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态增强磁共振

动态增强磁共振

动态增强磁共振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2372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江西科学、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医疗设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等;动态增强磁共振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余丽玲、阳维、冯前进等。

动态增强磁共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2372 占比:99.97%

总计:252443篇

动态增强磁共振—发文趋势图

动态增强磁共振

-研究学者

  • 余丽玲
  • 阳维
  • 冯前进
  • 卢振泰
  • 陈武凡
  • 刘灿
  • 刘进康
  • 周洁洁
  • 彭昌丽
  • 李建策

动态增强磁共振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宝军
    •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在评估直肠癌患者放化疗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肠镜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于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行DCE-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为完全缓解组(pCR组)及非完全缓解组(非pCR组),比较两组放化疗前后的相关影像学参数[容积转移常量(Ktrans)、速率常数(Kep)、渗漏空间(Ve)],两组均随访1年,根据临床症状、肠镜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证实局部复发的为复发组,无复发的为未复发组,行DCE-MRI检查,评估其在诊断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后预后的价值。结果所有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后Ktrans、Kep、Ve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放化疗前Ktrans、Kep、Ve指标较放化疗后更高(P0.05);两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后的Ktrans、Kep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pCR组明显高于pCR组(P0.05);随访1年内死亡2例,复发12例;以复发为阳性,DCE-MRI诊断直肠癌复发的灵敏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常规MRI(P<0.05)。结论 DCE-MRI可有效评估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放化疗疗效,并有利于提高局部复发诊断准确率,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李玉; 张凤翔; 张芳
    • 摘要: 目的:探究动态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用来评估直肠癌分化程度及Ki67表达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12月间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直肠癌患者行DCE-MRI扫描且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完整的病例43例,通过DCE-MRI获取K^(trans)(容积转运常数)、K_(ep)(速率常数)、V_(e)(细胞外间隙分数)等定量参数。肿瘤标本进行HE染色检测肿瘤分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表达程度。将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_(ep)、V_(e)值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及Ki67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癌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组间比较为K^(trans)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直肠癌高分化组K^(trans)值为0.378±0.261/min,中分化组K^(trans)值为0.742±0.627/min,低分化组K^(trans)值为1.143±0.336/min。其中,高分化组K^(trans)值明显低于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P0.05)。Ki67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定量参数值统计分析为两组间K^(trans)、K_(ep)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Ki67两组间诊断K^(trans)的临界值为0.675/min,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41%,K_(ep)的临界值为0.214/min,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3%。Ki67两组间诊断V_(e)值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低(46%、37%)。结论:DCE-MRI定量参数能在一定程度上无创地反映直肠癌分化程度和Ki67表达情况。
    • 朱辉严; 谌力群; 王朝文; 许平; 谢磊; 符史果
    •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参数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2018年6月~2020年12月至我院就诊的6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取DCE-MRI定量参数,即原发灶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回流速率常数(Kep),记录患者磁共振成像的肿瘤最大径、年龄等定量参数。将患者分为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比较以上定量参数,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进行回归性分析,以ROC分析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的预测效能。结果:62例宫颈癌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分别为28例和34例,阳性组和阴性组肿瘤最大径、Ktrans两项定量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为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独立风险因子,肿瘤最大径联合Ktrans预测效果最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65%、81.65%、96.84%。结论:DCE-MRI定量参数中Ktrans联合肿瘤最大径用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果好,临床价值高。
    • 方艺; 施新; 周国锋; 徐进; 郑信德
    • 摘要: 目的探讨肝假性淋巴瘤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肝假性淋巴瘤患者22个病灶的MRI表现,定性评价各序列信号特征及DCE-MRI各期强化特征。结果病灶在MRI平扫上呈同质性,DWI明显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明显低信号。DWI上,15个病灶周围呈现沿汇管区线性高信号;3个病灶在T2WI和DWI上呈现从病变处沿门静脉延伸的邻近肝实质楔形水肿信号改变。动态增强后,7个病灶动脉期厚壁环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变内部强化幅度减低,周围持续环形强化;13个病灶动脉期不同程度强化,其中9个病灶轻中度强化、4个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中央廓清,边缘仍强化;2个病灶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肝假性淋巴瘤在MRI上多信号均匀、扩散明显受限,DCE-MRI不同时期环形强化,DWI上病灶周围汇管区线性高信号或沿门静脉邻近肝实质楔形水肿有助于诊断。
    • 余丁福
