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能源效率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7326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管理学报、华东经济管理、统计与信息论坛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长江经济带建设高级研讨会、北京农业经济学会2013学术年会、2012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等;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喜平、吴传清、杨力等。
全要素能源效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7326篇
占比:99.83%
总计:137559篇
全要素能源效率
-研究学者
- 王喜平
- 吴传清
- 杨力
- 汪克亮
- 李国平
- 李治
- 杨宝臣
- 范丹
- 周德群
- 屈小娥
- 李洋
- 王维国
- 田丹丹
- 董旭
- 赵领娣
- 高大伟
- 乌力吉图
- 关爱萍
- 冉启英
- 刘剑
- 刘叶
- 刘战伟
- 刘文君
- 刘晓蝶
- 史红亮
- 叶红雨
- 司伟
- 周四军
- 周彩云
- 周迪
- 孟明
- 孟祥瑞
- 安佳慧
- 师军
- 庄家花
- 张瑞
- 张磊
- 张莉
- 徐丽
- 徐国泉
- 方建春
- 景超玮
- 李双杰
- 李国璋
- 李奕杰
- 李强
- 李旭超
- 李聪波
- 杨足膺
- 林小希
-
-
张平淡
-
-
摘要:
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处理好发展和降碳的关系,关键是效率提升,不只是能耗强度下降的单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是要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
-
范丹;
刘婷婷
-
-
摘要:
通过环境政策影响能源效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一环。本文基于环境生产技术,采用至强有效前沿最短距离(MinDS)模型测算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影响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经过克服样本自选择、缓解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试点城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创新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对于要素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该政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本文从更符合能源效率的改进实践角度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提供新思路;揭示了低碳城市建设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政策的差异化效应,理论上支撑了政府在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发挥作用。
-
-
李涛;
沙玮华
-
-
摘要:
通过测算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采用Tobit、GMM实证回归检验了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渠道。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市场贸易是重要的中介传导途径;数字经济对能效产生的促进作用呈东-西-中部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且这一趋势存在地域差距。因此,政府要大力推进各地区数字经济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均衡发展;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为低能效省份绿色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持。
-
-
李尧华;
宋辉;
朱凡凡
-
-
摘要:
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从时间维度和行业维度测算了苏州市2015—2019年28个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发现:两个维度下苏州市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效率均达有效;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两个时间段内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上升趋势,但是,技术进步效率制约了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整体平均水平。
-
-
陈菁泉;
连欣燕;
马晓君;
米军
-
-
摘要:
为敦促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遵循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驱动因素分析的研究路径,首先以中国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将能源足迹纳入非期望产出指标,旨在使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指标更加科学;其次采用更适宜于面板数据的动态随机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StoNED)测度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按全国、八大经济区、分省3个层面分析测算结果;再次结合因变量为截断数据且可能存在空间效应的特性,构建包含环境规制、对外贸易、科研经费、能源消费结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6个驱动因素的空间误差面板Tobit回归模型(SEM-Tobit),研究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驱动因素效应;最后探求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就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结果而言,从全国来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大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分布特征;从区域来看,八大综合经济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收敛的发展态势;从具体省域来看,沿海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相对较高,但同一地区不同省份间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从驱动因素分析结果来看,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对外贸易、科研经费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积极推动作用.
-
-
叶红雨;
李奕杰
-
-
摘要:
文章通过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对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效率的效应开展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为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以及能源效率的关系做出更一般的解释。结果表明:偏向性技术进步在“能源/资本”之间呈现节能效应,而在“能源/劳动”之间表现为能源回弹效应;正式环境规制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扩大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而非正式环境规制能够直接提高能源效率;边际效用弹性负向调节了节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的关系,具有放大能源回弹效应的作用。文章最后为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议。
-
-
穆献中;
周文韬;
胡广文
-
-
摘要: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会使市场资源配置发生不同转变,进而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不同影响。基于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分为正式、非正式两种类型并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SBM和共同前沿模型相结合测度考虑地区生产技术差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面板门槛和中介效应模型从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研究环境规制在促进全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过程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正式环境规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发挥积极影响,但当其超过合理阈值时将减弱;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趋势。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可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间接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且非正式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更强;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且非正式环境规制的遮掩效应更大。因此,应进一步优化环境规制工具,以科学的环境规制政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外商投资的增加,增加全要素能源效率。
-
-
田文甫慧
-
-
摘要:
FDI和产业结构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3—2019年云南省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对三者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FDI自我增强效应较差,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为负,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为正,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促进效果微弱;二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失调,合理化对FDI、全要素能源效率呈负向影响,而高度化对FDI、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随时间呈先正后负的“倒U型”;三是全要素能源效率对FDI、产业结构高度化均存在正向“倒逼效应”,前者具有滞后性,而后者具有滞后性与波动性。对此,要实现云南FDI、产业结构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应从突出人才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建立健全绿色能源发展支撑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
-
-
