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合金化
去合金化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73514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贵州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贵州省第三届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等;去合金化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陆兴、李志强、刘颖等。
去合金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3514篇
占比:99.97%
总计:273586篇
去合金化
-研究学者
- 陆兴
- 李志强
- 刘颖
- 连利仙
- 周琦
- 张联盟
- 李伯琼
- 沈强
- 罗江山
- 苏向东
- 谭秀兰
- 邹丽杰
- 陈斐
- 韩志达
- 高玉来
- 何力
- 唐永建
- 唐颖
- 宋廷廷
- 李恺
- 翟启杰
- 覃作祥
- 韩峰
- 黄亚励
- 刘文博
- 崔荣静
- 张世超
- 张礼知
- 李俊国
- 王琪
- 胡文成
- 贾法龙
- 郑斌
- 郑继伟
- 陈习
- 陈传朴
- 何辉
- 余传芳
- 刘平
- 吴丹
- 吴凯瑶
- 吴卫东
- 周新文
- 孔清泉
- 孙钊
- 孟玉英
- 康彬彬
- 张晓华
- 张林
- 张柯
-
-
方秀梅;
连利仙;
刘颖;
李三雁
-
-
摘要:
以铜锰单相固溶体为前躯体合金,利用去合金化法,在盐酸腐蚀液中添加适量不同的络合剂、金属盐可制备出成分纯净、孔形貌可控的三维连通纳米多孔铜(NP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对样品的物相、组分、微观形貌和平均孔径尺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腐蚀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孔结构形成过程和孔形貌具有重要影响。与未添加络合剂相比,添加硫脲、柠檬酸等络合剂后,腐蚀后的样品的孔径和韧带尺寸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细化,络合常数越大,铜原子表面扩散系数越小,细化效果越明显;添加硫脲后能显著细化多孔结构,NPC平均韧带尺寸可在18~90 nm之间调控,且其浓度越高,孔径、韧带尺寸越小;添加适量金属盐Fe_(2)(SO_(4))3、CuSO_(4)、ZnSO_(4)后腐蚀液中出现副反应,反应速率大幅度提高,孔结构发生粗化,出现韧带尺寸分布呈纳米级和微米级共存的多孔结构,当CuSO_(4)添加浓度超过20 mmol/L时,多孔样品断裂截面失去初始晶粒特征,孔结构从纳米级逐步过渡为微米级。
-
-
张纯熹;
于大伟;
郭学益;
田庆华
-
-
摘要:
使用镁铅二元熔体高效、选择性地从铜钴合金中提取铜。确定提取铜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00°C、反应时间为1 h的最佳条件下,铜的提取率高达96.5%,而铁、钴和硅的提取率分别仅为0.2%、0.6%和1.4%。铜的溶解机理主要是镁/铅与铜在铜钴合金溶解区域的对向扩散,且镁铅二元熔体中镁在铜的选择性溶解中起主要作用(特别是在溶解前沿位置)。界面反应为提取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
-
田振;
路鹏;
向树青;
韩志达
-
-
摘要:
将Pt和稀土合金化是提高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由于稀土极易被氧化,因此采用传统自下而上的溶液法制备Pt-稀土合金纳米材料非常困难.本文采用自上而下的去合金化法制备了PtEr纳米多孔合金,对其晶体结构、形貌、电子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性能.PtEr纳米多孔合金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其形貌呈分级的纳米多孔结构.PtEr催化剂在酸性条件下的质量活性达到了0.21 A·mg^(-1),远高于商业Pt/C(0.10 A·mg^(-1)).加速耐久性测试表明PtEr催化剂的稳定性也优于Pt/C.
