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补结构
动补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92428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等;动补结构的相关文献由217位作者贡献,包括石毓智、肖贤彬、王雷宏等。
动补结构—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92428篇
占比:99.99%
总计:1892642篇
动补结构
-研究学者
- 石毓智
- 肖贤彬
- 王雷宏
- 唐韵
- 顾盘明
- 丁方豪
- 吴胜伟
- 孙秀银
- 尹晓静
- 杜纯梓
- 梁星
- 王奇
- 谭飞
- 邱峰
- 金菁
- 钟书能
- 陈政权
- 陈文莉
- 丁明云
- 任燕平
- 任芝锳
- 伍春红
- 何亮
- 何伟
- 何青霞
- 余志鸿
- 冯杏实
- 冯舒冉
- 冯铁山
- 刘丽川
- 刘忠华
- 刘晓农
- 刘汉城
- 刘街生
- 刘辰诞
- 卢英顺
- 史宝辉
- 吕叔湘
- 吴建伟
- 吴欣欣
- 吴泽顺
- 吴福祥
- 周敏莉
- 周清明
- 唐一萍
- 唐晓东
- 太田辰夫
- 姚佳慧
- 姚庆保
- 姚志英
-
-
徐萌敏;
李福印
-
-
摘要:
动补结构是表征宏事件的主要句法形式之一。当前有关讨论集中于语言类型学,较少探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事件融合。本文基于语料库实证研究,以“V回”表征宏事件为案例,考察动补结构中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事件融合的事件关系、语义维度和认知模式。研究发现:1)框架事件和副事件主要基于原因、方式、基底和构成四类事件关系发生事件融合;2)两个事件的事件融合主要涉及时间融合、空间融合、指称融合、意向性、控制和压制力六个语义维度,事件融合的紧密度连续统由紧密至松散可以概括为:自主运动事件/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致使运动事件/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实现事件>行动关联事件;3)在注意分布的认知驱动下,动补结构的事件融合呈现多样化。本文从事件融合的视角阐释了动补结构表征宏事件的能产性。
-
-
郭新新
-
-
摘要:
汉语中的动补结构由于其语义复杂性和结构多样性备受学界关注。在研究内容上,相关研究从配价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构式语法、心智哲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类型学等方面展开;在研究方法上,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动补结构进行研究。文章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已有动补结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动补结构研究的跨语言、跨学科趋势,并且结合语言习得和技术运用进行动补结构的跨语言对比述评,对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李家春
-
-
摘要:
本研究采用口语诱导实验的方法,通过第一手语料,对实现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归属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从语言使用的倾向上看,现代汉语编码实现事件时具有附加语框架语言的特征,但并不具有强势附加语框架语言特征.该发现基于两个证据:1)动补结构是现代汉语实现事件的词汇化手段之一,其动词和补语的特征与印欧语言中典型的S-语言相比具有显著差异;2)动补结构的韵律结构丰富多样,不仅限于以往研究中出现的单音节动词与单音节补语的组合;而韵律结构制约着词汇化模式,对汉语从上古的动词框架转型为现代的附加语框架具有重要作用.
-
-
-
靳开宇;
王昊
-
-
摘要:
当前结果范畴研究主要集中在动补(宾)结构的结果补语或结果宾语的句法语义关系上,一般将结果范畴看作一种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两者理论内涵界定并不清楚.为突破理论认识瓶颈,基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和事件整体分析视角,重新界定结果范畴语义内涵,将结果范畴从事件构成要素视角看作是"达成"与"完成"事件的共有语义构成要素,两者区别在其事件时间属性特征(时点性、时段性)的差异上,据此可以从其作为语义构成要素和句法实现两个层面进行有效分析,为从事件语义学视角分析结果范畴奠定理论基础.
-
-
唐晓东;
金立鑫
-
-
摘要:
受语言经济性和像似性原则的驱动,汉英双及物构式V-O-DAT(DAT为附置词短语形式的与事或夺事)普遍存在向双宾构式V-O1-O2转换的可能性,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证明是“轻述谓成分前移”原则驱动DAT移位.在特定的语义和句法条件下,DAT中的附置词呈现“必有”、“可有”和“必无”三种句法分布可能,O1是省略了附置词的DAT.文章分析了DAT移位的动因及句法实现过程,并重新界定了双宾结构的性质,证明O1具有述谓功能,V-O1为动补结构.
-
-
赵欣
-
-
摘要:
岫岩特殊短语“X完了”,在现代汉语中表面上表示的是动作的完结,但在岫岩方言中却表示程度义.“X”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文章分析了“X完了”结构的语义、语法功能,描写了胶辽官话岫岩地区的极性补语“完”,认为“完”是从结果补语虚化来的,并且是一个虚化程度极高的补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