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协同集聚

协同集聚

协同集聚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专利文献38215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合作经济与科技、经济研究导刊等; 协同集聚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战琪、陈晓峰、吉亚辉等。

协同集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38215 占比:99.70%

总计:38331篇

协同集聚—发文趋势图

协同集聚

-研究学者

  • 姚战琪
  • 陈晓峰
  • 吉亚辉
  • 储伊力1
  • 冯会迎
  • 刘肖
  • 吴靖
  • 孙红梅
  • 席强敏
  • 庄德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甜甜; 刘红梅
    • 摘要: 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2012—2020年数据为样本,探究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可以同时兼顾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通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变革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且现阶段均产生负向影响。因此,为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强城市间的一体化发展,增强要素流动性,提升协同集聚水平。
    • 戴玲; 唐晴晴
    • 摘要: 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协同集聚三者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异质性作用,主要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空间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三者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且作用大小排序依次为:协同集聚>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和协同集聚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都显著为正,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溢出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为此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提高两业协同集聚水平以充分发挥协同集聚的创新资源配置效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 摘要: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 董洪梅; 王晶超; 赵丹; 栾凤舞
    • 摘要: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但呈现出一定的专业化趋势;因制造业发展缓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下降;省内不同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及其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新发展阶段促进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李晟婷; 周晓唯; 武增海
    • 摘要: 协同集聚作为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方式,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均存在多方面影响。环保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共聚是产业协同集聚的一种细分模式,通过对比其与一般协同集聚在动因、效应和关联方式等方面异同,依据其显著的生态闭环功能和环境正外部性特征,将其命名为生态化协同集聚,并基于2013—2019年短面板数据,采用杜宾模型(SDM)考察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生态化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总体呈现U型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沿海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程度较高,对绿色经济效率已形成有效促进作用,而内陆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水平较低,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表现为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对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可为生态化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刘小军; 晁琦
    • 摘要: 基于2008-2019年天津的相关数据,本文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量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用熵值法测量得出天津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结合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天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天津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并且二者协同集聚会显著促进天津生态可持续发展。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当前天津发展的建议:促进制造业集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提高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郭然; 原毅军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与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正经历着不同以往的重塑性改变。本文从互联网空间效应出发,构建了反映产业结构演进方向的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利用2005—2018年我国278个地市级面板数据,深入考察互联网发展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与邻地互联网发展对产业协同集聚均呈现出“先扬后抑”的倒U型影响,当互联网发展水平低于某一阈值时,互联网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一旦互联网发展水平超过该阈值,将促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趋于向空间非一体化方向转变。对影响机制的研究表明,互联网既能从供给侧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也能从需求侧拉动国际市场需求、扩大出口贸易规模,进而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研究不仅为以互联网发展强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加快我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模式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 蔡海亚
    • 摘要: 随着我国产业关联不断加深以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产业协同集聚现象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产业协同集聚形成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制造业效率,有助于降低环境资源的消耗。而目前关于产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上。据此,从产业协同集聚的视角出发,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进行文献梳理,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 崔蓬伟; 谷人旭; 王腾飞
    • 摘要: 通过区位商相对差异指数、数据包络分析和面板Tobit回归分析,研究了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与一般制造业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低于一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但这一差距在研究期内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在我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细分行业构成的产业对之间存在行业分异。②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这一促进作用相比一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效应更加显著和积极。③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 唐红祥; 夏惟怡; 黄跃
    • 摘要: 产业协同集聚对促进产业融合及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测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集聚状况,结果发现,从整体看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水平在研究期内出现下降态势,但近年来略有反弹。然后,构建计量模型探讨影响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开发区建设、信息化水平、城市规模、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存在异质性和动态调整。最后,提出进一步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主要突破路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及物流体系,优化政府干预及开发区建设,强化人力资本和信息化应用,提升城市规模和城市群发展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