闫志俊;
张兵兵;
胡榴榴
-
-
摘要: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基于此,该研究首先厘清了环境信息披露影响能源效率的理论机制和传导渠道;然后,运用DSBM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以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上述作用机制进行了多重检验,结果表明:①环境信息披露政策的有效执行对提升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动态窗口调整、内生性检验、更换能源效率测算方式及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②基于城市资源禀赋、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差异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环境信息披露对非资源型城市和衰退及再生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SO_(2)污染排放控制区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③环境信息披露政策的有效执行一方面会使得清洁产业替代污染产业,促使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会推进区域内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最终通过“清洁产业替代升级效应”和“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效应”两条渠道提升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因此,要坚决保障环境信息披露力度和强度,持续推进产业结构清洁化升级,加快实现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不断优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模式,进而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
-
-
郭庆宾;
汪涌
-
-
摘要:
智慧城市试点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是兼得城市智慧与绿色发展的关键,亦是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需要关注的重大议题。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并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工具变量法进一步进行验证。研究结论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平均每年提升试点城市约8.41个百分点的能源效率,而创新驱动是其作用机制之一;智慧城市建设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存在时滞且在后期持续衰减,未对其周边城市的能效产生带动作用;非东部区域与人口规模较大城市的能源效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了更为明显的增长;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并未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能源回弹效应。
-
-
王夏欢;
杨雨晴;
徐晔
-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探究"减排"导向下,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机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并反思能源结构性改革前,我国环境规制筹码不断加大与环境持续恶化的残酷现实,本文在Bootstrap_SBM方向距离函数对我国2004~2015年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修正的基础上,以PSTR面板平滑转移模型为工具,探究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与"消费比例"和"消费规模"两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两因素演变不同过程的适配关系.具体来说,在化石能源消费由高到连续变化的不同阶段下产生环境外部性大小的不同、"成本效应"的不同和"公告效应"的存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是否存在相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与能源消费结构连续演变存在显著适配关系.仅在化石燃料消费占比视角下,当化石燃料占比处于较高的消费区间时,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负向作用;当化石燃料占比逐渐降低时,此时负向作用减弱至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的正向作用加强.在化石燃料消费占比和规模为能源消费结构两因素共同演变视角下,当化石燃料消费占比高、规模高时,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也呈现负向作用,随着消费占比、规模降低,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逐步由负转正,且这种促进效用逐步增强.因此,本文的政策结论是:环境规制的调控效果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阶段存在适配关系.脱离了"节能"的环境规制的效率是低下的,所以必须在严格深化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改革的前提下,环境规制才能更加深刻而有效地助力于我国能源效率的改善.
-
-
吴传清;
董旭
- 《2016中国长江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全要素能源效率是衡量能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下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L指数法对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并探讨了环境作用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一般机制,运用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环境约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理论模型.基于面板数据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企业行为、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资本—劳动禀赋结构、技术进步等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监管职能,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
-
-
WU Chuan-qing;
吴传清;
DONG Xu;
董旭
- 《2015长江经济带建设高级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L指数法,考察长江经济带1999~2013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内,环境约束下的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下降2.9%,而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下降幅度仅为0.4%,污染是导致能源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发展演变基本呈"双峰一谷"的"M"形分布,表现为两个"上升-下降"周期,而省际和上中下游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演变特征迥异;从空间差异看,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远远大于上中下游差异,但近年来这种差异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加强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发展的协同进步.
-
-
茹蕾;
司伟
- 《北京农业经济学会2013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从所有制结构和经营规模的视角探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制糖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首先运用DEA方法测算出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用面板数据分数响应模型分析所有制、经营规模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样本期间,制糖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W”型增长,均值为0.6;(2)从所有制角度来看,外商投资及控股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多元混合投资企业、民营投资及控股企业;(3)大型企业的全要素能源高于中小型企业;(4)企业规模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所有制的影响并不显著.
-
-
杨足膺;
赵媛
- 《第七届中国软科学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以1990-2007年江苏省分行业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CRS条件下的DEA模型,计算能源消费理论量、纯技术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合霍夫曼系数等因素来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纯技术效率一直是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规模效率对其制约作用愈来愈大;制造业则是制约其提高的最主要行业。
-
-
赵慎泽;
王兆华
- 《第三届海峡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本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了以我国典型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产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固定资本年均余额和流动资本年均余额、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数为投入的能源评价模型,并对2005-2007年3年间我国30个典型省份工业部门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工业部门能效相对较低,而且还存在较大程度的能源投入冗余.
-
-
-
-
WANG Xiping;
王喜平;
Wang Yiguo;
汪义国
- 《2012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采用SBM方向距离函数测算了2005-2009年环境约束下河北省36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河北省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整体偏低,各行业间能源效率差异较大;能源投入无效率尤其"坏"产出无效率是多数工业行业能源无效率的主导因素;行业平均规模、行业集中度、产权结构、技术进步等是影响河北省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优化行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保持行业适度竞争有助于河北省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