-
-
康彬彬;
李伟;
刘平;
张柯
-
-
摘要:
β钛合金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磨性而被用作硬组织的替代物。对钛合金植入体进行表面改性可以保证材料的整体强度和弹性模量,同时使其与人骨接触部位能够呈现低弹性模量特性。选用Ti-40Nb合金作为基体材料,采用磁控溅射与去合金化相结合的表面改性工艺获得表面纳米多孔结构,并对纳米多孔结构进行微观组织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0.5%HNO3水溶液中去合金化4 h,随后在1 mol/L KOH水溶液中去合金化12 h,能够得到微纳通透的分层多孔,多孔结构的形成使得Ti-40Nb合金表面的弹性模量达到37 GPa,接近人骨的弹性模量,避免了应力屏蔽带来的影响,同时还保证了Ti-40Nb合金的整体强度。此外,通过分析铸态和薄膜态Ti-Nb-Cu合金去合金化形成多孔结构的过程,探索两者成孔机制的区别。
-
-
康彬彬;
李伟;
刘平;
张柯
-
-
摘要:
β钛合金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磨性而被用作硬组织的替代物.对钛合金植入体进行表面改性可以保证材料的整体强度和弹性模量,同时使其与人骨接触部位能够呈现低弹性模量特性.选用Ti-40Nb合金作为基体材料,采用磁控溅射与去合金化相结合的表面改性工艺获得表面纳米多孔结构,并对纳米多孔结构进行微观组织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0.5%HNO3水溶液中去合金化4?h,随后在1?mol/L?KOH水溶液中去合金化12?h,能够得到微纳通透的分层多孔,多孔结构的形成使得Ti-40Nb合金表面的弹性模量达到37?GPa,接近人骨的弹性模量,避免了应力屏蔽带来的影响,同时还保证了Ti-40Nb合金的整体强度.此外,通过分析铸态和薄膜态Ti-Nb-Cu合金去合金化形成多孔结构的过程,探索两者成孔机制的区别.
-
-
曾凡鑫;
刘创;
曹余良
-
-
摘要:
为提升Sb基负极材料的储钠循环性能,通过简单的两步法(机械辅助化学合金化和酸溶解去合金化)制备纳米化和多孔化的去合金锑/多壁碳纳米管(De-Sb/MCNT)复合物,采用不同方法表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储钠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De-Sb/MCNT材料的可逆比容量达到408.6 mAh·g-1(200 mA·g-1),首周库仑效率为69.2%;在800 mA·g-1循环330周后,容量保持率仍可达88%,展现出优异的储钠循环性能.这得益于机械辅助化学合金化/酸溶解去合金化对商品化Sb的"预粉化"作用,促进了材料的纳米化和多孔化,缓解了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实现了高的循环稳定性.这种常温合金化/去合金化的方法为制备循环稳定的储钠合金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
-
-
乔志军;
李宏伟;
于镇洋;
赵潭
-
-
摘要:
为了获得导电性能好、氧化物与基底有效结合的高比容量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去合金化法制备纳米多孔NiCoMn金属电极,经极化处理,在表面原位合成金属氧化物,有效提高赝电容器储能特性,其中母合金的轧制工艺和电极整体厚度是影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本实验控制下轧量为30%、40%、50%和60%,对合金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下轧量为30%时,其晶粒较小且因应力引起的微裂纹较少,体积比容量可达到606 F/cm3(电流密度1 A/cm3),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实验中优选下轧量为30%,得到厚度分别为50、60、70和80μm的合金箔,制备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差别较明显.其中厚度为60μm的电极表现出最高的容量为671 F/cm3.即使电流密度由1 A/cm3增加至10 A/cm3时,仍能保持470 F/cm3的容量,展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比容量电极材料制备工艺的最佳参数是30%下轧量和60μm材料厚度.