    • 摘要: 目的:分析DCE-MRI成像参数在前列腺癌病理特征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回顾性研究为路径,选择80例前列腺癌患者设为ZL组,选择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设为ZS组。ZL组和ZS组患者均开展DCE-MRI检查,分别记录DCE-MRI成像参数(Ve、Ktrans、Kep);同时根据ZL组患者病理特征分布情况进行分组,分别对比ZL组和ZS组患者、ZL组不同病理特征组患者的Ve、Ktrans、Kep参数值。结果:ZL组患者DCE-MRI成像参数Ve、Ktrans、Kep均高于ZS组(P 2cm组Ve、Ktrans、Kep参数值均高于≦2cm组(P<0.05),肿瘤分期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P<0.05),Gleason≧8分组高于<8分组(P<0.05),发生精囊侵犯组高于未侵犯组(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DCE-MRI成像参数较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明显升高,且肿瘤越大、临床分期越高、病理分级越高及精囊侵犯合并发生,DCE-MRI成像参数随之升高。临床上可通过对前列腺癌DCE-MRI成像参数的分析合理评估患者的肿瘤病情的进展,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 王功夏
    • 摘要: 目的:分析扩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后病理活检、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以术后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度.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高于扩散加权成像(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可提高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为后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良好科学依据.
    • 赵悠帆; 陈中伟; 周洁洁; 缪海卫; 李建策; 王美豪
    •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列线图在乳腺MRI BI-RADS 4类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89个MRI BI-RADS 4类乳腺病灶,其中良性71个,恶性118个.所有患者在病理检查前均接受了DCE-MRI扫描和血生化检查.计算DCE-MRI参数图并提取病灶的相应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选择后,通过对所选特征按其系数加权求和来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乳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最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评分的组合模型,绘制列线图.使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红素水平是乳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0.58~0.87).经过特征筛选,11个影像组学特征参与计算影像组学评分,其在测试集的AUC为0.80(0.68~0.92).将其与临床模型进一步结合,AUC提高到0.88(0.79~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基于DCE-MRI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用于鉴别诊断乳腺磁共振BI-RADS 4类病灶良恶性有较高价值.
    • 赵悠帆; 陈中伟; 周洁洁; 缪海卫; 李建策; 王美豪
    •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列线图在乳腺MRI BI-RADS 4类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89个MRI BI-RADS 4类乳腺病灶,其中良性71个,恶性118个。所有患者在病理检查前均接受了DCEMRI扫描和血生化检查。计算DCE-MRI参数图并提取病灶的相应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选择后,通过对所选特征按其系数加权求和来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乳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最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评分的组合模型,绘制列线图。使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红素水平是乳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0.58~0.87)。经过特征筛选,11个影像组学特征参与计算影像组学评分,其在测试集的AUC为0.80(0.68~0.92)。将其与临床模型进一步结合,AUC提高到0.88(0.79~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基于DCE-MRI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用于鉴别诊断乳腺磁共振BI-RADS 4类病灶良恶性有较高价值。
    • 崔胜宏; 马秀梅; 闫红梅; 李和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扫描联合血清上皮钙黏蛋白(soluble E-cadherin,sE-cadherin)、前梯度蛋白2(anterior gradient-2,AGR2)对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2月至2018年02月我院收治的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经病理确认诊断为前列腺癌(PCa)患者98例记为PCa组,104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记为BPH组,同时以同期的92例在我院体检的健康男性为对照组.比较PCa组和BPH组的DCE-MRI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血浆内对比剂容积分数(Vp)以及三组的血清sE-cadherin、AGR2情况.以Logistics回归模型拟合联合诊断,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价值.结果:PCa组的血清sE-cadherin、AGR2水平均高于BPH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82.65%也显著高于Ktrans(60.20%)、Kep(66.33%)、Ve(65.31%)、sE-cadherin(63.27%)、AGR2(58.16%)单独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0.867(95%CI:0.826~0.908),高于Ktrans 0.650(95%CI:0.577~0.722)、Kep 0.693(95%CI:0.621~0.764)、Ve0.826(95%CI:0.776~0.876)、sE-cadherin 0.807(95%CI:0.753~0.861)、AGR20.759(95%CI:0.701~0.817)分别单独检测.结论:采用DCE-MRI检查血管渗透性参数和血清sE-cadherin及AGR2水平对于前列腺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检测依据.
    • 潘嘉敏; 黄惠; 程美清; 全显跃; 梁文
    • 摘要: 目的 比较常规超声、常规乳腺X线摄影(MG)及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对乳腺BI-RADS 3~5类钙化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2月同时完成超声、MG和MRI的82例患者共85个含钙化原发初治病灶,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三者之间的诊断效能;并根据超声和MG BI-RADS评估将病灶分为一致组和不一致组,计算3种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曲线下面积,分析总体组和不一致组的诊断效能.结果 MG、超声和DCE-MRI在诊断乳腺BI-RADS 3~5类钙化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vs 82.2%vs 93.3%、75.0%vs 77.5%vs 87.5%、77.6%vs 80.0%vs 90.6%、78.3%vs 80.4%vs 89.4%、77.0%vs 79.5%vs 92.1%,诊断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9).MG和超声的曲线下面积在总体组和不一致组分别为0.821、0.565和0.872、0.649,而DCE-MRI对应值分别为0.956和0.948,明显优于MG和超声(P<0.05).结论 DCE-MRI在鉴别诊断乳腺BI-RDAS 3~5类钙化性病变方面优于MG和超声,尤其是当二者出现不同诊断意见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