果,大致梳理各个...
5.[学位]
摘要: “?/又”在甲骨刻辞中是一组典型的多义字,它们具有出现频率高、意义多且关系复杂的特点,就其用法而言,目前学界已经提出动词、连词、代词、副词、词头、方位词六大类...
6.[学位]
摘要: 方位词是汉语词汇中一个重要的封闭类,但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本文以《战国策》方位词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将该书中涉及到的方位词进行归纳与分类,并...
7.[学位]
摘要: 《左传》作为先秦重要语料,其语气词较为丰富,且有自身特点,因此本文把《左传》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已有语气词研究成果,以郭锡良对语气词的界定为基础,将其定义...
8.[学位]
摘要: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古代学子学习和考试的主要教材,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和伦理道德,对解读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
9.[学位]
摘要: 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对《战国策》作状语名词的穷尽式查找,按照语义分为五大类:表状态;表态度、身份;表凭借;表时间;表方位、处所。其中,表状态的分为动态特征和...
10.[学位]
摘要: 本文以清代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为底本,并结合陈维礼等人编写的《韩非子译注》和《古代汉语词典》,力求对《韩非子》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
11.[学位]
摘要: 《梦溪笔谈》被英国着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书中沈括除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还大量记述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涉...
12.[学位]
摘要: 本文在借鉴前人专书介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周氏冥通记》中的介词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和研究,从介词的语义分类、使用频率、出现位置、句法功能、介词与其宾语的...
13.[学位]
摘要: 本文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言传世文献中的文言叹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文言文献中的叹词进行查找和整理,对各时期文言叹词系统进行了概括和描写,并对其历史发...
14.[学位]
摘要: 1973年底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作为先秦文献,有很多内容是首次出现于世,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对《战国纵横家书》的动词进行专书研究,目的是为了对先秦整体动词面...
15.[学位]
摘要:
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法、系统研究法、多维认知法对古白话中的叹词进行了调查分析。全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引言”。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综述叹词...
16.[学位]
摘要:
通过对《风俗通义》中的重要句法现象进行穷尽性描写,并对一些句法特点作出相应解释,以期对东汉时期的句法研究尽绵薄之力。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
17.[学位]
摘要: 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在汇集同时代多部专书词汇的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尽可能地概括出东汉时期的词汇断代情况,进而把握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发展规...
18.[学位]
摘要: 本文以南朝宋时期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为语料,在美国语言学家Talmy的词化(lexicalization)理论的视野下,对《世说新语》中的单音节运动动词的词...
19.[学位]
摘要: 包山楚墓竹简是二十世纪众多地下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等三种。因其包含诸多的历史事实及相关史料,曾引起学界诸多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