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压力型体制

压力型体制

压力型体制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专利文献1073594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等; 压力型体制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静、张翔、邢传等。

压力型体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73594 占比:99.98%

总计:1073827篇

压力型体制—发文趋势图

压力型体制

-研究学者

  • 欧阳静
  • 张翔
  • 邢传
  • 李海青
  • 杨华
  • 杨雪冬
  • 柯学民
  • 毕争
  • 陈婧
  • 上官酒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振羽; 刘丛雨
    • 摘要: 在基层减负背景下,基于压力型体制与行政吸纳社会构建分析框架,以L街道G社区的非正式考核为案例,分析了政府与基层社会组织在减负任务中的“共谋”和“变通执行”等行为趋同现象。行政吸纳社会表现为基层社会组织的职能、资金结构和人事安排的行政化,这构成了压力传导的制度基础。能力与责任的不对等、个体利益驱动以及府际利益关系,导致了政府与基层社会组织在压力下的策略行为。对此,提出了成立社区基金会、优化部门间协作机制和建立负面清单等对策建议。
    • 胡晓东
    • 摘要: 近年来,基层负担一直影响着基层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困扰着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多措并举高位推动基层“减负”。在理论上,对基层负担的根源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压力型体制理论,但因其研究的单向性、不可倒推性掩盖了基层负担过重的多重原因之贡献,最终引发人们对基层负担的片面性认知,不能得出基层负担必然由压力型体制所致的唯一性结论。因此,需要重新考量现阶段基层负担的制度性根源,创新对基层负担的全新认识,补充和完善压力型体制理论。基于对我国3个省乡镇街道的随机抽样,采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最终发现,导致基层负担的原因已远远超越于压力型体制理论的解释框架,受到组织体制机制中“上级权力,下级权力,职责规范和督考机制”等多重变量的共同影响,需要采用多元并举的治理举措为基层“减负”。研究贡献在于,开发和构建了我国现阶段基层负担的研究框架模型,完善和补充了压力型体制理论,提出了在组织管理之中基层负担的指标性价值。
    • 詹国辉; 云悻
    • 摘要: 近年来中央政府一直在推行“基层减负”改革,减负改革形势虽有改观但仍然很严峻,基层形式主义已然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现实课题之一。基于压力型体制的现实视角,本研究通过以川东北X镇为例,来探究基层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基层形式主义的泛滥主要体现在政策上传下达中的文山会海、政策执行中的“留痕工具”、上级检查与下级迎检的形式化、学习与培训的过度频繁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上对下的压力影响,此外镇政府“夹心层”的尴尬位置,无疑都引致了基层形式主义的滋生。为此,从多维度构建出应有路径,力图纠治基层形式主义,最终促成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 陈婧
    • 摘要: 长期以来,压力型体制被视为应对行政体制运转难题的一种治理模式,上级政府以层层加压的方式促使下级政府完成任务,造成了基层压力过大的现象。在中央提出"基层减负"口号后,为何依旧难改地方政策执行的压力强化局面?文章从历史路径、经济路径、组织路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种路径共同构成压力型体制的压力来源,压力来源为正反馈机制的形成提供制度基础,正反馈机制在执行层面具备"压力有效"的实际效用,从而保障了压力型体制的运转。
    • 欧阳静; 王骏
    • 摘要: 基层治理从“无论用什么方法,摆平就行、搞定就行”的任意变通,到按程序、按规范执行的“讲政治”,表面上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文明性,但深层逻辑仍然是只关注技术问题的策略主义逻辑。只是,策略主义的表现形式从之前简单粗暴的任意变通表现为“不变通”,即形式主义地“讲政治”。这是因为形塑策略主义的治理结构不仅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且“督查下乡”强化了对基层的问责。为了规避风险与责任,基层干部不再通过变通来完成目标任务,而是通过“形式主义地讲政治”来应对目标任务。要化解日趋严重的基层形式主义问题,必须给予基层干部自主性。
    • 席虎; 汪艳霞
    • 摘要: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撑。然而,这一制度自1999年福建南平首创至2016年上升为国家制度,其背后的扩散机制却缺少充分探索。本文从政策扩散理论出发,运用经典事件史分析模型,检验压力型体制、官员流动对科技特派员制度在208个地级市层面扩散的影响。结果显示,省级强制压力、省内竞争压力以及公共舆论压力都在不同程度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扩散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地方主官多重流动未对制度扩散产生显著影响。
    • 张翔; 梁丹玲
    • 摘要: "懒政"现象一直是基层治理中难以根治的治理顽疾,并逐渐呈现出从主观意愿转向结构性问题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懒政"现象的"新旧合流"及其互嵌运作中所体现的制度韧性.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在较高的问责压力下,基层政府客观能力不足与制度层面的激励缺陷相结合,使基层政府的"懒政"现象具有了局部合理性.这是造成"懒政"现象存在制度韧性的关键原因.从制度逻辑的角度分析,问责机制的"双重矛盾"支撑了局部合理性,从而构成了基层"懒政"现象的制度逻辑.
    • 赵卯生
    • 摘要: 作为我国地方党政组织为完成上级机关下达的目标任务而采取的任务数量化分解管理方式和物质化奖惩评价体系,压力型体制在我国的形成、发展具有合乎党情国情的内在逻辑.部分基层干部在压力型体制下出现"达标焦虑"问题存有多重诱发因素,其中不适应超强工作任务而精疲力竭、能力素养匮乏而手忙脚乱、责任心缺失而不愿作为是重要原因.对此,要多措并举,消解部分基层干部的"达标焦虑",提高基层干部只争朝夕的干劲、百折不挠的韧劲,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 张翔; 梁丹玲
    • 摘要: “懒政”现象一直是基层治理中难以根治的治理顽疾,并逐渐呈现出从主观意愿转向结构性问题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懒政”现象的“新旧合流”及其互嵌运作中所体现的制度韧性。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在较高的问责压力下,基层政府客观能力不足与制度层面的激励缺陷相结合,使基层政府的“懒政”现象具有了局部合理性。这是造成“懒政”现象存在制度韧性的关键原因。从制度逻辑的角度分析,问责机制的“双重矛盾”支撑了局部合理性,从而构成了基层“懒政”现象的制度逻辑。
    • 周少来
    • 摘要: 这是由压力型体制的“工作机制”所决定的。对于1上级组织而言,对下级组织督查考核,有以下组织利益:其一,部门权力最大化,每一个部门都有其自身的职责和权力,在层层传导压力的体制下,各级组织普遍信奉"有为才有位"的权力逻辑,不断扩张本部门的“管理权限”,制定不断细化的“管理规则”,而这些规则规定的实施都需要不断地督查考核。其二,部门利益最大化,督查考核者也面临着自己上级组织的督查考核,考核的内容也是召开了“多少会议,出台了多少文件、开展了多少督查(对下级)、有多少数据台账”等,而这些考核成绩是与部门领导的升迁相挂钩的。这也促成了各个职能部门竞相开展“管理竞赛”:规则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细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