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55402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河北中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化脓性骨髓炎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文水、任一、朱章志等。

化脓性骨髓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5402 占比:99.97%

总计:455542篇

化脓性骨髓炎—发文趋势图

化脓性骨髓炎

-研究学者

  • 杨文水
  • 任一
  • 朱章志
  • 杨海兴
  • 梁健成
  • 梁剑敏
  • 王丽
  • 王佳琦
  • 田应兴
  • 祖启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祺; 苏文豪; 谢锡尧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口腔手术入路治疗下颌骨边缘型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55例单侧下颌骨边缘型化脓性骨髓炎病例资料,分为口内组和口外组.口内组采用口腔内下颌支前缘外斜线切口入路清除病灶,口外组采用传统的口腔外下颌角做皮肤切口.分析两组术后临床疗效、病灶和手术切口情况、手术并发症.结果 口内组临床病征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口外组,其中轻、中、重度张口受限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口外组(P<0.05),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口外组(P<0.05).两组锥形束CT(CBCT)复查病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外组术后出现涎瘘1例,轻度口角歪斜2例,8例皮肤切口出现不同程度软组织弹性变差、针刺感、异物感等症状,随访1年所有症状有所好转.口内组未发现上述手术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出现同侧颞下颌关节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但未能证实与手术有关.结论 经口腔手术入路治疗下颌骨边缘型化脓性骨髓炎,能有效清除病灶,改善张口受限,促进切口愈合,同时避免了皮肤瘢痕、面神经及腮腺损伤等并发症.
    • 尹健; 沈玉萍
    • 摘要: 目的:对200例化脓性骨髓炎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择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共200例,对所有患者骨髓炎细菌进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统计细菌培养结果,分析细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在200例标本中,阳性标本177例,占88.50%,阴性标本23例,占11.50%,其中最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9例,占44.63%,其次为铜绿色假单胞菌29例,占16.38%;对所有致病菌使用十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其中敏感率最高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为75.71%,其次为环丙沙星感敏率为61.58%,敏感率最低为青霉素,敏感率为9.60%.结论:在化脓性骨髓炎中,出现细菌种类较多,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出致病菌,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多种抗生素进行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刘世虎
    • 摘要: 中医生肌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指促进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总称,在烧伤以及褥疮、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化脓性骨髓炎形成的创面等情况治疗中,均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且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有关医学论著中对中医生肌法的研究和记录相对较多,但是,由于其内容较为分散,对患者全面认识中医生肌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医生肌法?中医生肌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又有哪些方法分类呢?
    • 宁金波; 刘渝
    •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传统引流技术在手术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收集我科在2015年1月~2019年12月手术治疗的65例小儿化脓性骨髓炎临床资料,其中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观察组)治疗39例,传统冲洗引流(对照组)治疗26例.对比两组发热持续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引流时间、主要炎症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再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评价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平均发热时间、平均疼痛时间、平均WBC/CRP恢复正常时间、平均引流时间、引流异常例数、并发症例数、治愈率等各项对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持续封闭式负引流技术治疗小儿化脓性骨髓炎,能有效缩短发热、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引流时间,患儿依从性更佳,痛苦更小,效果良好.
    • 张琪
    • 摘要: 目的:探讨化脓性骨髓炎运用MRI与X线诊断的效果对比.方法:研究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收的46例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均运用MRI与X线诊断,分析不同检查手段的检出率.结果:在检出率上,MRI为%,X线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脓性骨髓炎运用MRI与X线诊断均可以达到一定的检出率,但是MRI的检出率明显更高.
    • 于雷
    • 摘要: 目的 探讨化脓性骨髓炎的CT检查的影像表现及临床价值,以提高临床CT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化脓性骨髓炎患者30例的CTr诊断表现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经CT扫描,急性骨髓炎CT扫描,骨破坏9例,发现死骨8例,骨膜反应6例,软组织脓肿5例,骨膜周围脓肿8例,软组织肿胀11例,髓腔密度增高8例.慢性骨髓炎12例,CT扫描软组织肿胀12例,骨破坏9例,发现死骨11例,发现脓肿9例,病灶周围硬化12例,髓腔密度增高12例.慢性硬化性骨髓炎4例,CT见软组织肿胀1例,骨破坏1例,病灶周围硬化4例,髓腔密度增高4例.慢性骨脓肿3例,CT扫描软组织肿胀3例,骨破坏3例,骨脓肿3例,病灶周围硬化3例,位腔密度增高3例.结论 通过CT扫描可以对骨内骨髓密度的改变、骨周软组织肿胀、脓肿和小死骨可以轻易被发现.结合临床提高CT诊断水平.
    • 邱利忠
    • 摘要: 西医认为化脓性骨髓炎的最根本病因为化脓菌感染于骨髓部位,但目前对本病文献记载较少,病因的叙述也并不详尽;本病属于中医“附骨疽”范畴,其病程长,表现为虚实夹杂,变化较多.中医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能够更加全面、详尽的探讨疾病的本质,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医理论出发探究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
    • 冯万立; 李子君
    • 摘要: 目的 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黄芪注射液冲洗治疗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2组均行彻底清创、营养支持和功能锻炼,对照组同时给予负压封闭引流和敏感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冲洗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病灶分泌物病原菌阳性率和血清CRP、IL-6水平变化情况,记录2组治疗后局部疼痛、局部肿胀、皮温升高和再次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发热持续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创面闭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2组治疗后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和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发热持续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创面闭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黄芪注射液冲洗创面治疗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提高治疗效率,减少并发症和住院费用,可能与抑制CRP和IL-6的分泌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