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06154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求索、合作经济与科技、科技和产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萍、刘井建、许陈生等。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6154篇
占比:99.98%
总计:1006313篇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研究学者
- 刘艳萍
- 刘井建
- 许陈生
- 何彬
- 刘勇
- 刘英
- 叶彬
- 周子超
- 成力为
- 李杰
- 杨帅
- 桑美英
- 范硕
- 谭秀阁
- 赵旭
- 辛培江
- 邱斌
- 郭烨
- 金龙新
- 陈伟
- 韩妍
- 韩海彬
- 高新才
- 高洪伟
- Berna KIRKULAK
- 丁青青
- 严思齐
- 乔桂明
- 于珊珊
- 于菲菲
- 代宝珍
- 仲深
- 任保全
- 伍伟
- 伍国勇
- 余国新
- 傅昌銮
- 傅毓维
- 关伟
- 关高照
- 刘仁济
- 刘其涛
- 刘军
- 刘宝印
- 刘小慧
- 刘峻峰
- 刘扬
- 刘敏
- 刘磊
- 刘西川
-
-
韩海彬;
王云凤
-
-
摘要:
运用MinDS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了201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文化产业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存在28.9%的改进空间,且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依次递减。(2)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源于技术退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源于技术效率恶化。(3)分产业类别来看,文化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由技术进步驱动,文化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由技术效率恶化导致,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由技术退步导致。
-
-
王谦;
董玥;
宋齐芳
-
-
摘要:
文章基于中国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与SE-SBM-DEA模型相结合的固定参比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度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地区、省级层面进行分析,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最高,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21个省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增长趋势,9个省份呈负增长趋势;金融发展规模对全国层面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禀赋结构呈显著正向影响。
-
-
许梦博;
潘远超
-
-
摘要:
本文以2002-2019年中国分地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计量分析,检验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互联网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地区,互联网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上有着较大的地区异质性。另外通过对生产率指数进行分解,实证估计结果表明互联网在驱动地区生产率提升方面,主要依赖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技术进步。就全国整体而言,互联网与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技术进步之间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
-
赵玉田;
王玉业
-
-
摘要: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建立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计算对比了甘肃省沿黄地区2009-2019年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用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评估了区域各市州的节水潜力。研究发现:在统计时间内,甘肃省沿黄各市州除少数表现出DEA有效外,其余均有不同幅度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下降;通过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可节水量和节水率有着显著差异;通过分解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发现甘肃省沿黄各市州均有着程度不同的技术进步,但受制于偏低的技术效率指数,部分地区并未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很好的实现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关于提高甘肃省沿黄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
-
贾泽慧;
黄洁茹
-
-
摘要:
在如今提倡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考虑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根据我国30个省域2002—2015年这14年间的面板数据,将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用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以表征技术进步,用以量化探究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作用.通过对各省市的工业废水排放数据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发现该变量具有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因此,文章选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来建立技术进步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总体上能够有效并且显著促进工业废水的减排.
-
-
-
邵必林;
杨会会;
王茹
-
-
摘要:
基于城市群功能分工视角,选取2010-2017年关中城市群6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关中城市群各城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功能分工强度不同的城市,其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西安功能分工强度值最大,其生态效率值最高,以西安为中心的外围城市,其功能分工强度普遍较低且生态效率也都偏低;规模效率是制约关中城市群生态效率发展的主要因素,关中城市群没有达到投入规模和产出的最优化,尚未实现规模经济;在各个分解效率变化指数值中,技术进步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未产生促进作用.
-
-
-
张羽;
毛焱颖;
焦柳丹;
吴雅
-
-
摘要:
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以长江经济带80个城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构建包含SO2、烟(粉)尘、PM2.5共3类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大气环境效率测度模型,并分析其空间差异性及动态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整体大气环境效率值较低,平均值为0.59,位于下游的上海、苏州、金华和无锡等城市的效率值显著优于其他城市,而淮南、广元和黄石等中上游城市的大气环境效率表现较差;从大气环境效率的空间分布来看,大气环境效率有效的城市多集中于长江下游,中上游城市的提升空间较大,特别是湘西、鄂中和成渝城市群;从大气环境效率的动态演变特征来看,在整个考察期内,大气环境效率的整体水平有7.6%的提高,92.5%的城市均有提升;根据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变化对大气环境效率的提高和改善占据主导作用.
-
-
赵雅琦
-
-
摘要:
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运用2007-2019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12个分部门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目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依然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虽有贡献,但贡献作用微弱。
-
-
-
-
-
-
-
查冬兰;
周鹏
- 《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将煤炭、油气、电力作为投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构建了用于分析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Malmquist能效指数.将该指数用于分析1997-2007年间中国各省区工业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结果发现,从样本期平均值来看全国2007年工业能源效率比1997年增长了12.1%.大部分省区的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其中技术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主导作用.
-
-
查冬兰;
周鹏
- 《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将煤炭、油气、电力作为投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构建了用于分析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Malmquist能效指数.将该指数用于分析1997-2007年间中国各省区工业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结果发现,从样本期平均值来看全国2007年工业能源效率比1997年增长了12.1%.大部分省区的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其中技术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主导作用.
-
-
查冬兰;
周鹏
- 《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将煤炭、油气、电力作为投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构建了用于分析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Malmquist能效指数.将该指数用于分析1997-2007年间中国各省区工业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结果发现,从样本期平均值来看全国2007年工业能源效率比1997年增长了12.1%.大部分省区的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其中技术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主导作用.
-
-
查冬兰;
周鹏
- 《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将煤炭、油气、电力作为投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构建了用于分析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Malmquist能效指数.将该指数用于分析1997-2007年间中国各省区工业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结果发现,从样本期平均值来看全国2007年工业能源效率比1997年增长了12.1%.大部分省区的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其中技术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主导作用.
-
-
-
- GS 加德士
- 公开公告日期:2020.08.11
-
摘要:
本发明涉及1,3‑丙二醇生产用重组微生物,其特征在于,在具有丙酮酸及乙酰辅酶A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微生物中,抑制使丙酮酸转化为2,3‑丁二醇的途径。并且,本发明涉及利用上述重组微生物来生产1,3‑丙二醇的方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