-
-
付莹;
吕广焱;
付连生;
王璐;
刘宁
-
-
摘要:
纳米多孔钛及钛合金兼具结构和功能的双重属性,在医用材料、电极材料及工程材料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去合金化法制备纳米多孔材料不仅制备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而且可以实现孔径的可控制备,目前已经受到广泛的应用.去合金化法主要包括化学腐蚀法、电化学腐蚀法及金属液法等.综述了去合金化法制备纳米多孔钛及钛合金的制备过程及其工艺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纳米多孔钛及钛合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
司迎迎;
任亚东;
赵永强;
闫叶祥;
谢广文;
王桂雪;
刘欣
-
-
摘要:
目的提高Fe电极的催化析氢性能。方法较低温度条件下,在Fe基体表面电沉积一层非晶态Ni-Fe-P镀层,探究沉积电流密度、去合金时间等参数对Ni-Fe-P/Fe电极在碱性电解质中的电催化析氢反应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对镀层的形貌、元素分布、物相进行分析。在碱性溶液中,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进行一系列性能测试。结果在沉积温度为10°C的条件下,于Fe电极表面成功制备出了致密且元素分布均匀的Ni-Fe-P非晶合金镀层。获得的Ni-Fe-P/Fe电极电催化性能均优于Fe电极,其中电流密度30 mA/cm^2条件下制备的Ni-Fe-P/Fe电极在析氢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的过电位为174.2 mV,比Fe电极低约466.2 mV。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的Ni-Fe-P/Fe电极,经240 s去合金化处理,电极过电位仅为121.6 mV,比Fe电极低约518.8 mV。结论电沉积的Ni-Fe-P非晶合金镀层可以显著提高Fe电极的析氢性能。随着沉积电流密度的增加,Ni-Fe-P/Fe电极的析氢过电位减小,双电层电容和电化学工作表面积增大。对镀层进行适当的去合金化处理,形成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以减小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有效降低电极的析氢过电位。
-
-
-
-
苏向东;
何力;
韩峰;
陈传朴;
黄亚励
- 《贵州省第三届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在分析近等原子比NiTi形状记忆合金实现去合金化热力学条件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种特殊的低温去合金化处理技术,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进行表面改性;经SEM、XRD、XPS、EDX、模拟体液(SBF)仿生沉积等分析研究表明,NiTi记忆合金经低温去合金化处理后,在合金表面选择性地除去了有害元素镍,在表层约130 nm深度内原位制备出完全无镍的具有纳米网架结构的二氧化钛层,这不仅消除了有毒元素Ni的危害,同时而且还结合上羟基(OH-);在SBF溶液中试验证明,经低温去合金化处理后的合金表面具有诱导Ca/P沉积的能力,从而提高了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生物相容性.
-
-
李志强;
李伯琼;
何辉;
陆兴
-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研究了Ag60.7Al39.3合金在H2SO4中的阳极极化行为.线性扫描时,当电压大于临界电位后,随着H2SO4浓度增大,电流密度增长相应加快,而其自腐蚀电位相差不大。在0.1mol/L H2SO4中,0.5V的电压能腐蚀出海绵状的双连续多孔结构,孔径在微米级。0.8V的电压下所得到的银表面形貌呈平行的片状结构。1.0V和1.4V的电压下分别呈块状堆积形貌和波浪形形貌.在0.01mol/L H2SO4中得到的小孔径宽度<200nm,在0.05mol/L H2SO4中腐蚀后得到的孔径宽度在300nm之间。表明降低H2SO4浓度减小腐蚀电压可得到纳米级的小孔.
-
-
徐祺;
黄新泉;
苏兴万;
马韦刚
- 《第四届全国腐蚀大会》
| 2003年
-
摘要:
反应堆结构材料在高温水中的局部腐蚀是影响反应堆安全运行的重要问题之一.近来研究表明,TiO缓蚀添加剂能有效减缓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应力腐蚀开裂(SCC)和晶间腐蚀(IGA)等局部腐蚀.本工作以不锈钢为试验材料对含Ti缓蚀添加剂在高温浓碱环境中缓解应力腐蚀开裂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高压釜暴露实验表明,在288°C,50﹪NaOH溶液中浸泡一周的情况下,含Ti缓蚀添加剂表现出较好的缓蚀效果,其中锐钛矿、金红石型TiO的作用要好于钛酸丁酯;但在相同环境下长时间(两周以上)浸泡,其抑制应力腐蚀开裂的能力并不显著.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进行进一步的表面分析,研究了腐蚀产物形貌及结构,并探讨了合金在碱性环境中的去合金化趋势.XPS纵深图谱表明锐钛矿型TiO能明显抑制合金的去合金化趋势,防止裂纹沿贫Cr的晶界发展,从而起到缓解腐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